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乡村旅游: 贵州遵义案例分析(下)

乡村旅游: 贵州遵义案例分析(下). 现代旅游 业 发展 案例分析之四. 吴彩虹 贵州遵义市党校教授 二 0 一一年十一月. 提 纲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历程 二、遵义市乡村旅游概况 三、遵义市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四、遵义乡村旅游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资料来源:桐梓县旅游局. 重庆游客在桐梓县 “ 留仙居 ” 体验打糍粑 。. 具体措施. (一)准确定位,着力发展外向型乡村旅游。 1. 盯重庆客源市场 2. 走旅游富民之路 (二)高度重视,健全乡村旅游发展体制机制。 1. 抓组织领导 2. 是抓规划编制. 重庆人在桐梓县山堡村反客为主.

Download Presentation

乡村旅游: 贵州遵义案例分析(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乡村旅游:贵州遵义案例分析(下) 现代旅游业发展案例分析之四 吴彩虹 贵州遵义市党校教授 二0一一年十一月

  2. 提 纲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历程 二、遵义市乡村旅游概况 三、遵义市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四、遵义乡村旅游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3. 资料来源:桐梓县旅游局

  4. 重庆游客在桐梓县“留仙居”体验打糍粑。 具体措施 • (一)准确定位,着力发展外向型乡村旅游。 • 1.盯重庆客源市场 • 2.走旅游富民之路 • (二)高度重视,健全乡村旅游发展体制机制。 • 1.抓组织领导 • 2.是抓规划编制 重庆人在桐梓县山堡村反客为主

  5. (三)多轮驱动,助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 1.政策推动 • 2.市场拉动 • 3.协会助动 • 4.大户带动 • 5.产业联动

  6. (四)创新模式,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品位 • 1.联建 • 2.托管 • 3.干部领办

  7.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正因为重庆人到桐梓避暑热潮,让商人看到了商机。在这个不太发达的县,2010年以来签约引资150多亿元,其中80%以上为重庆人投资。其中重庆某房地产商投资65亿多元的一个大型旅游、地产项目,比该县多年招商引资总和还要多。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正因为重庆人到桐梓避暑热潮,让商人看到了商机。在这个不太发达的县,2010年以来签约引资150多亿元,其中80%以上为重庆人投资。其中重庆某房地产商投资65亿多元的一个大型旅游、地产项目,比该县多年招商引资总和还要多。

  8. 案例二:桐梓县九坝镇山堡村乡村旅游 • 桐梓县九坝镇山堡村有村民3287人,平均海拔1385米,最高处1497米。原先是种粮为主,产值不高,后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主要是种植烤烟、经营改造方竹林和开发乡村旅游。 • 山堡村距县城三十余公里,有桐(梓)习(水)公路穿村而过,路况良好,交通十分便捷。入夏以来,小小的山堡村每天几乎囤积了5000多游客。 桐梓县九坝镇游客居住点

  9. 解放前,有一句老掉牙的顺口溜流传甚广,说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指的是黔地穷山恶水、地瘠民贫。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贵州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顺口溜的夸张说辞,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尽管该省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快有慢,但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九坝山堡村的变化,就是个典型的范例。解放前,有一句老掉牙的顺口溜流传甚广,说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指的是黔地穷山恶水、地瘠民贫。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贵州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顺口溜的夸张说辞,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尽管该省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快有慢,但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九坝山堡村的变化,就是个典型的范例。 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山堡村

  10. 这里地处山间平坝,土地平旷,四周群山环抱,满目苍翠。平坝上小溪清清,渠水长流,豆荚累累,瓜果飘香,那成片成片的烤烟,挺拔的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蓝天白云之下,金黄的向日葵,零零星星,点缀于绿色的田野,分外醒目。村民的住房和农家乐,星罗棋布,散布在田野上、公路旁。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空气清新,凉爽宜人,深受重庆人的喜爱。2011年夏客源丰富、家家爆满,供不应求。周末流动游客人多,自己搭帐蓬。这里地处山间平坝,土地平旷,四周群山环抱,满目苍翠。平坝上小溪清清,渠水长流,豆荚累累,瓜果飘香,那成片成片的烤烟,挺拔的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蓝天白云之下,金黄的向日葵,零零星星,点缀于绿色的田野,分外醒目。村民的住房和农家乐,星罗棋布,散布在田野上、公路旁。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空气清新,凉爽宜人,深受重庆人的喜爱。2011年夏客源丰富、家家爆满,供不应求。周末流动游客人多,自己搭帐蓬。 希望的田野〡山堡平坝鸟瞰

  11. 目前,山堡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村民都住上了新房,不少农户都有一、二辆摩托车,少数农家还购置有小轿车,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7000多元。2006年,开乡村旅馆的农户人均纯收入3200元,如今人均纯收入达4万元。目前,山堡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村民都住上了新房,不少农户都有一、二辆摩托车,少数农家还购置有小轿车,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7000多元。2006年,开乡村旅馆的农户人均纯收入3200元,如今人均纯收入达4万元。 掩映在苍翠林中的乡村旅馆 重庆旅客与山堡村令狐昌容书记(右)

  12. 占尽天时、地利的山堡村,启动乡村旅游之初就成为重庆客人休闲避暑的理想家园,让成群的重庆客人流连忘返。游客与村民之间从客人——亲人,友情——亲情。占尽天时、地利的山堡村,启动乡村旅游之初就成为重庆客人休闲避暑的理想家园,让成群的重庆客人流连忘返。游客与村民之间从客人——亲人,友情——亲情。 • 为了丰富游客的生活,当地政府和游客开展为根雕、奇石、兰花展、灯谜竞猜、品农家菜、月下评书、黄河沟探险、二台子纳凉、重走长征路、送温暖等活动。 游客在千年银杉树下纳凉

  13. 资料来源:桐梓九坝镇旅游办

  14. 案例三:杨进──山堡村乡村旅游带头人 • 杨进,山堡村村民。2000年12月外出务工,每月收入从600元增加到2005年的1000元。2006年,回到山堡村,想在家乡寻找一条致富之路。利用山堡村的自然和地理优势,2007年开始尝试种植蔬菜和开办乡村旅馆。这年的标准是450元/人/月,这年他家共接待11人,接待时间是一个半月,共挣得三千多元的纯收入。2008年他把房子增加一层,重新进行设计和装修,接待人数增加到了40人。这年的接待时间也延长到了两个月,接待价格增加到600元/人/月,于是经济纯收入也从2007年的3000多元增加到了24000多元。

  15. 到2009年看到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于是2010年又把自家的老房子进行改装,2010年接待量增加到65人,接待标准也提高到了650元/人/月。今年标准提高到800元/人/月,还根据重庆人的需求,今年开办了一家土特产店,收入在1万元左右。今年的客人马上离开了,他为迎接明年的客人做准备,打算马上启动新修一栋乡村旅馆。规模在50人左右,房子设计是标准间和出租房两种。到2009年看到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于是2010年又把自家的老房子进行改装,2010年接待量增加到65人,接待标准也提高到了650元/人/月。今年标准提高到800元/人/月,还根据重庆人的需求,今年开办了一家土特产店,收入在1万元左右。今年的客人马上离开了,他为迎接明年的客人做准备,打算马上启动新修一栋乡村旅馆。规模在50人左右,房子设计是标准间和出租房两种。

  16. 全国首家乡村旅游游客党组织——中共桐梓县九坝镇游客党支部。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的游客,让游客们有个说事拉理的地方,也让游客们更有归宿感。全国首家乡村旅游游客党组织——中共桐梓县九坝镇游客党支部。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的游客,让游客们有个说事拉理的地方,也让游客们更有归宿感。

  17. 前不久,该镇成功引进的重庆锦天集团投资30亿的高端项目“九坝休闲度假区”工程已隆重开工,这为九坝和山堡村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前不久,该镇成功引进的重庆锦天集团投资30亿的高端项目“九坝休闲度假区”工程已隆重开工,这为九坝和山堡村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招商引资将为九坝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18. (二)乡村旅游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内涵 1.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保护,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2.让很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转移了农村劳动力。 3.还拉动距离较远的农民从事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增加收入。 4.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民的住房变为旅游接待的旅馆,山场、农田、果园、池塘、老屋成为旅游吸引物,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

  19. 案例一:走进遵义市的“欧洲农村”——凤冈县田坝村案例一:走进遵义市的“欧洲农村”——凤冈县田坝村 • 遵义市凤冈县田坝村,地处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凤冈西北部,距凤冈县城40公里,到遵义市区110多公里,距省会贵阳200多公里,离重庆市300多公里。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14个村民组,2121户,9029人。数百条山沟汇聚成河,河水清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季平均气温24.1℃左右,环境宜人。

  20. 凤冈县田坝村耕地面积15800余亩,是遵义市人口、面积最大的村之一。现在,茶叶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田坝群众致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支柱产业,全村共有茶园18030亩,成为全省茶园面积最大的村之一。田坝获得的荣誉众多,她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点”、“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景区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低碳生态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1.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田坝村曾经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极贫村,老百姓守着金山没钱花。地里种植的主要是荞麦、玉米、红署等农作物,缺水缺粮,水电路不通,全村人均吃粮不足300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300元,村里80%的农户到了农历二三月就闹饥荒。干部进村,群众追问的第一件事就是回销粮、救济款到了没有。当时的田坝曾流传着“田大丘,土大块,一年种一季,三年两不收”的民谣。 上世纪90年代曾经发生过“田坝事件”。

  22. 如今的田坝,已新建30栋古色古香、窗明几净、造型美观的“黔北民居”,到处是干净整洁的环境,清新舒适的空气,林茶相间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2010年旅游人次数30万,综合收入近1.1亿元。全村农民年均收入已达7000多元,来自乡村旅游的人均纯收入就达3000多元。如今的田坝,已新建30栋古色古香、窗明几净、造型美观的“黔北民居”,到处是干净整洁的环境,清新舒适的空气,林茶相间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2010年旅游人次数30万,综合收入近1.1亿元。全村农民年均收入已达7000多元,来自乡村旅游的人均纯收入就达3000多元。 • 昔日破旧的茅草棚如今变成了崭新的黔北民居,家中电脑、冰箱、洗衣机等各种电器和高档家具琳琅满目。全村拥有汽车上百辆,普通农户97%以上都有一台摩托车。村民做饭照明用沼气,洗澡也靠太阳能。成为富甲一方、名扬全省,被誉为中国西部茶海第一村。

  23. 资料来源:凤冈县旅游局

  24. 1.游茶海

  25. 2.采茶叶

  26. 3.制茶

  27. 4.品茶:茶道、茶艺

  28. 5.吃茶饭 • 茶汤、茶食、茶点、茶酒 • 6.参加祭茶活动

  29. 7.唱茶歌

  30. 游生态茶园、赏茶乡风景,学高超驾驶技术,品锌硒茶,享农家乐,观茶艺茶道表演,举行篝火晚会……凤冈茶海之心推出的旅游项目。游生态茶园、赏茶乡风景,学高超驾驶技术,品锌硒茶,享农家乐,观茶艺茶道表演,举行篝火晚会……凤冈茶海之心推出的旅游项目。 • 茶庄为迎接更多客人的到来,在游玩上出新出奇,“求乐”、“求知”、“求趣”;在住宿上讲究舒适和人性化服务;文化节庆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吸引了许多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休闲、观光旅游。在菜品上推陈出新,纷纷推出“特色菜”、“招牌菜”,“农家菜”。

  31. 农家烤全鸡 折耳根炒腊肉 美味的乌江鱼 蕨菜炒肉丝 黄糕粑 羊肉粉

  32. 案例二:凤冈县田坝村的陈氏茶庄 • 2007年下半年,田坝村村民陈世友,开设陈氏茶庄,一家三代共计14人,有6人从事乡村旅游。茶庄开业第一年,卖茶叶、旅游食宿等,综合收入30多万元。

  33. 每年的旺季可达8个月(除了冬季人稍少之外),今年旅游综合收入可达100多万元,游客人数可达5-8万,每天的旅游综合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每年的旺季可达8个月(除了冬季人稍少之外),今年旅游综合收入可达100多万元,游客人数可达5-8万,每天的旅游综合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

  34.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1.融资困难和严格的土地政策,使得发展规模受到严重限制。 • 2.基础及配套设施不完善。 • 3.开发较粗放,资源利用水平偏低。 • 4.高层次人才缺乏,运作水平不高。

  35. (二)跨越发展 转型升级 开创遵义乡村旅游的美好明天 •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实现转型升级,呈现出勃勃生机,已由零星的村寨“农家乐”发展为成片的乡村民俗生态旅游区,由自由发展到打造品牌,由各自为政到集群发展的转变。娄山关红色旅游示范基地、黔北“茶海”等一批村寨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新引擎。 • 依托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特色农业、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等资源,将发展旅游业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相结合,规划建设村寨,挖掘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使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倍增,带动百万农户增收致富。

  36. 遵义市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 规划篇 高起点的规划 管理篇 高水平的管理 服务篇 高品质的服务 产品篇 高质量的产品 环境篇 高品味的环境

  37. 规划篇 高起点的规划 规划篇 突出主题形象 打造中国最美的乡村 明确功能定位 休闲、体验、寻踪、赏奇 创新旅游产品 山水胜景、乡村聚落、田园风光

  38. 管理篇 管理篇 高水平的管理 注重细节 流程再造 追求卓越

  39. 服务篇 高品质的服务 服务篇 高品质高档次 热情 温馨 亲情 宾至如归

  40. 产品篇 多元化的产品 产品篇 观光类 田园风光游 文化类 农耕文化游 田园风光 农耕文化 体验类 农事采摘游 科技类 农业科普游 … … 农业科技园 农事采摘

  41. 环境篇 原生态的环境 环境篇 高品味的环境指: 源于自然 高于自然 绿色景观 乡土风情 雅俗共赏

  42. 结束语 我国的旅游资源有80%分布在农村, 开发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扩大农村的开放度,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

  43.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