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6

CH6: 山,我給你披個溫柔的外套

CH6: 山,我給你披個溫柔的外套. 土 石流防護的生態工程技術. 張文亮 教授. 【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 3.0 版 授權釋出 】. 穩定山區的七個原因. 1. 植物的覆蓋,減少雨滴的沖擊 2. 土壤的保水與入滲,減少地表沖刷 3. 水分的滲漏與排水,流入河川 4. 坡度的穩定 5. 地質的穩定 6. 野生動物與森林的互動 7. 原住民與森林的互動. 臺灣大學 張文亮. 破壞山區產生土石流的七個原因. 1. 植物砍伐,減少覆蓋度 2. 地表土壤的流失 3. 水分無法滲入地下深層

viho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6: 山,我給你披個溫柔的外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6: 山,我給你披個溫柔的外套 土石流防護的生態工程技術 張文亮 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2. 穩定山區的七個原因 • 1.植物的覆蓋,減少雨滴的沖擊 • 2.土壤的保水與入滲,減少地表沖刷 • 3.水分的滲漏與排水,流入河川 • 4.坡度的穩定 • 5.地質的穩定 • 6.野生動物與森林的互動 • 7.原住民與森林的互動 • 臺灣大學 張文亮

  3. 破壞山區產生土石流的七個原因 • 1.植物砍伐,減少覆蓋度 • 2.地表土壤的流失 • 3.水分無法滲入地下深層 • 4.人為道路的開發破壞坡度的基腳,人為的開墾改變山坡的穩定度 • 5.人為的開發在地質的順向坡上 • 6.森林生態系統破壞 • 7.原住民對森林的使用被取代,成為經濟的開發對於森林資源過度的掠奪 • 臺灣大學 張文亮

  4. 土石流是土在流或是石在流? • 臺灣大學 張文亮

  5. 土石流的發展史 – 瑞士是全世界最美麗的高山區,也是最多土石流的地方,所以土石流的學位來自瑞士 • 1.Horace – BendictdeSaussau在1787年提出當土壤與岩層的摩擦力減少,就產生地層滑動的現象 • 2. Carl Zay在1807年提出「土石流」的名詞(debris flow),依他在1806年9月2號的觀察,他發現當天的下午兩點,有樹木斷裂的聲音,樹根扯斷的現象,下午四點石頭自地下跳出,泥土下陷,成為小池,山上的動物開始奔逃,下午四點四十五分,山開始移動。這些現象發生在1574公尺高的Rossberg山,山下的居民至少有500人,只有四個人機警地向山下逃,其他人在四點四十八分到四點四十九分當中都被土石流掩埋(土石流移動的速度約是1.3-22m/sec)因此土石流是可以預警的。

  6. 土石流的發展史 • 3. Arnold Linth在1845年提出山是不穩定的,土石流的機制來自 • 1) 地殼的運動:深層的岩石向上擠壓上層的土壤,這種現象,他稱之為「背斜」(anticlines) ,山區的背斜會組成岩層的褶曲(folds),這產生山的側向壓力,導致土石流 • 2) 氣候的因素:降雨導致地表的沖刷 • 因此他提出,保護山區土石流,瑞士要有山區的高程圖與地質圖 • 3) 山區若不易有深層排水,就會有瀑布,因此人要遠離有瀑布的地方 • 4) 過去土石流很容易產生山區的堰塞湖,所以美麗湖泊的附近,不要有人居住 • 5) 土地的使用要避開危險的區域,免得產生土石流

  7. 山,我給你披個溫柔的外套 • 日本人最早可能的由來: • 1.公元前二千多年,南島某個種族順著北上的黑潮,搭船遷到日本 • 2.中國某個未知的族類,經過朝鮮半島西遷而去 • 3.早期西伯利亞的部落,沿庫頁島南下而來。 • 公元前五世紀,已經有人在東京的「彌生」町種植水稻,當時耕作的方式完全依靠降雨,無灌溉設施,也無溜池埤塘,日本人稱此為「天水田」,這是日本文化的開始。 • 彌生時期的水稻,後來經過鑑定,品種來自中國。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春秋初期,文化鼎盛、兵強富足,遠懸海外的東瀛島國,承受一點稻米,不過是一點碎渣兒。

  8. 日本對海外的學習 • 而後千年,日本的文化、耕作、技術、服裝、文字都向中國學習。如8-12世紀中國大量使用「水車」灌溉,日本才有小型的水車出現。日本學習中國,揀拾一點中國的殘餘,就奉為寶貝。 • 中國視他們位在「日出之地」,稱他們為「日本人」,又低估那些儘是附從模仿的人,稱他們為「倭奴」。 • 15-16世紀期間,日本進入戰國時期,部份戰敗的武士在中國海上四竄,中國謔稱這些人是「倭寇」。當時的日本約有1900萬人,是揀食中國碎渣兒的一群。

  9. 日本對海外的學習 • 荷蘭商人東來,日本開始接觸歐洲的文化。 • 著名的霸主織田信長(1534-1582)努力向荷蘭學習,並以槍炮徹底打敗北方武田信玄(1521-1573)的騎兵。而後,豐臣秀吉(1537-1598)更是向荷蘭學習。 織田信長 武田信玄 豐臣秀吉

  10. 關原之戰與鎖國政策 • 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1543-1616)與豐臣的遺族與家臣爭戰。 • 德川家康大力支持神道教與天台宗的佛教,不像織田信長與佛教的武力僧人長期爭戰,或像豐臣秀吉釋放神道教擁有大片土地,給貧窮的佃農耕作。

  11. 關原之戰與鎖國政策 1599年,關原之戰,德川家康打了勝仗。 1615年德川又與豐臣遺族爭戰,日本許多基督徒投入這場權力之爭,加入豐臣遺族的軍隊。德川又勝,下令日本進入「鎖國」,斷絕與外國接觸,祇留鹿兒島邊的小港與荷蘭貿易。 Wiki User: Ray go

  12. 抗洪的小國 • 荷蘭,位於萊因河(Rhine river)、瓦爾河(Waal river)與馬斯河(Maas river)的沖積平原。全國41,259平方公里的面積中,60%的土地低於海平面,是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國家」。 • 由於沖積平原土地肥沃,荷蘭農民也擅長農藝育種、蓄牧與養殖。 Wiki : Mikespaans

  13. 抗洪的小國 • 荷蘭的土地面積與台灣相似,迄今仍是世界農產的輸出大國。 • 萊因河是每逢上中游下大雨,河口低地的荷蘭就會淹水。 • 1287年迄今,洪水至少淹了荷蘭1134次。 • 荷蘭人每次淹水都留紀錄,是世界上最常記錄洪水的國家。 • 防洪是荷蘭全民合作的首務,洪水來時,全民無處可逃,只能一起抗洪,這也不斷發展出改善治水的技術,後來使其他多洪水的國家受益。 Wiki : Felix Koenig 

  14. 抗洪的小國 • 日本德川幕府實施鎖國期間,德川幕府愈來愈腐敗 • 例如,在1755年(德川幕府寶曆五年),在薩摩地區與河爭地,幕府下令整治「水曾川」。以高堤束水,沒想到隔年洪水再起,堤破淹大水,治水的薩摩藩要負全責。薩摩藩不只損失四十萬兩黃金,五十多名參與治水的薩摩武士,都被要求切腹自殺,薩摩藩主島津重年憂病以終。 • 這事件稱為「寶曆治水悲劇案」。薩摩藩武士終於體會武士道不能戰勝洪水,開始向荷蘭學習治水技術。

  15. 抗洪的小國 • 1853年(德川幕府嘉永六年),日本屈服於美國的東洋艦隊,訂定不平等條約,引發倒幕之戰。薩摩藩成為推翻德川幕府的主力 • 倒幕的功臣,大都是薩摩藩的志士。 • 1868年(明治元年)日本進行維新,明治功臣大久保利通(1836-1878)提出派遣優秀學生出國,學習歐美最新科技,在學生尚未學成歸來與經驗養成之前,重金招聘荷蘭的工程師前來教導治水。

  16. 抗洪的小國 • 這些工程師必須年滿三十歲,有豐富的工程經驗。 • 這時前來的工程師,許多是學有專精,帶著宣教使命的「工程宣教士」。 大久保利通

  17. 人才的培養 • 1873年,在大阪灣的歡迎會中,前來的是荷蘭工程師里傑吉(Johannis de Rijke,1843-1913) • 當時,東京大學教授的薪水是350元,里傑吉的月薪是400元,但是400元日幣折算成荷蘭幣並不高。 • 里傑吉來自一個世襲的築堤家族。 Wiki : Tawashi2006

  18. 里傑吉夫婦

  19. 人才的培養 • 1860年,里傑吉進入荷蘭工科大學,專攻水理工程學,大學畢業後擔任北海運河工程師,不久後升任為北海運河主任工程師。 • 荷蘭人知道日本人的個性排外,不容易長期與外人相處。但是日本人做事認真、善於學習,對有本領的人是誠心佩服。 • 里傑吉是有本領的人,但是他有一段期間的遲疑,他寫道: 「人生愈重大的問題,就愈不容易作決定,去或不去,成為我的煩惱。但是決定前往,我就往前直奔,不再回頭。」

  20. 治山方能治水 里傑吉擔任治理淀川的主任工程師 • 他一到工地,就沿河上溯,直到船隻無法通行。沿途他看到山上森林砍伐,山坡滑動,與許多落石堆積在河邊。 • 他向日方提出「治河是從源頭防起」,他在河川上游選用1.2~1.5公尺長的木頭,在山坡上作成交錯格框,蓄土種樹,這是後來非常著名的水土保持「格框工法」。 • 繼而,他以當地粒徑0.9~1.5公尺的石頭,作成多孔性的攔砂壩,來透水攔砂,後來稱此為「透水壩」。在河川中游,他以在地的大、小樹枝,編織成為層層的柵欄,柵欄之間擺放石頭,他稱這是「粗朵」。

  21. 粗朵工法

  22. 治山方能治水 里傑吉以木頭的柔性,加上石頭的剛性來治水 • 當水在粗朵的孔隙間流過,水中的砂就留下來。粗朵滯留的砂愈多,就成為植物生長的地方。植物的根系又增加粗朵的穩定性,且能綠化河川的兩岸,魚蝦也在粗朵孔隙間棲息。 • 後來,「粗朵」成了日本治水工程的特色,世界上最早治水兼具生態的建造,迄今日本還有「粗朵工程協會」,以建造粗朵為榮。

  23. 治山方能治水 • 當許多日本人驚訝里傑吉的治水創意。他才對他們講道: 「工程師無論具備多麼豐富的施工經驗,獲得國家多麼大力的支持,擁有多麼先進的知識。  對於上帝的創造,人要持續保持謙卑。大自然的力量,不是工程所能抵抗,而是柔性地疏導,才能長期發生功效。」 • 這種概念所做的工程,後來稱為「柔性工程」。

  24. 不講話的福音使者 1874年12月,淀川整治完工,河川流況大獲改善 • 居民與政府官員在完工慶典中,大大慶祝。大久保利通注意到眾人陶醉於成功之際,人群之外的遠處,站一個人靜靜地觀看,那個人竟是這個工程的負責人。一個人不迷失在自己的成功,才是真正可以擔負重任的人。 • 大久保利通繼續委託里傑吉治理日本的江戶川、利根川、信濃川、多摩川、木曾川等多條大河。在每個完工慶典中,里傑吉還是遠遠站在人群外,他知道「日本所要的,不單是工程的成功,而是認識耶穌基督的救贖。福音的見證,不在自己的言語,而在完成的工程。」

  25. 不講話的福音使者 • 日本人做事認真,他比他們更認真,日本人做事踏實,他比他們更踏實,日本人狂歡慶祝時,他卻比他們冷靜,他讓完工後的功勞,全歸給日本工程師與當地人。 • 大久保利通深深敬佩里傑吉,尊稱他是「日本治水的施洗約翰」,這成為他的福音招牌。 • 工作之餘,里傑吉很少與日本人接觸,他寫道: 「日本人心裡對外國人存著懷疑的成見,因此我不需要與他們熱絡感情,也不需親熱來獲取方便,而是冷靜地、切實地將臨到我的事情完成。」

  26. 土石流治理案 • 1880年,里傑吉負責本津川上游「崎田山」的整治。 • 這是日本最困難的治山工程。過去日本戰爭期間,經常燒毀對方森林,迫使對方投降。戰爭後,燒毀的森林未加復育,導致許多山上樹木不存,一片光禿,颱風暴雨期間,成為土石流所在。 • 臺灣大學 張文亮

  27. 土石流治理案 • 里傑吉現場勘查後,召集許多貧苦的百姓,教導他們用布編繩,再背著繩子爬到山上,沿著山脊,在整片光禿的山上掛繩網。 • 繩網攔截土粒,又能吸收空中濕氣,提供種子發芽所需水分。不久綺山上綠樹覆滿,這成為日本非常著名的「掛網復育森林工法」。

  28. 崎田山治理前

  29. 崎田山治理後

  30. 土石流治理案 • 工程完工並非任務結束,里傑吉立刻要求禁伐林木,連官方也不得任意而行,他提出:「權力愈多,義務就愈多。」 • 讓在地貧窮百姓管理森林,管理好者,付與高額獎勵,讓在地居民以巡山、照顧森林為榮,這工作還可世代相襲。 • 里傑吉提出:「當人開始考慮子孫所需,就會珍惜上帝所賜的恩惠。」 • 崎田山整治案,後來成為土石流災害保護的經典案例。

  31. 日本明治維新的第一工程師 • 1884年,里傑吉到京都負責「琵琶湖導水」 • 引進大型浚渫機,將湖中底泥挖清,一方面增加湖泊的蓄水量,一方面將清淤的底泥給農民作肥料。 琵琶湖 Wiki : 663highland

  32. 日本明治維新的第一工程師 • 里傑吉在工作時,冷靜的思索、精確的計算與嚴謹的態度,深得當時內務卿山縣有朋(1838-1922)的欣賞 • 山縣有朋開始派東京大學最優秀的畢業生,作他的實習助手。 • 他要求學生不只學習技術,也要學習做人處事「沒有官僚」的作風。他以身作則,這就是福音。 山縣有朋

  33. 日本明治維新的第一工程師 • 1887年,里傑吉升至為日本最高職任的工程師──內務大臣技術顧問「相談役」。他已不需負責任何工程,而可以自由四處指導工程師。 • 他常對實習者提出:「在人類起源的伊甸園,上帝分出四條河。所以治水的要領在將水分出去,而非將幾河聚在一起。」 • 他雖當國家最高工程顧問,開會時總靜靜地坐在末座,常與工人坐在一起。

  34. 國土規劃的源起 • 同年,里傑吉提出日本第一個「國土規劃」的工作, • 國土規劃的四大原則 • (1)全國水資源的規劃:「將自河川取來的水(或稱為外水),儘量分佈到大地上。將下雨或排水(或稱為內水),儘量排回到河川。」 • (2)全國土地的整理:「要讓土地與其上所長,能夠承受最多的日照。」 • (3)全國住宅區的配置:「所有住家皆擁有良好採光、通風、視野與公共衛生。」 • (4)都市與農村的兼顧:他認為「至少要讓10-15%的人民留在農村,保留傳統小耕農制,並讓農民在各地區組成『農民組合』,發展地區生產特色,提高農民所得。」何等地遠見與智慧。這工作一直進行到1930年代才完成。

  35. 國土規劃的源起 • 工作之餘,里傑吉經常閱讀日本各地農業與畜牧的報導,他總關心弱勢的農民與畜農。 • 有一次,大阪城遭遇洪水,他下令緊急挖掘排水路,將洪水導走。事後官、商聯合舉行慶典與餐會,他都沒有參加。餐會後他才出現,當場提出應該給農民回饋金,因為他們提供農地供為排洪水道。

  36. 獨立思考的空間 • 1904年,里傑吉才歸國。歸國前,明治與諸大臣宴請他,他仍然保持一貫作風「一言不語」。 • 祇提出:「公共建設的工程師,經常被要求要做最順命的人,並且要快速施工,完成任務。但是最好的工程師,需要有自己思考的空間。」 • 他回到荷蘭,荷蘭首相聘他擔任全國土木建設最高顧問。1911年12月,中國聘請他擔任「上海黃埔江整治工程」的總工程師。他在預備前往中國前幾日病逝。

  37. 治水的高手 • 里傑吉影響整個日本的公共建設,與許多的工程師。日本據台期間,日本的一些工程師也將里傑吉的理念與技術帶到台灣。 • 其中以岡崎文吉(1872-1945)最為著名 • 岡崎文吉在1921年擔任日本北海道大狩川的綜合整治主任工程師。

  38. 治水的高手 • 根據里傑吉的理念,岡崎文吉提出治理河川,減少洪害的關鍵在 (1)保護森林,減少林區開發。他寫道:「治水之本在涵養水源。」 (2)保持河川的平衡狀態,因此「治水在順著水,分流至河川邊之荒地。因此最好的治水在誘導水流,堤防要順著河川原來之蜿蜒迂曲,不在阻水擋水。」 (3)建造低水護岸,保持枯水期間河川的輸砂功能。 (4)地表下一公尺之內有河川伏流水者,方作水田,否則只作旱地,以免用水田土地擴張太快。

  39. 治水的高手 • 岡崎文吉《治水》: 「水利科學極端發展,不是使人過度相信學理,將河川過度矯正。最好的治水,只在輔助自然不足之處。」 • 臺灣大學 張文亮

  40. 治水的高手 • 宮本武之輔(1892-1941) • 大正與昭和時期,日本最傑出的治水工程師 • 擔任「日本全國災害勘查總長」 • 他提出:「河川是公利,沒有管理好才成公害」 • 「國家經濟的開發,要依河川流域來畫定,不要越域引水。」

  41. 治水的高手 • 最影響後世的是他在1936年(昭和11年)所著的「治水工學」一書,他提到里傑吉的治水哲學,並寫道: 「國家公共工程的投資,經濟開發的利益, 不能祇看近期的收益,過度開發引起的災害, 一次的損失將會超過過去十年的收益。」 • 因此,他首先提出國家每年都要編「災害特別預算」以作災害救助,並時刻準備救災。

  42. 為未來台灣的繁榮而準備 • 日本據台期間,雖然是經濟侵略,視台灣為殖民地,但是有些工程師,是為幫助台灣而來,例如: • 周氏因次:前往台南。 • 以十數年的時間,調查嘉南平原土壤特性與作物用水的關係,發展出台灣的「輪流用水」制,這是台灣最早的省水管理制度,幫助台灣渡過許多缺水的乾旱期,貢獻一直至今。 • 新田定雄:前往嘉義的工程師。 • 堅持用水要有文化特色,並在朴子發展話劇、交響樂作為在地特色,使嘉義朴子成為日本時期,台灣文化藝術鼎盛之地。

  43. 為未來台灣的繁榮而準備 • 牧隆泰,東京大學。 • 前來台灣治理宜蘭冬山河、改善烏山頭水庫、改良海埔新生地,在台灣成立第一個水工實驗室。 本作品由台大校史館授權本課程:生態工程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44. 為未來台灣的繁榮而準備 • 他在1943年於「農業工學」一書上所寫:   「大東亞共榮圈的基礎,是要所有的建造皆以資源開發為目標。我前來(台灣)的目的,似乎是為土地改良的大使命。   但是,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真正的美善。我背負著技術前來幫助這裡的學生,不管是來自任何的階層,祗要在上農業工學的課,我就盡力教導他們。讓他們所學的容易吸收,簡單明瞭,正確可行。  在戰爭的時候,不可能實行土地改良。但是,有一天,他們自己必將用到這些知識,使台灣繁榮,這是我美善的目的。」 • 牧隆泰也在台北帝國大學(後改名為台灣大學)擔任講座

  45. 為未來台灣的繁榮而準備 • 多年後,我在台灣大學任教,牧隆泰的實驗室,成為我的實驗室。他的辦公室,成為我的辦公室。 • 我也是一個治水的工程師,我總不忘這些工程前輩,與要離開美國前,我的老師尼爾森(Donald R. Nielsen)對我說的話:「一個人在25-35歲時,要勇敢無懼的往上爬; 35-45歲時,要站穩自己的專業; 45-55歲時,要學習相關專長,負起行政管理的重任; 55-65歲時,綜合一生所學,給下一代寫最好的書本,並栽培下一棒; 65歲以後,人生無牽掛,又像回到25歲,重新再學習。」

  46. 也許藉由這次上課,你可以知道生態工程與我的科系「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的關係了。也許藉由這次上課,你可以知道生態工程與我的科系「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的關係了。

  47. 生態工程的第二個理論 • 1. 工程的進行,如果可以迴避不穩定的區域,要採迴避 • 2. 若無法迴避,才用最少的接觸 • 3. 如果必須有較大面積的接觸,最好採用初步的整治,爾後讓植物去演替,以做長期的穩定,並使工程融入大自然,這又稱為讓人看不到的工程施作 • 4. 如果工程會對當地造成破壞,在施工之時,必須另外營造一個地方,來彌補大自然的損失,這稱為no let loss。 • 5. 工程的施作必須獲得在地百姓的接受,並且尊重在地的文化

  48. 案例一:台中苑里,保護坡地明挖覆蓋生態工程案例一:台中苑里,保護坡地明挖覆蓋生態工程 • 臺灣大學 張文亮

  49. 三百年來,台中與苗栗一直有個危機…在大岸溪邊的火炎山土石不斷的崩落,壓傷路經的旅客與行人,這座火炎山每年增高0.1到1公分。以致坡度不穩定,使得岩石不斷地滑落三百年來,台中與苗栗一直有個危機…在大岸溪邊的火炎山土石不斷的崩落,壓傷路經的旅客與行人,這座火炎山每年增高0.1到1公分。以致坡度不穩定,使得岩石不斷地滑落 • 臺灣大學 張文亮

  50. 由於台中的水果送到大甲這是唯一的一條道路,這條道路成為台灣西部平原最危險的道路。過去每一年大甲的進香團要巡迴這條道路,期待能夠獲得平安。但是,落石導致每一年都有人受傷。由於台中的水果送到大甲這是唯一的一條道路,這條道路成為台灣西部平原最危險的道路。過去每一年大甲的進香團要巡迴這條道路,期待能夠獲得平安。但是,落石導致每一年都有人受傷。 • 臺灣大學 張文亮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