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黑澤 明 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 明 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第二組 許咏雯、李 穎 許桓銘、吳盈盈. 黑澤 明 Kurosawa Akira (1910/3/23 ~ 1998/9/06). 出生成長背景. 1910 年 3 月 23 日生於日本東京 經歷 兩次世界大戰 之間 社會抗議蓬勃 的年代,也是 民族主義 與 反西方主義 甚囂塵上的二戰時期,再一直到戰後的日本經濟起飛時期。 所以,黑澤明在其藝術當中設法解決該一時代所提出的基本挑戰: 日本與西方之間的關係。. 藝術啟蒙. 三哥- 黑澤 丙午 ,是一位電影解說員,在藝術與文學方面很有修養,並引領黑澤明從小開始接觸電影。

Download Presentation

黑澤 明 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黑澤 明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第二組 許咏雯、李 穎 許桓銘、吳盈盈

  2. 黑澤 明KurosawaAkira(1910/3/23~1998/9/06)

  3. 出生成長背景 • 1910年3月23日生於日本東京 • 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社會抗議蓬勃的年代,也是民族主義與反西方主義甚囂塵上的二戰時期,再一直到戰後的日本經濟起飛時期。 • 所以,黑澤明在其藝術當中設法解決該一時代所提出的基本挑戰:日本與西方之間的關係。

  4. 藝術啟蒙 • 三哥-黑澤 丙午,是一位電影解說員,在藝術與文學方面很有修養,並引領黑澤明從小開始接觸電影。 • 小學導師-立川先生,在當時社會對於藝術完全漠視的情況下,以他擅長的圖畫和手工給自己班上的同學施行啟蒙教育。

  5. 藝術薰陶 • 小學畢業後,他進入畫塾,最初還想以畫家終其一生,但最後還是動搖了。 • 他一方面繼續創作繪畫,一方面開始大量閱讀文學著作,特別偏好舊俄文學。 • 他的小學同班同學-植草 圭之助,也是後來黑澤明《那個輝煌的星期天》、《酩酊天使》這兩部作品的編劇。

  6. 崛起 • 1936年踏入電影界,起初只是擔任副導,拜導演山本 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 • 直到1943年才執導他的第一部作品《姿三四郎》。

  7. 躍上國際 • 其中《羅生門》重要的分水嶺。 • 1950年拍攝完成,在1951年便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 以及同年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 黑澤明開始躍上國際舞台。

  8. 電影特色

  9. 黑白片 • 黑澤明堅持拍攝黑白片,利用變化無窮的光影。 • 黑澤明說:「…因為現階段的技術上表現不出日本特有的色彩,透明度太強,因此失去了日本固有的古舊底色彩…」。 • 他擅用打光,常用來暗示角色的心理狀態。

  10. 重視劇本 • 黑澤明認定優異的電影是奠基於一齣完美無疵的劇本之上。 • 很多都是改編自古典故事、戲劇或小說。例如:《亂》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李爾王》、《蜘蛛巢城》改編自莎士比亞的《馬克白》。

  11. 導演技法 • 他重視不斷地排演,利用複數攝影機及望遠鏡頭、全焦點繁複優美的效果,運鏡很精確。 • 例如:《七武士》是同時運用了三台攝影機在拍攝,使畫面呈現出極度的真實感。也因為這樣,演員不知道攝影機將從哪個角度拍攝,所以必須更全神貫注地演出。

  12. 演員安排 • 他非常重視演技,會親自指導。 • 不過女性角色在電影中的比量很稀薄。 • 舉三船 敏郎、志村 喬為例,他們擔任黑澤明超過一半電影中的角色。

  13. 聲音 • 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電影中總是充滿了環境音,帶給觀眾更逼真的感受。 • 他不喜歡依照慣例,所以在悲愁的場面反而會配上華麗的曲子,在殺伐的地方則會配上豔麗明快的探戈舞曲。配樂融合東西方的旋律,但主要還是以西方為架構。

  14. 精心設計的場景 他刻意在建築物或小道具上花費很多的心力和時間。 • 一氣呵成的剪輯手法 挑選出他認為完美的鏡頭一組一組接連起來。 • 儘管黑澤明多汲取西方的技法,但終究脫離不了日本文化的傳統。

  15. 作品主題

  16. 善惡的本質  指出社會及政治引發出的邪惡的癥結所在,但不是每次都會提出解決之道。  罪惡的本質可以是一個罪犯的罪行及人生不可避免的不幸遭遇,而人類所承受的痛苦是也屬罪惡的另一種型式,  例如:《生之慾》中,必須承受胃癌病痛的主角。 黑澤明式的英雄  角色並非具有高度美德的典範,但在道德和哲學思想的發展上都深具人性,通常都是年輕人。  除了與外在邪惡力量對抗之外,黑澤明的電影也著重英雄人物內在的掙扎。而這些人物通常都是孤獨地讀自生活在這世界上。

  17. 真實與幻象  自我偽裝是黑澤明許多電影的重要元素。   例如:《七武士》中 勘衛兵假扮成和尚 農夫的兒子假裝自己是武士的後裔,後來      又穿得像個強盜 志乃則打扮成男孩。 《羅生門》主要關切的是人們自我欺騙的能力。雖然,每個角色都要為那位丈夫的遇害負責,但是每個人都為自己編了最好的理由,以強調自己的看法是最重要和最真實的,或者表現在自我的性格。

  18. 幽默  黑澤明的作品中幾乎皆有一位喜劇角色或幾場滑稽場面,有時這位喜劇人物甚至是英雄本身,但這些角色多半是來自鄉間或低階層,而幽默經常來自當事者的無知或劇中人對世界的態度。例如:《七武士》中,一位來自低下基層的滑稽武士。 女性  他曾經承認女性並非他的特長,所以在電影中女性幾乎都是扮演次要角色,即便她是很有影響力的角色,但並不會有太深心理的刻劃。

  19. 人道主義  作品中充滿「和平主義」、「理想主義」 或抱持著一種純粹無垢的「人道主義」,其意義構造可說是極東方式的。在黑澤明的前期作品中,較直接而清楚的反映時代和社會。  例如:二次大戰後,日本社會對「赤色」(左翼)思想之反彈、荒廢的戰後社會。  到了六零年代,他轉而技巧地以隱喻來呈現世態。  例如:《羅生門》 (1950年)-改編自芥川 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藪中》,最後他令樵夫收留了棄嬰,藉以扭轉原作者對人類之不信任的主旨。 《七武士》(1954年)-為弱者伸張正義,展開人道主義之戰鬥。

  20. 影響 • 黑澤明在他五十餘年的電影生涯中導演了三十多部電影,共獲得了三十多個著名的獎項。 • 作為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他的電影影響了亞洲幾代電影人以及史蒂芬史匹柏、喬治·盧卡斯、法蘭西斯.福特.科波拉等一代西方著名導演。 • 儘管他受到很多西方電影的影響,但他對西方電影的影響也不少。 • 例如:美國60年代西部片《豪勇七蛟龍》,就是直接改編自他的《七武士》。而他對後世的影響還包括了寬銀幕畫面與暴力美學的風格化。

  21. 生之慾(1952)

  22. 劇情簡介 • 胃癌末期的模範公務員-渡邊課長,日子所剩不多,忙碌半輩子養育兒子,卻不知道生活的意義。他在外喝酒,巧遇年輕作家,他請作家教他享受人生。課長便跟著作家到處玩樂;但這些短暫歡愉無法解決他內心的悲哀。 • 放縱的日子後,他碰上了天性活潑的女同事,被她的年輕活力吸引著,他想重溫找回意義的感覺,一再去找她。日子久了,女同事卻開始懷疑課長的企圖;兩人對話以後,課長得到目標-只要我想做,並不算太遲。 • 他回到辦公室,將社區問題攬在身上,積極推動改建公園計畫。在公園落成之際,卻因癌症復發死於公園裡,功勞卻為上司所奪。

  23. 角色分析 • 課長 奉公守法,為了別人(兒子)而活,不懂享受也不知道自己像機器般的重複工作意義為何。 老實、單純、善良、不懂交際。 從來沒有缺席的公務員典範。

  24. 女職員 活潑開朗,富有童心,擅於幻想但也必須面對現實生活,依舊在工作中找尋樂趣及生活的希望。 充滿活力且樂觀的。

  25. 作家 即時行樂的年輕作家,雖然並非一事無成,但也沒有積蓄。 對於人生講求當下、自己個人的感受。

  26. 特色片段 • 婦女們到各部門尋求解答的片段,導演運用相同劇情的重複運作,凸顯問題的癥結點就是推卸。

  27. 課長跟女同事最後一次見面,終於得到人生的意義,發現自己還有時間能夠做更多事幫助別人,於是急著離開,下樓時剛好有人慶生唱著生日快樂。那是課長重生的時刻,他雖然走下樓梯,來日無多。但此刻他才懂了存在的意義。下樓後課長獨自離開,生日的女孩卻受眾擁護,相對感到淒涼。課長跟女同事最後一次見面,終於得到人生的意義,發現自己還有時間能夠做更多事幫助別人,於是急著離開,下樓時剛好有人慶生唱著生日快樂。那是課長重生的時刻,他雖然走下樓梯,來日無多。但此刻他才懂了存在的意義。下樓後課長獨自離開,生日的女孩卻受眾擁護,相對感到淒涼。

  28. 導演手法 • 場面的調度運用緊湊,沒有多餘的段落。利用重複性質來強調及累積,表現出事件的張力。 • 故事中許多細節及表情特寫,都凸顯了課長的性格。 • 鏡頭的運作及演員走位調度設計、服裝造型設計,都能看出導演的巧思,並傳達導演的想法。 • 例如:課長的帽子

  29. 敘事手法 • 大量運用配角的對話及行為對比及凸顯、描繪角色的個性,及旁人的關點。 • 最後課長過世前的事件皆用旁述,讓觀眾知道課長死了,再藉由屬下觀察的畫面娓娓道出課長的努力及堅持,有別於以往的說故事形式,打破了倒敘與正序及直接描述的規則。

  30. 被譽為日本影史上最好的傑作 七武士(1954) 被譽為日本影史上最好的傑作

  31. 結構 • 故事背景為16世紀,日本戰國時代,土匪欺壓農民 • 故事約可分為4部分 1.尋找與集結七武士 2.村子內的防禦整備 3.零星小戰,臨敵備戰 4.決戰

  32. 劇情簡介 • 一個農村常受到土匪的洗劫,決定請武士幫忙抵禦土匪,但農村太窮,只能提供米飯作為酬勞,因此很難請到武士,直到找到第一位願意的武士勘兵衛,在他的協助下順利打動了其他5位武士,及一位自稱武士的菊千代,一行七人到了村落展開戰術推演、築牆防禦、訓練農民。 • 之間發生武士與農民之間的矛盾關係,也開始突襲土匪的山寨。 • 終於,土匪大舉進攻,分成好幾波的攻擊,在武士與農民的努力下,殺光所有土匪,但也付出了相當沈重的代價。

  33. 與平:懦弱膽小的農民代表,連刺死一個土匪都會張嘴嚇呆。與平:懦弱膽小的農民代表,連刺死一個土匪都會張嘴嚇呆。 角色分析 • 七武士的特色之一就是角色刻劃深刻、鮮明。 利吉:有志氣的農民代表,主張 對抗盜賊,也為妻子復仇。 與平:懦弱膽小的農民代表,連刺死一個土匪都會張嘴嚇呆。

  34. 菊千代:農家出身卻有武士的身手,具有喜劇效果的角色,魯莽、孩子氣,受到大家的喜愛,為武士與農民之間溝通的橋樑,常闖禍卻又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菊千代:農家出身卻有武士的身手,具有喜劇效果的角色,魯莽、孩子氣,受到大家的喜愛,為武士與農民之間溝通的橋樑,常闖禍卻又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勘兵衛:允文允武,具有領導才能,度量寬大,不顧階級地位,剃髮拯救被盜賊綁架的小孩。

  35. 久藏:一流劍客,出場的對決場面展現高超的劍術,性格沈默寡言、自我要求,情操高尚,不因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久藏:一流劍客,出場的對決場面展現高超的劍術,性格沈默寡言、自我要求,情操高尚,不因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 勝四郎:年輕的紈褲子弟,與菊千代的身分對應。技巧與經驗不足。偷拿錢給弄丟白米的與平,顯示出他的善良,在勘兵衛帶領下漸漸成為一名武士。

  36. 五郎兵衛:充滿智慧軍師般的角色,和勘兵衛一起研究小村的地形,研究戰略方式並提出看法。五郎兵衛:充滿智慧軍師般的角色,和勘兵衛一起研究小村的地形,研究戰略方式並提出看法。 七郎次:與勘兵衛一樣身經百戰, 性格豪爽。 平八:率直、幽默,不怕死,捨身救利吉反遭槍殺

  37. 特色片段 • 七武士的旗幟,最下面的字為『田』指農民,三角形為菊千代介於農民與武士的身分,六個圈代表其餘的武士

  38. 農民獻出從死去武士身上偷來的盔甲,卻遭來武士們的羞辱,因為這對武士是種不敬,但菊千代反駁的一席話,道出農民這些行為都是被武士逼出來的,描述出武士與農民之間的矛盾關係。農民獻出從死去武士身上偷來的盔甲,卻遭來武士們的羞辱,因為這對武士是種不敬,但菊千代反駁的一席話,道出農民這些行為都是被武士逼出來的,描述出武士與農民之間的矛盾關係。

  39. 導演手法 • 七武士剪輯技巧高明,全長3個半小時,在多枝劇情線、緊湊的剪輯下絲毫沒有半點冷場。 • 在鏡頭的選擇上,使用大量的遠景、中景、近景、特寫鏡頭繁複的切換,這種方式要是剪的不好,往往會使畫面混亂,而黑澤明就高明在此,他讓整場戲快而不亂,經典的就是最後決戰泥濘中的戰爭。

  40. 慢動作 • 在單打場景中,使用了慢動作的方法來處理,如:勘兵衛殺賊那段、久藏出場用劍對決的那段,對手倒下的鏡頭中都使用了慢動作,與其他旁觀者的正常鏡頭形成一個對比,給觀者一種屏息的感覺。

  41. 總結 • 成員發表心得 • 提問時間

  42.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