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我们的组员

机制四班第七组. 我们的组员. 区文谦 谈建豪 罗俏寒 罗国明. 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的奠基人和相关领导人. 当时国内外的一些情况以及研发的过程. 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的介绍. 对于我国的影响和意义. 内容介绍. 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的一些奠基人和相关领导人. 杨嘉墀. 钱骥. 赵九章. 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的介绍. 主要参数   卫星重量:173公斤   卫星外形:直径1米的球形72面体   近地点:439公里   远地点:2384公里 用途:广播“东方红”乐曲.

yoko-mor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我们的组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机制四班第七组 我们的组员 区文谦 谈建豪 罗俏寒 罗国明

  2. 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的奠基人和相关领导人 当时国内外的一些情况以及研发的过程 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的介绍 对于我国的影响和意义 内容介绍

  3. 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的一些奠基人和相关领导人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的一些奠基人和相关领导人 杨嘉墀 钱骥 赵九章

  4. 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的介绍 主要参数   卫星重量:173公斤   卫星外形:直径1米的球形72面体   近地点:439公里   远地点:2384公里 用途:广播“东方红”乐曲

  5. 当时国内外的一些情况以及研发的过程

  6. 过程 •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举世震惊。中国高层极为重视,指示中国科学院密切关注有关情况。 • 1958·的“大跃进”,在当时“大跃进”热潮的影响下,科学院在6月份召开的“大跃进”动员大会上,提出放重型卫星,向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 • 1959年1月21日,因国家经济困难,暂停卫星研制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 • 1964年12月全国三届人大会议期间,赵九章,提笔上书周恩来总理,建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 1965年5月,周恩来总理指示科学院拿出第一颗人造卫星具体方案。 • 1965年8月,国家将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的代号定名为“651”任务。全国的人、财、物遇到“651”均开绿灯,这样中国卫星就从全面规划阶段,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 “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

  7. 国外情况分析 •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 • 中苏关系已开始紧张,苏联单方面取消了科技合作协议 。 我们小组分析认为由于当时中苏关系已经开始紧张,中国更加有必要去研制卫星,只有这样才能够摆脱落后,独立自主。 我们有证据

  8. 证据 • 1958年10月,根据中苏科学技术协定,由赵九章、卫一清、杨嘉墀、钱骥等科学家组成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到前苏联考察,主要目的是考察卫星工作。 代表团到达后住进了莫斯科中国饭店,接待的人很热情,今天安排参观市容,明天安排参观博物馆,就是不安排到科学研究机构参观。负责接待的人说,参观卫星设备要赫鲁晓夫批准,所以一直拖延着。以致代表团呆了两个半月,仅考察了一些天文、电离层、地面观测站等,未能参观到卫星研制部门及有关的地面试验设备。关于合作、技术援助问题更是没有涉及。由于中苏关系已开始紧张,苏联单方面取消了科技合作协议,中国派出的几个科技代表团都受到了同样的冷遇。原本对前苏联很崇敬的科学家们深有感慨。当年积极提倡搞人造卫星的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先生说,“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宇航科学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 小组一致认为苏联想把苏共与中共的关系由兄弟党变成父子党, 这样做是不得民心的,而且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

  9. 国内情况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的整个研制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最动乱的年月里进行的。那时席卷全国的“红色风暴”冲击到承担卫星工程任务的每一个单位。 1967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七机部及下属单位均被“群众组织”夺权,卫星设计院的原来的领导都“靠边站”了,很多的科学家当时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特务”、“牛鬼蛇神”遭到批斗。即使普通的科技人员,也有不少亲属和社会关系在运动中受到冲击和株连。卫星的研制工作与“革命”发生了冲突。 1

  10. 当时的“革命”要求大家手捧“宝书”,口念录,心地虔诚地表忠献忠。卫星研制只能等参加完“革命”才能去做,否则就会被扣上“不突出政治”的帽子。科学家被批判时,科技业务骨干还要参与陪“斗”。武斗不断,交通受阻,器材供应不上,卫星研制事业已面临夭折的危险。当时的“革命”要求大家手捧“宝书”,口念录,心地虔诚地表忠献忠。卫星研制只能等参加完“革命”才能去做,否则就会被扣上“不突出政治”的帽子。科学家被批判时,科技业务骨干还要参与陪“斗”。武斗不断,交通受阻,器材供应不上,卫星研制事业已面临夭折的危险。 2

  11. 在空间技术研究院建院之初,研制卫星所需的物质条件十分缺乏,如测试设备少,试验设备不齐,加工设备不足等等。卫星制造厂是由科学仪器厂转产的,在人员、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都面临很多困难。铆接,是卫星制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可当时卫星厂未干过,在卫星的初样和试验阶断,没有铆枪,更没有固定工件的桁架,工人们就靠一把小锤,用自己的身体当桁架,将铆钉一个个敲上去。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卫星厂解决了铆接、阳极化电抛光、光亮铝件大面积镀金、铝件热处理等多项工艺问题。在空间技术研究院建院之初,研制卫星所需的物质条件十分缺乏,如测试设备少,试验设备不齐,加工设备不足等等。卫星制造厂是由科学仪器厂转产的,在人员、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都面临很多困难。铆接,是卫星制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可当时卫星厂未干过,在卫星的初样和试验阶断,没有铆枪,更没有固定工件的桁架,工人们就靠一把小锤,用自己的身体当桁架,将铆钉一个个敲上去。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卫星厂解决了铆接、阳极化电抛光、光亮铝件大面积镀金、铝件热处理等多项工艺问题。 3

  12. 卫星成功发射的主要原因 1,我国已经是一个有独立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2,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怀着对毛主席和其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 3,“两弹”的成功,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射卫星的工具问题。 4,许多老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和 事业的全身心挚爱 5,毛泽东主席、 周恩来总理,以及聂荣臻元帅的正确领导 6,中央政治局拨巨款,支持科学院搞卫星

  13. 对于我国的影响和意义 • 是中国航天文化的良好开端.它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造卫星上天了! • 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 ,《东方红》乐曲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的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 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 为中国博得了作为一个大国的自豪与尊严 • 通过第一颗卫星的研制与发射,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人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技术储备。

  14. 谢谢观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