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台灣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政策及成效評估

台灣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政策及成效評估. 200 4/10/5 翟本瑞 南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 小班小校 」是諸多教改議題中,最為眾人關心、重視者,但也是討論最少的議題,大家視為當然地接受其必要性,但卻很少檢討其 成本效益 ,以及 實施成效. 降低班級人數大事記. 1979 國民教育法 12 條規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以採 小班制 為原則;其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標準,由教育部定之。」 1981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標準」:國小及國中每班人數以 40 人 為原則,國中每班不得超過 48 人 ,國小每班不得超過 52 人 。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政策及成效評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政策及成效評估台灣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政策及成效評估 2004/10/5 翟本瑞 南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2. 「小班小校」是諸多教改議題中,最為眾人關心、重視者,但也是討論最少的議題,大家視為當然地接受其必要性,但卻很少檢討其成本效益,以及實施成效「小班小校」是諸多教改議題中,最為眾人關心、重視者,但也是討論最少的議題,大家視為當然地接受其必要性,但卻很少檢討其成本效益,以及實施成效

  3. 降低班級人數大事記 • 1979國民教育法12條規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以採小班制為原則;其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標準,由教育部定之。」 • 1981「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標準」:國小及國中每班人數以40人為原則,國中每班不得超過48人,國小每班不得超過52人。 • 1987年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決議,逐年降低班級人數至40人以下 • 1991「救一救下一代行動聯盟」要求「降低中小學班級人數」

  4. 1994年410教改聯盟以「小班小校」為四大訴求之一1994年410教改聯盟以「小班小校」為四大訴求之一 • 1994/7監察院糾正教育部 • 1995教育部『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標準』,規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每班學生人數以40人為原則,最多不得超過45人 • 1995/2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提出三階段“降低班級人數計劃”,以90學年度時每班學生人數降低到35人為計畫目標 • 教改審議委員會1996/6/11《第三期諮議報告書》:與世界各國比較,我國中小學班級人數確屬偏高,應視各縣市狀況,分階段達成降低班級人數,而各級政府應分年以特別編列之預算支應所需之建築、人事費。地方所不足之人事費得由中央政府撥支。

  5. 1996年鄭英敏及吳清山等人完成教育部委托「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專案研究報告,成為推動降低國中小班級學生人數政策的參考依據 • 教育部於1997/7提出《教育改革總體計畫綱要》,經行政院教改推動小組會議討論,彙整出教改行動方案,由行政院1998/5/29「台八十七教字第26698號核定」。其中,關於國中小降低班級學生人數,所佔經費最多,涵蓋面最廣,包括增建教室經費為350億元,增聘教師人事費為835億,相關經費預計分十年執行,以達到縮減班級人數的目標。 • 2000年公布教育改革行動方案修正說明中,將達成時間延到96學年度,但承諾會補助地方政府所需之硬體及教師人事費用。

  6. 「教改行動方案」核訂十年超過一千億的預算 • 台灣降低班級人數的經費用在:1)補助地方政府增班所需各項硬體建設;2)增聘教師人事費;3)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計畫等三方面。自1999-2003年五個年度預算共計38,779,510,000元 • 然而,過去五年縮減班級人數計畫是否已經達到原先預期效果?就成本效益而言,是否已將有限的經費發揮最大功能?

  7. 1966《教育機會均等報告》 • 《柯曼報告1966》 :學校教育資源投入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有限,無論是老師的教育程度、設備、圖書、學生平均教育成本等投入項,對學童學業成績影響都相當有限。原始投入項中,同儕與學校的影響都不顯著,只有家庭的影響顯著。 • Eric A.Hanushek(1966-96)Meta-analysis(90項研究377項功能)資源投入與學習成效:這三十年間,師生比、教師具有碩士學位的百分比、教師教學平均年數、教育支出等項,以及實質教育源都呈現穩定地增加;然而,師生比及平均學生支出,在不同教室、不同學校、不同地區、不同郡邑之間,都沒有顯著的差異。23項研究中,師生比對學習成效影響達到顯著水準者只有1項,而教師是否具備碩士資格在33項調查中沒有一項達到顯著水準

  8. 美國小班教學研究 • 但中小學包括閱讀、數學和科學等測驗的長期研究,發現生師比大幅下降的結果,學生成績「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

  9. STAR; Student-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 • 「學生教師成就比」“美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實驗” 此一計劃是由田納西州州政府撥款1,200萬美元推動的四年(1985-1989)計劃,將剛上幼稚園的孩子隨機編入三種不同班級,第一組是13至17人的小班、第二組是22至26人的普通班、第三組也是普通班,但每班多了個教師助理,為達到控制效果,教師指派也完全隨機化,各班採用完全相同的教材。計畫案結束時,參與學生人數從6,400人增加到12,000人。唯一達成的共識為「有沒有教師助理不會影響學生表現」,其餘關於「小班教學的效益需要多久才能表現」、「小班教學的效果究竟有多大」等核心議,都沒有共識

  10. 加州自1996年至今持續實施的「縮小班級計劃」 ,全州推動,參與人數約1800萬人,成本為50億美元,讓每班人數少於20人。結果發現小班學生的表現呈現些微差異,進步了0.05~0.1個標準差,少數族群則沒有特別獲益 • 威斯康辛州於1996至2001年施行的「SAGE計劃」,為初步研究,參與人數約6萬4千人,成本約1億300萬美元,每班人數12至15人。結果發現小班學生表現明顯進步0.2個標準差,對少數族群學生尤其有幫助

  11. 1978G.V.Glass & M.L.Smith用綜合分析法,對過去77項研究分析,發現:學生的平均學習成績隨著班級規模的縮小而提高,而且當班級規模縮小到15人以下時,其效果迅速地提高 • L.S.Cahen)針對25個有關班級規模的研究進行分析,發現班級規模對學生成績的總體影響值為0.14 • 史拉溫(R.Slavin)將綜合分析法與傳統文獻綜述法結合,發現班級規模對學生成績的平均影值只有0.13。 • 1986 Robinson及Wittebol利用歸類分析法,針對超過一百種相關研究,發現小班教學最明顯的影響是在小學階段,尤其是幼稚園到三年級(K3)時,小班對社經地位不利的族群特別有利,然而,如果教師不改變教學方法及小班課堂經營方式,這些影響都可能會降低。 • Tommy Tomlinson、 Allan Odden及Eric Hanushek等人的研究都指出,用以支持小班學習成效的資料與統計基礎相當薄弱,與為了縮減班級人數的支出的龐大費用相較,目前所有研究所能得出提升學習成效的成果,顯然是相當奢侈的。

  12. 1989年STAR計畫的「後續效益研究」(Lasting Benefits Study) 追踨當學生於三年級結束後回到正常規模的班級,其小班學習經驗的相關影嚮是否還會持續作用,該項研究持續進行,不過已經發現到了四年級時,有小班學習經驗的學生在學業及行為表現上仍優於來自大班教學的學生。 • 有鑑於此,田納西州從1990年起又進行一項挑戰計畫(Project Challenge),試圖於全州最貧窮的十六個學區實施幼稚園到三年級(K3)的小班教學。 • 實驗結果相當良好,以二年級學生閱讀與數學為例,Project Challenge學區由原先表現最差提升到接近中等的水準。田納西州的研究發現具有指標作用,各界逐漸接受「小學低年級階段,小班制在學生學業成就上優於大班制」的看法。

  13. Reducing Class Size: What Do We Know? 1998 • 研究顯示低年級階段班級規模較小可以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果,當班級學生人數降至十五至二十人時,對學生的學習有顯著正面的影響。 • 倘若學生人數由每班超過二十人大幅度降低至二十人以下,相對地,學生的成績由第五十百分等第提升到第六十百分等第以上,這對於社經地位低及少數族裔的學生來說影響更大。 • 學生、老師及父母均指出班級規模縮小對於課堂教學活動的品質有正面的影響。

  14. 美國教育部因而在1998年提出長達十年,總預算高達208億美元的「縮減班級人數暨提升教師素質法案」(Class Size Reduction and Teacher Quality Act, 1998),希望能夠增聘十萬名新任教師,將幼稚園到小學三年級人數縮減到每班18人以下,以達到改善教學及學習成效的目的。 • 1999年,美國聯邦教育部通過《重點教育投資計劃》,從1999年起六年間,將提供114億美元協助各學區聘用十萬名新任教師,將全國國小低年級每班學生人數減少到18人內。

  15. 倫敦教育研究中心在2002年公布的兩份研究顯示,當班級人數增加時,老師用於教學及個別輔導的時間減少,班級人數少於25人時,學習成就較低者最能從小班教學中獲益 • Illig回顧1996年以前的文獻認為金錢投入以縮減班級學生人數並不必然能改變學習成效,許多替代方案諸如分組教學、個別化教學、部份學生提早到校上課而其他學生延後放學等措施,也可以達到改善學習成效的目的。金錢投入並不能立刻解決問題,增加成本仍需許多相關配套才能達到預期成效。

  16. 史丹佛大學商學院Enter E. Lazear(2001)以「班級經營」為核心,建立出關於「班級學生數、學生行為、學習時間、教師成本」的關係模式,研究顯示:1)對行為良好的班級,降低班級學生數 對學習雖有幫助,但效果有限;2)對行為問題較多的班級,降低班級學生數 對於學習有較大的助益;3)較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比較不容易集中, 班級學生數應降少;4 )教會學校班級學生數雖然較多, 但因學生較無行為問題,因此並不影響學習效果;5 )學生人數較少的班級,如果行為失序學生人數 較多時,學習成效可能仍比大班還要差。 • 此一研究強調班級經營才是學習成效的核心,縮減班級規模可以有效地改進班級經營。

  17. 小班教學的學習成效是透過什麼樣的機制達成?小班教學的學習成效是透過什麼樣的機制達成? • Kathleen Cotton從學業成就、課業學習態度、偏差行為、課外活動參與、歸屬感、學生與學生及學生與教職員間之人際關係、出席率、輟學率、自我概念、以及其他等十個不同面向,整理1996年之前一百多篇關於小校對教學影響的研究文獻,多支持小校可提高教學成效的看法 • 小班小校會帶來「較高學習成就,較高的出席率,較少的校園暴力和破壞行為,畢業後的表現亦較好」,但為達這些正面影響成效時,真正具有關鍵影響力的則在於「學校能否用心經營學校,並且處處以學生的學習為考慮的核心」

  18. Linda Darling-Hammond等人針對美國820所重新建構成小班小校的中學之研究指出,這些學校「以個別化的教學為理念、維繫為期長久而良好的師生關係、強調高層思考的課程、教師協同教學與合作計畫、家長和學生積極參與」,相較於一般學校,這些學校的學生在學業成就的表現較高,學生間表現上的差異也有顯著縮減 • Q:小班小校or 階級複製?

  19. 台灣小班教學政策的具體執行 • 教育部為了達到96學年度國中小每班35人的目標,計劃從88年97年間,增聘教師24,222名(小學16,362名,國中7860名),人事經費需求為865億7422萬元,而硬體需求費用達293億元,共計為了達到此一目標,十年間需要1,158億7,422萬元

  20. 小班教學精神 • 國教司指出:「雖然班級規模是小班,教師若仍採用缺乏彈性、強調集體、師生互動少的大班教學型態,則班級大小對於學習成效並無明顯影響。基此,本部在降低班級人數時,亦同步推展“小班教學精神”,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在降低班級人數時,同時也要提升教師小班教學的能力”,鼓勵教師發揮小班教學『多元化、個別化、適性化』的教學理念,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中心,而且讓每個學童均獲相同的受教機會,提升國民教育品質。」

  21. 八十七年五月十三日教育部頒訂「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計畫」,要求各縣市及全國中小學配合辦理,三年後實施評鑑,檢視各縣市及各校執行該政策的成效 • 八十九年到九十二年間,共編列十八億的預算,以達到「校校有小班教學示範班」的目標 • 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計畫原則:(1)規劃小班教學示範計畫。(2)加強小班教學師資研習。(3)營造小班教學學習環境。(4)改進小班教學課程與教材。(5)改進小班教學教法與評量。(6)成立小班教學輔導諮商單位。(7)評鑑小班教學成效。(8)推廣小班教學作法。(9)宣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班制教學精神。 • 教育部更針對「小班駐績優學校、家長宣導、教科書選購宣導」補助了上千萬元的經費。

  22. 檢 討 • 隨著人口轉型,嬰兒出生高峰階段已經過去,台灣國小與國中平均每位教師教導學生數,從民國七十五年的31.59/21.63到了民國八十五年時已經降為21.46/18.27,國小平均減少10.13名,國中平均減少3.36名 • 鄉間、偏遠地區早就已經是小班小校了,大量經費投入實質獲利最多的反而是都會區的明星學校,小班小校政策反而可能強化了原有城鄉差距以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無助於改善階級差異的問題

  23. 究竟是學生人數先降下來?還是教育部政策使得小班小校得以開展?教學成效的改善究竟是班級經營模式的轉變?還是小班教學效果的達成?小班教學精神相關政策是否真能達到政策制定目標?扮隨嬰幼兒出生率降低,小班教學政策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究竟是學生人數先降下來?還是教育部政策使得小班小校得以開展?教學成效的改善究竟是班級經營模式的轉變?還是小班教學效果的達成?小班教學精神相關政策是否真能達到政策制定目標?扮隨嬰幼兒出生率降低,小班教學政策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發展? • 教育部在制定相關改革政策時,並未如果美國STAR等大型計畫般,同時進行實驗或研究,甚至長期追蹤學生學習成效及其影響因素,以致於大量經費投入,我們仍很難評估政策成效。而這是政策制定人員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 小班教學精神計畫執行成效如何?

  24. 教育改革行動方案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教育改革行動方案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

  25. 90年:1.增建降低班級學生人數而增班所需教室。(3,100,000)2.補助增班增聘教師經費。(3,892,710)3.繼續推動小班教學精神計畫:(300,000)90年:1.增建降低班級學生人數而增班所需教室。(3,100,000)2.補助增班增聘教師經費。(3,892,710)3.繼續推動小班教學精神計畫:(300,000) • 91年: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計畫(7,564,191)1. 各縣市降低班級學生人數增班所需增建教室經費補助。2.補助增班所需增聘教師經費

  26. 教育部九十二年度重要施政計畫 • (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計畫)1.補助各縣市增班所需硬體工程經費。2.補助各縣市增班所需增聘教師人事經費。3.國小一至六年級執行以35人編班。4.國中一、二年級執行以38人編班。 • 教育部九十三年度重要施政計畫 • (降低國中小班級學生人數計畫)1.增建因降低班級學生人數而增班需增建之教室  ,以達到國小一至六年級以35人編班及國  中一至三年級以38人編班目標。2.採先期、整體規劃方式進行教室興建工程,以  符合新校園建築的精神。

  27. 教育部九十二年度施政績效報告 • 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達成率 • 原訂目標95; 達成目標90 ; 達成度94.74  • 教育部(國教司): 國小一至六年級每班學生人數降至35人,國中一至二年級每班學生數降至38人。具體作法:(1)國小一至六年級每班學生人數降至35人,達成率達95%,國中一至二年級每班學生數降至38人之達成率達81.55%。(2)補助地方政府所屬國民中小學因降低班級學生人數而需增建教室所需硬體工程經費。年度預算執行數達90%以上(計入不可抗力因素及應付未付數)。截至92年12月,已執行經費30億元,執行進度為80.58%,加計不可抗力因素可達90%。

  28. 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達成率 • 目標年級別35人以下編班之班級數×100% 目標年級別總班級數 • 91-94年的年度績效達成值都設定為95% • 88年97年間,增聘教師24,222名 計畫投入1,158億7,422萬元但是,小班教學效果是否達成? • 如何評估降低班級學生人數政策的成效?

  29. 報告完畢 謝謝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