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5

常见淡水鱼病的诊断及防治

常见淡水鱼病的诊断及防治. 病毒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 寄生虫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 1 、草鱼出血病 是一种严重危害草鱼和青鱼的一种病毒传染病。临床以红鳍、红鳃盖、红肠子和红肌肉等其中一种或多种症状为特征,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 病原 】 :草鱼呼肠弧病毒( GCRV )或草鱼出血病毒( GCHV )。 【 流行特点 】 :流行地区广泛、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传染病。.

ward
Download Presentation

常见淡水鱼病的诊断及防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常见淡水鱼病的诊断及防治 • 病毒性疾病 • 细菌性疾病 • 真菌性疾病 • 寄生虫性疾病

  2. 病毒性疾病 1、草鱼出血病 是一种严重危害草鱼和青鱼的一种病毒传染病。临床以红鳍、红鳃盖、红肠子和红肌肉等其中一种或多种症状为特征,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病原】:草鱼呼肠弧病毒(GCRV)或草鱼出血病毒(GCHV)。 【流行特点】:流行地区广泛、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传染病。

  3. 主要危害全长2.5-15厘米的草鱼鱼种及1龄的草鱼;病毒也可感染麦穗鱼、鲢、鳙、鲫和鲤等淡水鱼类。当年草鱼死亡率一般在30-50%,最高可达70-80%。2龄以上草鱼和青鱼较少发病,但可携带病毒而成为传染源。主要发生于5-9月份水温在20-30℃的季节,尤以25-28℃为流行高峰。主要危害全长2.5-15厘米的草鱼鱼种及1龄的草鱼;病毒也可感染麦穗鱼、鲢、鳙、鲫和鲤等淡水鱼类。当年草鱼死亡率一般在30-50%,最高可达70-80%。2龄以上草鱼和青鱼较少发病,但可携带病毒而成为传染源。主要发生于5-9月份水温在20-30℃的季节,尤以25-28℃为流行高峰。

  4. 病程分三个阶段。 (1)潜伏期:从病毒侵入鱼体到出现症状以前的一段时间叫潜伏期。草鱼出血病潜伏期一般3-10d。在此期内,鱼的外表无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均正常。 (2)前趋期:病鱼已开始出现症状,但不够明显,一般为1-2d。此时,病鱼的体色发暗变黑,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 (3)充分发展期:病鱼有了明显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的改变,亦为高潮期。一般为1-2d。此期,病鱼表现充血、出血等典型症状而死。

  5. 【病状与病理】病鱼体色一般暗黑色或微红。较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下透视,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充血,有时眼球突出;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肌肉呈粉红色,这时鳃常呈现“白鳃”;也有鳃瓣呈现红色斑块状充血。肠道充血,全肠或部分肠壁因充血而呈鲜红色,轻者可呈出血点和肠壁环状出血。但肠壁仍有韧性,肠内无食物。【病状与病理】病鱼体色一般暗黑色或微红。较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下透视,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充血,有时眼球突出;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肌肉呈粉红色,这时鳃常呈现“白鳃”;也有鳃瓣呈现红色斑块状充血。肠道充血,全肠或部分肠壁因充血而呈鲜红色,轻者可呈出血点和肠壁环状出血。但肠壁仍有韧性,肠内无食物。

  6. 草鱼出血病并发细菌性肠炎

  7. 草鱼出血病并发细菌性肠炎

  8. 草鱼出血病并发细菌性肠炎

  9. 【诊断】目前草鱼出血病的诊断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尚在制定中。【诊断】目前草鱼出血病的诊断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尚在制定中。 (1)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水温22-30℃、尤其是25-28℃时,草鱼、青鱼鱼苗大量死亡,而其他同塘鱼类并无此现象,病鱼出现上述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应作为草鱼出血病疑似病例。需作进一步诊断。 (2)样品采集:取无症状鱼150尾或病鱼10尾,病原分离和鉴定。 (3)实验室确诊。

  10. (4)鉴别诊断:注意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患草鱼出血病病鱼的肠壁弹性较好、肠壁内黏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患肠炎病病鱼的肠壁弹性较差,肠壁内黏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4)鉴别诊断:注意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患草鱼出血病病鱼的肠壁弹性较好、肠壁内黏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患肠炎病病鱼的肠壁弹性较差,肠壁内黏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防治】目前无有效的药物用于治疗,最有效地控制措施是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或草鱼出血病活(减毒)疫苗,也有部分地区使用组织浆灭活疫苗,其中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株)已获得生产批准文号。

  11. (1)预防措施 ①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②加强水源消毒,对繁殖用鱼卵和亲鱼、引进的苗种及相应设施进行严格消毒;③加强疫病监测;④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⑤每15d使用1次高碘酸钠溶液1%(g/g)、5 %(g/g )、10 %(g/g)300-500倍水稀释液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量为0.015-0.02g。 (2)处理:发现患病鱼必须销毁,并对养殖水体、工具、运输工具及周围的场地消毒。

  12. 2、锦鲤疱疹病毒病 锦鲤疱疹病毒病是鲤和锦鲤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农业部公告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疾病。 【病原】鲤疱疹病毒3型,又名锦鲤疱疹病毒。【流行特点】锦鲤、鲤、和鬼鲤及这些品种的杂交种,对KHV高度敏感。鲤科鱼类,包括白鲢草鱼鳙未有感染KHV的报道,这些鲤科鱼类无论与鲤在自然条件下混养或与病鱼同居感染,直接接触病毒而不发病,但有为病毒携带者的可能性。

  13. 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KHV传播迅速,可感染任何年龄的锦鲤和鲤,死亡率高达80%-100%。发病最适温度是23-28℃(低于18℃、高于30℃不会引起死亡)。已感染的鱼,水温18-27℃间持续时间越长,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此水温外死亡率明显降低。该病多发于高温季节,潜伏期14d,鱼发病并出现症状24-48h后开始死亡,2-4d内死亡率可迅速达80%-100%。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KHV传播迅速,可感染任何年龄的锦鲤和鲤,死亡率高达80%-100%。发病最适温度是23-28℃(低于18℃、高于30℃不会引起死亡)。已感染的鱼,水温18-27℃间持续时间越长,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此水温外死亡率明显降低。该病多发于高温季节,潜伏期14d,鱼发病并出现症状24-48h后开始死亡,2-4d内死亡率可迅速达80%-100%。

  14. 锦鲤疱疹病毒病 患病鱼无力、无食欲,呈无方向感的游泳,或在水中呈头朝下尾朝上的姿势的飘游,甚至停止游泳。鱼体皮肤上出现苍白的块斑和水泡,,鳍条尤其是尾鳍充血,鳃出血并产生大量粘液,或出现大小不等的斑块状组织坏死,鳞片有血丝,鱼眼凹陷,类似寄生虫感染和细菌感染,出现症状后24-48h死亡。有些鱼类表现神经症状,极小的刺激能引起强烈的反应,然后是不活跃期。

  15. 【诊断】目前尚无国家标准。 (1)初步诊断:仅有鲤(包括锦鲤)及变种能被感染致死。其他种类如金鱼和草鱼在同一系统中,甚至可与锦鲤保持长期接触而不发病,这一特点可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水温在18-30℃有大量死亡,水温升高或降低,死亡率下降或停止。死亡极快,从出现病症到死亡只要24-48h;死亡率极高,如疾病暴发10d内死亡率可达80-100%。 (2)样品采集: (3)实验室确诊。 (4)鉴别诊断:与普通细菌感染和寄生虫侵袭相区别,特别是与细菌性烂鳃病进行区分。

  16. 【防治】目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1)防治措施①加强进出口口岸检疫; ②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③加强疫病监测;④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⑤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应对水源、繁殖的鱼卵和亲鱼、引进的苗种及相应设施进行严格消毒,切断传染源;⑥将感染鱼饲养于20-28℃水中一算时间,然后降低或升高温度使病毒失活,类似于疫苗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免疫力,达到免疫的目的。 (2)处理:发现类似病例,须及时向渔业主管部门上报;患病鱼和死鱼必须销毁,并对水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17. 3、鲤痘疮病 【病原】鲤疱疹病毒2型。 【流行特点】该病流行于欧洲。鲤对这种病特别敏感。主要危害鲤、鲫及圆腹雅罗鱼等,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10-16℃)时,水质肥的池塘、水库和高密度的网箱养殖流行较为普遍,当水温升高后会逐渐自愈。该病通过接触传染,也可通过单殖吸虫、蛭和鱼虱等传染。

  18. 鲤痘疮病 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小斑点,并覆盖一层很薄的白色黏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的大小和数目逐渐增加、扩大和变厚,其形状及大小各异,直径可从1cm左右增大到数厘米,或更大些,厚1~5mm左右,严重时可融合成一片。增生物表面初期光滑,后来变粗糙并呈玻璃样或蜡样,质地由柔软变成软骨状,较坚硬,颜色为浅乳白色、奶油色,俗称“石蜡样增生物”,状似痘疮,这种增生物一般不能被摩擦掉,但增长到一定程度会自然脱落,接着又在原患部再次出现新的增生物。增生物面积不大时,对病鱼,特别是大鱼,危害不大,不会致死。

  19. 【诊断】(1)根据“石蜡状增生物”等症状及流行情况,做初步诊断;(2)病理组织学检查;(3)电子显微镜观察;【诊断】(1)根据“石蜡状增生物”等症状及流行情况,做初步诊断;(2)病理组织学检查;(3)电子显微镜观察; 【防治】①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②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③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④将病鱼放入含氧量高的清洁水中(流水更好),增生物会自行脱落。 (2)治疗方法:①排出原池水3/5,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调ph9.4-10后加入新水;②每立方米水体每d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0.45-0.75ml,全池泼洒;③每千克饲料添加银翘板蓝根3.2-4.8g,或七味板蓝根8-16g,每d投喂2次,连续投喂7d。

  20. 4、鲤春病毒血症 鲤春病毒血症又称鲤鳔炎症、急性传染性腹水和鲤传染性腹水症等,是由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引起鲤科鱼类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疾病。 【病原】为鲤春病毒(SVCV) 【流行特点】鲤春病毒血症最早流行于东欧和中欧,后扩散蔓延到欧洲大部分地区,严重危害欧洲水产养殖业。随着鱼类贸易和引种,该病已传播到美洲等国家和我国。

  21. SVCV感染谱广泛,主要感染鲤和锦鲤,可引起鲤和锦鲤大批发病和死亡,还可感染鲢、鳙、鲫和欧鲇等各种鲤科鱼类,可使虹鳟、草鱼、狗鱼人工感染发病。各个年龄段的鱼均可患病,但鱼龄越小越易感染。SVCV感染谱广泛,主要感染鲤和锦鲤,可引起鲤和锦鲤大批发病和死亡,还可感染鲢、鳙、鲫和欧鲇等各种鲤科鱼类,可使虹鳟、草鱼、狗鱼人工感染发病。各个年龄段的鱼均可患病,但鱼龄越小越易感染。 该病在春季水温7℃以上时开始发生,水温13-20℃时流行,并于水温15-17℃时最为流行。在春季水温低于15℃时,鲤越冬由于长期的低水温,免疫力降低,容易大面积流行,暴发鲤春病毒病,因而,春季成为疾病流行的主要季节;当水温超过22℃就不再发病,鲤春病毒血症由此得名。60℃ 30min,Ph12 10min,pH3 3h,可将病毒灭活。

  22. 传染源为病鱼、死鱼和病毒携带鱼。感染途径主要以水体为媒介,病毒可经鳃和肠道入侵,能在被感染的鲤血液中保持11周。在水温10-15℃时潜伏期约为20d。外伤也是重要的传播因素,此外,鱼类寄生虫如鲤虱或水蛭等,能从带病毒鱼体中得到病毒,并传播到健康鲤鱼体上。精液和鱼卵也会带有病毒,也可能存在垂直传播途径。传染源为病鱼、死鱼和病毒携带鱼。感染途径主要以水体为媒介,病毒可经鳃和肠道入侵,能在被感染的鲤血液中保持11周。在水温10-15℃时潜伏期约为20d。外伤也是重要的传播因素,此外,鱼类寄生虫如鲤虱或水蛭等,能从带病毒鱼体中得到病毒,并传播到健康鲤鱼体上。精液和鱼卵也会带有病毒,也可能存在垂直传播途径。

  23. 【症状与病理】 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鳃丝苍白,眼球突出,肛门红肿,皮肤、鳃和眼球常有出血斑点。有时可见骨骼肌震颤,病鱼捞出水时,可见腹水从肛门中自动流出。由于鱼体内的水盐平衡遭到破坏,受感染鱼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体内出血、腹膜炎以及出现腹水,肠道严重发炎,其他内脏上也有出血斑点,其中以鰾最为常见;肌肉也因出血而呈现红色;肝、脾、肾肿大。该病还经常伴随着细菌和寄生虫的并发感染。

  24. 鲤春病毒血症 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鳃丝苍白,眼球突出,肛门红肿,皮肤、鳃和眼球常有出血斑点。有时可见骨骼肌震颤,病鱼捞出水时,可见腹水从肛门中自动流出。由于鱼体内的水盐平衡遭到破坏,受感染鱼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体内出血、腹膜炎以及出现腹水,肠道严重发炎,其他内脏上也有出血斑点,其中以鰾最为常见;肌肉也因出血而呈现红色;肝、脾、肾肿大。该病还经常伴随着细菌和寄生虫的并发感染。

  25. 【诊断】鲤春病毒血症的诊断,可根据发病水温、病鱼外表特征与临床症状作出初步判断。疫病的确诊参照《鱼类检疫方法第5部分: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在自然条件下,SVC通常与细菌性病原并发感染或者继发感染。单独病毒感染通常无体表开放性病灶,如病鱼体表出现明显的开放性病灶,表明有细菌混合感染。【诊断】鲤春病毒血症的诊断,可根据发病水温、病鱼外表特征与临床症状作出初步判断。疫病的确诊参照《鱼类检疫方法第5部分: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在自然条件下,SVC通常与细菌性病原并发感染或者继发感染。单独病毒感染通常无体表开放性病灶,如病鱼体表出现明显的开放性病灶,表明有细菌混合感染。 【防治】目前,该病唯一可行的预防方法是避免接触病毒。该病疫苗仅处于实验阶段。因此严格检疫,保证水源、引入鱼卵和鱼不带病毒,养鱼设施消毒等,是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26. 鱼类细菌性疾病 1、烂鳃病 一般指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鮰、团头鲂和罗非鱼等淡水养殖鱼类鳃部以糜烂、溃烂为特征的疾病。 【病原】柱状噬纤维菌,曾称为柱状嗜纤维菌、柱状屈桡杆菌、柱状黄杆菌。

  27. 【流行特点】该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从鱼种和青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鲤、鲫、鲢、鳙、团头鲂和罗非鱼等也可感染。一般流行于4-10月,以夏季最为流行。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病,20℃以上时开始流行。水温在15-35℃范围内,水温越高,致死时间越短。全国各地养鱼区都有流行,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和赤皮病并发。感染是鱼体与病原直接接触引起的,鳃受损后特别容易感染,在水质好、放养密度合理且鳃丝完好的情况下则不易感染。【流行特点】该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从鱼种和青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鲤、鲫、鲢、鳙、团头鲂和罗非鱼等也可感染。一般流行于4-10月,以夏季最为流行。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病,20℃以上时开始流行。水温在15-35℃范围内,水温越高,致死时间越短。全国各地养鱼区都有流行,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和赤皮病并发。感染是鱼体与病原直接接触引起的,鳃受损后特别容易感染,在水质好、放养密度合理且鳃丝完好的情况下则不易感染。

  28. 【症状与病理】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常称为“乌头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1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分泌粘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局部因缺血呈灰白色或淡红色,或局部淤血成紫红色或有出血点。严重者鳃丝溃烂,鳃的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坏死处往往有细菌和污物粘附,看上去很脏,呈土黄色。【症状与病理】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常称为“乌头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1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分泌粘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局部因缺血呈灰白色或淡红色,或局部淤血成紫红色或有出血点。严重者鳃丝溃烂,鳃的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坏死处往往有细菌和污物粘附,看上去很脏,呈土黄色。

  29. 烂鳃病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常称为“乌头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1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分泌粘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局部因缺血呈灰白色或淡红色,或局部淤血成紫红色或有出血点。严重者鳃丝溃烂,鳃的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坏死处往往有细菌和污物粘附,看上去很脏,呈土黄色。

  30. 【诊断】 (1)初步诊断 1、肉眼诊断要点是鱼体发黑,鳃丝肿胀,粘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 2、取鳃上淡黄色黏液或剪去少量病灶处鳃丝,制成水浸片,放置20-30min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体一端固定,另一端呈括弧状缓慢往复摆动。有些菌体聚集成堆,形成像仙人球或仙人柱一样的“柱子”或珊瑚状和星状,即可初步诊断。

  31. (2)实验室诊断 (3)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下列鳃病相区别 1、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引起的鳃病:显微镜下,可以见到鳃上有大量的车轮虫或指环虫,用大黄和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2、大中华蚤引起的鳃病:鳃上能看见挂着像小蛆一样的的大中华蚤,或病鱼鳃丝末端肿胀、弯曲和变形。 3、鳃霉引起的鳃病:显微镜下可见到病原体的菌丝进入鳃小片组织或血管和软骨中生长,柱状黄杆菌则不进入鳃组织内部。

  32. 【防治】 (1)、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使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 2、选择优质健康鱼种:鱼种下塘前,用10mg/L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或15-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30min;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min. 3、在发病季节,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浓度为15-20mg/L,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8左右。或者每半月泼洒一次漂白粉,浓度为1mg/L,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

  33. (2)治疗方法 1、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可选用双黄苦参散、青板黄柏散、三黄散、板蓝根末、大黄散、大黄苓鱼散和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药治疗,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进行。 2、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浓度为0.2-0.3mg/L,或泼洒二溴海因,浓度为0.2-0.3mg/L。 3、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1次拌饵投喂诺氟沙星、盐酸小檗碱预混剂(100g:诺氟沙星9g+盐酸小檗碱2g)15-20mg,连用3d.

  34. 2、白皮病 一般指青鱼、草鱼、鲢、鳙鱼苗体表性疾病。 【病原】白皮假单胞菌。 病原易感染体表机械损伤处或被寄生虫寄生部位。 【流行特点】白皮病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水温25℃以上为流行季节,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草鱼青鱼有时也有发生。该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d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当年草鱼有时也可发病。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d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5. 该病以鱼苗、鱼种如1夏龄鲢鳙多见,1夏龄草鱼也可发现。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见发生。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尤其在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体表有大量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寄生使鱼体受伤时,病原菌乘虚而入,暴发流行。该病的病原体广泛存在于淡水水体中,由于水质不清洁和恶化,尤其施用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便,病原菌容易滋生和繁殖,鱼体更易感染生病。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最高死亡率可达45%以上,发病后2-3天就死亡。该病以鱼苗、鱼种如1夏龄鲢鳙多见,1夏龄草鱼也可发现。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见发生。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尤其在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体表有大量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寄生使鱼体受伤时,病原菌乘虚而入,暴发流行。该病的病原体广泛存在于淡水水体中,由于水质不清洁和恶化,尤其施用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便,病原菌容易滋生和繁殖,鱼体更易感染生病。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最高死亡率可达45%以上,发病后2-3天就死亡。

  36. 白皮病 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致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的头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37. 【诊断】 (1)初步诊断 1、根据疾病流行季节、发病水温。 2、鲢鳙夏花鱼苗、鱼种背鳍以后至尾柄部分皮肤变白镜检有大量杆菌存在,鳍条皮肤无充血、发红现象等临床症状。 (2)实验室诊断

  38. 【防治】 (1)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2、 选择优质健康鱼种:鱼种下塘前,用10mg/L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或15-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30min;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min.3、在发病季节,每周全池遍洒漂白粉1-2次,用量视池塘大小及水深而定,一般为每亩250-500g,每月遍洒生石灰1-2次。4、捕捞、运输、放养时,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发现体表有寄生虫寄生时,要及时杀灭。5、夏花应及时分塘。 (2)治疗方法 1、使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2、使用酰胺醇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2-3次,每次拌饵投喂甲砜霉素粉(规格为100g:5g)0.35g,连用3-5天。

  39. 3、赤皮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流行特点】赤皮病全国各地一年四季都流行,尤其在捕捞运输后及北方越冬后,最易引发流行。该病是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鲤、鲫、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均可患此病;该病多发生于2-3龄大鱼,当年鱼种也可发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传染源是被荧光假单胞菌污染的水体、用具及带菌鱼。荧光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才能乘虚而入。

  40. 【诊断】 (1)、初步诊断:根据外表症状即可诊断,并且患病鱼必有受伤史。 (2)、实验室诊断:

  41. 赤皮病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的独游于水面,在鳞片脱落和鳍条腐烂处往往出现水霉菌寄生,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发言,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的末端腐烂,鳍条间的组织也被破坏,使鳍条成扫帚状,形成“驻鳍”,鱼的上下颌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鳃盖中部表皮有时烂去一块,以致透明呈小圆窗状。有时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

  42. (3)、鉴别诊断:应与疖疮病相区别。疖疮病的初期体表也充血发炎,鳞片脱落,但局限在小范围内,且红肿部位高出体表。(3)、鉴别诊断:应与疖疮病相区别。疖疮病的初期体表也充血发炎,鳞片脱落,但局限在小范围内,且红肿部位高出体表。 【防治】 (1)预防措施 ①彻底清塘。②在捕捞、运输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北方越冬池应加深水深,以防鱼体冻伤。③鱼种放养前,可用3-4%浓度的食盐水浸泡5-15min;或5-8mg/L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min。

  43. (2)治疗方法: ①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可选用双黄苦参散、山青五黄散、根莲解毒散、加减消黄散和青莲白贯散等中草药治疗,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进行。 ②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每日拌饵投喂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以磺胺间甲氧嘧啶钠计,规格为10%)80-160mg(首次用量加倍),连用4-6d。

  44. 4、竖鳞病 竖鳞病又称竖立病、松麟病和松球病等。该病主要危害鲤、鲫、金鱼、草鱼,鲢有时也会患此病,从较大的鱼种和亲鱼均可受害。 【病原】初步认为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流行特点】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四川等养鱼地区常有发生,主要流行于静水养育池和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流水养鱼池中较少发生。该病主要发生在春春季,水温17-22℃,有时在越冬后期也有发生。该菌是水中常在菌,当水质污浊、鱼体受伤时经皮肤感染。

  45. 竖鳞病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无力,身体失去平衡,身体倒转,腹部向上,浮于水面。疾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的鳞片竖立,向外张开像松球,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内部积聚着半透明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用手指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有腹水。病鱼贫血,鳃、肝、脾和肾的颜色均变淡 ,鳃盖内表皮充血。皮肤、鳃、肝、脾、肾和肠组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

  46. 【诊断】根据其症状。如鳞片竖起,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鳞囊内有液体,轻压鳞片可喷射出渗出液等,可做初步诊断。【诊断】根据其症状。如鳞片竖起,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鳞囊内有液体,轻压鳞片可喷射出渗出液等,可做初步诊断。 金鱼的竖鳞病,要注意与正常珍珠鳞相区别。珍珠鳞金鱼的鳞片上有石灰质沉着,有光泽,给人以没得感觉;患竖鳞病的病鱼鳞片无光泽,病鱼通常沉在水底或身体失去平衡。

  47. 【防治】 (1)预防措施: ①在捕捞、运输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②发病初期加注新水,可使病情停止蔓延;③用3%食盐水浸泡鱼体10-15min;或用2%食盐和3%小苏打混合液浸泡10min;或用捣烂的大蒜250g加入50kg水,多次浸泡病鱼。

  48. (2)治疗方法: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可选用青板、黄柏散等中药治疗,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进行。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2次、每次拌饵投喂复方黄胺二甲嘧啶钠粉(规格为250g:磺胺二甲嘧啶10g+甲氧苄啶2g)1.5g,连用6d。(2)治疗方法: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可选用青板、黄柏散等中药治疗,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进行。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2次、每次拌饵投喂复方黄胺二甲嘧啶钠粉(规格为250g:磺胺二甲嘧啶10g+甲氧苄啶2g)1.5g,连用6d。

  49. 5、鲤白云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非运动性变异种(日本)或恶臭假单胞菌(国内)。 【流行特点】该病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是一种感染率较高的疾病。该病的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6月份,流行水温6-18℃,常发于稍有流水、水质清瘦和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及越冬池中。当鱼体受伤后更易暴发流行,常并发竖鳞病、水霉病,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时,此病可不治而愈。在没有水流的养鱼池中庸揭阳偏低,很少发生或不发生此病。

  50. 鲤白云病 病鱼靠近网箱溜边,不吃食,游动缓慢。病鱼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层白色薄膜。初期,白膜主要分布在头部,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蔓延扩大至其它部位,严重时好似全身布着一片白云,尤以头部、背部、及尾鳍等处黏液稠密。有部分病鱼鳞片脱落或竖起,受伤处常寄生水霉菌,体表和鳍充血、出血。病鱼肝肾充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