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指導教授 : 張志清老師 、 余坤東老師 研究生 : 汪玉瑩 D98730004

「 中國綠色供應鏈管理 - 壓力、實務及績效 」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pressure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指導教授 : 張志清老師 、 余坤東老師 研究生 : 汪玉瑩 D98730004. Qinghua Zhu 朱清華

zelig
Download Presentation

指導教授 : 張志清老師 、 余坤東老師 研究生 : 汪玉瑩 D98730004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綠色供應鏈管理-壓力、實務及績效」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pressure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指導教授:張志清老師、余坤東老師 研究生: 汪玉瑩 D98730004

  2. Qinghua Zhu朱清華 Institute for Eco-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生態規劃與發展研究所,大連理工大學 Joseph Sarkis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Clark University, Worcester, Massachusetts, USA克拉克大學,馬薩諸塞州,美國 Yong Geng曾勇 Institute for Eco-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生態規劃與發展研究所,大連理工大學 作者

  3. Purpose目的 - 綠色供應鏈管理(GSCM)已成為企業謀求環境永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本研究旨在評估和描述綠色供應鏈管理在中國製造業的驅動力、實踐和績效。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設計/方法/方式 – 由文獻回顧提出4項假設,採用調查研究完成實證研究。使經由文獻和專家的意見設計了54項問卷調查。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推導出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壓力、實踐和績效的調查數據,有314份問卷回覆。再與過去研究結果作描述性評估與比較分析。 Findings結果 -由於國家監管、企業間競爭、市場壓力和驅動力,中國企業增加他們了環保意識。這種意識尚未轉換成堅強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作法或績效。 摘要1

  4. Research limitations/implications研究限制/啟示 – 本次調查仍然是相對探索性。未來的研究可以探討關係的確定,以及整理出調解與和緩關係。在中國更廣泛的隨機抽樣調查將提供更好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情況。 Practical implications實際影響 - 中國企業的努力與中國政府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基礎,並進一步發展。經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外國公司與中國廠家雙贏的關係仍然是可能的。 Originality/value創作/價值 - 這是少數在中國探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 摘要2

  5. 簡介 文獻介紹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採用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務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 研究方法 問卷發展 資料收集及樣本的特性 因素分析 研究結果與討論 評估與建議 討論主要的項目 研究發現的比較分析 結論與意涵 目 錄

  6. 平衡經濟和環保,已成為組織越來越重要的競爭、監管和社會壓力(Shultz and Holbrook, 1999)。 隨著壓力的增加對環境的永續性,企業產品和服務需要減少對環境影響的執行策略(Lewis and Gretsakis, 2001; Sarkis, 1995, 2001)。 建立自己的環保形象,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其企業的目的(Hick,2000)。 成功地解決環境項目可提供新的競爭力、新的方法來增加企業核心價值的方案(Hansmann and Claudia, 2001)。 如清潔生產、環境管理體系、生態效益、推行環保管理措施。 1994年,英國工業聯合會(CBI)透過市場預期的環境績效、風險管理、法規遵從和企業效率,以確定競爭優勢。綠色供應鏈管理(GSCM)具有關鍵作用,可確保所有上述要素得到解決(Hutchison, 1998)。 簡介1

  7. 對環境的影響發生在產品生命週期的所有階段。綠色供應鏈管理成為重要的新典範,為企業實現利潤市場的目標、降低環境風險和影響,同時提高生態效益(van Hock and Erasmus, 2000)。 中國在綠色供應鏈管理相關的問題已變得更加重要。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未來幾十年世界上大多數的製造業將在亞洲進行(US-AEP, 1999)。 作為主要生產國,中國有很多機會,但也面臨著巨大的環境負擔(Rao, 2002)。 發展中國家如中國正在變得越來越工業化。對跨國組織和發達國家來說,中國已成為供應鏈的一部分。例如,結束壽命的產品運到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在這些發展中國家沒有基礎設施或工具提供給關心最終產品(Puckett and Smith, 2002),對這些國家的環境造成更大的負擔。適當發展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和做法可確實幫助這些國家減輕環境的負擔,同時製造和出售產品,而甚至可能改善他們的經濟定位。 簡介2

  8. P1.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feeling significant pressure to introduce GSC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and these pressures arise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 中國企業對於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原則和做法感到很大的壓力。 Christmann and Taylor (2001) Xinhua News Agency( 2001). Ministry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PRC, (2002). Chan and Lau (2001) Lo and Leung 2000). Zhu and Geng(2001). Walton et al. (1998) Bai and Hidefumi(2001)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採用

  9.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務 • P2.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GSCM practice adoption.中國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作法還在發展初期。 • P3. GSCM practice adoption in Chinese enterprises lags behind the GSCM pressures they have experienced.中國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做法與實施落後於他們所經歷的壓力。

  10.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 • P4. GSCM practice adoption in Chinese enterprises has improved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those adopting organizations. • 中國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已經證明可改善組織和環保的績效。

  11. 問卷發展 • 問卷包含三個部分,54項題目。 • 第一部分:13項問題(壓力 /驅動力)是基於數字的來源,從文獻(Min and Galle, 1997; Carter and Carter, 1998; Christmann and Taylor, 2001; Chan and Lau, 2001)和問題解答使用五點李克特式量表(如1一點都不重要,2 並不重要,3不考慮這個問題,4重要,5極其重要)。 • 第二部分:21項(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做法)是根據企業專家意見及文獻(Zsidisin and Hendrick, 1998; Walton et al., 1998; Carter et al., 2000)。五點量表(1不考慮它,2規劃進行審議,3目前考慮,4開始實施,5 執行成功)。 • 第三部分:20項問題(績效) ,由作者開發的重點環保績效、財務業績和經營業績。問題關於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上的影響因素,採用五點量表(1一點都沒有,2一點點,3在一定程度上,4比較顯著5顯著)。

  12. 資料收集及樣本的特性 • 前導測試 • 進行了兩次研討會,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TEDA)和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DETDZ)的環境經理管理,此兩工業區是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最大和第二大。 • 共28份有效問卷。 • 抽樣 • 在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研討會,以及在大連高新區、遼寧省和山東省淄博市工業區訪談和實地考察 • 選擇了三種類型的受訪者主要來自中國各地的企業,即外商投資和合資企業、外國出口商或供應商、傳統的重污染企業 • 共158份有效問卷。 • 在大連市隨機調查 • 在大連市區郵寄及電話調查。目標公司是大連廠商名單範圍內的三個上述特點產業組織 • 共128份有效問卷。

  13. 資料收集及樣本的特性-敘述性統計 • 表1 問卷調查的企業及規模

  14. 因素分析 • 表2 GSCM驅動力/壓力的因素分析

  15. 因素分析 • 表3 GSCM實施的因素分析

  16. 因素分析 表4 GSCM績效的因素分析

  17. 評估與建議 • P1:資料支持有明確的壓力/驅動力存在。 表5 GSCM壓力的統計表

  18. 評估與建議 • P2中國企業已開始了一些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做法 。 • P3中國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做法與實施落後於他們所經歷的壓力。 • 表6 GSCM實施的統計表 • 表6 GSCM實施的統計表

  19. 評估與建議 • 表7 GSCM績效的統計表 • P4透過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的績效有所改善。

  20. 討論主要的項目 • 表5,GSCM壓力的影響是非常強勁,中國的經理們很明白這些壓力。監管因素似乎仍然是最重要的壓力。供應鏈的壓力和市場驅動力沒有那麼強。 • 我們的研究結果是類似於Russel (1998)發現西部整體產業升級。 • 表7,主要影響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做法似乎是在環保性能方面 “改善企業環境情況” 平均分數最高(3.90)

  21. 研究發現的比較分析 表8 影響公司選擇供應商的關鍵因素

  22. 有明確資料支持,由於監管、市場競爭和驅動力的壓力存在,中國企業加大他們的環保意識(支持P1)。有明確資料支持,由於監管、市場競爭和驅動力的壓力存在,中國企業加大他們的環保意識(支持P1)。 中國出口企業突出自己的競爭力,通過國際組織ISO9000系列標準和ISO14001認證。 中國企業尋求實現各種綠色供應鏈管理,以提高他們的環保表現。 內部環境管理,特別是從高層管理人員、中層經理的承諾和支持,將為發展中國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方案。 中國綠色供應鏈管理還處於起步階段。 (支持P2) 中國企業已經認知到其重要性,但執行這些原則仍落後於執行。目前尚不清楚什麼是該實現的障礙,例如缺乏必要的工具、管理技能和知識,最有可能的理由是缺乏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因此,即使有較高的環境意識和壓力,中國的企業,這種認知並沒有轉化為強大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作法,更不用說加強在某些領域的改進。(支持P3 ) 中國政府規定的新政策,以促進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其他企業的環保措施主要是為了出口更多的產品,以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支持P4) 結論與意涵

  23. 未來的研究還可以包括調查的縱向關係,確定這項工作,可以幫助確定長期格局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一個將真正具有全球影響的環境和經濟方向的社會在未來數十年。未來的研究還可以包括調查的縱向關係,確定這項工作,可以幫助確定長期格局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一個將真正具有全球影響的環境和經濟方向的社會在未來數十年。 未來的研究應該嘗試釐清各種關係,包括調解和緩之關係,中間可能存在的各種影響項目和因素。 不限在某些特殊經濟區調查,改在中國更廣泛的地區隨機抽樣調查,將提供更客觀的研究成果。 結論與意涵

  24. 讀後心得 • 對於論文的研究方法及期刊投稿的方式及架構,經過多觀摩,已經不再像霧裡看花,現在有信心開始進行新的研究。 • 最近聽到一位江哲銘教授的演講,闡述了潮流趨勢及理論,未來的研究與潮流趨勢相契合,則被期刊接受的機會才大。 • 已由TEQ → TEI → THE 低碳無毒健康 • E代表環境、Q代表品質(安全) 、I代表指標、H代表健康 • 大水庫理論:在此大水庫中任何人的碳排放(或污染) ,對整體環境都是有影響的。 • 同心圓理論:人與環境才是核心,整合不同專業合作。 • 安全已是最基本的要求,讓人健康與舒適成為趨勢主流,例如:噪音、空氣(退伍軍人症) 、光線、電磁波等等。

  25. 報告結束 謝謝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