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9

天貝與納豆

天貝與納豆 . 天貝. Tempeh 是起源於印尼的一種大豆醱酵食品,年產量達 50 萬噸以上,依其土著發音有 tempe kedelee 及 tempeh 之稱謂,本文暫音譯為「天貝」。 天貝菌種採自舊的天貝或一種叫 Usar 的種菌。 . 圖 1 、黃豆構造 . 天貝黴之菌學探討.

yv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天貝與納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天貝與納豆

  2. 天貝

  3. Tempeh是起源於印尼的一種大豆醱酵食品,年產量達50萬噸以上,依其土著發音有tempe kedelee及tempeh之稱謂,本文暫音譯為「天貝」。 天貝菌種採自舊的天貝或一種叫Usar的種菌。

  4. 圖1、黃豆構造

  5. 天貝黴之菌學探討

  6. Hesseltine、Steinkraus等西方學者,一致認為製造天貝之惟一菌種屬根黴Rhizopus sp.。在根黴屬中,他們又特別屬意Rhizopus oligosporus,該菌係當時Hesseltine之助手印尼華僑Ko所分離。其特性為孢子囊柄粗短,不分枝,孢子無溝痕,偽根少,厚膜孢子甚多,酸性蛋白分解酵素活性及脂肪分解酵素活性甚強,澱粉分解酵 素較弱等。

  7. 天貝之成分及營養價值

  8. 表1、天貝與大豆各種成分之比較 Tempeh A.:不使用乳酸浸漬,100℃,90分水煮。 Tempeh B.:脫皮大豆無浸漬,水煮120分。 TCA,Trichloroacetic acid.

  9. 表2、天貝之胺基酸組成

  10. 表3、天貝醱酵中維生素B群之變化

  11. 天貝之水解酵素

  12. 表4、新鮮天貝各種水解酵素之活性

  13. (一)纖維分解酵素能使大豆細胞壁之第一層(first wall)纖維由結晶形變成不定形(amorphous),最後使其崩潰,而使細胞質外漏。有部分纖維素甚至被分解為纖維雙醣(cellobiose)或葡萄糖,這些單醣及雙醣皆可被天貝黴同化而轉變成菌體。天貝黴之細胞因無橫隔(septa),細胞質甚易從斷裂處漏出,而與動物消化酵素接觸,因此其消化性甚佳,其他單細胞蛋白質如細菌,酵母或綠藻等,因有一堅韌之細胞壁,不易被動物消化。 • (二)細胞分解酵素,此酵素可包括pectin lyase,polygalactouronase,pectin esterase等,能使結合細胞與細胞間之黏結物(cement material)迅速溶解而使細胞從組織游離出來

  14. 圖2、細胞分解酵素之分解機構

  15. 蛋白質分解酵素,根黴能產生酸性蛋白質分解酵素,其最適用pH值為3.0,根黴所產生的蛋白質分解酵素,能分解蛋白質使成為胜肽及游離胺基酸。蛋白質分解酵素,根黴能產生酸性蛋白質分解酵素,其最適用pH值為3.0,根黴所產生的蛋白質分解酵素,能分解蛋白質使成為胜肽及游離胺基酸。 • 天貝黴Rhizopus oligosporus之蛋白質分解酵素依Wang等之報告有5種,可分為二型。

  16. 圖3、天貝黴R.oligosporus之蛋白質分解酵素特性

  17. (四)脂肪分解酵素,天貝黴可產生大量之脂肪分解酵素,使大豆中之油脂水解成甘油及脂肪酸,Wageuknecht et al.(1961)指出有三分之一中性脂肪被其產生之脂肪分解酵素分解後,以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為主,此脂肪酸為一種必需脂肪酸。

  18. 凝乳酵素,凝乳酵素亦為蛋白質分解酵素之一種,能使牛乳凝固成塊狀,製造乳酪時必須使用此種凝乳酵素以分離出酪蛋白。 • 天貝黴Rhizopus oligosporus亦能產生大量之凝乳酵素,據Wang等之報告,Rhizopus oligosporus之凝乳酵素亦可應用於乳酪之製造。

  19. 圖4、天貝黴R.oligosporus之凝乳酵素特性

  20. 植酸如攝食過多時,尚可影響銅、鋅、鈷、鎂、鐵及鈣等之利用性。因此在食品中不希望有過多之植酸存在。植酸如攝食過多時,尚可影響銅、鋅、鈷、鎂、鐵及鈣等之利用性。因此在食品中不希望有過多之植酸存在。 • 天貝黴能產生多量之植酸分解酵素,在天貝醱酵過程中,大豆中之植酸都被水解成磷酸肌醇,可提供利用性高之磷及肌醇(inositol)。

  21. 表5、天貝黴之植酸體外與體內分解酵素生產

  22. 天貝之抗氧化物質

  23. 據Hesseltine及Wang之研究天貝發酵中,對於格蘭氏陽性細菌有抑制能力,認為天貝黴可能產生一種或多種胜肽抗生素(polypeptide antibiotic),尤其對於腸內菌Clostria之抑制,此發現可應證印尼土著因攝食天貝而減少胃腸病,如下痢等症。

  24. 表6、天貝抗氧化物質Factor 2 之活性 ※pH7.4氧吸收量達50μl之時間(分)

  25. 天貝醱酵中如何產生factor 2,據池火田之推測,認為此物在大豆中以前驅物之型態存在,如未經醱酵,無法轉變為有效的抗氧化物factor 2;又,此factor 2之產生,亦只有Rhizopus sp始能行之。

  26. 天貝之抗菌力

  27. 據Hesseltine及Wang之研究天貝發酵中,對於格蘭氏陽性細菌有抑制能力,認為天貝黴可能產生一種或多種胜肽抗生素(polypeptide antibiotic),尤其對於腸內菌Clostria之抑制,此發現可應證印尼土著因攝食天貝而減少胃腸病,如下痢等症。

  28. 表7、在不同培養基之天貝黴抑菌活性 紙圈直徑12.7mm;測定用微生物:Bacillus subtilis NRRL B-765;培養基Peptone-beefextract-dextrose-salt.

  29. 天貝醱酵中維生素B群之變化

  30. 表8、添加土產天貝之細菌對於維生素B12之生產影響表8、添加土產天貝之細菌對於維生素B12之生產影響 *BHI:brain heart infusion;使用BHI液抽取印尼土產天貝,然後將此含細菌之BHI液作為菌種。

  31. 天貝之利用

  32. (一)作為中國料理之材料。 (二)調製幼兒及老人食品。 (三)魚粉替代品。

  33. 納豆

  34. 納豆的起源

  35. 納豆是日本人以大豆為原料經納豆菌發酵而成的傳統食品。 • 距今約2300年前,日本就有利用大豆製成各種食品,例如味噌,醬油,豆腐,油豆腐及納豆等 。 • 納豆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油脂,膳食纖維及低聚糖等成分,因此最近也受到日本、台灣,甚至美國人的注目,將之視為機能性食品及簡便食品。

  36. 納豆的起源應追溯到彌生時代日本人的食生活中米與豆。在當時主食開始以水稻栽培,捕野豬鹿和豬,之後續有漁撈作業,具有現代人想像以上豐富的食生活。彌生人將豆蒸煮,炒,並做成豆粉供食用。並過著以堅穴式之不完全取暖的居住生活。當時將煮過的大豆用稻草包裹起來以保存,偶然發現煮豆產生黏稠絲狀物,如此,納豆便誕生。納豆的起源應追溯到彌生時代日本人的食生活中米與豆。在當時主食開始以水稻栽培,捕野豬鹿和豬,之後續有漁撈作業,具有現代人想像以上豐富的食生活。彌生人將豆蒸煮,炒,並做成豆粉供食用。並過著以堅穴式之不完全取暖的居住生活。當時將煮過的大豆用稻草包裹起來以保存,偶然發現煮豆產生黏稠絲狀物,如此,納豆便誕生。

  37. 納豆有浜納豆及大德寺納豆之「寺納豆」及所謂的引絲納豆二種系統。納豆有浜納豆及大德寺納豆之「寺納豆」及所謂的引絲納豆二種系統。 • 「寺納豆」為很接近豆味味噌的食品,大豆趜經鹽水浸漬,然後經發酵、熟成。這即所謂的「鹽辛納豆」,也稱為「唐納豆」。此種稱呼顯示其源自中國大陸「豉」很類似的食品。中國的文獻記載,不加食鹽發酵者稱為「淡豉」。而與最近稱的「絲引納豆」很相近。

  38. 納豆菌的發現

  39. 矢部氏將納豆菌與新菌分離,因此,有關納豆的研究之重要性才廣受注目。矢部氏將納豆菌與新菌分離,因此,有關納豆的研究之重要性才廣受注目。 • 實際菌的分離成功應該是東京農科大學將沢村真氏。沢村氏在明治之十八年發現納豆菌,於是將之稱為「Bacillus natto sawamura」。 • 以沢村氏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從事衛生與安全的納豆製造為目標,並提倡以純粹培養之納豆菌為菌種進行發酵製造的納豆。

  40. 納豆菌的發現

  41. 後來,又有盛岡高等農林分校教師村松舜氏篩選納豆菌,而嘗試實際納豆的製造。後來,又有盛岡高等農林分校教師村松舜氏篩選納豆菌,而嘗試實際納豆的製造。 • 又有北海道大學的半沢洵氏將過去沢村、林松兩氏的方法改進,將用比稻草包裹更衛生的容器發酵納豆,稱為「半沢式納豆製造法」,從此也使納豆產業進入大量生產的時代。

  42. 納豆的種類

  43. 以納豆為原料發酵製成的納豆有兩種。一種叫「絲引納豆」,這類的產品黏度很高,豆的表面具有豐富的黏性物質,如絲因此而得名。以納豆為原料發酵製成的納豆有兩種。一種叫「絲引納豆」,這類的產品黏度很高,豆的表面具有豐富的黏性物質,如絲因此而得名。 • 另一種納豆產品不具黏絲物,但具有鹽味,故稱「鹽辛納豆」。 • 這兩種都是日本傳統發酵大豆食品,也是主要蛋白質來源。而這兩種產品都是來自古中國,但在製造方法已經日本人改良而有些不同,營養價值也有差異。

  44. 〈一.〉鹽辛納豆 • 鹽辛納豆是大豆發酵食品的一種,但嚴格說起來並非納豆(與味噌較為類似,雖是大豆發酵食品,但不大像那豆類)。換句話說,鹽辛納豆並沒有經過納豆菌的發酵作用。 • 鹽辛納豆歷史比絲引納豆更為久遠,在奈良時代便已在宮內省的大膳職製造生產,當時即叫做「豉」。 • 至於由中國傳到日本的「豉」,曾經過日本人改良,由於主要生產地點在京都的大德寺、天龍寺等寺廟中,所以又有「寺納豆」之稱。後來又有濱名湖旁的大福寺所生產的納豆很著名,又將它依產地命名,稱為「濱納豆」。

  45. 〈一.〉鹽辛納豆(續) • 1.製法:鹽辛納豆是將大豆蒸煮後放在室內平鋪的稻草上,經過三天麯菌長滿大豆,麯菌長後成為大豆麯,此時大豆中的蛋白質被麯菌中的蛋白質酶分解,生成具有鮮味的胺基酸。接著將大豆麯放進鹽水中浸泡,再經過3~4個月發酵與熟成。此期間的發酵菌種主要為耐鹽性乳酸菌,乳酸菌將酸味附予大豆,為其特色,由於含有乳酸故容易保存。之後再將大豆取出,平鋪風乾後即得鹽辛納豆產品。 • 2.營養與用法:鹽辛納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等,營養價值極高。除了有鹽味及濃厚酸味外,鹽辛納豆也具有特殊香氣,形成一種複雜的味道,當然也有一些大豆青臭味及發酵臭。一般鹽辛納豆可直接作為下酒菜食用,也可夾再羊羹或饅頭中,或者飲茶時一併食用。目前鹽辛納豆食用法很多,可加在稀飯中,配白飯,加在豆腐上、甚至可配合有機蔬菜、水果,做成各種納豆料理。

  46. 〈二.〉絲引納豆 • 絲引納豆最早是在日本室町中期出現的,當時在《精進魚類物語》一書中便曾提及納豆太郎,這個布滿黏絲的武士。到了江戶時代,絲引納豆與味噌湯已成為日本人早餐中的兩大主菜。 • 製法: 絲引納豆的製法事先將大豆蒸煮,包以稻草,由於稻草中含有天然的納豆菌,菌種在大豆中生長繁植,產生特有味道及黏稠物,此種發酵大豆產品即稱為絲引納豆

  47. 〈二.〉絲引納豆(續) • 現代化的納豆生產不包以稻草,而是由外面添加人工培養的納豆菌行大規模發酵。絲引納豆的黏絲物質是一種胺基酸―麩胺酸(gtutamic acid)的多肽(polypeptide)結合體,再與果糖(fructose)進一步結合。複雜的結合體,使得納豆的絲狀黏稠物大約占納豆的2%左右。 • 經由納豆菌發酵後,大豆中會產生具特殊風味的有機酸,如丙酸(propioric acid)、丁酸(butyric acid)、戊酸(valerianic acid)、己酸(caproic acid)以及正辛酸(caprylic acid)等。此外,還會產生納豆特有風味之特別成分,即所謂納豆味道的四甲基吡拉辛(tetramethylpyracin)。

  48. 五、納豆的機能性成分

  49. 五、納豆的機能性成分(續)

  50. 五、納豆的機能性成分(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