1 / 68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董 俊 长沙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主要内容.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肌细胞的收缩.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组成: 脂质 : 磷脂、胆固醇、糖脂 双嗜性分子,形成脂质双分子层 蛋白质:表面蛋白( 20%-30% ) 整合蛋白( 70%-80% ):载体、通道等 糖:糖蛋白、糖脂。具有受体、抗原的功能 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董 俊 长沙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2. 主要内容 •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 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 •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 肌细胞的收缩

  3.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 组成: • 脂质:磷脂、胆固醇、糖脂 • 双嗜性分子,形成脂质双分子层 • 蛋白质:表面蛋白(20%-30%) • 整合蛋白(70%-80%):载体、通道等 • 糖:糖蛋白、糖脂。具有受体、抗原的功能 • 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4. 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5. 物质的跨膜转运 (1)单纯扩散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 (3)出胞和入胞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颗粒

  6. (一)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 定义:脂溶性的或少数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细胞 膜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 转运物质:O2、CO2、N2、尿素、甘油、乙醇等 • 影响因素:膜两侧的浓度差 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脂溶性、分子 量、带电状况) • 特点:顺浓度差转运,不耗能,无需膜蛋白

  7. 单纯扩散

  8.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1)经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经通道易化扩散) 通道蛋白 (2)经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 载体蛋白 经载体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和(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9. (1)经通道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ion channel) • 需通道蛋白 • 特征:离子选择性;门控性 • 转运物质:离子

  10. (2)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需载体蛋白(转运体) • 特征: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竟争性抑制 • 转运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

  11. (3)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 需载体蛋白 • 概念:在膜蛋白质的参与下,细胞依靠耗能过程, 将某种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低电位)的一侧向 高浓度(高电位)的一侧的转运过程。 • 分类: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12.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 定义:靠直接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而 实现的主动转运。 • 载体蛋白:钠泵,钙泵和负离子泵等。

  13. 钠泵的主要功能 ①造成细胞内高K+是胞内许多代谢反应的必需条件 ②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④可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⑤为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储备

  14.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 定义:靠间接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而 实现的主动转运。 • 实质: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经载体易化扩散结合

  15. (三)入胞和出胞 • 出胞(exocytosis):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 泌囊泡的形式从细胞排出的过程。 激素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 • 入胞(endocytosis):指大分子物质或某些团块物 质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 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细胞碎片、细菌、病毒、异物等

  16. 出胞 入胞

  17. 物质的跨膜转运 (1)单纯扩散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经通道易化扩散 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原发性的主动转运 继发性的主动转运 (3)出胞和入胞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18. 细胞的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 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9.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神经递质 离子通道型受体 离子通道打开 离子跨膜流动 细胞膜电位改变

  20.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配体 受体-配体 + G蛋白耦联受体 G蛋白 激活型G蛋白 腺苷酸环化酶 磷脂酶C 磷酸二酯酶 Ca2+或K+通道 G蛋白效应器 (酶或通道) 激活的 G蛋白效应器 cAMP,IP3, Ca2+,DG,cGMP 第二信使 浓度↑或↓ 第二信使 依赖于第二信使的酶或通道 激活或抑制

  21. (1)G蛋白耦联受体

  22. (2)G蛋白 效应器酶或离子通道

  23. (3)G蛋白效应器 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PLC)、磷酸二酯酶(PDE)、Ca2+或K+通道 (4)第二信使 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 Ca2+

  24. 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1)受体-G蛋白-AC途径 ATP→cAMP↓ - + Gi AC 配体+受体 ATP→cAMP↑ + Gs + PKA 底物蛋白磷酸化

  25. (2)受体-G蛋白-PLC途径

  26. 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 酪氨酸激酶受体 配体: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等 • 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 配体:细胞因子:干扰素、催乳素等 生物学效应:细胞的生长、代谢、增殖分化等。 • 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配体:心房钠尿肽(ANP)、脑钠尿肽(BNP)、NO

  27.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细胞在未受到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8. 极化(polarization) 安静状态下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 •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 反极化(reverse polarization ) 去极化到零电位后膜电位变为正值 • 超射(overshoot) 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 • 复极化(repolarization) 细胞膜去极后再向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

  29.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 原因:离子跨膜扩散 • 机制 ①静息时膜内外各种离子分布不均 • ②静息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 • ③钠泵的活动 • 实质: K+的平衡电位

  30. 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 ①膜内外K+浓度差: • 浓度差↑,静息电位↑ • 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 • 对K+通透性↑,静息电位↑ • 对Na+通透性↑,静息电位↓ • ③ Na+泵的活动水平: • Na+泵活动↑,静息电位↑

  31.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 定义: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刺激 时,膜电位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和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 特点:“全或无”特性;不衰减性传播 ab:锋电位上升支 bc:锋电位下降支 cd:负后电位 de:正后电位

  32.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 原因:离子的跨膜扩散 电化学驱动力;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 参与的离子: 上升支(去极相):Na+内流(内向电流) 下降支(复极相):K+外流(外向电流) 负后电位:K+蓄积暂时阻碍了K+外流 正后电位: 前半部分:过多的K+扩散到细胞外 后半部分:Na+泵活动

  33. 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阈电位 Na+内流≧K+外流 阈刺激 Na+通道开放 膜去极化 电压门控性 Na+通道开放↑ Na+的平衡电位 膜去极化 ↑ 再生性循环 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 对K+的通透性开始增强 K+快速外流 膜快速复极化 动作电位的实质:Na+的平衡电位

  34. Na+通道状态

  35. 动作电位的传导 机制:局部电流

  36. 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 定义:阈下刺激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 流,在受刺激的局部产生一个较小的去极化 反应。 • 特点: ①非“全或无”式(与刺激强度有关) ②电紧张扩布 ③总和效应

  37. 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 • 兴奋(excitation):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 位的过程。 • 兴奋=动作电位 •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腺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 • 刺激: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 • 刺激量的3个参数:刺激强度 • 刺激持续的时间 • 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38. 兴奋性(excitability)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引起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 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 等于阈强度的刺激 • 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强度或阈刺激 与兴奋性呈反变关系

  39. 影响细胞兴奋性的因素 •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兴奋性↑ 前提:阈电位保持不变 • 阈电位:阈电位上移,兴奋性↓ 取决于:Na+通道的密度 Na+通道的功能状态(关闭:失活) • 细胞外Ca2+浓度: Ca2+浓度↑,兴奋性↓

  40.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ab:绝对不应期 bc:相对不应期 cd:超常期 de:低常期

  41. 肌细胞的收缩 一、横纹肌(骨骼肌) •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 • 横纹肌的收缩机制 • 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 影响横纹肌收缩的因素 二、平滑肌的收缩机制

  42.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 结构

  43. 兴奋传递过程(电-化学-电) 神经末梢兴奋(接头前膜)发生去极化 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 ACh被胆碱酯酶分解 神经末梢释放递质ACh ACh扩散到接头后膜(终板膜)并与N2型受体结合 终板膜对Na+通透性增高, Na+内流 终板电位 总和达阈电位 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44. 兴奋传递的特点 ①单向传递 ②时间延搁 ③易受环境因素和某些药物的影响

  45.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46. 肌原纤维

  47.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肌动 蛋白 肌球 蛋白

  48. 粗肌丝:肌球蛋白/肌凝蛋白(myosin) • ①横桥有与细肌丝的结合位点,拉动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行; • ②横桥具有ATP酶活性

  49. 细肌丝 肌动蛋白/肌纤蛋白(actin): 构成细肌丝的主干,有与横桥的结合位点 原肌球蛋白/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 遮盖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 肌钙蛋白(troponin):TnT、TnI和TnC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50. 细肌丝横断面分子结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