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老化、人格與生活型態

老化、人格與生活型態. 人格 特質理論 人格與年齡的關係 人格與健康 心理分析理論 社會心理理論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 晚年的急性事件. 人格. 人格的定義有許多,最有用的定義是:個體的特質與行為的特徵,其模式或架構形成其獨特與環境互動的方式。 心理學的測量方式都是使用一些問題回答,例如回想多少字詞或理解了多少文章內容等,但是,人格的評量卻不是如此。 並沒有存在著好的人格或壞的人格,例如:像德瑞沙修女或是希特勒的人格,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灰色地帶,而且經常表現出有時迷人有時令人害怕的行為特質。. 人格.

Download Presentation

老化、人格與生活型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老化、人格與生活型態

  2. 人格 • 特質理論 • 人格與年齡的關係 • 人格與健康 • 心理分析理論 • 社會心理理論 •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 • 晚年的急性事件

  3. 人格 • 人格的定義有許多,最有用的定義是:個體的特質與行為的特徵,其模式或架構形成其獨特與環境互動的方式。 • 心理學的測量方式都是使用一些問題回答,例如回想多少字詞或理解了多少文章內容等,但是,人格的評量卻不是如此。 • 並沒有存在著好的人格或壞的人格,例如:像德瑞沙修女或是希特勒的人格,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灰色地帶,而且經常表現出有時迷人有時令人害怕的行為特質。

  4. 人格 • 例如某人的人格在某個團體中是扮演充滿活力的主要靈魂角色,但是在另一個團體就變成喧嚷吵鬧的大嘴巴。 • 在客觀方面不可能存在著完美人格的特質,最好評估人格的方式是以特質區分,找出與其他人不同之處,並且能符合其真實生活的型態。

  5. 特質理論 • 在人格心理學領域中最主流的說法是特質論,特質被定義為:個體持久的特性,並且可以根據此特性而產生行為的模式。雖然聽起來很複雜,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處處可見這樣的例子。 • 例如:我們形容一個人很「神經質」,那麼幾乎可以預測當此人在觀看恐怖電影時的反應了。有許多的心理學家對人格特質進行分類,或是探討人格有多少因素特質存在。 • 最有名的是艾森克(Eysenck)的內外向 (extreversion-introversion) 、焦慮特質(neuroticism)及精神特質 (psychoticism)。

  6. 特質理論 • 艾森克認為人格的表現是由此三個向度共同形成的。 • 內外向是指個體外向及自我肯定的程度,也有學者認為是歸因事件的不同態度,而內向則是指較容易害羞、內斂等特質。 • 艾森克認為內外向是連續的特質,沒有人是絕對的外向或是內向,而是每個人都具有此兩種特質,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例如:有人可以隨意的參與卡拉OK的唱歌表演,卻有時候在公共空間與人共處感到困擾。

  7. 特質理論 • 精神特質是指個體情緒特質是冷淡、反社會傾向,而焦慮特質是指個體的緊張程度及情緒穩定性,在焦慮特質及精神特質得分較高的個體不表示他是處於心智混亂的狀況,而是表示處於壓力之下時,他們的情緒會較不穩定。 • 艾森克使用艾森克人格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評量人格,受試者依據自己的特性在每一題的題目上以「是」或「否」回答,例如:「你是一位愛說話的人嗎?」就是評量其內外向的問題。

  8. Big Five • 另一個有名的人格分類法是人格五大向度(Big Five), • 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 • 親近性(agreeableness) • 對經驗的開放 (open to experience) • 外向性(extraversion) • 神經質(neuroticism)

  9. 人格與年齡的關係 • 精神特質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在男性的改變比女性更多,在16歲左右,男性精神特質的分數是女性的兩倍,但是到了70歲,性別的差異幾乎不存在。 • 最不可思議的是內外向特質的改變,因為到了晚年,幾乎所有的男性與女性都是內向的,男性在最初的十歲時均比女性來得外向,但是漸漸的,其外向性會下降,到了六十歲,男性內向性比女性為高。 • 男性與女性的內外向特質分數大約在40歲左右交叉。

  10. 人格與年齡的關係 • 焦慮特質的改變則較為一致,不論在男性及女性其焦慮特質的分數均會下降,但是女性的分數均比男性為高。 • Eysenck (1987)認為這可以預測年長者處事較為鎮定冷靜,但是他並沒有認為這代表年長者的生活較為快樂,因為焦慮特質下降不見得代表是冷靜或尊貴,有時候是冷漠與慵懶的象徵。 • 艾森克認為人格的改變與生理上神經系統較不易受到興奮所影響,但是這個說法受到質疑。

  11. 人格與年齡的關係 • 許多學者認為是生活形態改變影響所致,例如:年長者對於社會需求的下降,使他們容易從人群中退縮,並且為了保持體力,因此表現的較為內向,由於男性是以社會化程度來定義自己的角色,因此更容易凸顯出其自我肯定的特質下降,於是其內向性增高。 • 其他的研究也不支持艾森克的想法,例如一個以德國老年人所進行的長期追蹤研究,發現焦慮特質是在五十歲至七十歲時有些微的下降,接著又有上升的趨勢。

  12. 人格與年齡的關係 • 研究指出外向性隨著年齡有下降的趨勢,Mroczek (2003)以1600位男性,年齡範圍從43歲至91歲,歷時12年的追蹤研究 • 發現外向與神經質有下降的趨勢 • 他們也發現人格的改變與生活事件有關(例如:配偶死亡) • 也有證據顯示人格研究的樣本大部分是二十世紀初出生左右的人們,這似乎也是世代效應的影響 • 這可以解釋為何他們總是比較保守、固守傳統,也許人格特質在出生時就已經定型了,而年輕的人們其人格就是比年長者有彈性與自由。

  13. 人格與健康 • 有些研究指出,有些人格特質與健康有關,例如:Jerram 與Coleman (1999)分析年長者的健康狀態與五大人格向度的關係,發現那些在「對經驗的開放」、「親近性」及「外向性」分數較高,而「神經質」分數較低的年長者,其身體問題較少,也有較健康的生活型態 • Wilson (2004)也是以五大向度人格進行五年的長期追蹤測量,他發現神經質與年長者的死亡率有關,那些神經質特性位於前百分之十以上的受試者其死亡率是後面百分之十受試者的兩倍,在「嚴謹性」分數較高的人,其死亡率也較低。

  14. 人格與健康 • Lauver 與Johnson (1997) 則發現神經質較高的人其因應長期疼痛的能力較低,而在另一個長期追蹤的研究則發現神經質與血壓高有關係,此外,外向特質較高的人,比較容易從中風生病中恢復,並保持較樂觀的士氣。 • 因為也許是身體健康導致人格的改變,也可能是人格影響身體的狀況,有研究指出個體的宿命論想法會預測其晚年的健康狀況,因此,有學者認為人格特質是健康的前置因素。

  15. 心理分析理論 • 心理分析認為人格有三大結構:本我(id)、自我(ego)及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格結構中要求立即滿足,且依據快樂原則而行事,自我會考量現實環境而依據現實原則行事,超我則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成分。 • 佛洛依德認為本我的效率與強度與個體的平滑肌有關,而自我的效率與強度則與個體的中央神經系統有關,由於年長者的中央神經系統的退化比平滑肌肉的退化來得快。 • 年長者的自我強度比本我強度弱,但是從心理分析的能量觀點來看,此時雖然自我的強度不高,但是為了與本我爭奪有限的能量,此時自我會採取較為保守的方式,也就是說,年長者會變得較為保守、固執、不願意改變及缺乏彈性。

  16. 社會心理理論 • 艾瑞克森認為人生共有八大議題要面臨,在老年人要面臨的議題是自我統合(ego integration),自我統合是指人生前面的七個議題在年老時,都順利的解決或滿足於現況,如果沒有達到自我統合,就是失望(loose ends) • 失望是指年長者認為這一生都是失敗的,有許多遺憾與未解決的事物,特別當面臨死亡即將來臨,將會使年長者感到特別的焦慮與憂愁。 • 有研究指出年長者如果都順利解決前面七大議題,將會在年老時感到特別的滿足,這似乎意味著老年人的人格是由前人生初期階段的共同產物。

  17. 社會心理理論 • 不過也有評論者認為這種說法過於簡單,老年人並不只是在整合過去,接著面對死亡。這並不是艾瑞克森的原意,他認為年長者也是在學習的一個過程,只是死亡造成此學習過程的中斷。 • Peck(1968) 擴展了艾瑞克森的理論,他認為在年老時,有三大衝突需要解決,第一是自我分化與工作角色的先佔有(ego differentiation versus work-role preoccupation) • 工作者都會將工作的成就視為自己的社會角色或地位,特別是男性,因此,一位專業的工作者擁有較高的自尊,只是因為他的職業及社會大眾對待他的方式所造成,但是一旦面臨退休,工作的消失意味著自尊與社會地位的消失,因此,對於退休的年長者而言,需要另外發展出自我的角色,並對此角色感到滿足。

  18. 社會心理理論 • 第二個衝突是身體的轉換與身體的先佔有(body transcendence versus body preoccupation) 。 • 對大部分的年長者而言,體力會明顯退化,如果年長者過份強調身體健康所帶來得幸福感,那麼不可避免的將是失望的感受,如果年長者超越身體的限制,強調從事愉悅的活動,那麼將可以克服身體所帶來的不適感。

  19. 社會心理理論 • 第三個衝突是自我的轉換與自我的先佔有(ego transcendence versus ego preoccupation) • 這是指對於年長者而言,死亡是至終要面對、不可避免的事,雖然這個想法令人不愉快,但是如果年長者能坦然面對並且繼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與家人,將成功的解決此衝突。

  20.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 • 大約在六十歲左右,年長者會面臨身體及職業的改變,他們將瞭解到自己不再是社會及家庭生活的主要活動者。 • 他們要學著從領導的角色轉換到後座的角色,這不是意味著他們的責任或者照顧他人的角色要消失。 • 調整為更具有智慧的資深諮商者,與他們的家人甚至年輕朋友有互動,年長者將可以從他們的經驗出發成為年輕人的引導者。

  21.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 • Reichard (1962) 面試了87位美國人,年齡從55至84歲的男性,其中有一半是完全退休,另一半則有全職或半職的工作(美國沒有法定的退休年齡),有一些結果是支持心理分析理論的,例如:發現這些高齡的男性自覺是社會的邊緣人,或是自期待與別人所給予回饋有落差。 • 該研究也發現有五種主要的人格: • 建構型(constructiveness),是指年長者對於人生的衝突達到最佳的解決,他們能避免焦慮並能學習與他人互動相處 • 依賴型(dependent),他們也能創造滿足感,但是並非全部來自自己的的努力,而是依賴旁邊的人所給予的照料與服務,他們視晚年是休閒的時光。

  22.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 • 防衛型(defensiveness),他們充滿焦慮,會繼續工作或是從事許多活動,以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健康。 • 仇恨型(hostility),他們會為了個人的失敗而尋找各種責備別人的理由,毫無現實感的將失敗的因素歸納為別人的責任。 • 自我憎惡型(self-hatred),他們與仇恨型相似,只是他們將敵意轉向為自己 • Reichard發現前面三種人格的年長者對於晚年生活都有比較好的適應,而後面兩者則在生活適應上較為困難,由於人格本來就隱含著對生活型態的判斷,所以以上的發現並不令人驚訝。

  23.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 • 有些人格適合在老年期,而有些人格是適合年輕族群。 • 例如有名的A型人格,B型人格,A型人格是指相當努力、具有競爭性並且很難放鬆的人,而B型人格則剛好相反,他們很好相處,隨遇而安 • A型人格是適合年輕至中年的階段,因為有相當多的機會從事各項活動與挑戰,但是A型不適合老年人,因為老年人需要的是安靜的生活型態 • 對於B型人格可能就剛好相反,Strube(1985)以18至89歲的受試者,結果發現其人格類型與健康有關,雖然有些社會環境因素也是中介變項,此外,研究也發現超過百年的人瑞幾乎都屬於B型人格。

  24.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 • Neugarten 等人(1861, 1968)以七十歲左右的老年人為受試者,他們也發現不同的人格分類: • 整合型人格(integrated personality),其特質包括組織能力好(例如:體力無法從事的活動,則會改變策略換成其他的活動),專注力好(將注意力放在少數但是回餽高的活動) • 防衛型(armoured-defensive),其特質包括囤積(holding on)(認為要將所有的物質及體力儲存起來,並避免高活動量的事物)及節儉(constricted),常常會掛念自己隨著年齡增加而失去的資源

  25.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 • 防衛型的人比起整合型的年長者,較不容易知足於現狀 • 被動依賴型(passive-dependent),他們依賴其他人的資源,卻又試圖遠離人群 • 失序型(disorganised),他們有嚴重的問題,日常生活功能無法維持,可能是早期失智症的現象。

  26. 成功的老化 • 如同上面所敘述的,許多的理論都有相似的人格分類,學者均強調這些人格在年長者長出第一根白頭髮前就已經存在 • 雖然年長者會調整其人格以適應其環境,但是其改變的速度是不會太快的,有很多的方式可以使年長者在老年時有很好的適應,包括接受自己的極限、願意捨去其責任而不會有失落的感覺 • 較不好的適應是害怕年齡的增加,而試圖增加活動以對抗老化的事實,然而這麼作,只會增加老化的速度而使自己的生活更不滿意,最糟糕的方式是完全不知所措,只會將所有錯誤的因素歸因自己目前的狀況。

  27. 成功的老化 • 目前的研究認為成功的適應老化,在承認自己的極限及願意放下責任方面,也許是來自是社會的壓力而放下權力,接受這樣的改變是基於既然會失去,不如將傷害減到最低的想法 • 也許成功的適應者,並沒有到達哲學上內在的省思,並非是出於內在的動機。 • 另一個因素是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同,那些未能成功適應老年生活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們沒有享受到因工作而有的社會福利而喧嚷不休,研究指出這些老年人的確是社會的中下階層,相反的,那些擁有社會待遇較好的老年人,則會視晚年是放鬆休息的好時光。 • 人格也許是社會及經濟地位的產物,雖然它被視為內在動機,這並不是說,前面所敘述的理論不正確,而是提醒我們人格不完全代表內在動力。

  28. 大眾對於老化及年長者的態度 • 一般而言社會大眾對於年長者都存有刻板印象,如同第一章所說的,社會期待人們的行為要符合其年齡,而學者發現人們對於年長者的刻板印象比性別還要嚴重,「男子氣概」的特性被認為在人生的晚年嚴重的消退, • 「老化」與「年長」這兩個名詞,在西方社會是被輕蔑的,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六十歲以上的人口,及百分之五十一的七十歲以上的人口認為自己是「老年」

  29. 大眾對於老化及年長者的態度 • 研究也同時發現,老年人會提高自己的重要性,因為當他們年輕時對老年存有不合理的刻板印象,現在嚴重的反覆出現在自己的想法,刻板印象會影響老年人的自信心,而那些刻板印象越嚴重的人其自尊心越低。 • 大部分的年長者是內省性較高的,會不會是因為他們開始思想自己就像其他的年長者一樣,於是,當對其他年長者的印象越差,對自己的自尊心也就越低, • 自我形象、刻板印象及自我增強這三種形成一個循環的關係,實際上的因果並不清楚,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顯示,年長者的自我形象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

  30. 大眾對於老化及年長者的態度 • Ryff (1991) 分別以年輕組、中年組及老年組三組,請他們分別評估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況狀,結果發現,年輕組與中年組都認為自己的現在比過去進步,也認為未來會比現在更進步,也就是說他們對於自己有正向的看法,但是老年組則認為最好的已經過去,而未來將更為不好。

  31. 大眾對於老化及年長者的態度 • Graham與Baker(1989)則是請兩組受試者(中年組,及老年組)想像社會眼光對於不同年齡的印象如何,結果發現小孩被評量為最低的社會地位,接著是十幾歲、二十歲、至三十幾歲達到最高點後,四十歲的社會地位開始下降,直到八十歲後,其社會地位與五歲的小孩一樣, • 在後續的研究中,發現年輕人如果處於較為不佳的生活情況,他們很容易將之區隔開來,因為他們認為那可能只是短暫的時間,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生活情況不好的狀況可能會持續下去,不會改變。在Graham與Baker的研究中發現老年在評量學生的社會地位時,是相當公平的,也就是說最高與最低分數並未達到顯著水準,顯示老年人較之年輕組更為公平的看待各個年齡層的社會地位,雖然也有研究顯示年長者在評估年紀大的人較為正向,不過這可能是出於他們對自己較有興趣的原因。

  32. 大眾對於老化及年長者的態度 • 社會大眾不一定都對年長者的評量是負向的,有些研究操弄一些對老年人的報告,發現當報告內容越為正向時,會促進老年人在一些技巧上的進步,而另一項研究指出當年輕人給予老年人一些正向回饋時,將可以提高老年對於自己的正向經驗,相同的, • Stuart-Hamilton (2000) 給予受試者五題的問題評估,其分數從中等至負向的(最負向的題目是,評論英國老年人所領的退休金額),結果發現,受試者會受到這些題目的影響,而給予老年人負向的評量,在另一個有趣的研究則發現,受試者評估「七十至八十五歲的人」及「老年人」,結果發現受試者認為「七十至八十五歲的人」比「老年人」來得正向。

  33. 大眾對於老化及年長者的態度 •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對於老年人較為負向的看法似乎來自實驗的問法,特別是將老年人與年輕人進行比較時,無可避免的,老年人總是居於劣勢,就好像詢問有性別歧視的人,結果女性的缺點總是多於男性一樣 • 另一項研究中Stuart-Hamilton (1998) 就詢問英國的各種年齡層的女性,請他們只評量對於老年人的看法,而結果顯示比起其他研究,老年人被評量的更為正向,因此,有些研究的結果也許是出於實驗設計時所詢問的問題本身具有引導的作用。

  34. 晚年的急性事件 • 有許多的處理都可以改善老年人身體老化的問題,例如:保養及醫藥 • 但是一些社會角色及關係的改變,卻是無法變更的,當事件是單獨發生時,可能只是造成長期慢性的影響 • 而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從全時的工作到退休的狀態,甚至是獨居的情況。

  35. 退休 • Herzog 等人(1991)以工作中的或半退休的年長者為受試者,發現幸福的感受與工作量,或是工作的狀況較無關係,此結果與另一個以55至64歲為受試者的發現一致,對於退休的控制感是重要的因素, • 例如:有些年長者工作很久的,往往會使再次工作的機會下降,此外,那些出於非自願性的退休也是如此。

  36. 退休 • Gallo (2000) 的長期追蹤研究發現發現出於非自願性的退休對於身體及心理健康有負向的影響,此外工作很久的年長者,如果退休後幸運的再度就業,對心理與身體健康有正向影響,而且不論其中間失去工作有多久,這個結果即使是控制了社會地位後,仍然有預測性。 • 而自願性的退休往往是由於明確的政策規定,例如在英國政府就鼓勵提早退休,研究指出自願性退休最大的原因是高的退休贍養費,其次是生病、不喜歡工作,而那些有物質需求(例如:還債)的年長者,則會覺得自己是被強迫工作。

  37. 退休 • 當人們考慮退休時,心情往往是低落與自我貶抑的,但是,一旦真的不必工作,其經驗又是相當愉快的。 • 不過,長期而言,退休的確帶來一些心理問題並感受到自己不再有價值。 • 例如,一項調查美國退休人們的報告指出,他們覺得自己是被強迫退休且感到相當的不幸福,特別是那些A型人格的人,對於非自願性的退休更是充滿抱怨,不過,這個研究卻沒有排除也許這些受試者對其他事情也是抱怨連連。

  38. 退休 • Sharpley (1997) 研究退休(失去工作)、健康與人際關係三者的關係,其結果發現,健康與人際關係的關係最高,而退休對於其餘兩者沒有太大影響,就生活整體而言,退休也許對生活滿意度不會造成太大改變, • 不過,有其他因素會造成不同影響,例如,傳統的性別角色,當丈夫繼續工作,而妻子退休其婚姻生活的滿意度最高,但若是相反的情況,婚姻生活的滿意度下降, • 此外,如果是從有壓力的工作的退休,其婚姻滿意度也會提高,但是嚴重的健康問題則會使滿意度下降。

  39. 退休 • 非常健康的退休者對於退休生活也較為滿意,白領階級的退休者也比藍領階級的退休者對於其生活較為滿意,這可能是出於其較好的健康與經濟環境。 • 整體而言,有許多的個別差異及環境因素會影響退休後的生活,例如:一項對德國人的研究,發現全時工作的時間、對於退休的決定權利、對於退休過程的焦慮與期待及自我效能,這些因素可以共同預測個體退休後的生活滿意度。

  40. 獨居 • 獨居往往是年老的配偶喪失了另一半,對獨居女性的影響比男性來得嚴重,這可能是出於兩性對於生活的期待不同, • 有些證據顯示失落的程度視另一半對獨居者的意義,例如:如果另一半在生前生病很久,對於獨居者的壓力較不大,此外有些研究發現年紀大的老人家如果喪偶其壓力比中年人喪偶來得小,因為他們較有心理準備面對死亡的議題。

  41. 獨居 • 不過,也有研究發現,對於死亡的準備程度對於喪偶後的憂鬱或是悲傷是沒有預測性的,配偶突然的死亡對於女性的打擊比男性大,此外對於中年人而言,配偶突然的死亡造成的衝擊更大。

  42. 婚姻 • 一般而言,年長者對婚姻的滿意度及感受到的快樂比年輕組高 • 報告指出,與配偶的負向互動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這可能是由於工作壓力與親職責任的相對減少 • Levenson等人(1993)評估40至50歲的成年人配偶及60至70歲的老年配偶,他們發現老年組對婚姻表現出較多的情緒平穩與較多的愉悅感。

  43. 婚姻 • 相對的,夫妻的不一致性也較少,而且他們的健康情況與成年組一樣,此研究的結果是令人高興的 • 因為它表示年長者的婚姻生活並不是隨著年齡增加而乏味,也不會因為生活經濟的壓力及過多的情緒而造成婚姻的問題, • 不過,該研究也指出,也許快樂的夫妻原本在年輕時就是快樂的,也許老年組表現的婚姻幸福其實是夫妻之間已經爭吵很久後的結果。

  44. 婚姻 • Chipperfield 等人(2001)觀察超過七年以上婚姻生活的年長組與那些經歷婚姻改變(例如離婚或喪偶)的年長者,評估他們對婚姻的滿意度, • 基本上的發現是:男性從婚姻生活得到的好處大於女性,也就是說如果婚姻生活沒有改變,女性對婚姻的滿意度是逐漸下降,而男性則是保持平穩的狀況。 • 該研究指出喪失配偶的情況下,對男性與女性都有不好的影響,但是對男性的負向影響多於女性。

  45. 婚姻 • 已婚的情況下,男性對婚姻有較多的滿意度,而女性沒有影響 • 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要視配偶對與另一半的依賴程度,有研究發現男性對於妻子有較多情緒方面的依賴,而妻子則是與她的好友及親近的家庭成員分享自己的情緒,由此可知,如果年長的女性搬家,她們的情緒支持系統將會受到影響。

  46. 總結 • 成功的老化被認為是人格平靜安穩、禁慾的態度,有些則認為是安靜,充滿智慧,如同祖父母一樣的形象,其實這都是文字上的描述,事實上,對於成功的老化並沒有唯一的路徑。 • 人格特質大部分在成年早期就已經定型,而有些特質的確對生活型態及健康有正向的影響。 • 有些年長者仍然有改進的空間去選擇更好的健康生活型態,而生活型態與幸福感的關係相當複雜,但是社會地位、種族、獨居、家庭關係、經濟及其他相關因因素等都是影響的變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