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5

关于文化和软实力的几个问题

关于文化和软实力的几个问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肖东发 2011.11. 讲授大纲. 何为文化 文化的内容及层次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 传统与当代) 出版 出版与文化 文化安全 文化软实力 与版权贸易的逆差分析 关于全民阅读及建立书香社会. 古代的文化定义. 《 周易 · 贲卦 》 中即有 “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的句子,但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观念方面对人的教化,而无物质方面的含义。 西汉刘向 《 说苑 · 指武 》 有 “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等语,这里的 “ 文化 ” 己经演化为专名,还是文治教化之意。.

zeph-ruiz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关于文化和软实力的几个问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关于文化和软实力的几个问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肖东发 2011.11.

  2. 讲授大纲 • 何为文化 • 文化的内容及层次 •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统与当代) • 出版 出版与文化 文化安全 • 文化软实力 与版权贸易的逆差分析 • 关于全民阅读及建立书香社会

  3. 古代的文化定义 • 《周易·贲卦》中即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句子,但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观念方面对人的教化,而无物质方面的含义。 •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有“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等语,这里的“文化”己经演化为专名,还是文治教化之意。

  4. 近现代文化定义 • 蔡元培认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何谓文化》,载《北京大学日刊》1921年2月14日)。 • 梁启超1922年在南京金陵大学第一中学作“什么是文化”的演讲时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饮冰室全集·文集之三十九》第98页)

  5. 贺麟的《文化与人生》 • “文化就是经过人类精神陶铸过的自然”;“文化只能说是精神的显现,也可以说,文化是凭借人类的精神活动而显现出来的价值物,而非自然物”。 • “文化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化字含有改变的意义,文要化,是影响其他的一种东西,要感化或支配另一种东西。譬如教育,譬如诗歌,可以使人向善,可以使人有优美的情操,这就是文化之意。”

  6. 贺麟的《文化与人生》 • “所谓文化,乃是人文化,即是人类精神的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又可说文化即是理性化,就是以理性来处理任何事,从理性中产生的,即谓之文化。文化包括三大概念:第一是‘真’,第二是‘美’,第三是‘善’……即是真理化、艺术化、道德化……文化的特征乃是征服人类的精神,使人的精神心悦诚服。”

  7. 现在 文化的定义 • 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的定义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后者主要指教育的程度、意识形态等精神成果。 • 最明确的定义:人为的 为人的 • 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自然、人、文化,及互动关系。

  8. (天) 自然 1 文化 (世界3) 人(意识) 2

  9.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 • 梁漱溟将文化分为三个方面: • ①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是。宗教,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哲学,科学是偏于理智的。 • ②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 • ③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

  10. 二、文化的层次及表现 • 器物层面:丝绸、瓷器、茶、建筑、工艺品、琴棋书画、文房四宝 • 行为层:习俗、礼仪、节庆、禁忌 • 制度层:宗族制、(家谱族谱)、封建制、科举制、文官制、民主集中制 • 理念层面:核心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宗教、科学

  11. 核心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 层 物 面 层 器 为 面 度 层 宗族制、(家谱族谱)、封建制、科举制、文官制 行 面 理念 层面 制 习俗、礼仪、节庆、禁忌 丝绸、瓷器、建筑、工艺品、琴棋书画、文房四宝

  12. 近现代探索的过程 • 洋务派 学西方的船坚炮利 失败了 1862 • 维新派 试图变法 也失败了 1898 • 革命派 辛亥革命 成功一半 1911 • 无产阶级革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传来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1

  13. 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 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找出我们的特色 • 指导思想 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跟随西方 • 用辩证思维,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平等对话中,发现新的方向。 • 不是强加于人、威慑、吞并、征服、灌输、文化侵略; • 而是互动、互利、互补、彼此欣赏、双赢。

  14. “天人相分” “天人感应” •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天人关系的问题,而这个“天”就是指自然界。各自独立存在。 • 孔子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天说什么话啦?四时在那里运行,万物在那里生长,天什么都没说啊 • 作为观念形态的天,认为天又是有意志\有感情的 • 人与自然界有内在联系、内在价值,而不是外在联系、外在价值。那么,所谓“内在”究竟指什么?就是“生命”问题。人的生命和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15. 敬 畏 自 然 回报自然 •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界同样有一种情感,生命的内在联系表现为一种情感的联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回报自然,还要敬畏自然。 • 孔子讲的“知天命”就是命运、命定。命是个不可改变的客观必然性,这就叫命定。“畏天命”。 • 命定思想在中国民众中有很深厚的思想根源,所谓“听天由命”,这也使得中国人有很强的忍耐精神。《论语》中也讲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这样的命定论思想,最消极的做法就是无所作为、认命、不思进取。

  16. “天人合一” • 老子、孔子都讲“天人合一”讲和谐 平衡。 • 董仲舒的“天人一也”抹煞了天与人的矛盾性;把天神明化,听命于天;学术上引入歧途;“天人感应” 是没有的,是迷信。 • “天人相应”是有的。天是自变,人是应变。但不是绝对被动,人的因素也很重要。 • 管理中要考虑自然环境、地域条件、资源交通、人和等大小因素,还要注意污染问题。

  17. 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 仁义礼智信 大一统 和为贵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尊师重教 尊老爱幼 (不偏不倚 中庸之道 (勤劳忍耐 以德报怨 ) 原创性(不是外来的) 人文性(节庆活动,端午节 爱国 卫生 强身) 多样性(清明 中秋) 参与性 健康性(九九重阳节可申请世界尊老日) 包容性(除夕 春节) 讨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8. 价值观是关于是非曲直的观念 • 社会价值观:人与人发生交往关系为“社会”;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就是“社会价值观” 集中体现为 “纲常” ,即“社会行为准则”,它与本地文化传统有关,经过长年积淀,与社会客观条件有关,有相对性。 • 是非观念是有变化的,今是而昨非。 • 价值导向 导向空间 媒体责任 • 出版要版面费 记者收红包

  19. 社会价值观的作用 变迁 • 社会价值观的稳定依赖自我社会身份的定位准确。长幼有序 爱岗敬业 尊师重教 • 反之,官员 教师 记者 都把自己当成商人,定位混乱,就要导致社会崩溃。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化太快,就会出现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代沟”相互理解宽容才能和谐。一代人唱一代人的歌,也有代代传唱的老歌(五星红旗 我的祖国 双桨 等)

  20. 核心价值观体系及其层次 • 当代社会的骨架有七大类关系组成: • 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观 •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道德观 •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观 • 群体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观 • 人民与政府的关系 ——政治观 • 人民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民族观 • 民族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国际观

  21. 自然观:保护山川、湖泊、海洋和动植物,尊重科学,反对迷信,子不语怪力乱神。自然观:保护山川、湖泊、海洋和动植物,尊重科学,反对迷信,子不语怪力乱神。 道德观: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戒杀、盗(抢)、淫、妄(骗)、酒,《圣经》十戒,追求物质享受都是人的本能,本能不是价值观,获取个人利益时,不能不择手段,不能伤害“社会中的他人。 群体观:是个体生存的先决条件。没有群体认同的个体虽然自由,却是社会垃圾。个体的创造力和价值不能伤害群体,要体现在为为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做贡献,中国总是个体家庭至上,要大力强化群体意识价值观。

  22. 社会观:社会群体价值观的边界一直在扩展之中。”我是公民“不能伤害社会整体利益。遵守统一的法律和政令。社会主义也是强化社会整体意识的核心价值符号。社会观:社会群体价值观的边界一直在扩展之中。”我是公民“不能伤害社会整体利益。遵守统一的法律和政令。社会主义也是强化社会整体意识的核心价值符号。 政治观:政治文明凝聚在政治制度中,有两个来源:社会结构和政治价值观,后者集中体现为人民和政府的关系:如何遴选政府官员和如何束缚政府。流行于世的是是直选,是多数决。成为激烈冲突的催化剂。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合作制。西方民主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德国、日本、苏联教训。播种“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23. 民族观:世界竞争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民族国家是以“现代民族”为基础的国家,爱国主义就是爱我们中国,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至上,天经地义的核心价值观。民族观:世界竞争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民族国家是以“现代民族”为基础的国家,爱国主义就是爱我们中国,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至上,天经地义的核心价值观。 国际观:目前通行于“国际社会”的基本法则是“弱肉强食”,有压迫就有反抗,还有联盟。它的基础是利益,不是文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貌似公平,其实不然。我们要有清醒的定位,本民族是压迫者,还是被压迫者,到底认同那一方的国际主义? 以上七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看法,看不出哪一种是“主流”,就是“核心价值观的迷失”。

  24. 编辑出版工作的核心价值观 • 默默奉献,教化育人 • 创新为本,追求精品 • 传播文化,传承文明 • 昌明教育 开启明智 • 守正创新

  25. 重任:构建民族精神谱系的 • 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必须具有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才能具有独立的意识。而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基础,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延续中华文化几千年不断的重要一环, • 中华民族文明运行的方向、方式和气象,赋予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姿态和风采,它左右着人心,凝聚着情感,孕育着精神,教化着后代,把它视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

  26. 应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今犹有巨大的魅力:“圣贤”、“元典”的出现;古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不战而胜”“中庸之道”等思想,都值得研究分析。 • 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底蕴深厚,涉及建筑、园林、民俗、教育、戏剧等诸多方面,由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浸染,颇具中国特色。

  27. 找回失落的遗产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 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处在一种急剧发生变化的过程之中,而这种急剧的变化无疑是中国的文化发展自身所需要的。假如中国人能自由的从我们西方文明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抵制西方文明中坏因素对他们的影响,那么中国人完全能够从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获得一种有机的发展,并能结出一种把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的优点珠联璧合的灿烂成果。 ——罗素《中国人的性格》

  28. 中国建筑的“魂魄”——“易”文化 《易》是众经之首,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易有“简易、变易、不易”等意。 能变出万有、万物、万事的客观规律是不变的。 中国文化追求和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如外“安”内“和”,人和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29. 走向繁荣之路 东西方文化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结合,正是新加坡走向繁荣之路的动力。 李光耀认为,文化价值观念与 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都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东方价值观密不可分。 “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套实际和有理性的原则,目的是维护世俗人生的秩序和发展。”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30. 我对“一塔湖图” 新 的理解 • 博雅塔:水塔,仿通州古燃灯塔样式,把我们生存相关的最基本的现实需求化作为一种超然的美, 广博优雅,焉能不发人深思? • 未名湖:曾是前清淑春园的所在地,石舫横卧,石鱼翻尾,垂柳环湖,美不胜收。

  31. 常向湖光会意思 • 博雅塔雄健挺拔,体现着北大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 • 未名湖柔波荡漾,象征着北大厚德载物的阴柔之美。 • 塔和湖,一纵一横,一刚一柔,一凸一凹,一阳一阴,一伟岸、一纤秀,一沉稳凝重,一欢快空灵。

  32. 塔象征着: 思想自由, 卓尔超群, 特立独行, 敢于创新, 科学求真; 湖隐喻了: 兼容并包, 虚怀若谷, 整合精深, 和而不同, 民主多元。 偶从塔影悟精神

  33. 北大人 的精神品格 • 二者刚柔相济,继往开来,守成创新,相映生辉,缺一不可 • 古话说“大象无形”。我们居然可以把原本无形的“北大精神”、“少年气象”、“风骨气韵”有形化了,与可视的燕园景观融在一起

  34. 阴阳鱼 太极图 • 阴性: 保持 监守 维护 平稳 消亡 守旧 无为而治 固守其本 核心理念 • 阳性: 发展 变革 出击 整顿 扩张 冲刺 创新 永变为纲 与时惧进 • [美]吉姆 柯林斯 著《基业常青》 中有多个太极图 • 《中华商道——中华智慧管理体系》 李伯淳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5. 阴阳鱼 太极图 • 阴性: 保持 监守 维护 平稳 消亡 守旧 无为而治 固守其本 核心理念 • 阳性: 发展 变革 出击 整顿 扩张 冲刺 创新 永变为纲 与时惧进 • 座右铭:放开肚皮容事 立定脚跟做人 • [美]吉姆 柯林斯 著《基业常青》 中有多个太极图 • 《中华商道——中华智慧管理体系》 李伯淳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6. 文化古都北京 ; 中轴线; 左祖右社; 前有照 后有靠 ; 红与黄; 木龙与水龙;

  37.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 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 五曰 曲直 炎上 稼穑 从革 润下 •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 五常 仁 礼 信 义 智 •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 四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 五主 生 长 化 收 藏

  38. 四、文 化 产 业 视 中 的 出 版 产 业 • 对文化产业的争论: • 文化以精神为主 讲究 多样性 追求多元并存 没法统一标准化、国际化。 • 产业以物质为主 讲究标准化 统一复制实现商品化、国际化 • 对此有个认识过程 • 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

  39. 三 节 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书刊出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广告设计、甚至网络游戏都是其中成员 编辑出版人将作为信息的策划者、收集者、加工处理者、继续居于核心地位。 文化创意产业:21世纪的核心竞争产业

  40. 各国主打文化产业 • 美国的大片、影视、餐饮、软件、航空 • 英国的出版、教育 • 日本的动漫 • 韩国的电视剧 • 法国的艺术、旅游、香水、大餐 • 巴西的足球 • 俄罗斯的航天技术 • 中东各国:富而不强

  41. 文化产业 及其主要 类型 以精神产品为内容的生产和服务行业; • 最根本的是 以 内容为主 • 书 报 刊纸质出版业 • 音像电子产品 • 影视娱乐业 • 旅游业 • 广告业 • 文化体育业

  42. 近年来的 最新数据 • 2006年我国图书\音像\新华书店总资产3576.89亿元;总利润168.23亿元. • 2008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超8500亿元. • 2009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超10000亿元 • 2010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超13000亿元

  43. 2009年的数据 • 总产值同比增长20%,图书销售增长20%,新媒体出版增长42%,投资总额增长35%。 • 我国图书出版品种30.2万种、70亿册,销售额1456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 印刷复制业总产值达到5746亿元,位居世界第三; • 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799亿元,年增长50% ——《柳斌杰:我国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去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1月15日,

  44. 出版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 • 对于出版的功能,我们历来强调其意识形态性,把它看作思想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应该坚持的。但我们还必须重视出版的经济功能和产业功能。 •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一切与信息相关的行业都纳入现代经济发展的轨道,这就使得出版作为知识和信息载体的提供者,作为信息“内容服务商”或“内容提供商”,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就出版自身来考虑,无论是就其总资产、总利润,还是从业人数,也都构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产业部门,知识经济时代凸现了出版的产业功能。

  45. 文化: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和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传统文化的继承,现代文化的发达,不仅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而且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度,赢得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

  46. 五、文化软实力与版权贸易 • 由于跨文化差异和西方文化霸权等原因,在国际市场中,我国有竞争力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仍然很严重。除了录音带、高密度激光视盘、数码激光视盘等硬件的出口明显大于进口外,其他产品都严重依赖进口。贸易逆差额最大的前三位,分别是期刊、电子出版物和报纸。 • 中国出口的文化产品往往流向单一,对世界文化贸易的格局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影响有限。如对我国图书版权需求量大的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区和一些亚洲国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