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第一章 早期臺灣 第二節 荷西統治及鄭氏政權

第一章 早期臺灣 第二節 荷西統治及鄭氏政權. 第二節 荷西統治及鄭氏政權. 國際勢力在臺灣海域的競逐 荷蘭、西班牙在臺灣的統治 鄭氏政權在臺灣的統治 荷蘭、西班牙及鄭氏與臺灣原住民的關係. 海洋 臺灣 的崛起. ( 一 ) 海陸交會與交通樞紐 1. 16 、 17 世紀 成西方國家競逐的目標 2. 16 世紀 葡萄牙 稱 臺灣 為「 Ilha Formosa 」 3. 荷蘭 、 西班牙 相繼占領 臺灣 南、北部 A. 1557 - 葡萄牙 占 澳門 B. 1571 - 西班牙 占 菲律賓 的 馬尼拉 C. 1619 - 荷蘭 占 印尼 的 巴達維亞.

zeph-hog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章 早期臺灣 第二節 荷西統治及鄭氏政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早期臺灣 第二節 荷西統治及鄭氏政權

  2. 第二節 荷西統治及鄭氏政權 • 國際勢力在臺灣海域的競逐 • 荷蘭、西班牙在臺灣的統治 • 鄭氏政權在臺灣的統治 • 荷蘭、西班牙及鄭氏與臺灣原住民的關係

  3. 海洋臺灣的崛起 (一)海陸交會與交通樞紐 1.16、17世紀成西方國家競逐的目標 2.16世紀葡萄牙稱臺灣為「IlhaFormosa」 3.荷蘭、西班牙相繼占領臺灣南、北部A.1557-葡萄牙占澳門B.1571-西班牙占菲律賓的馬尼拉C.1619-荷蘭占印尼的巴達維亞

  4. 十七世紀東亞海域形勢圖

  5. 澎湖及福爾摩沙島 此圖約繪於1640年,為約翰˙芬伯翁(John Vinghoons)所繪,現藏於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

  6. (二)原住民、漢人、日本人的貿易活動: 1.十七世紀的臺灣:A.進入世界史的開端B.捲入國際競爭的焦點 2.原住民的活動:與漢人、日本人有貿易往來 A.北部-馬賽人:擅於航海、貿易 B.南部-西拉雅人

  7. 荷蘭士兵手繪臺灣 原住民獵鹿情況 十七世紀荷蘭商船 約繪於1642-1652年

  8. 3.漢人的活動( 澎湖早期的歷史發展 ) A.唐末:已有漢人定居 B.元代:正式把澎湖劃入版圖-設巡檢司 C.明代:a.明初-行海禁→澎湖 成海上走私貿易 的中心 b.明末-加重澎湖防務→海上走私貿易 轉移至臺灣本島→臺灣成為海 盜的巢穴

  9. 4.日本人的活動 A.日本海盜與漁民常出沒在臺灣北部海域 B.日本官方曾想將臺灣納為勢力範圍 a.16世紀—豐臣秀吉派人招諭臺灣的高山國 ,無功而返 b.17世紀—德川家康兩度派兵攻臺,仍無結果 C.日人在臺灣的活動終止:德川幕府採行 「鎖國政策」

  10. 日本招諭高山國文書

  11. 荷蘭的統治 (一)荷蘭入據臺灣 1.兩度進犯澎湖→為明將沈有容所退 2.在明廷默許下轉入臺灣38年(1624~1661) A.由荷蘭東印度公司代行統治 B.建兩城:a.熱蘭遮城—行政中心 b.普羅民遮城—商業中心 C.北上趕走西班牙(1642)

  12. 普羅民遮城舊貌

  13. 臺灣島荷蘭人港口圖 1626年西班牙人所繪,今人黃錦蓮摹繪, 為臺江內海周遭的景像。

  14. (二)荷蘭的統治策略 1.政策上-鎮壓、安撫、教化交互運用 A.曾以武力鎮壓臺灣中部的大肚番王 B.後大肚番王與東印度公司訂約表示服從 2.統治上 A.採「地方會議」制--各社選出長老, 每年集會 B.以「新港文書」教化原住民(西拉雅族) C.設學校,教荷蘭文--成效不佳

  15. 番仔契 又稱「番仔契」,今臺南一 帶原住民社群所留傳下的土 地租借、買賣與借貸等文書。 1774年,漢人與臺南西拉雅族人所訂的土地契約,契約中有新港文與漢文的對照,並繪有土地位置簡圖。

  16. 荷蘭語(左)和新港語(右)對照的「馬太福音」

  17. 3.以漢人協助統治 A.移自大陸東南,協助開墾-種植稻米、甘蔗 B.承包原住民村社買賣交易-「贌社制」 C.包稅統理到臺灣捕漁的大陸漁船 D.反荷事件-「郭懷一事件」-1652年 a.背景:因甘蔗減產,荷人又提高人頭稅 b.荷人利用原住民鎮壓,漢人死傷不少

  18. 荷蘭時期的社會與經濟 (一)農業拓墾 1.引入中國漢人勞力與耕作技術 2.荷蘭東印度公司提供土地、牛隻、農具、種子與水利設施 3.漢人承租「王田」耕作

  19. (二)從事轉口貿易 1.主要貿易國-日本、中國 2.三次與鄭芝龍簽訂商約-由鄭氏供應中國貨品 3.臺灣輸出-蔗糖、稻米、鹿角、鹿皮 4.轉售中國物品-絲絹、瓷器、藥材 5.與日本發生糾紛-「濱田彌兵衛事件」 A.要求日本商人繳貨物輸出稅 B.後來荷蘭屈服示好,日本重開荷蘭在平戶之商館

  20. 荷據時期臺灣轉口貿易示意圖

  21. 西班牙在北臺灣的統治 1.活動範圍:今基隆、淡水、宜蘭一帶 2.建兩城:A.基隆-聖薩爾瓦多城 B.淡水-聖多明哥城 3.目的:向中國、日本貿易與傳教 4.發展不順利: A.原住民反抗-殺害西班牙神父 B.西班牙士兵水土不服 C.菲律賓伊斯蘭教徒反抗-重心移回菲律賓 5.為荷蘭所逐:1642年

  22. 西班牙在臺灣北部的發展圖

  23. 淡水紅毛城 聖多明哥城即今天的 淡水紅毛城,今日所 見之面貌為荷蘭人打 敗西班牙人後所重建

  24. 鄭成功建立漢人政權 (一)鄭成功 1.本名:鄭森(國姓爺) 2.受封:A.唐王:賜姓「朱」,名「成功」 B.桂王:「延平郡王」 3.攻清失敗:1659年-退守廈門 4.攻取臺灣:為長期抗清據點 A.何斌獻策 B.登陸臺南鹿耳門-1661年

  25. 鄭荷交戰圖 此圖描繪1661年鄭、荷雙方於臺江、熱蘭遮城的交戰情景

  26. (二)建立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 1.鄭成功時期A.劃定行政區域:a.設東都明京(今臺南赤崁)b.設「一府二縣」: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B.改稱:熱蘭遮城-安平鎮C.職官:沿襲明制六官

  27. 2.鄭經時期A.改東都為東寧B.升天興、萬年縣為州C.此一時期也稱為「東寧王國」2.鄭經時期A.改東都為東寧B.升天興、萬年縣為州C.此一時期也稱為「東寧王國」

  28. 鄭氏時期的行政區圖

  29. 鄭氏政權的治理與經營 (一)內部經營 1.行「軍屯」-解決糧食不足 A.營盤田:駐防各地兵丁所開墾 B.官田:承襲荷蘭時期的「王田」 C.私田:文武官員和士紳招佃開墾之土地 2.引進漢人文化 A.建孔廟、設學校--「全臺首學」 B.沈光文教化於高雄、臺南

  30. 鄭氏時期的開墾範圍

  31. 沈光文畫像 沈光文號斯庵,明末浙江人, 某次搭船前往泉州時,遇到颱 風而漂流到臺灣,後因作詩諷 刺鄭經,惹出殺身之危而逃往 羅漢門,教授原住民漢文,死 後葬於臺南縣善化鎮。

  32. (二)對外關係 1.與日本、呂宋貿易-與日本關係最密切A.銷往日本:蔗糖、鹿皮、絲綢 、藥材B.自日本輸入:軍事物資 2.拉攏英國-1680年後雙方貿易幾乎停頓A.英國希望透過臺灣與日本、中國通商B.簽訂通商條約C.東印度公司設立安平商館D.向英國購買武器

  33. 鄭氏時期對外貿易示意圖

  34. (三)敗亡 1.曾出兵攻清(三藩之役期間)-與三藩 意見不合退守臺灣 2.數度與清談判不成 3.敗亡: A.鄭經過世,鄭克塽繼位,馮錫範掌權 B.清廷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攻臺-1683年

  35. 大天后宮 位於臺南市天后里,又稱臺南大媽 祖廟,原為明朝宗室寧靖王 朱術桂 府邸,鄭氏降清後,施琅奏請康熙 將其改建為媽祖廟,其後加封天妃 為天后,稱為天后宮。

  36. 開元寺 位於臺南市開元里,原名「北園別館」,建於1680年,是鄭經 在臺灣的行館和安養母親董氏的地方,1690年改為佛寺。

  37. 五妃廟 寧靖王妃子墓--位於臺南市,明朝宗室寧靖王朱術桂於明亡後,隨鄭軍來臺,鄭氏降清後,與其妃子們自殺殉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