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8

第九章 注意与记忆

第九章 注意与记忆. 人认知客观世界,首要的是选取什么信息,忽略什么信息,然后才能论及如何利用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做出反应,并形成记忆。.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人的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刺激: 有的对人很重要, 有的对人不那么重要,有的毫无意义,有的甚至会干扰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 人要正常地工作与生活,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并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人脑这种选择信息,排除干扰的功能,就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功能。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 你越是注意环境中的某个客体,越能知觉关于它的更多信息。注意的焦点决定了最能为知觉过程利用的信息的种类。.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注意与记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注意与记忆 人认知客观世界,首要的是选取什么信息,忽略什么信息,然后才能论及如何利用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做出反应,并形成记忆。 熊燕华

  2.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人的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刺激: • 有的对人很重要, • 有的对人不那么重要,有的毫无意义,有的甚至会干扰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 人要正常地工作与生活,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并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人脑这种选择信息,排除干扰的功能,就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功能。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你越是注意环境中的某个客体,越能知觉关于它的更多信息。注意的焦点决定了最能为知觉过程利用的信息的种类。 熊燕华

  3. 人机系统中许多事故的发生都可以从注意上找原因。人机系统中许多事故的发生都可以从注意上找原因。 • 飞行员在追击敌机时可能由于没有注意到高度表指示的变化而发生毁机事故; • 汽车司机可能由于只顾前方道路变化而没有注意到侧旁情况而碰到路旁的行人或车辆; • 一个打字员会由于与人谈话而打错了字等等。 熊燕华

  4. 研究背景 • 行为主义:完全否定注意的存在 • 格式塔心理学:注意完全融化于知觉之中 • 工程心理学:二战期间和战后,通信工程的需要,面对工作环境中复杂多变的信息源和某些单调、乏味的作业,试图了解人能同时加工的信息数量,注意的分配、保持和转移等特性,以保证人-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 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注意的机制 熊燕华

  5. 第二节 注意的认知心理学模型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一种信息加工系统。此系统受到感觉通道容量的限制,人只能从各种感觉信息中选择少量重要的信息,进行知觉加工,然后再选择某些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在必要的时候从记忆中有选择地提取某些信息,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注意被认为是人的信息处理的一个瓶颈。 熊燕华

  6. 一、过滤器模型(Broadbent,1958) 基本假设: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 人之所以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环境线索的一小部分,是由于其信息加工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不能同时对全部感觉通道的线索进行加工。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在信息加工系统的某个地方存在着一种瓶颈口。 感觉到的大量的外界信息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被选中的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被识别和存贮,没被选中的信息暂存于短期记忆中,短期未被处理则很快被忘记。 通往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也称为单通道模型。 熊燕华

  7. 择 性 过 滤 器 输入通道 反应 容量有限的通道 刺 激 长时记忆 熊燕华

  8. 课堂实验 实验依据一:双听实验 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呈现速度为1秒钟2个字,让被试再现。 左 右 6 4 2 9 7 3 实验结果:多数被试采用第一种方式。 再现方式一 分别再现左右耳的信息,如493,627。 正确率65% 再现方式二 按接受的顺序成对再现左右耳信息,如46,92,37。 正确率20% 解释:每只耳朵都是一个通道,该通道的信息是单独储存的,过滤器只允许每一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在以耳朵为单位再现时,他先注意来自一个通道的全部信息,然后再注意来自第二个通道的信息(后者也许是被短暂地保留在记忆系统中),即只转换一次,因此再现效果佳。但是,以项目出现顺序再现时,被试至少需要在双耳之间做三次转换,他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因此再现效果差。 熊燕华

  9. 实验依据二:采用追随程序的双听实验 要求被试只注意一只耳朵(追随耳)的信息并复述。 实验结果: 无论非追随耳的信息怎么变换,被试都无法复述,只能报告语音的变换或男生变女声。 例外:鸡尾酒会效应(被试自己的名字) 熊燕华

  10. 反例一:双听实验 左 dear 2 jane 右 3 aunt 4 实验结果:dear aunt jane 反例二:追随实验 追随耳 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非追随耳 Knowledge of on a hill 实验结果: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 而且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来的 解释:被试多按意义再现,有意义材料的实验极易引起注意迅速转移,过滤器允许不只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 熊燕华

  11. 结论: 1、过滤器的位置可能处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2、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新异的、较强的、具有意义的、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 3、有意义的信息容易引进注意从一个通道转移到另一个通道,但不能完全否定注意的过滤机制。 4、仅仅只存在一条通向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的结论还值得怀疑。当刺激呈现慢,信息流动慢时,人可以同时注意几个通道。 熊燕华

  12. 局限性: 1、模型是根据听觉实验的结果提出的,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通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 2、模型只解释了刺激的物理性质对信息选择的作用,而无法解释材料的语义联系在信息选择中的作用。 3、由于人们可能对语意进行加工,因此假定注意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是没有根据的。 熊燕华

  13. 二、衰减模型(Treisman,1960、1964) 追随耳和非追随耳的信息都先经过初级的物理特征分析,都可以通过过滤器,只是非追随耳的信息经过过滤器时会被衰减,但有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水平的加工 。因此是多通道模型。 追随耳的信息保持原来的强度很容易激活;而非追随耳的信息强度减弱,没达到兴奋阈限无法被激活。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如被试的名字具有较低的阈限,容易激活而被识别。 熊燕华

  14. 影响阈限的因素: 熟悉程度(自己的姓名、母语)、信息的意义、上下文或指示语、主观期望等情境。 实验依据一: 英法双语被试追随耳 英文小说非追随耳 法语材料。 结果: 法语差的被试只有2%的人知道两耳的材料内容,而法语好的被试有55%的人知道两耳内容。 熊燕华

  15. 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 ——知觉选择模型 共同点: 1、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 ; 2、过滤器的位置在初级分析和高级分析之间,而不是发生在反应选择的阶段; 3、过滤器的作用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是对知觉的选择。 异: ⑴全或无的改为衰减。⑵单通道改为双通道或多通道。 熊燕华

  16. 应 选 择 追随耳 感觉登记 知觉分析 非追随耳 三、反应选择模型(Deutsch,1963) 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都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全部得到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即将被知觉的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知觉后做出的反应。 换句话说,中枢分析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信息,但输出是按重要性的,只对重要的刺激才做出反应。 反应 熊燕华

  17. 实验依据一:双听实验 给被试双耳同时呈现刺激,要求被试对左耳、右耳听到的靶子词都要做出反应。 实验结果:对左耳、右耳的反应率都达到59-68%,双耳结果十分接近。 实验依据二:在白噪声背景下识别一个特定的辅音。 方式一 双耳听同时注意双耳 方式二 只用左耳听只注意左耳 方式三 只用右耳听只注意右耳 实验结果:对识别率没有显著差别 解释:按衰减模型预测,在前一条件下,被试必须同时加工来自两耳的信息,而在后一条件下,被试需要加工的信息只是前者的二分之一,因此对辅音的觉察应该比在双耳条件下好得多。实验的结果却表明,在两种条件下的觉察成绩是相等的。 可见,被试有可能同时注意来自两个通道的信息;对信息的选择不是由于通道的有限容量造成的。 熊燕华

  18. 结论: 所有输入的信息在知觉阶段都将得到充分的分析,而选择作用只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后期,而不是前期,至少是观察者对刺激作出辨识之后。换句话说,反应选择模型承认“瓶颈”的存在,但它把“瓶颈”设想为更接近加工系统的反应端。 反应选择模型特别重视记忆在信息选择中的作用。这种模型假定,所有感觉输入都要通过知觉加工,再到达记忆系统,激活被储存在记忆系统中的表征,并与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表征发生着某种关系——相关。正是这种关系决定着中枢对输入信息的选择或再认。 熊燕华

  19. 刺激 复述与反应择定 觉察 识别 知觉选择 反应选择 知觉选择模型与反应选择模型比较 二者的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 知觉选择模型(早期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因此注意控制着知觉。 反应选择模型(早期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意味着几个通道的信息都可以被识别,但只有一部分会引起反应。因此注意控制着反应。 反应 熊燕华

  20. 总结: 1、究竟是哪个模型对,目前为止没有肯定的结论。各有实验可支持。 2、多数心理学家倾向于知觉选择,认为反应选择太不经济了。但也不是不可能,不尖锐对立。 3、都承认注意具有选择功能。设想:注意既可是知觉选择也可是反应选择,在不同条件下可有不同选择。 4、局限性: ①支持知觉选择的多是利用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实验,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支持反应选择的多是利用不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实验,研究的是注意的分配性。 ②几乎所有实验都是利用听觉的,两个通道进行的是性质相同的作业,很少涉及到其它感觉通道。 熊燕华

  21. 对瓶颈理论的质疑: 人们在同一时间内能有效地完成两种活动! 熊燕华

  22. 四、能量分配模型(Kahneman,1973) 双作业操作: 看书+听音乐、骑车+谈话、 司机观察前方的同时从镜中看后方、 售货员边聊天边计算货款 避开注意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而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把注意能量有限当作注意机制来解释注意。 中枢能量理论:注意是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知觉选择模型认为的不能被识别和反应选择模型认为的不能做出反应就是因为能量有限或被分配给其它任务了。 熊燕华

  23. 双作业情况如何依赖于:两种作业是否相似、作业的难易程度、个人的技能双作业情况如何依赖于:两种作业是否相似、作业的难易程度、个人的技能 实验依据: 一:被试追随以听觉呈现的散文材料,同时识记以听觉呈现的另外一些字词。能识别和回忆的字词很少。 二:以视觉呈现字词。可回忆的字词量就大得多。 结论:在同一通道内分配注意较难,而在不同通道间分配注意则比较容易。 熊燕华

  24. 能量分配模型: (1)人们在完成一项心理作业时,认知资源是有一定限度的。人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有控制地分配到不同的活动或同一活动的不同方面去。 (2)人可利用的资源的数量可随各种情绪、药物、肌肉紧张等唤醒因素的作用而变化。人处在中等唤起水平时,有效的资源较多;唤起水平太低或太高,都会干扰当前的行为。 (3)决定注意选择的关键是资源分配方案,这个方案与当时的意愿、完成任务需要的能量的评价、个人的长期倾向有关。 熊燕华

  25. 长期倾向:能量分配给新异刺激、突然动的东西、自己的名字长期倾向:能量分配给新异刺激、突然动的东西、自己的名字 • 意愿:当时情景所引起的注意倾向,即个体完成当前作业的要求和目的,例如按要求倾听右侧耳机的声音、寻找一个朋友的照片等。 • 评价:如是否对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影响可得到的能量,使之增多或减少,而且极大地影响着分配方案。 (4)只要不超过可得到的能量,就能同时接收不止一个的输入,或进行多种活动,否则就会互相干扰甚至只能进行一种活动。 熊燕华

  26. 总结: 1、中枢能量理论使得无论是支持知觉选择模型的实验还是支持反应选择的实验都可以得到统一解释。 应用追随程序的双听实验,对追随耳信息的复述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如果非追随耳的作业需要较多资源则作业水平低于追随耳;反之则不会低于追随耳。 熊燕华

  27. 2、局限性: • 着眼于过程的整体,没有像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模型一样深入过程内部。 • 理论不能解释作业的性质对注意分配的影响。相似的作业容易发生干扰。如果作业的性质不同,即使都比较复杂,干扰也较少发生。这种现象此理论不能解释。 3、设想:注意的选择在总体上受资源分配所决定,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如何实现、在哪个阶段实现依赖于内外许多因素,如作业类型、情境等。 熊燕华

  28. 五、两种加工过程理论(Schneider和Shiffrin,1977)五、两种加工过程理论(Schneider和Shiffrin,1977) 控制性加工: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应用于变化着的过程。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控制的,也叫注意性加工。 主要用在困难的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自动加工:不受人控制的加工,不需应用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熊燕华

  29. 练习 对同时进行两种作业的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提高作业水平的机制: 1、改善能量分配方案,使能量分配更适合任务的需要。 2、改善完成作业的操作过程,减少对能量的需求,甚至使得某些加工过程自动化,不需要注意资源就可以进行。如骑自行车、书写、阅读,都是通过学习而自动化了的技能。 熊燕华

  30. 分配性 选择性 第三节 注意的特性 广 度 集中性 持续性 熊燕华

  31. 注意的广度 是指短时间内可以知觉到的注意对象的数目。一般成人能同时把握4—6个没有意义联系的对象。 • 对象呈现时间长可增大注意广度; • 注意对象的规律性、相似性、可比性会帮助增大注意广度; • 后天学习、经验可帮助增大注意广度; • 个体的情绪对注意的广度也有影响,情绪越紧张,注意广度越小。 熊燕华

  32. 注意的选择性 当不止一个客体同时呈现,从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其它。 操作者要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 就要从多种信息源中最有效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要做到这一点, 操作者不仅要了解这些信息的重要性, 而且必须了解在什么时候这些信息对操作是有用的, 注意或忽略这些信息可得到多大的利益、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在现实生产中, 注意选择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信息源刺激的物理特点, 如刺激的数量、 强度、作用方式以及信息源所处的环境条件等都是影响注意选择的客观因素。 熊燕华

  33. 动态的或具有其他突出特点的刺激, 一般容易引人注意, 容易成为注意选择的对象。 在人机系统设计中, 视觉警告信号一般都安排在中央视野范围内, 采用比其他视觉显示刺激高得多的亮度, 或者采用特殊的声音作为警告信号, 这些都是利用它们容易引人注意的特点。 • 与视觉相比,听觉与触觉由于外周感受器没有排除刺激进入感觉通道的自然方法,它们对人具有较大强制接受的作用。 因此, 一般认为用听觉刺激或触觉刺激作报警信号有其优越性。 熊燕华

  34. 提高选择注意力效果的建议 • 当要从多个渠道收集信号时,宁可增加每个渠道的信号发生速率,以尽可能减少渠道; • 提供关于各渠道重要性的信息,使得注意力更有效使用; • 提供一些关于未来信号可能在哪里发生的预示信息; • 进行有效扫描信息渠道的培训,产生最佳扫描方式; • 如果是多个视觉渠道,尽可能靠近以减少对扫描的需求; • 如果是多个听觉渠道,确信不会彼此掩盖; • 需要单独响应的刺激物应该在时间上分开显示,要避免过短的间隔(如小于0.25或0.5s);尽可能使得观察者可以控制刺激物输入的速率。 熊燕华

  35. 注意的集中性 人的注意,可用探照灯作比喻。探照灯聚焦后的光束投向一定方向,投光区正中最亮,被照物看得最清楚,离开中心,光线渐暗。 人集中注意时,其注意范围也有中心与边缘的区分。落在注意中心的刺激,得到最有效的信息加工,邻近注意中心的周围刺激,人也能知觉到,并能对它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落在注意边缘外的刺激,人一般意识不到,不可能对它们进行信息加工。 熊燕华

  36. 提高集中注意力效果的建议 • 尽可能将要关注的渠道和其它渠道显著区分开,使目标渠道更大、更亮、更响、更集中; • 在物理空间上将目标渠道和干扰渠道分开; • 减少干扰渠道; 熊燕华

  37. 注意的分配性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同一时候能把注意分配到一个以上的对象上, 即所谓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 注意分配是注意集中的对立物。一般来说,不利于注意集中的因素,都有利于注意分配。刺激的空间位置、相似程度、刺激强度、语义内容等,既是影响注意集中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熊燕华

  38. 提高分配注意力效果的建议 • 尽可能减少信息源数目; • 当时间分享可能会给一个人的能力造成压力时,应该让他制定任务的优先级,使得分配注意力可以被最佳规划; • 努力减小任务难度; • 任务应尽力在处理阶段、输入输出形式和记忆编码上不一样。 熊燕华

  39. 注意的持续性 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为了觉察不经常发生的信号,注意力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不间断。持续注意力也称监测、警戒。 如检验员在装配流水线上寻找次品。随着自控设备的增加,人扮演监测者角色的地方越来越多,持续注意力更显得重要。 研究发现随着监测的持续,觉察速度和准确性会降低,这称之为警惕性消耗。信号被觉察的概率是时间的指数函数。但是这种现象可以在实验室出现,却很少在现实生活中出现。 熊燕华

  40. 提高稳定注意力效果的建议 • 提供合适的工作-休息计划和任务变化(如活动穿插); • 强调任务重要性以提高积极性; • 增加信号显著性,使之更大、更强烈、持续更长、更易区分; • 降低刺激物出现速率; • 减少信号出现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 • 加入人工信号,提供关于觉察绩效的反馈; • 提供培训,使观察者清楚要识别信号的特性; • 保持噪声、温度、照明和其它环境因素在最佳水平。 熊燕华

  41. 第四节 记忆研究 为什么在你面前短暂出现又迅速消失的画面仿佛还在面前浮现? 为什么对着电话本默读了几遍的号码在打完电话后又忘记了? 为什么有些人每天都在寻找自己忘记放在哪的钥匙? 为什么对于某些事情,在十几年后你还能准确地描述当时的情景? 什么样的任务不会超过人的记忆能力极限? 熊燕华

  42. 一、关于记忆的研究进展 • 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长时记忆 • 20世纪50年代中-今: 两种记忆说(长时记忆+短时记忆) 多存贮说(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感觉记忆) 熊燕华

  43. 两种记忆说(Waugh&Norman,1965) 熊燕华

  44. 外部信息经过感觉通道先进入短时记忆,可短暂保持约15-30s,利用复述可避免迅速遗忘。外部信息经过感觉通道先进入短时记忆,可短暂保持约15-30s,利用复述可避免迅速遗忘。 • 短时记忆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信息通过复述可进入长时记忆。 • 长时记忆是一个永久的可存贮大量信息的信息库。 • 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在容量、保持时间和作用上有明显差别,但在编码、遗忘原因等方面相差不大。 熊燕华

  45. 复述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环境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多存贮说(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Atkinson&Shiffrin,1968、1969) 熊燕华

  46. 记忆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感觉记忆: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感觉象后,虽然刺激作用停止,但感觉象仍可维持极短的片刻(ms)。感觉记忆有很丰富的信息,但会迅速消失。 •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有部分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但需经过编码才能便于存贮。短时记忆=复述缓冲器+加工器。 • 长时记忆中存贮着多种编码形式的永久性信息,容量无限,但可因消退、干扰或强度减少而无法被提取。 熊燕华

  47. 记忆被认为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无论什么类型的记忆,知识要在以后的某个时间能被用上,需要三种心理过程:编码、存储、提取。记忆被认为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无论什么类型的记忆,知识要在以后的某个时间能被用上,需要三种心理过程:编码、存储、提取。 编码:对信息的最初加工,形成对外部世界的信息的心理表征。 存储:在各级记忆中保存编码材料。 提取:被存储信息在以后某个时间的恢复。 熊燕华

  48. 一个新观点:简单复述与精细复述 • 简单复述(保持性复述):有助于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 例:58606573 • 精细复述(整合性复述):将信息加以组织,与其它信息联系,在更深层次上加工,才能使得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例:山颠一寺一壶酒,尔留壶塞吾把酒;汽酒塞儿塞不死,流啊流....... 熊燕华

  49. 加工水平说(Craik&Lockhart,1972) • 记忆是同知觉加工水平联系的,记忆痕迹的持续性是加工深度的函数。精细分析、产生联想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 • 加工深度依赖于刺激的性质、可用于加工的时间、加工任务的难易。语义任务比语音任务能达到更高水平。 • 简单复述不能导致良好的记忆,精细复述才能使记忆长久。 • 上下文越丰富,对项目的加工越精细,记忆效果越好。 熊燕华

  50. 实验依据:不随意学习 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词,不要求识记,然后出乎意料地提出三种不同水平的问题,再进行记忆测试。 低水平加工问题:这个词是大写的吗?(结构加工) 中水平加工问题:这个词与weight押韵吗?(语音加工) 高水平加工问题:这个词能否填入下述句子? 他在街上碰到_____(语义加工) 实验结果: 加工水平更高的问题作答需要的时间更长,但记忆的成绩更好。 表明加工越深,需要的加工时间越长。加工越深,记忆的成绩越好。 熊燕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