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吕庆喆 二○○九年八月二十九日. 主 要 内 容.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 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 五、权重确定 六、评价方法 七、数据来源 八、 2000~2007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结果.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 20 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waseem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吕庆喆 二○○九年八月二十九日

  2. 主 要 内 容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 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 五、权重确定 六、评价方法 七、数据来源 八、2000~2007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结果

  3.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 为了科学地反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研究制定了由23项指标组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了监测。

  5.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6.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7.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8. 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 • 以上六大部分23项指标,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 和“四大目标”的要求而分类的。

  9. 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 • 将“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民主更加健全”,分别作为本体系中的第一、二、三、四部分;将“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合在一起作为本体系中的第五部分,可基本满足“六个更加”的要求。

  10. 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 • 增加一部分“资源环境”作为本体系中的第六部分,以表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即“生态更加文明”。之所以进行这一变动,是因为在“四大目标”里面“可持续发展”是作为单独一部分来阐述的。

  11. 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 • 将第一大目标分为三个部分,按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分列; • 将第二、三、四大目标作为本体系的第四、五、六部分。 • 这样,第一部分显得不是过于庞大,整体上看比较协调。

  12. 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 • 全面性 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同于总体小康,它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包括政治文明,甚至生态文明。所以指标体系的遴选和确定应当全面考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13. 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 • 客观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202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现代化是2050年的奋斗目标,而实现总体小康则是发展的基础,是奋斗的起点。在选择监测指标时,既要兼顾三者的连续性,又要充分考虑它们不同的内涵,重点在于要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平更高、发展更科学、更和谐”的要求。

  14. 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 • 可操作性 为了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分析,选取的指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不能片面地追求理论层次上的完美。纳入该体系的各项指标因素必须概念明确,内容清晰,能够实际计量或测算,以便进行定量分析。过于抽象的分析概念或理论范畴不能作为指标引入体系;现阶段还无法实际测定的指标也暂时不予考虑。

  15.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 • 依据“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由总体小康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这个目标介于总体小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目标之间,时间跨度是21世纪的前20年。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值既要高于总体小康标准值,又要低于现代化标准值,其标准值的确定应当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的规定性。

  16.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 • 依据“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 如:十六大提出GDP翻二番,而十七提出更高要求:人均GDP翻二番

  17.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 • 依据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 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体上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因此,可以把这些国家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作为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值的参考依据。

  18.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 • 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1400元的地区的有关指标的水平 我国有部分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1400元。与国外相比,由于这些地区的发展状况更适合我国国情,因而对于确定全国的目标值更具借鉴意义。

  19.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 • 整个指标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统一整体,各个指标之间是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的,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可以根据各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其标准值。

  20.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 •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期望与可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向往的美好社会,我们当然希望每个指标都尽善尽美。但如果我们确定的目标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的话,也就失去了确定目标的意义。因此,标准值的确定必须同时考虑期望与可能性,应该是一个经过艰苦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21. 五、权重的确定 • 权重是根据德尔菲法+循环法确定的。其特点是:在集中专家经验和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各指标的权数,并通过不断的反馈和修正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 这种构权方法的基本步骤是:

  22. 五、权重的确定 第一步:选择专家。一般情况下,选本专业领域中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较深理论修养的专家10~30人左右,并需征得专家本人的同意。

  23. 五、权重的确定 • 第二步:将待定权数的25项指标和有关资料以及统一的确定权数的规则发给各位专家,请他们独立给出各指标的权数值。 • 第三步:回收结果并计算各指标权数的均值与标准差。

  24. 五、权重的确定 第四步:将计算的结果及补充资料返还给各位专家,要求所有专家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权数。若部分权重的分歧度低于标准值时(在中间几轮经常遇到),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要求专家对全部加权对象进行再赋权;另一种方法是将这些“满足控制要求”(分歧度低于标准值)的评权对象从评权对象集中“取出”,只征询专家们对“尚未统一意见”(分歧度高于标准值)的评权对象的权重。

  25. 五、权重的确定 第五步:重复上述第三步和第四步,直到各指标权数与其均值的离差不超过预先给定的标准为止,也就是专家们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并以此时各指标权数的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权数。

  26. 六、评价方法

  27. 六、评价方法

  28. 六、评价方法

  29. 六、评价方法

  30. 六、评价方法

  31. 七、数据来源 • 监测数据来源 • 中国统计年鉴 • 各省(区、市)统计年鉴 •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32. 七、数据来源 • 除以上数据来源外,还有一些数据是通过有关资料估计而得的,如:基尼系数、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等指标均为估算数。 • 另外,因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需要大样本数据,所以只有在逢0年份国家进行人口普查、逢5年份进行1%人口抽样调查时才能得到大样本数据,计算出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数值,其他年份数值只能通过插值估算。

  33. 八、2000~2007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结果

  34. (一)总体进程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六大方面23项指标实现的难易程度存在一定差距(一)总体进程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六大方面23项指标实现的难易程度存在一定差距

  35. 八、2000~2007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结果 • 2000~2007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逐年加快,实现程度从59.3%稳步提升到72.9%; • 平均每年增加1.95个百分点。

  36. (一)中国总体进程 • 其中,2007年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为65.5%,比2000年提高15.2个百分点; • 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为71.3%,比2000年提高13.8个百分点; • 生活质量的实现程度为78.3%,比2000年提高20.0个百分点; • 民主法制的实现程度为93.2%,比2000年提高8.4个百分点; • 文化教育的实现程度为67.3%,比2000年提高11.8个百分点; • 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为72.0%,比2000年提高6.4个百分点。

  37. (一)中国总体进程

  38. (一)中国总体进程 • 在23项监测指标中,2007年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共有8项指标,其中城镇调查失业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耕地面积指数已在目标之内;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均预期寿命、社会安全指数均达90%以上。

  39. (一)中国总体进程 • 但是,并非所有指标的发展趋势都能维持其现有水平。 • 如耕地面积指数自2000年以来每年都呈下降趋势,到2007年已降至94.93%,离目标值94%(即我国耕地保有量为18亿亩)越来越接近; • 社会安全指数虽然近年来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由于该指标受某些意外事件的影响较大,如果在交通、火灾、工矿伤亡等方面发生特大灾害事件,则有可能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形。

  40. (一)中国总体进程 • 从未来的发展情况看,有些指标的实现难度相对较大。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虽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其增速相对缓慢,且在短期内突飞猛进的可能性较小; • 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自2000年以来持续扩大,想在今后一段时间扭转这种趋势很难;

  41. (一)中国总体进程 •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虽然自2004年以后增幅较大,但今后提高的空间相对较小; • 单位GDP能耗一直处于比较高的位置,且每年下降幅度较小; • 环境质量涉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地表水达标率和森林覆盖率等三个方面,其中的地表水达标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且较难得到彻底改善。

  42. (二)四大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有上升,但区域差距仍然较大(二)四大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有上升,但区域差距仍然较大

  43. (二)四大区域状况 • 从实现程度看,2007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64.0%上升到81.3%,平均每年增加2.47个百分点。 • 无论是每年的实现程度还是实现程度的提升幅度,都居全国四大区域之首。

  44. (二)四大区域状况 • 东北地区2000年的实现程度为60.7%,仅次于东部地区,到2007年其实现程度达到74.8%,平均每年增加2.01个百分点。 • 相对东部地区而言,2000~2007年间,东北地区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但从2006、2007年来看,得益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大有赶超东部地区之势。

  45. (二)四大区域状况 • 中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都不如东部、东北地区,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看,2000年为55.8%,而到2007年已经上升到70.3%,平均每年增加2.06个百分点。 • 比东部地区滞后4~5年,比东北地区滞后2~3年。

  46. (二)四大区域状况 • 相比于其它区域,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较差,2000年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仅为52.3%。 • 虽然这些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加大了开发力度,但到2007年实现程度也仅为64.6%,只相当于东部地区2000年、东北地区2002年、中部地区2005年的水平,比其它区域滞后了2~6年。

  47. (二)四大区域状况 • 从各区域的进程来看: • 东部地区有望到2012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东北和中部地区有望在2015年、2017年基本实现; • 而西部地区则任重道远,可能到2023年基本实现。

  48. (二)四大区域状况

  49. (二)四大区域状况

  50. (二)四大区域状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