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3

教 學 導 覽

勸學. 荀子. 教 學 導 覽. 題解探求 作者尚友 範文教學 內容欣賞 段落大意. 問題討論 基礎測驗 進階練習 學無止境. 題 解 探 求. 本文節選自 《 荀子 ‧ 勸學篇 》 。旨在強調為學的功用,在陶冶才能,變化氣質,修養身心。荀子認為學習必須持久專一,透過長期積累、終身學習,才能變化性情,提升品格。文中對於學習的環境、方向及態度等,都有精闢的論述。認為學的內涵以誦經為始,以讀禮為終;其目標則由士而逐步向上提升,以達聖人的境域。.

willis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 學 導 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勸學 荀子

  2. 教 學 導 覽 • 題解探求 • 作者尚友 • 範文教學 • 內容欣賞 • 段落大意 • 問題討論 • 基礎測驗 • 進階練習 • 學無止境

  3. 題 解 探 求 本文節選自《荀子‧勸學篇》。旨在強調為學的功用,在陶冶才能,變化氣質,修養身心。荀子認為學習必須持久專一,透過長期積累、終身學習,才能變化性情,提升品格。文中對於學習的環境、方向及態度等,都有精闢的論述。認為學的內涵以誦經為始,以讀禮為終;其目標則由士而逐步向上提升,以達聖人的境域。

  4. 由於荀子主張「性惡說」,特別重視後天的修為工夫,因此強調學習的重要。〈勸學篇〉為《荀子》開宗明義第一篇,本文旨在勸「學」,而學習的目標則是「積善成德」。全文即圍繞此一中心觀點,從多方面強調學習的必要與重要。勸,是勸勉、鼓勵的意思。就文藝方面說,這篇文章辭藻豐盛,譬喻繁多,句法駢儷,文字簡鍊,聲韻有抑揚頓挫之美,表現出荀子文學的典型風格,是全書中最美麗的一篇文章。由於荀子主張「性惡說」,特別重視後天的修為工夫,因此強調學習的重要。〈勸學篇〉為《荀子》開宗明義第一篇,本文旨在勸「學」,而學習的目標則是「積善成德」。全文即圍繞此一中心觀點,從多方面強調學習的必要與重要。勸,是勸勉、鼓勵的意思。就文藝方面說,這篇文章辭藻豐盛,譬喻繁多,句法駢儷,文字簡鍊,聲韻有抑揚頓挫之美,表現出荀子文學的典型風格,是全書中最美麗的一篇文章。

  5. 從性惡論到勸學篇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是荀子對人類由惡轉善,亦即道德行為之可能的著名解釋。 「偽」指與自然天性相對的社會人為;更深一層推究,這裡的社會人為又主要指體現了儒家道德理想(「善」)的人文規範、價值導向。

  6. 「偽」於荀子,主要是一個道德概念,指一種社會的道德規範、倫理秩序的運作。「偽」於荀子,主要是一個道德概念,指一種社會的道德規範、倫理秩序的運作。 但更重要的問題在於,依荀子性惡說,人的自然天性是惡的,那麼這種惡的自然天性怎樣才能接受道德規範、倫理秩序的社會約制呢?這便引出了荀學道德工夫論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學」。

  7. 在荀子看來,「學」是達到「偽」,從而區別君子小人的不二法門,荀子特別注意區別「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勸學篇〉)在荀子看來,「學」是達到「偽」,從而區別君子小人的不二法門,荀子特別注意區別「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勸學篇〉)

  8. 參之「無偽則性不能自美」,能夠達致「偽」的,自然只能是「君子之學」。那麼「君子之學」都學些什麼呢?對此,荀子有非常明確具體的規定:參之「無偽則性不能自美」,能夠達致「偽」的,自然只能是「君子之學」。那麼「君子之學」都學些什麼呢?對此,荀子有非常明確具體的規定: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勸學篇〉)

  9.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釐;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儒效篇〉)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釐;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儒效篇〉) 從「學」的順序、意義、目的、科目,一直到學風,荀子都作了具體明確的闡釋規定。從這些闡釋規定中可以見出,荀子所謂「學」,完全圍繞著儒的道德修養與道德踐履,以臻於「道德之極」為最高目的。

  10. 由上述可見,「學」的過程就是「偽」的過程,「學」的內容就是「偽」的內容。由「學」而至「偽」,便改造了人性之惡,成就了道德君子、理想社會,並進而昇華到宇宙存在的本體高度。這種由工夫到本體的道德踐履,又是典型的儒學「修身」歷程。荀子所謂「學」,所謂「偽」,就基本宗旨來說,就是要人修養自身,改惡從善,因此與孔孟一脈相承。由上述可見,「學」的過程就是「偽」的過程,「學」的內容就是「偽」的內容。由「學」而至「偽」,便改造了人性之惡,成就了道德君子、理想社會,並進而昇華到宇宙存在的本體高度。這種由工夫到本體的道德踐履,又是典型的儒學「修身」歷程。荀子所謂「學」,所謂「偽」,就基本宗旨來說,就是要人修養自身,改惡從善,因此與孔孟一脈相承。 性→欲→惡→偽→禮

  11. 所以人性雖惡,但人人均可以為善,如從事道德學問的學習、修養,積善而日進,就可以成為聖人,故荀子重視為學。所以人性雖惡,但人人均可以為善,如從事道德學問的學習、修養,積善而日進,就可以成為聖人,故荀子重視為學。

  12. 作 者 尚 友 荀子,名況,戰國趙人。時人尊稱為荀卿,也作孫卿。生卒年不詳,約在西元前四世紀末至三世紀末之間,時代稍後於孟子。 圖片來源 http://cathay.ce.cn/pieces/200612/04/t20061204_9663050.shtml

  13. 荀卿、孫卿 大家說個清楚 有人認為是古音通假,古代同音字很多,都可以互相通用,「荀」與「孫」聲音近似,相互通用,才有「荀子」與「孫子」兩種記載。荊軻在衛國,衛人稱他慶卿,而到了燕國,燕人稱他荊卿。孟卯也稱芒卯,司徒也稱申徒等。 也有人認為戰國的末期,宗法廢絕,姓氏混一,所以有兩姓並稱。「荀」與「孫」本來是一家,荀氏有一個別支為孫氏。

  14. 荀姓本出於郇國,以國為氏。郇伯的公孫之後,又以孫為氏。孫姓的本原很多,其中有一種是列國諸侯的孫子,或從孫,以孫為氏,以後就形成了孫姓。荀子的孫姓就是由郇伯的公孫後代而來的。郇與孫都是氏,所以並用。孫氏各國皆有,為了將荀子的孫姓與其他的孫姓區別開來,表明所出,司馬遷才在《史記》中稱荀子,而荀子的弟子和荀子自己的文章中仍然還稱孫子或孫卿。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

  15. 荀子五十歲時遊學齊國,當時齊國稷下(今山東淄博東北)多文學遊說之士,其因年長德高,曾三次為祭酒。後遭小人讒毀,離齊入楚,楚國春申君任為蘭陵(治所在今山東蒼山西南)令。春申君死後,荀子免官去職,從此定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弟子以韓非、李斯最為著名。荀子五十歲時遊學齊國,當時齊國稷下(今山東淄博東北)多文學遊說之士,其因年長德高,曾三次為祭酒。後遭小人讒毀,離齊入楚,楚國春申君任為蘭陵(治所在今山東蒼山西南)令。春申君死後,荀子免官去職,從此定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弟子以韓非、李斯最為著名。 圖片來源 http://naruhodo-keyword.com/doc/1002.html

  16. 荀子是戰國晚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學問淵博,思辨精深,繼承春秋以來的儒家學說,並汲取各家精華,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荀子之學以「人性本惡」為說,主張「化性起偽」,並提出「勸學」、「隆禮」等主張,強調教育和禮法的重要性。荀子是戰國晚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學問淵博,思辨精深,繼承春秋以來的儒家學說,並汲取各家精華,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荀子之學以「人性本惡」為說,主張「化性起偽」,並提出「勸學」、「隆禮」等主張,強調教育和禮法的重要性。

  17. 其文大都長篇大論,一篇一主題,與論語、孟子的語錄體不同。所著數萬言,漢劉向校訂為孫卿新書三十二篇,至唐楊倞始為作注,並改稱荀子。從文體發展的角度看,荀子的出現,意味著論辯體散文趨向成熟,對韓非子、漢代的政論文,皆有所影響。其文大都長篇大論,一篇一主題,與論語、孟子的語錄體不同。所著數萬言,漢劉向校訂為孫卿新書三十二篇,至唐楊倞始為作注,並改稱荀子。從文體發展的角度看,荀子的出現,意味著論辯體散文趨向成熟,對韓非子、漢代的政論文,皆有所影響。

  18. 《荀子》議論散文的特色與成就 (一)綿密、嚴謹,具邏輯性 《荀子》的每一篇議論散文,都有明確的論旨、突出的中心,而且用概括性的標題點明主題,顯示出作者預先已有自覺的寫作目的。特別是「自有樂論、禮論之類,文遂有論。」正式以「論」為題,成為後世「論」體的鼻祖。 ⊙在《荀子》以前,《老子》沒有標題,《論語》、《孟子》往往擷取首章首句數字為題,與全章內容並無聯繫。

  19. 《荀子》的議論散文是立意統一,體製宏偉的長篇巨製;不但結構完整,全面系統,而且氣勢磅 ,議論嚴密。有的文章,往往開宗明義,就提出最主要的觀點,然後從各個角度,反復推詳,步步深入,顯示出綜合性、總結性的氣派。

  20. (二)文彩、修辭,具藝術性 荀子特別重視「譬喻」修辭,他不僅隨時隨地拈取個別事例作比喻,而且往往引類連篇,據以說理,寓議於喻,生動具體,使讀者既在思想上得到啟發,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如〈勸學篇〉使用譬喻竟達四十多個,有的整段都是比喻。從正反事例對比,言簡意賅,凝聚著精湛的哲理,饒有意趣,發人深省。

  21. 《荀子》的語言,頗異於《論語》、《孟子》、墨子,已經脫離了單純記錄口語階段,開始有意識講究修辭。全書到處都有整齊對稱的排比和駢偶,其運用之頻繁,方式之多樣,手法之嫻熟,在先秦散文中無出其右。《荀子》的語言,頗異於《論語》、《孟子》、墨子,已經脫離了單純記錄口語階段,開始有意識講究修辭。全書到處都有整齊對稱的排比和駢偶,其運用之頻繁,方式之多樣,手法之嫻熟,在先秦散文中無出其右。 荀卿在楚國多年,曾深受楚文化的影響,他的議論散文,每每夾有韻語,有的句子和詩賦幾乎難以區別。

  22. 荀子有意追求散文語言的音樂美和節奏感,以及句子整齊勻稱等形式美。這正是他所要求的「語言之美,穆穆皇皇」(大略篇)的具體體現。荀子有意追求散文語言的音樂美和節奏感,以及句子整齊勻稱等形式美。這正是他所要求的「語言之美,穆穆皇皇」(大略篇)的具體體現。 《荀子》的議論散文,從體製上看,代表議論散文的成熟;從技巧上看,為說理藝術增添了新的經驗。正是從《荀子》開始,才使得議論散文正式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構成文學散文中的一個部類。

  23. 《荀子》對古代文學文體的貢獻 《荀子》有民歌體的成相篇,被稱為「彈詞之祖」和「三三七言」詩體的開創之作;在文學史上,個人自作而稱為詩的,最早是荀子賦篇中附錄的佹詩。 《荀子》中還有以賦命名的賦篇,這是文學史上現存最早以「賦」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辭詩體一道促成了被王國維稱為「一代之文學」的「漢之賦」(〈宋元戲曲史序〉)的誕生。《荀子》的詩賦作品雖不多,但卻因其較大的影響而在文學發展歷程中具有特殊意義。

  24. 荀子的哲學特色 荀子哲學特色的有三:科學方面的天論、人性方面的性惡論,和哲學方面的非十二子。 1科學方面的研究:制天論 荀子眼中的天,卻是自然的天。荀子否定了天的意志與威權,更進一步積極的作為。天不會為我們的農作物降下甘霖,但我們卻能使農作物有充足的水分,這就是制天,也就是荀子特別強調的「人為」。

  25. 2人性方面的探索:性惡說 生的自然本質就是性。性的好惡喜怒哀樂,是情。情產生後,由心來抉擇,就是慮。心經過思慮後,再由意志付諸實踐,就是偽。化性起偽,也就是由思慮而制欲。荀子思想在「化性起偽」,這個「偽」就是「人為」,是意志的實踐和後天的努力。要讓「偽」落實,必須透過禮的作用:一方面疏導人類的欲念,滿足人的需要;一方面制定彼此的界限,使貴賤有等、長幼有別。因此,荀子的哲學就從「化性起偽」延伸到「尊君隆禮」的政治理念。

  26. 3哲學方面的批評:非十二子 從另一個角度發揚儒學,而與傳統思想激盪衝突。為了保持儒家本色,又不得不大刀闊斧,向所有的異端邪說挑戰,這個執干戈以捍衛學說的角色,也成了荀子思想中的一大特色。

  27. 荀子的其他名篇

  28. 範 文 教 學〈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 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29. 藍  蓼ㄌㄧㄠˇ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可提煉染料。

  30. 中繩 合於墨線取直的標準。中ㄓㄨㄥˋ ,合。繩,指墨線。木匠用以標出直線的工具。 圖片來源http://www.antique-chinese-furnitures.com/chinese/gallary-chinese-furniture/qing/gallary-qing-103.htm 輮ㄖㄡˊ  加工使之彎曲。

  31. 規 圓規。畫圓的工具。 槁暴 晒乾。槁,枯乾。暴ㄆㄨˋ ,通「曝」。曝晒。 挺 伸直。 金就礪則利 刀劍經過磨刀石磨過就會鋒利。金,金屬。此指刀劍之類。礪,磨刀石。 礪石照片拍攝於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32. 日參省乎己 每天以所學驗證言行,檢討自己。參ㄘㄢ,驗證。日參省乎己 每天以所學驗證言行,檢討自己。參ㄘㄢ,驗證。 先王之遺言 前代聖王留下的言論。此指儒家經典。 干、越、夷、貉 泛指四方種族。干、越,即吳、越。干,一作「邗」。春秋時小國名。魯哀公九年(西元前四八六年)被吳吞併,故吳亦稱干。夷,古代東方各族的泛稱。貉ㄇㄛˋ,也作「貊」。古代北方部族名。 同聲 啼哭聲相同。

  33. 課文語譯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這種染料,是蓼藍製成的,色澤卻比蓼藍還青;冰塊,是由水凝結而成的,但比水還要冷。木材形狀筆直得合於墨線取直的標準,加工使之彎曲後做成車輪,此時的曲度合於木匠圓規的要求,即使太陽再怎麼晒,也不可能再變直,這全是人為加工所造成的結果。所以木材靠墨線一打便能鋸直,刀劍拿到磨石上一磨就鋒利了;君子只要多方學習並且每天對自己所知所學進行驗證、檢討,自然就能思慮清明且言行無過錯了。

  34.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是這麼高;不接近深谷,就不知道地是這麼厚;不接觸前代聖王留下的言論,就不知道做人的學問是這麼大。南方的吳、越和東方的夷人及北方的貉族的小孩,生下來哭聲相同,長大後生活習慣卻不一樣,這全是教育造成的結果。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是這麼高;不接近深谷,就不知道地是這麼厚;不接觸前代聖王留下的言論,就不知道做人的學問是這麼大。南方的吳、越和東方的夷人及北方的貉族的小孩,生下來哭聲相同,長大後生活習慣卻不一樣,這全是教育造成的結果。

  35. 範 文 教 學〈二〉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36. 跂ㄑㄧˋ 通「企」。提起腳跟。 假ㄐㄧㄚˇ  憑藉;利用。 利足 健步;善於走路。 能水 善於游泳。 絕 橫渡。 生 通「性」。天性。

  37. 課文語譯 我曾經整天都用來思考,結果還不如片刻學習得到的多;我曾經踮起腳尖遠望,結果遠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登上高處向人招手,胳臂並沒有加長,但很遠的人也看得見;順著風呼喊,音量並沒有提高,但被叫喚的人聽得很清楚。駕駛車馬的人,並非本身跑得快,卻能到達千里遠的地方;乘坐船隻的人,並非本身很會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天性並沒有不同,而是能善用他後天所學。

  38. 範 文 教 學〈三〉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 之根是為芷,其漸 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39. 蒙鳩 鳥名。一名鷦ㄐㄧㄠ 鷯ㄌㄧㄠˊ。似黃雀而體型較小,善於築巢。 圖片來源http://archive.zo.ntu.edu.tw/bird/r_bird_index.asp?bird_id=B0386

  40. 苕ㄊㄧㄠˊ 蘆葦的花穗。 完 完善;堅固。

  41. 射ㄧㄝˋ干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可入藥,有清熱解毒之效。射ㄧㄝˋ干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可入藥,有清熱解毒之效。 涅ㄋㄧㄝˋ 水中黑泥。

  42. 蘭槐ㄏㄨㄞˊ  多年生草本植物。開白花,有香氣。 圖片來源http://www2.epcc.ed.ac.uk/~kavousan/Orchid.jpg

  43. 漸 浸泡。 滫ㄒㄧㄡˇ  久置而發臭的淘米水。 服 佩帶。

  44. 課文語譯 南方有一種鳥,名叫「蒙鳩」,用羽毛築巢,而用髮絲把羽毛編起來,然後將整個巢繫在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過來,蘆穗折斷,鳥蛋摔破了,小鳥也死了。蒙鳩的巢並非不堅固,是因為繫在脆弱的蘆穗上的緣故。西方有一種植物,名叫「射干」,莖長才四寸,但由於生長在高山上,便能俯瞰幾百尺的深谷。射干的莖並沒有加長,是它所在的地方使它變成這樣高。

  45. 蓬草生長在麻叢裡,不必扶直就能向上直長;白沙混在黑泥裡面,會跟著一起變黑。蘭槐的根部稱作芷,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裡,那麼不管是有地位的君子或尋常百姓,都將棄而遠之,不肯佩帶。蘭槐的本質並非不好,而是所浸泡的東西造成的。所以君子定居一定挑選好的鄉里,出遊一定要結交賢士,這是為了遠離邪僻來趨向中正。蓬草生長在麻叢裡,不必扶直就能向上直長;白沙混在黑泥裡面,會跟著一起變黑。蘭槐的根部稱作芷,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裡,那麼不管是有地位的君子或尋常百姓,都將棄而遠之,不肯佩帶。蘭槐的本質並非不好,而是所浸泡的東西造成的。所以君子定居一定挑選好的鄉里,出遊一定要結交賢士,這是為了遠離邪僻來趨向中正。

  46. 範 文 教 學〈四〉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47. 象 符合;反映。 蠹ㄉㄨˋ 蛀蟲。 怠慢忘身 懈怠輕忽,不顧念修身。 柱 通「祝」。斷折。 束 束縛。 構 聚集。

  48. 施 放置;安放。 疇生 同類聚集而生。疇ㄔㄡˊ ,通「儔」。同類。 質的 目標。質,箭靶。的ㄉㄧˋ ,靶心。 醯ㄒㄧ 醋。

  49. 蜹ㄖㄨㄟˋ  昆蟲名。同「蚋」。形略似蜂,以吮人、畜血液為食。 召 招致;引起。 所立 指所學。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