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一、 【 韋馱獻杵第一勢 】 ─ 拱手當胸

易. 經. 筋. 內練功法. 一、 【 韋馱獻杵第一勢 】 ─ 拱手當胸. 口訣: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歛, 心澄貌亦恭。. 預備姿勢: 兩腳成平行步,雙手下垂於身體兩側, 自然站立。 ( 不數拍子;展臂合抱、拱手當胸 ) : 兩手由兩側掌心朝上緩緩畫弧伸舉,至頭頂上端兩臂平行,掌心相對。 屈肘慢慢下墜,兩手慢慢向下平舉內收至胸前成抱球勢,距胸部約一拳 寬,掌心向裡,指尖相對,屈腕立掌 【 上手臂平舉,不可下墜或聳肩 】 。. 學習要點: 寬胸實腹,氣沉丹田,脊背舒展,沉肩垂肘,上虛下實。. 功理與健身作用: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一、 【 韋馱獻杵第一勢 】 ─ 拱手當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經 筋 內練功法 一、【韋馱獻杵第一勢】 ─拱手當胸 口訣: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歛, 心澄貌亦恭。 預備姿勢:兩腳成平行步,雙手下垂於身體兩側,自然站立。 (不數拍子;展臂合抱、拱手當胸): 兩手由兩側掌心朝上緩緩畫弧伸舉,至頭頂上端兩臂平行,掌心相對。 屈肘慢慢下墜,兩手慢慢向下平舉內收至胸前成抱球勢,距胸部約一拳 寬,掌心向裡,指尖相對,屈腕立掌【上手臂平舉,不可下墜或聳肩】。 學習要點: 寬胸實腹,氣沉丹田,脊背舒展,沉肩垂肘,上虛下實。 • 功理與健身作用: • 1. 定心滌慮,排除雜念。神態安靜和祥,外靜而內有無限生機,氣血調和,這樣可消除內心焦慮,穩定不安情緒。古人云: “神往氣自回” 。通過神斂和兩掌相和的動作,可起到氣定神歛、均衡身體左右氣機的作用。 • 2. 全身自上而下頭頸、肩、臂、胸、腹、臀、大腿、小腿、腳依次放鬆,軀體各關節及內臟放鬆,做到身無緊處,心無雜念,神意內收,使心平氣和,心腎相交,陽陰平衡,精神內收,遍體舒暢。繼而再做內觀放鬆,導引氣血內觀泥丸,自覺頭腦清新,清瑩如晨露。可改善神經、體液調節功能,有助於血液循環,消除疲勞。

  2. 經 筋 內練功法 二、【韋馱獻杵第二勢】 ─兩臂橫擔 口訣:足趾抓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 目瞪口呆。 預傋姿勢:接上勢拱手當胸。 (不數拍子;展臂橫開、兩臂橫擔): 翻腕掌心向上,墜至胸前。兩手緩緩往兩側撐開成側平舉掌心朝上,翻腕掌心外旋成 90 度立掌向兩側用力伸展撐開,掌指朝上掌根外撐。 學習要點: 以腰為軸,使其他部位勁力內收,展中寓合,合中寓展。 功理與健身作用: 1. 通過伸展上肢和立掌外撐的動作導引,起到疏理上肢等經絡的作用,並具有調練心、肺之氣,改善呼吸功能及氣血運行的作用。 2. 可提高肩、臂的肌肉力量,有助於改善肩關節的活動功能。

  3. 經 筋 內練功法 三、【韋馱獻杵第三勢】─掌托天門 口訣: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 舌可生津將齶抵,鼻能調息覺心安, 兩手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預備姿勢:接上勢兩臂橫擔。 (不數拍子;兩手放鬆、提手、翻腕、掌托天門、提踵上望、翻腕下落) 兩手放鬆緩緩下落於兩側身旁。屈肘上提,兩手掌指相對、掌心向上,慢慢平舉至胸部;順勢翻掌,再慢慢向上托於頭頂上方,眼睛注視雙手【下巴前傾上拉非後仰】。腳跟上提,手臂繼續向上拉伸,腹部收縮兩膝用力伸直,腰背充分伸展。腳跟放下,翻腕掌心朝下,慢慢下落成第一勢拱手當胸繼續接兩臂橫擔、掌托天門,三勢做循環動作或是腳跟放下,翻腕掌心朝下,慢慢下落握拳在腰接第四勢摘星換斗。 學習要點: 身體和上肢動作舒鬆,但鬆而不懈,要有內勁;提踵時,兩膝伸直內夾, 可以提高動作的穩定性。 功理與健身作用: 1. 通過上肢撐舉和下肢提踵的動作導引,可調理上、中、下三焦之氣,並且將三焦❶及手足三陰五臟之氣全部發動。 2. 可改善肩關節活動功能及提高上下肢的肌肉力量,促進全身血液循環。 ❶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縱貫於人體的上、中、下三部,有總領五臟 六腑經絡,內外、上下之氣的功能,五臟六腑的氣化功能都是通過三焦來實現的。

  4. 經 筋 內練功法 四、【摘星換斗勢】 口訣:隻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 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預備姿勢:平行步,握拳在腰。 一、(1234;提手上托):右手掌外旋手臂向上拉伸,順勢左掌掌心朝外置 於後腰背上掌指朝右;(5678;轉腰開胯):順勢左腳尖外開45度, 重心移到左腳,右手下弧畫圓到左側。 二、(2234;圓弧上步):右腳右上方45度落步,重心移到右腳成弓步;手 勢配合腳步由左側再上弧上掤到右上方右手曲肘成半弧形掌心朝 臉;(5678;收步望指):後坐重心移回左腳同時右腳拉回成虛步, 右手成勾手,雙眼注視勾手。 三、(3234;遠望):眼神透手過勾手指尖,注視遠方;(5678;近望):眼 神收回注視指尖。 四、(4234;遠望):再次眼神透過勾手指尖,注視遠方;(5678;近望握 拳在腰):眼神收回,虛步收回成平行步,同時握拳在腰。 五、換邊。 學習要領: 整個動作變化,均應用腰來帶動,體現協調柔和;屈臂勾手內旋,應做到 盡力。意念上,手的擺動好似空中摘星攬月,最後神歸天目。 功理與健身作用: 1. 此式主要作用於中焦,肢體伸展宜柔宜緩,上體轉動幅度要大,交替牽拉,使肝、膽、脾、胃等臟器受到了柔和的自我按摩,促進了胃腸蠕動,增強了消化功能,故有調理脾胃、治療胃脘脹痛及排濁留清的作用。 2. 通過肢體運動,治療頸、肩、腰諸關節的疼痛,提高下肢肌肉力量,可增強頸、肩、腰等部位的活動功能。 3. 兩眼觀拳,注精凝神,對眼進行弛張鍜煉,可以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環。

  5. 經 筋 內練功法 五、【倒拽九牛尾勢】 口訣: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 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預備姿勢:平行步。 一、(12345678;提手伸展):兩臂由體前上舉往上伸展成V字形,兩掌心相對。 二、(22345678;屈膝盤肘):兩腿屈膝下蹲,兩掌由頭上向體前下落至兩腿之間,兩臂伸直內旋,手背相對成圓背。 三、(32345678;開步橫擔):兩腿向左右各開3步成馬步,同時兩臂上提十字手至胸前,再向兩側側平舉外撐。 四、(42345678;定勢):維持馬步橫擔的動作。 五、(12345678;轉腰擰肘):兩手掌變拳,向右轉45度成弓步,右手外旋握拳屈肘上舉,拳稍過頭頂拳心向內,前臂與上臂所成角度略大於直角,肘不過膝,膝不過足;左手內旋握拳直肘向後伸展,拳心向後,前後兩拳成絞繩狀。 六、(22345678;轉腰下腰):腰身再右轉15度開胯收腹,慢慢下腰,大腿貼在胸上。 七、(32;頂腰):左手頂住左腰側;(345678;上望):手肘往右收,身體慢慢上來,左拳往左腰側前頂,身體後仰看右拳頭。 八、(42345678;回正橫擔):上體伸直身體左轉回正,雙拳變掌,兩掌外撐側平舉,掌心朝外。 九、同五到八改左轉。 十、第二次第一個八拍先收步,同時提手伸展,再接下去的動作。 八、回正馬步收回,握拳在腰。 學習要點: 成弓步做上體前俯後仰,力注前臂。前俯時意念拳握九牛尾,由身後向前倒拽;後仰時意念拳握馬繮,拉動八匹,以體現內勁用意。 功理與健身作用: 1. 通過腰的扭動,帶動肩胛活動,可刺激背部夾脊❶、肺俞❷ 、心俞❸等穴,達到疏通夾脊和調練心肺之作用。 2. 通過四肢上下協調活動,可改善軟組織血液循環,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動功能。 ❶夾脊:為道家丹田術語。兩肩胛輔夾其脊,形成一夾道,因名夾脊。 ❷肺俞:在背上部,當身柱穴(第三與第四胸椎棘突之間凹陷處)的外側一寸五分處。 ❸心俞:在背中部,當神道穴(第五與第六胸椎棘突之間凹陷處)的外側一寸五分處。

  6. 經 筋 內練功法 六、【出爪亮翅勢】 口訣: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 功須七次全。 預備姿勢:併步,兩手握拳在腰。 一、(1234;提手):拳變掌掌心朝上,上提至胸部,兩手肘外頂; (5678;翻腕擴胸):兩拳變掌,手肘打開擴胸掌心外旋。 二、(2234;出爪):兩手緩緩自耳邊向前推出,坐腕、屈指、掌心向前, 兩手高與肩平,同肩寬,兩臂伸直,身體微往前傾,怒眼平視指 端,眼神延伸極遠;(5678;提踵):慢慢提腳跟。 三、(32345678;定勢):維持出爪提踵的姿勢。 四、(3234;落腫):腳跟慢慢放下;(5678;收拳在腰):鬆腕,虛掌,兩 臂外旋緩緩向胸脇收拳拉回,下落於腰際,握拳在腰接下式。 學習要點: 推掌亮翅時,腳趾抓地,力由下而上,併腿伸膝,兩脇用力,力達指端,同時要鼻息調勻,咬牙怒目,內外相合。 功理與健身作用: 1. 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通過伸臂推掌、屈臂收掌、展肩擴 胸的動作導引,可反複啟閉雲門❶、中府❷等穴,促進自然之清氣與人體之真氣在胸中交匯融合,達到改善呼吸功能及全身氣血運行的作用。 2. 可提高胸背部及上肢肌肉力量。 ❶雲門:在鎖骨下部之外端,胸大肌之上緣,與鎖骨之間之凹陷處。 ❷中府:在雲門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

  7. 經 筋 內練功法 七、【九鬼拔馬刀勢】 口訣: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 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預備姿勢:兩腳成平行步, 兩腳尖外開45度角。 一、(12;扣指提手):兩手五指相扣、掌心向上,慢慢平舉至胸部; (34;翻腕上托):順勢翻掌,再慢慢向上托於頭頂上方,雙掌向上拉伸 後放鬆;(5678;右抱頸左抵腰):右臂屈肘,右手落至頭後,五指 貼於左頸,中指抵住耳根處;左手屈肘至腰後,手心向外,掌背貼附 於命門穴,掌指朝右。 二、(22345678;右擰轉):頭頸腰背擰轉向右後方,右腋張開平背,眼向後 看,兩手臂做斜上下的對稱拉伸。 三、(32345678;左擰轉):身體回轉,轉向左後方,右腋張開平背,眼向後 看,兩手臂做左右對稱平拉。 四、(42345678;回正):身體回正。 五、(1234;掌變拳上下拉);兩掌變拳,右手向上,左手向下做上下對稱拉 伸;(56;握拳側平舉):兩臂向兩側拉伸做側平舉;(78;拳變掌左 抱頸右抵腰)左臂屈肘,左手落至頭後,五指貼於右頸,中指抵住耳 根處;右手屈肘至腰後,手心向外,掌背貼附於命門穴,掌指朝左。 六、(22345678;左擰轉):頭頸腰背擰轉向左後方,左腋張開平背,眼向後 看,兩手臂做斜上下的對稱拉伸。 七、(32345678;右擰轉):身體回轉,轉向右後方,左腋張開平背,眼向後 看,兩手臂做左右對稱平拉。 八、(4234;回正):身體回正;(5678;握拳在腰):兩手掌變拳,握拳在 腰際。 九、右、左二組四個八拍,左、右二組四個八拍為一組動作。 十、握拳在腰,指尖扣回接下勢。 學習要點:上體左右擰轉,保持中軸正直,兩臂前舉後收要充分。 功理與健身作用: 1. 通過身體的扭曲、伸展等運動,使全身真氣開、合、啟、閉,脾胃得到摩動,腎得以強健;並具有疏通玉枕關、夾脊關等要穴的作用。 2. 可提高頸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有助於改善人體各關節的活動功能。

  8. 經 筋 內練功法 八、【三盤落地勢】 口訣: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 手按猛如拏,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 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預備姿勢:兩腳成平行步,兩手貼於腰側。 一、(1234;上盤預備) :兩臂由身體兩側向體前上舉,掌心朝上; (5678;上盤落地) ;翻腕掌心朝下,下落至兩膝外側,掌根下 壓、掌指微蹺,同時屈膝下蹲約15度。 二、(2234;上盤收勢開步) :翻腕上托手臂微開,同時兩腿各外開一 步;(5678中盤落地) :翻腕掌心朝下,兩手外開下落至兩膝外 側,掌根下壓、掌指微蹺,同時屈膝下蹲約45度。 三、(3234;中盤收勢開步):翻腕、上托、手再微外開,同時兩腿各再 外開一步;(5678;下盤落地):翻腕掌心朝下,兩手再外開下 落至兩膝外側,掌根下壓、掌指微蹺,同時屈膝下蹲約90度。 四、(4234;定勢):下盤落地;(5678下盤收勢):兩手由外側托抱上提 至胸前成平行手,掌心朝上,同時順勢兩腿收步成平行步,翻 腕下壓,放鬆。 五、握拳在腰接下式。 學習要點: 兩手向上,如托千斤;兩手下落,如按水中浮球,意貫內力。 功理與健身作用: 1. 通過下肢的屈伸活動,配合口吐“嗨”音,使體內真氣在胸腹間相 應地降、升,達到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2. 可增強腰腹及下肢力量,起到壯丹田之氣、強腰固腎的作用。

  9. 經 筋 內練功法 九、【青龍探爪勢】 口訣: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 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注平,息調心謐。 預備姿勢:一倍半肩寬,握拳在腰。 一、(12345678;上舉拉伸):右手拳變掌向上提拉,掌心向左,眼視斜上 方45度。 二、(2234;側拳抵腰):左側拳手肘外頂,拳面抵在腰側章門穴上,眼看 正前方;(5678;頂腰側彎身):左拳頂腰向左側彎腰,膝蓋打 直。 三、(32345678,定勢):維持側彎身。 四、(4234,轉腰劃弧):左轉腰,左手翻腕扣拳在腰,屈膝下蹲成馬步, 右手翻掌掌心朝上,手背離地面少許,右臂隨轉體沿地面由左側 劃弧至右腳外側,眼手相隨;(5678;托拳回正):右掌變拳托拳 上來回腰側,同時身體順勢回正,兩握拳在腰,直膝。 五、換左手上舉重複一至四動作,左右各一次算一組動作。 六、握拳在腰接下勢。 學習要點: 手臂充分側伸,上體由側屈轉為向前,由吸氣轉為呼氣協調配合,以氣 帶動,方能使動作連貫圓活。 功理與健身作用: 1. 中醫認為“兩脇屬肝”“肝藏血,腎藏精”,二者同源。通過轉身、 左右探爪及身體前屈,可使兩脇交替鬆緊開合,達到疏肝理氣、調暢情志 的功效。 2. 可改善腰部及下肢肌肉的活動功能。

  10. 經 筋 內練功法 十、【臥虎撲食勢】 口訣: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 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 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預備姿勢:平行步,雙手握拳在腰。 一、(1234;右弓步):右腳向右上方跨一大步成右弓步;(5678;平撲): 雙拳上提至胸部,雙臂內旋拳變掌向前平撲,雙掌成90度立掌。 二、(2234;彎腰五指著地):彎腰,五指著地,雙手撐地,眼睛注視雙手; (5678;後腳跟離地):後腳跟離地,同時抬頭,下巴向前伸展,腹 部收緊,盡量貼在大腿上。 三、(32345678;定勢):維持五指著地,向前伸展。 四、(4234;起身後坐拳拉回):起身後坐成後弓步,雙掌拉回變拳於腰側; (5;右弓步上撲):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時雙拳變掌向右上方撲伸; (6;後座收掌右弓步上撲):上體後收,重心後移(後坐),雙掌拉 回變拳收於腰側;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時雙拳變掌向右上方撲伸; (7;後座收掌右弓步上撲):上體後收,重心後移(後坐),雙掌拉 回變拳收於腰側;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時雙拳變掌向右上方撲伸; (8;收拳在腰身回正):掌變拳收回腰際,順勢腰身回正。 五、同樣動作換左邊重複一至四動作,左右各一次算一組動作。 六、握拳在腰,接下勢。 學習要點: 向前撲伸,注意發力順序,起於根,順於中,達於梢,腿腰臂三節貫通,力達虎爪。 功理與健身作用: 1. 中醫認為“任脈❶為陰脈之海”,統領全身陰經之氣。通過虎撲之勢, 身體的後仰,胸腹的伸展,可使任脈得以疏伸及調養,同時可以調和手足三 陰之氣。 2. 改善腰腿肌肉活動功能,起到強健腰腿的作用。 ❶任脈:奇經八脈之一。起始於中極之下的會陰部分,上至毛際而入腹內,沿前正中線到達咽喉, 上行頦下,循面部而進入目內。

  11. 經 筋 內練功法 十一、【打躬勢】 口訣: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 口更齧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 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預備姿勢:平行步再外開半步,握拳在腰。 一、(1234;扣指於腦後):扣指上提屈肘放於腦後枕骨處(或是雙手上 提,扣指翻腕,上提拉伸後再放於腦後),手肘外開; (5678;提踵):收小腹,腳跟上提。 二、(2234;落踵):腳跟輕輕落下; (5678;屈膝):屈膝成馬步。 三、(3234;彎腰平背): 收腹,彎腰低頭平背; (5678;直膝抬頭):頭再微低,頂臀,膝蓋打直,抬頭。 四、(鳴天鼓36下):扣指鬆開,雙手掌心按住耳朵,手肘外開,用食指 輕彈中指36下。 五、(4234;屈膝直腰):扣指於腦後,屈膝,身體回正直腰成馬步; (5678;直膝握拳在腰):膝蓋打直,兩手握拳在腰。 學習要點: 上體正直時兩肘打開;上體前俯時,兩肘用力夾抱後腦,咬牙,舌抵上顎,鼻息調勻。 功理與健身作用: 1. 中醫認為“督脈❶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陽經之氣。通過頭、頸、胸、腰、髖椎逐節牽引屈、伸,背部的督脈得到充分鍛煉,可使全身經氣發動,陽氣充足,身體強健。 。 2. 可改善腰背及下肢的活動功能,強健腰腿。 3. “鳴天鼓”有醒腦、聰耳、消除大腦疲勞功效。 ❶督脈:奇經八脈之一。起於胞中,下出會陰,經尾閭沿脊柱上行,至頸後風池穴進入腦內, 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前額、鼻至齦交穴止。

  12. 經 筋 內練功法 十二、【掉尾勢】 口訣: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志, 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 預備姿勢:預備勢:馬步(腳內緣與肩外緣同寬)握拳在腰。 一、(1234;扣指):提氣扣指在腰前;(5678;右轉身):收腹右轉身90度。 二、(22345678;翻腕彎腰):翻腕掌心朝下,順著腿外側下滑彎腰。 三、(32345678;定勢):維持彎腰的動作。 四、(4234;提氣握拳在腰):收腹提氣上來握拳在腰(側身尚未回正); (5678;腰身回正):腰身左轉回正。 五、換左邊重複四個八拍。 六、(12345678;提氣上拉):提氣,兩掌上提45度,深沉吸氣,兩手再往上往後伸展。 七、(22345678;甩手放鬆):收腹頂臀,兩手順勢圓弧向前向下向後甩做全身放鬆。 八、(32345678;踩手拉伸):雙腳踩住手掌心,直膝(如不行可微屈膝)做腳的伸展。 九、(4234;放手屈膝):兩手離開腳底,收腹屈膝;(5678;提氣直膝手肘外開):膝 蓋打直,兩手上提到胸前再外開45度。 十、(提踵落踵21次):做提踵、落踵(腳跟放鬆不是用力蹬腳跟,腹部不放鬆)共21 次。 十一、兩手收回握拳在腰。重複整組動作。 或者落踵21次後,雙手落下放鬆,再回到韋馱獻杵第一勢拱手當胸,接第二勢兩臂橫 擔,接第三勢掌托天門,但是只有兩手上托,不要提踵,上托後直接落下再接拱手當 胸,再雙手合掌於丹田,揉腹36下後吸氣,雙手用力壓,把氣吐光,完成收功。 學習要點: 上體向左、右、前、後四個方位俯仰運動,兩膝必須伸直,充分伸展拔長 相關肌群和韌帶,連動幅度因人而宜,由小至大,循序漸進。 功理與健身作用: 1. 通過體前屈及抬頭、掉尾的左右屈伸運動,可使任、督二脈及全身氣脈在此前各勢動作鍛煉的基礎上得以調和,練功後全身舒適、輕鬆。 2. 可強化腰背肌肉力量的鍛煉,有助於改善脊柱各關節和肌肉的活動功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