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柏楊文物館在台成立的歷史探討

柏楊文物館在台成立的歷史探討. 崇文國中 洪國智. 目次. 前言 柏楊文物館的成立 柏楊文物館的啟用與兩岸政治 官方與人權柏楊 結論. 前言. 台南大學柏楊文物館啟用 ﹙2007.6.27﹚ ,當時的黃政傑校長表示: 從柏楊先生 捐贈文物 迄今, 短短半年 不到的時間,臺南大學全體成員充分發揮團隊精神,建立了 全球唯一 的柏楊文物館。

Download Presentation

柏楊文物館在台成立的歷史探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柏楊文物館在台成立的歷史探討 崇文國中 洪國智

  2. 目次 • 前言 • 柏楊文物館的成立 • 柏楊文物館的啟用與兩岸政治 • 官方與人權柏楊 • 結論

  3. 前言 • 台南大學柏楊文物館啟用﹙2007.6.27﹚,當時的黃政傑校長表示: 從柏楊先生捐贈文物迄今,短短半年不到的時間,臺南大學全體成員充分發揮團隊精神,建立了全球唯一的柏楊文物館。 《南大導報》48期,〈國立臺南大學「柏楊文物館」啟用典禮 〉 ,網址:http://www2.nutn.edu.tw/randd/epaper/e_paper_ser.asp?id=482,日期:2007年6月28日。

  4. 幾個問題 • 台南大學為什麼要打造柏楊文物館? • 為何台南大學校長要標榜此館是全球唯一? • 柏楊文物館內又要透過文物館的展示,讓大家在台灣認識何種柏楊形象?

  5. 製作柏楊 • 路易十四之所以不同,不過是因為在營造的過程中,他得到特別的協助。 彼得.柏克原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台北:麥田,1997,頁15。

  6. 柏楊文物館的成立:從一個柏楊捐贈手稿給大陸的消息說起柏楊文物館的成立:從一個柏楊捐贈手稿給大陸的消息說起 • 2006年傳出柏楊手稿文物將捐贈給大陸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消息 • 張香華敘述捐贈北京的理由: 1.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周明與柏楊夫妻20年的交情 2. 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館藏與研究條件佳(國家支援) 中國新聞網 :〈台著名作家柏楊近千件手稿將捐贈中國現代文學館 〉 ,網址:http://www.chinanews.com/tw/news/2006/11-15/820756.shtml,日期:2006年11月15日。

  7. 面對柏楊手稿捐贈消息台灣方面的反應 • 文建會主委邱坤良釋放消息指出,2006年十一月初即藉由探視柏楊的機會提出要在綠島設置柏楊文學館的意願。 • 國家台灣文學館代理館長吳麗珠表示過去即有接受過柏楊贈與文獻。 • 文建會與國家台灣文學館方面皆認為尊重作家與家屬意願,迄今也還沒完全放棄爭取。 中時電子報:〈綠島設柏楊館…難挽柏老心 〉 ,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2+112006111500039,00.html,日期:2006年11月15日。

  8. 台南大學與柏楊文物館構想的提出 • 2006年12月12日台南大學頒發名譽教育學博士學位給柏楊。(校長黃政傑率領全校一級主管親臨柏楊住家頒發) • 黃政傑校長透露台南大學將規劃九十坪空間成立柏楊文物館,用以保存文物,並打造柏楊當年在綠島的監獄情景。 中華日報:陳雪娟 〈南大頒給名譽博士 柏楊感動 〉 ,網址:http://boyang.nutn.edu.tw/archive/boyang/report_061212.html,日期:2006年12月12日。

  9. 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周明探視柏楊 • 2006年12月13日,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周明來台探視柏楊,說明柏楊捐獻的手稿、藏書等二萬餘件以安全運抵北京,現代文學館要為柏楊設立專庫,對全世界的華人和柏楊研究者開放服務。 中國新聞網 :〈中國現代文學館前副館長周明看望康復中的柏楊 〉 ,網址:http://www.chinanews.com/tw/news/2006/12-13/837469.shtml ,日期:2006年12月13日。

  10. 柏楊文獻文物正式入藏中國現代文學館 • 2007年2月6日,柏楊捐出的文獻文物正式入藏中國現代文學館,柏楊研究中心籌備小組亦在該館正式成立 • 柏楊妻子張香華與會 • 館長陳建功說這批文獻文物雖為館藏,但對所有研究者開放 •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新聞局副局長范麗青到場致詞拉高中國官方矚目程度 中國新聞網 :〈台作家柏楊捐贈文獻文物正式入藏中國現代文學館 〉 ,網址:http://www.chinanews.com/tw/lajl/news/2007/02-06/869439.shtml,日期:2007年2月6日。

  11. 張香華在入藏記者會上發表的意見 • 張香華提出選擇將柏楊文獻文物入藏中國現代文學館乃基於設備、好的人際網絡(柏楊夫婦與周明熟識)、柏楊自己也覺得受到尊重等理由。 • 堅持把柏楊文物留在某個地方的想法太狹隘 • 說目前擁有最多柏楊手稿的是台灣的遠流出版社,尊重遠流方面的處理方式(晚近柏楊在台灣的作品皆由遠流出版社出版) • 表達台南大學正籌辦一處展現柏楊的地點 中央通訊社:陳妍君 〈中國現代文學館將成立柏楊研究中心〉 ,網址:http://boyang.nutn.edu.tw/archive/boyang/report_070207.html,日期:2007年2月7日。

  12. 2007年3月21日台南大學接受柏楊文獻文物的收藏2007年3月21日台南大學接受柏楊文獻文物的收藏 • 2007年3月21日,張香華捐贈一批文物、手稿給台南大學,校方特舉辦柏楊文物捐贈暨典藏儀式,黃政傑校長表明將在慶中街4棟教師宿舍改建為柏楊文物館典藏這批文物 • 張香華轉述柏楊想法,說明一生無文憑的柏楊感動於南大頒發名譽博士學位,並以自己文物在南大「定居」為榮 • 協助南大建館者:前台聯主席蘇進強、台南大學文學院長張清榮、教育部長杜正勝、台南大學校長黃政傑、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 時報資訊:〈選南大 全因緣份促成美事〉 ,網址:http://boyang.nutn.edu.tw/archive/boyang/report_070322_4.html,日期:2007年3月22日。

  13. 確認柏楊文物館即將成立 • 2007年3月6日為柏楊祝壽,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提到柏楊留在台灣部分文物稿件將交由台南大學「柏楊文物館」及國立台灣文學館收藏。 • 台南大學黃政傑校長於柏楊家中祝壽再提「柏楊文物館」的規劃,並預計六月啟用,。 中央通訊社:陳蓉 〈柏楊88歲生日新書出版 柏楊文物館擬6月開幕〉 ,網址:http://boyang.nutn.edu.tw/archive/boyang/report_070306.html,日期:2007年3月6日。

  14. 台南大學柏楊文物館啟用〈2007.6.27〉 • 柏楊文物館乃接受教育部補助籌辦而成 • 張香華對於南大高效率的團隊精神,表達感激。 • 柏楊文物館是國立台南大學的校內空間規劃區 時報資訊:黃文博 〈南大柏楊文物館 揭牌啟用〉,網址:http://boyang.nutn.edu.tw/archive/boyang/report_070628_2.html,日期:2007年6月27日。

  15. 柏楊文物館的空間規劃 • 臺南大學四棟教師宿舍改建而成,總樓板面積約一百二十坪,分四個展區: • A區是「柏楊大事紀」,展現柏楊平生重大事件。 • B區是「柏楊文物典藏館」,收藏內容為柏楊文物、手稿及名家贈予柏楊之書畫作品,該區的展覽文物,定期更換展出。 • C區是柏楊新店「花園新城」住家客廳。 • D區是柏楊書房、綠島監獄牢房之重建及「柏楊出版紀事」。 《南大導報》48期,〈國立臺南大學「柏楊文物館」啟用典禮 〉 ,網址:http://www2.nutn.edu.tw/randd/epaper/e_paper_ser.asp?id=482,日期:2007年6月28日。

  16. D區的展示內容 • 強調「牢房」地板、浴室、廁皆以綠島監獄規格打造,「可讓參觀者體會柏楊所受之身心煎熬」。 • 「柏楊出版紀事」將擺置柏楊在台灣、大陸、韓國等地經授權及未授權之出版品,「以彰顯柏楊著作之豐贍及影響之深遠」。 《南大導報》48期,〈國立臺南大學「柏楊文物館」啟用典禮 〉 ,網址:http://www2.nutn.edu.tw/randd/epaper/e_paper_ser.asp?id=482,日期:2007年6月28日。

  17. 柏楊文物館啟用當天的附加活動 • 為配合「柏楊文物館」啟用典禮,臺南大學圖書館已規劃柏楊文物第二檔期的展出主題──柏楊「人權教育」耕耘歷程 • 內容共分六期:一是「人權種子」之誕生,二是服膺「五大信念」,三是「人權思想」萌芽期,四是「人權思想」成長期,五是「人權思想」繁花期,六是「人權思想」碩果期,每一時期各約十年,將可一窺柏楊推動民主、自由、人權及宣揚「平民史觀」之苦心孤詣。 《南大導報》48期,〈國立臺南大學「柏楊文物館」啟用典禮 〉 ,網址:http://www2.nutn.edu.tw/randd/epaper/e_paper_ser.asp?id=482,日期:2007年6月28日。

  18. 文物館空間探析 • 柏楊文物館乃大學校園閒置空間之再造,「藝術特區」之一角,展演意味濃厚,配合該館啟用適時推出以柏楊生平為主的人權教育耕耘歷程的展覽,淡化該館也存在著的文物與文獻蒐羅目標。 • 對照該館籌備時黃政傑校長透露的該館將有人權展示的規劃,由此可見,展示內容的分區儘管有主題之分,凸顯的還是人權那一塊。 • 隱約要以「人權柏楊」為媒介,區隔大陸中國對人權的不重視。

  19. 柏楊文物館的啟用與兩岸政治 • 柏楊文物館的建館過程,明顯與對岸中國將柏楊文物文獻收藏入現代中國文學館的訊息所作的反應有關 • 與其說是台南大學收集了柏楊文物,不如說是透過收集以及專題展現的方式,呈現出特有的一種在台灣觀看柏楊的方式。 • 政治性移民柏楊的生平際遇與兩岸關係 • 戒嚴時代受到不當審判的柏楊在台灣被官方認定為人權鬥士

  20. 柏楊與官方 • 1999年綠島人權紀念碑落成,柏楊撰〈綠島人權紀念碑落成〉一文,指出:這個紀念碑的落成證明「人權,政府和民間終於一致認同,而總統先生又在典禮上代表政府向受難者道歉,並保證那個母親哭泣的時代,永不允許再臨,更具劃時代意義。」 • 提揭民間與官方可以人權為共同關注的議題 柏楊,〈綠島人權紀念碑落成〉,《我們要活得有尊嚴》,台北:遠流,2002,頁35。

  21. 柏楊與官方 • 2000年執政黨輪替時,柏楊有文章〈母親不要哭—台灣人權的奮鬥〉指出,「以台灣為主的中華民國,因為長期吸收西方傳來的人權思想,以及多元化社會的形成,政黨政治的成熟,人權民主思維在人們內心成長,由漸變而突變,由量變而質變。」 • 釋放出可以對政府有所期待,官方與柏楊的以人權教育為基礎的合作關係儼然成型 柏楊,〈母親不要哭—台灣人權的奮鬥〉,《我們要活得有尊嚴》,台北:遠流,2002,頁57。

  22. 柏楊對中國大陸不重視人權的批判 • 1994年3月12日美國《星島日報》刊載記者里戈訪問柏楊的文稿,記者問柏楊在台灣主持人權基金會。柏楊答以:是的。同時聲明人權是以生俱來的,每個人的生命人格都必須有同等的尊嚴。強調,「大陸上的一些領導官員,一談到人權,就強調中國國情不同。這毫無道理。」 〈人權與生俱來〉,柏楊,《柏楊全集‧第28冊》,(台北:遠流,2003年10月),頁345。

  23. 柏楊對中國大陸不重視人權的批判 • 1998年2月23日《中央日報》刊載一篇李福鐘訪問柏楊的文章〈中華文化缺少了些什麼?〉文中提到「人有人的「尊嚴」,不能因為對最高理念的解讀的不同,而使「尊嚴」意義扭曲或喪失,這就是人權。」又說:「人權是一種絕對價值,不因地域、言語、膚色、性別,和經濟條件,有所差別。」 〈中華文化缺少了些什麼?〉,柏楊,《柏楊全集‧第28冊》,(台北:遠流,2003年10月),頁403。

  24. 柏楊對中國大陸不重視人權的批判 • 面對大陸聲稱中國擁有的是「中國特色」的人權觀,他批判:「難道說,中國人的生命沒有保障,隨時可以屠殺;健康沒有保障,隨時可以摧毀;自由沒有保障,隨時可以逮捕;人格沒有保障,隨時可以侮辱,這才是中國特色的人權?如果是這樣,那是中國自異於人類。」 〈中華文化缺少了些什麼?〉,柏楊,《柏楊全集‧第28冊》,(台北:遠流,2003年10月),頁404。

  25. 柏楊對中國大陸不重視人權的批判 • 又認為:「一提起人權,封建落後國家的掌權人物,立刻惱羞成怒。他們感覺到一個政治性的鬥爭,就要來臨。於是把人權視為洪水猛獸,口中唸唸有詞,釋出「亞洲價值」、「中國特色」。」 〈中華文化缺少了些什麼?〉,柏楊,《柏楊全集‧第28冊》,(台北:遠流,2003年10月),頁405。

  26. 官方與人權柏楊: • 人權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 得到官方支持建立的綠島人權紀念碑 • 總統府人權教育諮詢委員 • 第三屆教育部人權教育委員

  27. 《這些人‧這個島:柏楊人權感恩之旅》 • 財團法人台灣民主教育基金會(外交部支助)補助印行《這個人‧這個島:柏楊人權感恩之旅》 • 「柏楊一生坎坷波折,可以說是台灣歷史中為民主奮鬥不懈的一個典範。」(頁6) 遠流實用歷史館編,《這個人‧這個島:柏楊人權感恩之旅》,台北:人權教育基金會,2005)

  28. 由民間接手到官方持續打造的人權鬥士柏楊形象由民間接手到官方持續打造的人權鬥士柏楊形象 • 執政者對柏楊的人權鬥士形象非常重視,不能忽略政府協同打造柏楊人權鬥士形象的環節,縱使柏楊的的確確長期關懷人權議題。 • 對照這一路從上個世紀末以來在台灣建立起來的人權柏楊形象,官方與民間聯手推崇柏楊,加上柏楊曾質疑過中共的人權觀,於此,足以讓官方引以為批判中國缺乏人權保障的對抗資源

  29. 偶像化的政治意義 • 學者周質平評議魯迅在死後所受到的共產黨「禮遇」狀態,說是空前的,不但有全集一再出版,銅像的樹立,紀念館的落成,諸多作法都是在為魯迅「偶像化」鋪路。 • 偶像化背後有黨和「最高領袖」數十年毫無保留的歌頌,還有共產黨對魯迅的景仰。但是景仰的後面是有其政治意義。 • 「景仰與歌頌,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個假象,藉著歌頌魯迅的思想來打倒一些什麼,提倡一些什麼,才是頌揚後面的目的。」 周質平,〈胡適與魯迅〉,《胡適與魯迅》,台北:時報文化,1988,頁12。

  30. 偶像化魯迅與兩岸推崇柏楊的反思 • 柏楊後來幾年在台海兩地對他的推崇與景仰,越來越個人化,幾乎把柏楊視同偶像要推崇偶像,於此也免不了有所謂的「偶像化」歷程。 • 台海兩岸兩個政權以柏楊文獻文物的收藏與立館為舞台,各自推崇需要的「柏楊」形象。

  31. 結論 • 台灣的柏楊文物館乃是跟對岸中國爭奪柏楊詮釋權的產物 • 台灣自有一套塑造柏楊的智識系統,並由此認知特定形象的柏楊。 • 複數的「柏楊」

  32. 大陸學者視柏楊為中國現代文學作家的目的 • 大陸學者古繼堂主編《簡明台灣文學史》,是書有云: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頁2) 「柏楊是台灣第一位因雜文創作而產生巨大社會影響的作家。他的雜文創作建立起自己的批判系統,具有哲學和史學的價值,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更是不容忽視。」 (頁2) 古繼堂主編,古繼堂、彭燕彬、樊洛平、王敏著,《簡明台灣文學史》,台北:人間,2003。

  33. 誰的柏楊? • 文物館凸出台灣官方所欲的人權鬥士柏楊形象 • 台灣的人權鬥士「柏楊」對上中國現代文學家的「柏楊」(台灣 VS.中國)

  34. 1987年5月13日「中央日報」的柏楊報導 針對《醜陋的中國人》在大陸挨批一事,報導評議: 「想當初,柏楊是中共統戰的重點,也是在大陸最吃的開的台灣作家。」 柏楊日編委會編,《歷史走廊》,台北:大川,1993,頁36。

  35. 「柏楊先生兩岸不是人」(黃光國)? • 1987年6月1日,謝長廷在「中國人是不是醜陋」座談會上針對《醜陋的中國人》在兩岸同時暢銷現象延伸著說: 另外柏楊先生在台灣以「匪諜」被判罪,在大陸又被「光明日報」批鬥,更是一個奇怪的現象。 李英聲,〈中國:醬缸的俘虜?〉,柏楊編,《中國人,你受了什麼詛咒!》,台北:林白,1988三版,頁288。

  36. 兩岸政治與柏楊形象? • 柏楊文物館的成立是藉由人權柏楊區隔中國大陸認同的柏楊形象 • 柏楊文物館的成立是藉由台灣重視的人權柏楊形象,凸顯大陸政權統制缺乏對人權的重視 • 台灣官方以建館具體行動,表達收藏柏楊文物的努力與展現柏楊形象的努力

  37. 柏楊文物館與政治宣傳在台灣 • 官方出手打造柏楊文物館,乃中華民國政府面對北京可能的政治宣傳必要採行的反制動作 • 面對北京政權的壓力,從政治宣傳的角度來看,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必須以合理的反駁減低攻擊來源的殺傷力,同時也要避免淪為無效的口號 任格雷原著,蔡明燁譯,《推銷台灣》,台北:揚智文化,2003,頁82。

  38. 1988年柏楊重返大陸故鄉後發言 • 「大陸可戀,台灣可愛,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家園!」 柏楊,〈歸來〉,《家園》,台北:林白 ,1989,頁254。 柏楊口述,周碧瑟執筆, 《柏楊回憶錄》,台北:遠流,1996,頁391-392。

  39. 柏楊骨灰灑向綠島海域( 2008年5月17日) • 「人權鬥士柏楊的骨灰今天漂流在他最鍾愛的綠島海域!人權作家柏楊的妻子、兒女、親友以及對岸中國現代文學館總幹事周明等人,今天依照柏楊的最後遺願,將柏楊的骨灰撒在綠島海域。 」 大紀元網:〈柏楊再見 人權鬥士柏楊骨灰漂撒綠島海域〉,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8/5/17/n2121276.htm,日期:2008年5月17日。

  40. 1994年3月12日美國《星島日報》記者里戈訪問柏楊,柏楊如是說:1994年3月12日美國《星島日報》記者里戈訪問柏楊,柏楊如是說: • 等到把台灣的人權教育做好了,再把人權教育向大陸推展,我們不去講愛與恨、侵略和戰爭,我們去講平等。 〈人權與生俱來〉,柏楊,《柏楊全集‧第28冊》,(台北:遠流,2003年10月),頁359。

  41. 王榮文於柏楊全集序中如是說 • 柏楊的遭遇,有其時代的共通性;然而柏楊處世應世的方式,卻更有其個人獨特的勇氣與執著。 王榮文,〈《柏楊全集》出版意義〉,柏楊,《柏楊全集‧第28冊》,(台北:遠流,2003年10月),頁I。

  42. 兩岸皆推崇柏楊背景下的台灣方面省思 • 可持續挖掘柏楊的文學成就,以及他對台灣人權教育上的貢獻,而不是把柏楊給劃歸為盲目推崇的偶像化境界。 • 跳脫敵我二分法的思維框架,正視柏楊生命史以及個人經歷的獨特性,而非純粹視其人為特定政治教化目的的樣板人物。

  43. 謝謝聆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