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2

第 5 章 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第 5 章 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1. 概述 Introduction. 2. 摄食 Food intake. 3. 口腔内消化 Digestion in oral cavity. 4. 胃内消化 Digestion in stomach. 5. 小肠内消化 Digestion in small intestine. 6. 吸 收 Absorption. 1 Introdusction.

walt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5 章 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5章 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1.概述 Introduction 2.摄食 Food intake 3.口腔内消化 Digestion in oral cavity 4.胃内消化 Digestion in stomach 5.小肠内消化 Digestion in small intestine 6.吸 收 Absorption

  2. 1 Introdusction Digestion:food are dissolved and broken down into small molecules in digestive tract.(录象) Absorption:The molecules production by digestion then move from the lumen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cross a layer of epithelial cells and enter the blood or lymph.

  3. Ingestion • Digestion: enzymatic • Motility • Secretion • Absorption • Elimination • (Self protection)

  4. Digestive Anatomy

  5. 1.1 消化方式(Ways of digestion) 物理消化(physical digestion):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录象) 化学消化(chemical digestion):通过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 微生物消化(microbial digestion) :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对食糜进行消化而被动物自身利用的过程。

  6. 1.2 消化道平滑肌特性(Characteristics of gut smooth muscle) 1.2.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兴奋性(Excitability): low, slow contraction 2)伸展性(Extensibility): bigger. 3)紧张性(Tensity) :tonic contraction. 4)自动节律性(Automaticity): slow rhythm. 5)敏感性(Sensitivity):sensitive to chemical, stretch and temperature stimuli. 1.2.2 电生理特性(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钾离子平衡电位,膜电位值-55~60毫伏

  7. ●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waves,慢波电位,slow wave) spontaneous, slow and recurring depolarization. Intesity:5~15mV,Time:1~4s Frequency:stomac-5/min;intestin:10/min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spike) 当慢波电位超过一定临界值时,可触发一个或多个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幅度就越大。

  8. 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 1)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发生以后产生的 2)动作电位是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下发生的。 3)慢波电位作用:

  9. 1.3 胃肠道机能的调节 1.3.1 胃肠道的神经调节 1.3.1.1 外来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抑制胃肠运动和消化液分泌。 副交感神经 兴奋胃肠运动和消化液分泌。

  10. 外来N支配 躯体N:口腔、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躯体N支配 植物性神经 副交感N: 迷走N、盆N 交感N 神经节 壁内N丛 壁内N丛 + - - 两端:副交感N 中间:交感N 副交感N:兴奋作用为主 交感N:抑制作用为主 血 管 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血 管 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双重N支配

  11. 1.3.1.2 内在神经丛 1)肌间神经丛(殴氏神经丛) 位于纵行肌和横行肌之间 2)粘膜下神经(麦氏神经丛) 位于环行肌和粘膜之间 作用:和外来神经纤维形成神经网络,是一个完整的局部神经反应系统,可单独完成消化道的局部反射。

  12. 1.3.2 体液调节 1)胃肠激素 (1)胃肠的内分泌细胞 在胃肠道粘膜下存在着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a.分布分散 b.数量巨大 c.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型细胞 d.都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将具有这种能力的细胞统称为APUD细胞

  13. 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产物

  14. 2)胃肠激素作用的形式 (1)激素进入血液循环而起作用(内分泌方式) (2)作为旁分泌物而起作用(旁分泌方式) (3)作为外分泌物进入肠腔而起作用(腔内分泌方式) 3)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1)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2)调节其它激素的分泌 (3)营养作用

  15. 2 摄食 2.1 摄食 2.1.1 摄食方式 2.1.2 摄食的调控 2.1.2.1 食物中枢 摄食中枢:下丘脑外侧部引起动物狼吞虎咽样的食欲 饱觉中枢:位于下丘脑的内侧部,刺激下丘脑内侧部引起动物产生饱感而拒食

  16. 2.1.2.2 摄食调节 1)营养的调节 (1)血糖浓度:血糖浓度降低会引起饥饿 (2)氨基酸:血中氨基酸浓度减少,引起食欲。 (3)脂肪酸:血中脂肪酸浓度增加,抑制食欲。 总之:当动物体内营养物储备减少,下丘脑的摄食中心就兴奋起来,引起食欲,开始进食。

  17. 2)反射性调节 (1)习惯对进食的影响 (2)胃肠道的充胀程度的影响:抑制食欲 实质性充胀 气性充胀 (3)环境对进食的影响 3)体温 体温升高,饱感中枢兴奋,食欲降低

  18. 3.口腔内消化 3.1 唾液分泌 3.1.1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成分:水(占99%) 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 菌酶等) 无机物(Na+、k+、HCO3-、Cl-等) 3.1.2 唾液的生理功能 润湿、滑润、中和、分解、灭菌、散热

  19. 3.1.3 唾液分泌的调节 睡眠 疲劳 失水 恐惧 咀嚼 味觉 嗅觉 1.条件反射 - + 延髓唾液分泌中枢 副交感N Ⅶ Ⅺ ACh M受体 2.非条件反射 交感N 分泌增加 肌样上皮收缩 血管扩张 代谢增加 IP3 Ca2+ cAMP β受体 唾液腺 NE 3.后段消化道的影响:食道扩张、胃扩张会引起唾液分泌

  20. 3.2 咀嚼 咀嚼的作用 碎裂粗大食物,破坏植物细胞的纤维素壁,和唾液混合而作初步消化,刺激下段消化道消化液的分泌 3.3 吞咽 吞咽动作 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 吞咽的神经支配

  21. 4.胃内消化 4.1 胃液分泌 4.1.1 胃液分泌的部位 贲门腺-粘液 胃底腺区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凝乳酶、脂肪酶 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粘液细胞:粘液 幽门腺--碱性粘液

  22. 4.1.2 胃液的成分和生理作用 性质:无色,pH0.5~1.5,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和HCO3-等无机物 盐酸 1)来源:壁细胞 2)形式:游离酸:110~135mmol/L 结合酸:15~ 30mmol/L 总 酸:125~165mmol /L

  23. 3)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 白酶适宜环境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 的水解 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 分泌 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⑤抑制和杀死细菌

  24. 4)胃酸分泌机制 离子泵已被证实是各种因素引起胃酸分泌的最后通路,选择性抑制质子泵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又叫洛赛克)可有效的抑制胃酸的分泌。

  25. 胃消化酶 1)胃蛋白酶原 来源:主细胞分泌(主要) 作用: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水解蛋白    胃酸 特点: ①胃蛋白酶原无活性 ②最适pH=2.0,pH>6.0则失活 ③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小肠的蛋白酶作用为主) ④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

  26. 2)胃凝乳酶 使乳在胃中能停留较长时间 3)胃脂肪酶 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粘液 润滑、保护,防止胃消化液对胃壁的自身消化 内因子 1)来源:壁细胞分泌 2)成分:糖蛋白(有2个亚单位) 亚单位A+B12→复合物:防B12被水解酶破坏 亚单位B+结合特异受体:吸收B12 3)作用: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B12的吸收

  27. 4.1.2 胃液分泌的调节 由动物实验(假饲、巴氏小胃、海氏小胃)发现,进食后胃液的分泌机制,可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人为的划分为头期、胃期、肠期来分析。实际上这3个时期几乎同时开始,互相重叠的。 假饲实验示意图 巴氏小胃(左)和海氏小胃(右)

  28. 头期 1)分泌机制: 条件与非条件反射:迷走N为共同传出N,其末梢递质Ach引起胃腺分泌 迷走-胃泌素:迷走N的末梢递质GRP(胃泌素释放肽)引起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 2)分泌特点: 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胃蛋白酶量)都很高 口腔机械、化学刺激

  29. 胃期 1)分泌机制: 扩张胃体和胃底→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N丛短反射→胃腺分泌。 扩张胃窦部→壁内N丛短反射→G细胞释放胃泌素;或迷走-迷走长反射→胃腺分泌。 食物的化学成分→G细胞释放胃泌素。 2)分泌特点: 分泌量和酸度很高。消化力(胃蛋白酶量)<头期

  30. 肠期 1)分泌机制: 与胃期相似:即机械、化学刺激量方面发挥作用,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体液调节因素有:胃泌素、缩胆囊素、肠泌酸素(尚未提纯) 2)分泌特点: 分泌量、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较低(与同时产生的抑制性体液因素-胰泌素等有关)。

  31. 期 食物刺激 眼、耳、鼻 口、舌、咽、食管 中 枢 Ⅰ、Ⅱ、Ⅷ Ⅹ Ⅴ、Ⅻ、Ⅸ、Ⅹ Ⅹ 胃 腺 胃 液 胃 期 壁内N丛 胃底、胃体机械刺激 胃幽门部机械刺激 壁内N丛 幽门部 G细胞 胃幽门部化学刺激 胃 泌 素 12指肠 G细胞 肠 期 机械 小肠 刺激 化学 小肠 I细胞 缩胆囊素 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32. 4.2 微生物的消化作用 4.2.1 瘤胃内微生物及其作用(录象) 1)纤毛虫及其作用 (1 )纤毛虫的种类 8个属 33个品种 原生动物门-纤毛纲-纤毛虫-全毛目和贫毛目 (2)纤毛虫的作用 ①纤毛虫具有分界多种营养物质的能力; 含有多种酶,可分解糖类、蛋白质和脂类。 ②虫体成为畜体蛋白质的来源。

  33. (3)影响纤毛虫数量和品系的因素 ①瘤胃内的PH值:如瘤胃内PH值低于5.5,胃内的纤毛虫数目会大量减少。 ②饲料的品质 ③动物年龄

  34. 2)细菌及其作用 (1)种类:29属 63种 (2)作用 发酵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 糖类→VFA(乙酸、丙酸、丁酸) →被细菌利用而成为细菌自身的糖原 降解蛋白质: 蛋白质→肽类;氨基酸→氨→被瘤胃壁吸收和被细菌利用而成为细菌自身的蛋白质 对非蛋白含氮物质的作用 尿素→氨→被微生物利用→氨基酸→细菌自身蛋白 分解脂类:甘油→丙酸

  35. 对维生素的合成作用: 瘤胃内细菌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3)真菌 (1)分解纤维素 (2)发酵糖类 (3)分解蛋白质 共生 瘤胃内微生物之间彼此存在相互制约的共生关系

  36. 4.2.2瘤胃内微生物的生存条件 1)温度:38--41 ℃ 瘤胃内微生物的种属和温度相关 2)PH:5.5—7.5之间 3)含水量:相对稳定 4)厌氧环境 5)渗透压:与血浆相近

  37. 4.2.3 瘤胃内的消化代谢过程 1)糖类的分解和利用 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 -乙酸--70% →肌肉氧化供能;合成脂肪的原料 -丙酸--20% →血糖--约占动物血糖来源的50-60% -丁酸--10% →瘤胃上皮作为能源-可转变为乙酸,乳酸

  38. 2)蛋白质的分解和合成 (1)饲料蛋白→氨基酸→氨→血氨→尿素→氨(瘤胃)(尿素再循环) (2)饲料蛋白→氨基酸→氨→菌体蛋白→皱胃 (3)饲料蛋白→皱胃

  39. 3)脂肪的消化和代谢 脂肪 甘油+脂肪酸 丙酸 4)微生素的合成 B族微生素;微生素K 5)气体的产生和 嗳气 主要气体是甲烷和CO2

  40. 4.3 胃运动 4.3.1胃运动的形式 容受性舒张 进食时反射性引起胃壁 平滑肌的舒张 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缓慢而持续 的收缩。 蠕动 蠕动波起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

  41. 4.3.2 胃运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兴奋胃的运动 交感神经-抑制胃的运动 壁内神经丛的感受器能感受胃内容物的刺激 条件反射参与胃运动的调节 2)体液调节 胃泌素--能刺激胃的运动 促胰液素、促胰酶素--能抑制胃的运动

  42. 4.3.3 胃的排空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动力: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原 动 力:胃的运动 胃排空的影响因素 胃内容物的量 胃内容物的种类 胃内压和十二指肠内压的差 来自十二指肠的信息--神经信息、激素信息而到达胃,抑制胃的排空

  43. 胃排空的调节 反射性调节--肠胃反射:食糜对十二指肠的刺激(物理和化学的刺激)会抑制胃的排空 激素调节--小肠释放促胰液素、促胰酶素、抑胃多肽进入血液循环 4.3.4 呕吐、嗳气、反刍 将胃和肠内容物从口腔驱出的动作。

  44. 迷走-迷走反射 胃内食物 机械扩张 壁内N丛局部反射 胃内压 ∨ 十二指 肠内压 胃排空 胃泌素 胃窦 G.C 胃蠕动↑ 紧张性↑ 蛋白质 分解产物 胃排空暂停 胃内压 ∧ 十二指 肠内压 高渗溶液 十二 指肠 食糜 肠-胃反射 胃蠕动↓ 紧张性↓ 肠抑胃素 盐酸、脂肪 再次胃排空 胃内压 ∨ 十二指 肠内压 抑制因素解除 胃蠕动↑ 紧张性↑ 食糜在肠内吸收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45. 5.1 胰液分泌 5.小肠内消化 5.1.1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胰液为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7.8~8.4,渗透压≈血浆。 1)水和碳酸氢盐:由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为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的侵蚀;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提供最适pH环境。 2)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效率高、速度快。

  46. 3)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是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必须在辅脂酶和胆盐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3)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是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必须在辅脂酶和胆盐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 4)蛋白质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腺细胞分泌,刚分泌出来是无活性的酶原。 糜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肠致活酶、胃酸、 组织液、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胰蛋白酶 月示、胨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蛋白质 多肽和氨基酸

  47. 5)其他酶类: 羧基肽酶原(胰蛋白酶激活)--水解多肽为氨基酸 核糖核酸酶--水解核糖核酸为单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酸酶--水解脱氧核糖核酸为单核苷酸

  48. 5.1.2 胰液分泌的调节 头期、胃期、肠期 胃泌素 神经调节 调节机制: 食物→条件与非条件反射 ①纯神经机制; ②迷走-胃泌素机制→胰腺→胰液分泌。 调节特点: ①迷走N对胰液分泌的影响是酶多水盐少。 ②交感N对胰液分泌的影响不明显。

  49. 体液调节 调节因素: ①促胰液素; ②CCK; ③胃泌素; 调节特点: ①促胰液素对胰液分泌的影响是酶少水盐多,CCK和胃泌素则是酶多水盐少 ②有协同作用:胰泌素与Ach、CCK与胰泌素间 ③CCK-释放肽与胰酶间存在反馈性调节 胃泌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