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第四章 水产动物疾病的控制

第四章 水产动物疾病的控制. 第一节 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 第二节 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 第三节 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 第一节 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 一、水产动物疾病预防的意义 在水产养殖中,“防重于治”是预防鱼病的重要方针。其理由有: 1 .早期诊断困难 2 .有效给药途径有限 3 .当鱼病严重时,病鱼几乎没有食欲,因而无法通过内服药物进行治疗,即使是特效药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4 .对于一些病毒病、寄生虫病等,目前 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 二、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改善生存环境 ( 1 )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ves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水产动物疾病的控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水产动物疾病的控制 第一节 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 第二节 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 第三节 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

  2. 第一节 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 一、水产动物疾病预防的意义 在水产养殖中,“防重于治”是预防鱼病的重要方针。其理由有: 1.早期诊断困难 2.有效给药途径有限 3.当鱼病严重时,病鱼几乎没有食欲,因而无法通过内服药物进行治疗,即使是特效药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4.对于一些病毒病、寄生虫病等,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3. 二、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 改善生存环境 •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 A 选择良好的水源条件 水源充沛,无污染 • B科学地建设进排水系统 • (2)清整养殖场 • A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 • B 药物清塘 • 生石灰清塘 • 干池清塘 仅留5~10厘米深的水,每667平方米(相当于1亩)用生石灰50~70公斤。

  4. 生石灰清塘

  5. 带水清塘 每亩水深1米用125~150公斤 b. 漂白粉清塘 按照鱼池中水的容量进行计算,每立方米用药量为20克。 (3) 保持良好的水质 A 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的PH值 B 定期加注新水,保持适宜水质 C 适时开动增氧机,改善水体的溶氧状况 D 采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改善水质 2. 增强养殖动物机体抗病能力 (1)加强饲养管理 A 合理放养 合理的放养密度与放养比例

  6. B 科学投饵与施肥 • 投饵:品质良好,营养全面,做好“四定” • 施肥:应根据池底质的肥瘦以及肥料种类等灵活掌握,有机肥应进行发酵处理。 • C 加强日常管理及细心操作 • 坚持每天巡塘,巡塘应注意: • a.有无缺氧浮头现象 • b.观察鱼的活动情况 发现异常尽早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 c.了解水质变化情况 适时加注新水 • d.清除水中杂物 清除杂物,防止水质污染

  7. d. 做好管理日记 (2)人工免疫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 采用口服、肌肉注射、浸洗等接种途径,使养殖动物获得特异性抗病能力。 (3)选育抗病力强的养殖新品种 3. 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建立检疫制度 (2)清整养殖场 (3)机体消毒 A 药液浸洗法 B 药液全池遍洒法

  8. (4)饵料消毒:主要针对水草应选用6ppm的漂白粉浸洗20-30分钟(4)饵料消毒:主要针对水草应选用6ppm的漂白粉浸洗20-30分钟 (5)食场消毒 (6)食场消毒 (7)鱼病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 A 体外鱼病的药物预防 采用全池泼洒消毒,针对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类型的药物。 B 体内鱼病的药物预防 采用药饵投喂 (8)消灭或驱杀一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终末宿主

  9. 第二节 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 • 一、现场调查 • 二、肉眼检查 • 三、显微镜检查 • 四、实验室诊断 • 五、疾病诊断时的注意事项 • 六、疾病的治疗

  10. 一、现场调查 • 1.调查发病环境和发病史 (1) 调查养殖环境 确定该环境是否适合养殖 (水源是否充沛,是否存在污染,排灌水系统是否合理,池塘淤泥的清理以及消毒情况等) (2) 调查养殖史和发病史 通过调查,一定要善于抓住有用的信息,勤于动脑,如一次硫酸铜使用量经验。

  11. 2.水质情况调查与分析 (1)水温 (水温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如水霉病,小瓜虫病) (2)水色和透明度 (肥、活、嫩、爽,透明度25-40cm) (3) PH值(一般中性偏碱性7-8.5,强酸强碱都易中毒) (4)溶氧(几种主养鱼类最适的溶氧量为5mg/L以上,一般要求不低于2mg/L,降至1mg/L以下就会造成窒息死亡) (5)水的化学性质:如 硫化氢、氨氮、各种重金属的含量等。

  12. 3.了解鱼群的异常表现 (1)鱼的分布 正常的鱼群游于水中,活动自如,反应灵敏;病鱼常浮出水面,行动迟缓。如“翘尾巴病” (2)鱼的活动 正常的鱼身体平衡,运动活泼;病鱼运动迟缓,反应痴呆,甚至伸手可捉。 (3)鱼的吃食 正常的鱼食欲旺盛,每天有正常的吃食量;病鱼食欲减退或突然停食。

  13. 二、肉眼检查 • 体表的检查 一是观察机体的体形,注意其体形是瘦弱还是肥硕,体形瘦弱往往与慢性型疾病有关,而体形肥硕的水产动物大多是患的急性型疾病。水产动物腹部是否膨胀,如出现膨胀, 应该查明膨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此外,还要观察机体是否有畸形。 二是观察机体的体色,注意体表的黏液是否过多,鳞片是否完整,有无充血、发炎、脓肿和溃疡的现象,眼球是否突出,鳍条是否出现蛀蚀,肛门是否红肿外突,体表是否有水霉、水泡或者大型寄生物等。

  14. 2.鳃的检查 注意观察鳃部的颜色是否正常,黏液是否增多,鳃丝是否出现缺损或者腐烂等。 (1)若发现鳃丝末端腐烂,粘液较多或附有污泥,则为细菌性烂鳃病; (2)鳃呈粉红色或有点状充血,则为鳃霉病;鳃丝末端挂着似“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则为中华鳋病; (3)鳃丝苍白、多粘液,鳃盖张开,多为指环虫病、三代虫病等。(指环虫病与三代虫病区别,硫酸亚铁的作用)

  15. 3.内脏的检查: 若是患病水产动物比较多,仅凭对机体外部的检查结果尚不能确诊,就可以解剖后检查内脏。 • 注意肝胰脏有无淤血,健康肝、胆(肉红色、淡绿色); • 消化道内有无饵料; • 肠壁是否出现炎症,(若发现肠壁充血发炎,即为肠炎病;肠壁有稀散或成片的小白点,则为粘孢子虫病或球虫病); • 肾脏的颜色是否正常; • 鳔壁上有无充血发红; • 腹腔内有无腹水等。

  16. 三、显微镜检查 镜检一般是根据肉眼检查时所确定下来的病变部位进行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作全面检查。 1.镜检的方法 (1)玻片压展法 (2)载玻片压展法 (3)病理切片检查 2.各器官的镜检 体表 ;鳃;肠、胃 ;其他器官(如血液) 。

  17. 1.细菌性疾病的诊断: 过程如下: 病原分离 → 纯化培养 → 人工感染 → 病原种类鉴定 1) 病原分离:准确从病灶部位取材,无菌操作 2) 纯化培养:单菌落纯化培养 3) 感染实验:包括注射感染、浸泡感染和口服感染 感染材料要求:健康且无患病史 感染结果:表现出相同症状、分离出同样菌种 4) 种类鉴定:细菌及菌落形态、生理生化指标、细菌自动鉴定仪 四、实验室诊断

  18. 病原分离

  19. 纯化培养 人工感染:注射、浸浴、口服

  20. 细菌鉴定

  21. 2. 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过程如下: 1) 病毒的特点: a. 极其微小(~100nm), 可通过细菌滤器,EM才能见到; b. 无细胞结构,只有Pr. 和核酸; c. 细胞内寄生,离开细胞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存在。 2) 病毒的检测方法: a. 组织学检测:只适于具有包涵体的病毒种类 包涵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胞核或胞质内由 病毒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的光镜下可 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团块。 b. 电镜检查; c. 试剂盒等快速诊断:PCR、DNA探针、酶标抗体等

  22. 牙鲆淋巴囊肿病毒病 包涵体 病毒粒子

  23. 对虾杆状病毒的包涵体

  24. 五、疾病诊断时的注意事项 1.在进行现场调查时,如果发生暴发性的大批死鱼,一般依“急剧缺氧——农药或工业废水污染——暴发性流行性鱼病——人为投毒”的思路去分析鱼类的死亡原因; 2. 要用活的或刚死亡的养殖动物检查,检查数应在5-10尾以上; 3. 要保持鱼体湿润; 4.取出鱼内部器官,要保持器官的完整和湿润; 5.用过的工具要洗干净后再用,避免把病原从一个器官带到另一器官或从一个机体带到另一个机体; 6.一时无法诊断的疾病要保留标本。

  25. 六、疾病的治疗 • 目的: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 2. 治疗的时机:早发现、早治疗

  26. 第三节 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1. 合理放养:(1)搭配要合理 (2)混养的种类搭配要合适 2. 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1)DO是养殖生物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要素; (2)DO充足有利于水体有害物质的氧化分解

  27. 3. 不滥用药物: (1)药物具有防病治病作用; (2)若无剂量界限,药物=毒物:“是药三分毒” 4. 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 (1)种类:石灰类、EM制剂 (2)作用:净化水质、分解有害物质、抑制或杀灭有害菌、补充氧气、补充钙及其他微量元素。

  28.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 培育和放养健壮种苗: (1)SPF亲本; (2)50ppm PVP-I 洗卵; (3)使用清洁水; (4)忌高温育苗,忌滥用抗生素; (5)饵料优 2. 免疫接种: 3. 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SPR;

  29. 4. 降低应激反应: 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称~。如高温等 应激反应:养殖动物对偏离其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所产生的反应,称~。 短时间的或较为缓和的应激,生物可通过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机能逐步适应;长时间的或剧烈的应激,造成养殖生物能量消耗过大,生物抗病力降低,导致疾病暴发。

  30.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 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2. 池塘彻底清淤消毒: 3. 强化疾病检疫; 4. 建立隔离制度; 5. 实施消毒措施 四消:苗种消毒、饵料消毒、工具消毒、食场消毒。 四、加强饲养管理,保证优质饲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