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新教學觀察技術 — 談教室 走 察

新教學觀察技術 — 談教室 走 察. 黃旭鈞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calis@tmue.edu.tw. 教學視導與實務問題思考. 一、校長能否掌握班級內教與 學的狀況 ? 二、教學觀摩時的演示是平時而真實的狀況?是否能經常進行? 三 、 入班 觀察易生干擾,也侵犯教師 教學專業自 主權? 四 、既有巡 堂 ,何需走察? 五、鼓勵教師合作,但實際運作是孤立?還是合作? 六、教師能否得到真正符合需求的協助與專業發展? 七、好的教學實務能否被發現並推廣?有問題的部份能否被協助解決?

whitn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教學觀察技術 — 談教室 走 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教學觀察技術—談教室走察 黃旭鈞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calis@tmue.edu.tw

  2. 教學視導與實務問題思考 一、校長能否掌握班級內教與學的狀況? 二、教學觀摩時的演示是平時而真實的狀況?是否能經常進行? 三、入班觀察易生干擾,也侵犯教師教學專業自主權? 四、既有巡堂,何需走察? 五、鼓勵教師合作,但實際運作是孤立?還是合作? 六、教師能否得到真正符合需求的協助與專業發展? 七、好的教學實務能否被發現並推廣?有問題的部份能否被協助解決? 八、行政人員與教師同儕視導或學科內容的知識是否足以指導或輔導教師教學改進? 九、如何能掌握教學實務的全校觀點?並進行整體系統的改革? 十、教師落實政策與改革理念如何掌握?如何應用專業發展所得之技能?

  3. 教學理想與實務現場間的落差 根據The MetLife Survey of the American Teacher(2010)的調查發現 • 86%的教師和 89%的校長相信,對每個學生設定高度期望,對改進學生成就有重大影響。 • 84%的教師對於自己具有讓所學生學業成功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深具信心。 • 只有36% 的教師和51% 的校長相信,他們的所有學生都具備學業成功的能力。

  4. 一、教室走察理念的緣起與背景 (一)學校組織的特性 鬆散連結的學校組織:孤立自主判斷→同儕合作互動 行政人員的角色:緩衝器→ 參與促進者 對教師專業的立場:信任邏輯 → 介入協助 教師面對改革:自願主義→主動促動者(agent) (二)教學專業的本質 教學是一種文化性的活動 教學專業自主(independent) vs. 嚴密控管(dependent) 依賴指示 -- 獨立自主 -- 交互依存

  5. 一、教室走察理念的緣起與背景1 (三)教室走察的緣起與適切性 為避免學校中改革措施無法落實、班級中教與學孤立與不透明、教師過度強調「專業自主」反而越來越封閉而不知持續改進或不想有所改變、教師無法確實掌握所需要的協助與專業成長等問題與缺失。

  6. 一、教室走察理念的緣起與背景1 (三)教室走察的緣起與適切性 西諺所云:「如果不加以監督,就變得有選擇性,有選擇性就可能無法落實。」 監督本質上是一種滋養(nurturing)、支持(supportive)、輔導(mentoring)、指導(coaching)。 除了有其結構面與制度面的問題需要加以改革以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學校中人員的觀念、價值觀與互動方式的改變。

  7. 一、教室走察理念的緣起與背景2 為何要實施教室走察? 面對鬆散連結的學校組織更應增加同儕互動 能看到更真實的教學狀況 能進行更有效率與焦點的教學觀察與回饋 能蒐集客觀資料,協助教學實務改進 讓班級教學成為可以接受公開檢視的公共領域,不再是不可侵犯的專業自主的全部。

  8. 二、教室走察的意義、理念、目的和功能 (一)教室走察的定義 教室走察(Classroom Walk-throughs,CWT或譯走動式觀察)是一種 非正式的教室訪視與觀察的方式,不事先告知或安排(unannounced and unscheduled)的情況下,主要由校長和學校行政人員進到班級中,透過短暫快速(short)、經常性(frequent)、結構化(structured)、有焦點(focused)的班級訪視,蒐集班級中課程教學與學習的資料,並在累積數次走察之後,就所觀察到的資料,由校長及老師之間進行後續的省思會談,共同討論給予教師回饋,進而改進班級的教學實務。

  9. 教室走察的意義2 主要目的: 實施人員: 過程設計: 結果應用: 重教學實務的改進,而非績效考評→強調非正式、 非評鑑、自然的教學訪視 以校長和行政人員為主,教師為輔→獲得更全校性的觀點,更深入融入日常教學實務 短暫快速(3-5分鐘)、經常性、有焦點、結構化→ 可行性高,更有效率應用觀察時間 數次走察,蒐集客觀實用資訊,再進行省思會談→ 增加行政與教師同儕互動,省思實務,發展改進策略

  10. 二、教室走察的意義、理念、目的和功能2 (二)教室走察的理念 簡短經常實施,真實而且自然; 課程教學焦點,有效蒐集資料; 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參與改進; 提供省思回饋,持續會談對話 建立互信互賴,共謀專業成長*

  11. 視導者/教學者之關係 交互依存 合作省思 成人-成人 獨立 非指示 成人-青少年 依賴 指示 成人-孩童

  12. 不同專業性之視導模式 • 非指示型 • 專業主義 • 獨立 • 合作型 • 建構主義 • 交互依賴 • 指示型 • 行為主義 • 依賴

  13. 教室走察的理念 教室走察的基本理念是介於: 超越「傳統教師評鑑的依賴嚴密指揮控制」(成人-小孩)與「完全放任教師獨立自主」(成人-青少年)兩種模式,進展成強調「行政人員與教師間的相互依存」,互相合作與省思對話,教師與行政人員間所存在的是一種「成人對成人」的平等關係。

  14. 傳統「上對下」之視導模式 教育局長 社會的實務 會談的實務 校長 階層角色 班級老師 學生 在校的身份

  15. 互動式視導模式 教育局長 社會的實務 會談的實務 校長 階層角色 班級老師 學生 在校的身份

  16. 專業化、均等化之視導模式 教育局長 社會的實務 會談的實務 校長 階層角色 班級老師 學生 學生 在校的身份

  17. 教室走察的注意事項 一、不用讓教師為走察做準備:教師應能正確知覺教室走察的目的與程序,非在評鑑或考核,只在改進與瞭解,不用刻意為走察做準備;一方面避掉不必要的焦慮或有所誤解的溝通。另一方面,教師不用停止或中斷教學流程,招呼觀察者。 二、學生習慣有人入班觀察:學生也必須學會忽視入班觀察的人員,此有助於觀察者較專注在觀察,不用中斷觀察的進行。 三、增進家長與社區人士的瞭解:家長及社區人士也應瞭解教室走察的目的與本質,增進家長與社區人士對教學成果瞭解。 四、改變校長與教師的角色與運作:角色知覺與改變,讓校長能更重視其在課程教學領導的知覺,也改變教師是教學上孤立的情形*

  18. 二、教室走察的理念、意義、目的和功能 (三)教室走察的目的 • 快速、有焦點、系統化蒐集資料,深入了解真實教學現場狀況,進而發現並觀摩最佳的教學實務。 • 提高行政人員與教師進入班級的次數,展現學校對教與學的重視。 • 透過行政人員與教師間合作與省思會談,提供回饋改進教學實務並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 • 增進行政人員與教師間的互信與關懷,型塑正向、開放的校園文化。 • 促進全校同仁的互動與成長,期使學校成為專業學習社群。

  19. 二、教室走察的理念、意義、目的和功能1 (四)教室走察的一般功能 • 依據事實的資料,改進教學實務 • 更切實瞭解班級中的實務,提供符合需求的協助與專業成長 • 加強校長對課程與教學之重視 • 增進行政人員與教師同儕間的互動與合作 • 型塑合作、觀摩、經常互動的文化; • 養成學校成員省思改進的風氣與習慣 • 促進學校成為一專業學習社群

  20. 為何教育人員需將教室走察列為優先項目1 (四)教室走察所能發揮的具體功能 能獲得班級中教學與學習實務的全貌。 能取得班級中所教導的「標準」之資料。 能記錄由個別教師所做的課程決定之類型。 能記錄由個別教師所做的教學決定之類型。 能取樣不同學科內容領域以隨時取得各年級與年級間(上一年級及下一年級)的趨勢資料。 能記錄學生的分組及差異化學習的狀況。 藉由增進老師對班級訪視及觀察的自在程度,進而去除教師對正式評鑑過程的憂慮。 能與所有教職員、教師小組或個別的教師一起考慮加以省思討論的可能領域。

  21. 為教育人員需將教室走察列為優先項目2 (四)教室走察所能發揮的具體功能(續2) 確認可能的成員發展活動的領域。 能用來確定成員在參與某一專業發展後,實施新實務所帶來的教學進步情形。 校長能藉由展現以教學與學習為焦點,證明自己一位稱職的「教學領導者」,並讓學生感受校長有興趣並關心他們學習。 確認需要儘速加以強調的可能弱勢邊際領域。 記錄平等與公平的議題。 記錄班級中與校園中的安全、健康與設施的議題。 對發生在班級中的日常事情能瞭若指掌,並在家長關切時能充份掌握資訊。

  22. 走察「要」「不要」 • 要經常,不要偶然 • 要自然,不要茫然 • 要合作,不要做作 • 要指點,不要指指點點 • 要亮點,不要盲點 • 要回饋,不要作對 • 要信任,不要放任 • 要尊重,不要騷動 • 要批判,不要背叛 • 要省思,不要自私 • 要開放,不要防範 • 要走動,不要傷痛 • 要走察,不要找碴要捉得住你,不要捉到你了

  23. 教室走察的模式 教室走察的模式與取向有非常多種,但會因 不同的目的、參與人員、觀察重點、資料的 蒐集與結果應用而有所不同: 以Downey的三分鐘教室走察模式為例加以說明

  24. Downey的三分鐘的教室走察加上省思會談

  25. Downey省思式教室走察的理念與實務 省思會談

  26. 教室走察進行推動的策略 規劃與實施走察建議可以包含以下步驟: • 花時間徹底研究走察的主題; • 將教室走察與其他改進和專業發展的努力相連結; • 與教職員一起決定走察的目的和走察回饋的形式; • 瞭解學校成員先前走察的經驗; • 派送教師團隊、教師會代表、行政人員參訪鄰近成功使用教室走察改進教學與學習的學校; • 提供所有參與者走察的訓練; • 為進行走察的人員建立明確且一致的指引並將之傳達給整個學校的社群; • 一開始先以志願的方式實施走察,讓早期採用這項改革的人員成為將來倡導走察的過程並宣導其價值的人員; • 定期進行形成性的走察過程的評鑑以決定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需要修正的。

  27. 評估教室走察的成效1 教室走察成效評估的主要領域: (一)學校文化和學校氣氛 • 在學校環境中進行走察時很明顯的是信任的、公開透明的、真誠的? • 參與者對走察的感覺為何? (二)走察與其他學校改進計畫間的連結 • 教室走察在運作上與其他學校改進的計畫和策略間一致的程度為何? (三)走察機制的要素(如:次數、時機、資料蒐集、回饋) • 不同走察要素的有效程度為何? • 有哪些改進這些走察要素的建議?

  28. 評估教室走察的成效1 教室走察成效評估的主要領域(續): (四)對成功走察的支持與支援 • 是否提供參與者時間進行走察並給予回饋? • 從走察回饋中引發哪些專業發展活動? ( 五)對所有參與者而言,走察的價值 • 是否所有成員參與並從教室走察的預期目的和成果中獲益? • 走察的回饋如何導致參與者行為的改變? • 學生成就有多大的進步?有多少進步是與教室走察有關?

  29. 感謝大家和聆聽 走!走!走!一起走察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