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3

第五章 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及其生活環境

第五章 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及其生活環境. 第五章第 1 節 陸圈 ( 陸地生物及其生活環境 ). 陸地生物的適應: 精子與卵的相遇 ( 受精 ) :缺少水為媒介 花粉管:種子植物 雌雄交尾 ( 交配 ) :陸生動物 兩生類 . 苔蘚類:生活在水邊或潮溼處 ( 無法防水散失和受精問題 ). 支持 身體:缺少浮力 甲殼 . 骨骼:動物 維管束:植物 防止水份散失 角質化 的表皮 特化 構造: ①外骨骼:節肢動物 ( 蠍 . 昆蟲 . 蜘蛛 ) ② 鱗片 . 骨板:爬蟲類 ( 蜥蜴 . 蛇 . 龜 ) ③ 革 . 蠟質的葉:植物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及其生活環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及其生活環境 第五章第1節陸圈(陸地生物及其生活環境) • 陸地生物的適應: • 精子與卵的相遇(受精):缺少水為媒介 • 花粉管:種子植物 • 雌雄交尾(交配):陸生動物 • 兩生類.苔蘚類:生活在水邊或潮溼處(無法防水散失和受精問題)

  2. 支持身體:缺少浮力 • 甲殼.骨骼:動物 • 維管束:植物 • 防止水份散失 • 角質化的表皮 • 特化構造: ①外骨骼:節肢動物(蠍.昆蟲.蜘蛛) ②鱗片.骨板:爬蟲類(蜥蜴.蛇.龜) ③革.蠟質的葉:植物 ④針狀葉:仙人掌(莖肥厚的多肉植物) ⑤落葉 ⑥濃尿(尿量少):尿酸結晶的含氮廢物排出(毒性:氨>尿素>尿酸) 地錢(蘚苔植物:通常體型細小,缺乏支持構造)

  3. 陸地生物分布不均勻:和環境有密切關係 • 各地環境因子不同 • 生物對環境需求不同 • 限制因子:能阻止生物生長或散布的理化或生物因子 • 針葉林:森林線約3300m,為溫度10℃及風力的極限 • 蜉蝣幼蟲:生存於溶氧量大於5ppm的水中 • 櫻花鉤吻鮭(梨山鱒.次高山鱒.臺灣鱒) ①生活於氧充足.低溫(18℃以下)的流動水中 ②具地理學.古氣候學意義:第三紀冰河時期成為陸封性迴游魚類

  4. 「環境容忍度」不同:「生物對其環境因素的忍受範圍」「環境容忍度」不同:「生物對其環境因素的忍受範圍」 • 廣適應性:分布愈廣 如蟑螂.家蠅(5~45℃).虱目魚(10~30℃).鹽蝦(5~40%0) • 狹適應性:分布受限制 如南極鱈(-2~2℃).海水魚(30~35%0).藍腹鷴(中海拔原始闊葉林) • 有些生物在不同發育階段,對同一環境因素適應範圍有差異: 如蛙幼蟲(蝌蚪)於水中,成體離水生活

  5. 藍腹鷴 森林線

  6. 容忍度區域 容忍度曲線 (a)和(b)表示考慮單一因子 生物對溫度的容忍度與分佈的關係

  7. 陸地環境:占地球表面約30% • 陸地生物彼此依賴,有特定食性關係 • 影響陸地生物分佈主要因素:光照.溫度和雨量 • 緯度愈高,接收的太陽輻射能愈少,光強度較弱,溫度愈低 • 雨量多寡,主要由高空中之水氣含量來決定 ①赤道地區對流旺盛,潮濕空氣遇到高空的冷空氣便凝結成雨,赤道因有充沛的雨量形成熱帶雨林 ②在緯度30度左右,易形成高壓帶,天氣晴朗,少雲少雨,較易形成沙漠 ③因地球上的氣流流動及局部地形影響,使各地雨量及溫度有所不同,因而形成森林.草原.沙漠.苔原等不同的生態系

  8. 地球生域圈

  9. 5

  10. 高溫低溼 高溫高溼 溫度及降水量與生物相的關係 熱帶雨林 沙漠 草原 闊葉林 15 年平均溫度( ℃) 針葉林 寒原 低溫低溼 低溫高溼 年平均降水量(公釐) 2000

  11. 生物相:某氣候區內具有共同適應特性的動.植物群集(或所在地區)生物相:某氣候區內具有共同適應特性的動.植物群集(或所在地區) • 受氣候(溫度.雨量).土壤.生物因素影響 • 有許多重疊,沒有明顯界限 • 以優勢種植物代表生物相的特徵: • 植物(提供食物.棲所)決定動物的種類和分布 • 高海拔地區和高緯度地區氣候相似,生物相接近 • 寒原.針葉林.落葉林.熱帶雨林.草原.沙漠等陸地生物相:呈帶狀分布

  12. 海拔高度與緯度影響陸地生物分布的相似性 寒原 草原 寒原 針葉林 高海拔 闊葉林 草原 熱帶雨林 闊葉林 針葉林 針葉林 草原 寒原 低海拔 闊葉林 熱帶雨林 針葉林 草原 闊葉林 寒原 低緯度 高緯度

  13. 熱帶雨林:分佈在赤道附近,緯度低 • 環境特徵: • 陽光充足,氣候因子穩定 • 溫度高.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在2000公釐以上 • 無乾.雨季之分 • 生物相: • 概述: ①森林層次複雜,終年生長良好 ②以常綠闊葉樹為主,形成高達90公尺以上的高大喬木 ③濕度高,附生植物多 ④植物種類多,能提供各種棲息與食物,動物種類也多 ⑤潮濕高溫適合黴菌和細菌生長,分解速度快,物質循環速度快

  14. 常見物種: ①植物:附生植物,如蘚苔.地衣.蘭花.蕨類及藤本植物 ②動物:昆蟲.鳥類.滑翔動物等 • 生物適應: ①植物: a.喬木:發達的板根,減少每天陣雨對土壤的沖刷和侵蝕,亦可增加根的呼吸作用 b.附生植物:以暴露在空氣中的根直接吸收水氣 ②動物: a.昆蟲和鳥類形狀和顏色變化繁多,有利於吸引異性 b.密林中活動不便,鼯鼠.樹蛙及飛蜥等以滑翔方式克服;長臂猿用長臂穿越於樹幹間 c.密林中視線受阻,同種動物用聲音溝通

  15. 附生蕨類 馬來西亞熱帶雨林 (樹高可達60公尺以上)

  16. 鼯鼠 熱帶雨林中常見的滑翔動物

  17. 溫帶落葉林:分佈在中緯度的溫帶地區 • 環境特徵: • 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冬季寒冷 • 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約750~1500公釐 • 生物相: • 概述: ①森林有分層現象 ②以高大落葉性闊葉樹為主 ③動.植物種類皆多 • 常見物種: ①植物:楓香.橡樹.槭樹.榆樹及山毛櫸等 ②動物:昆蟲.鳥類.鹿.熊.狐及松鼠等 • 生物適應: ①喬木秋.冬落葉,可減少水分散失以度過冬天乾季 ②矮小草本,生長於林底層,在高大的落葉樹尚未萌芽長葉的早春期間,快速生長.開花結果 秋天的落葉林

  18. 針葉林:呈帶狀分佈於緯度較高的地區 • 環境特徵: • 接受的太陽輻射能較少,氣溫低 • 年平均雨量約250~3750公釐 • 生物相: • 概述: ①數冠整齊層次分明 ②植物種類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均不多,生物歧異度小 • 常見物種: ①植物:以松.杉.柏.紅檜及針樅等裸子植物為主 ②小型動物:昆蟲.鳥類,以針葉樹毬果.葉子.腐木為食 ③大型動物:麋鹿.熊等 ④交喙鳥:其喙上下交叉,適於啄食毬果中的種子,是針葉林中的特殊鳥類

  19. 生物適應: • ①植物: • a.減少水分.熱量散失方式:針葉狀.表面具角質層.氣孔下陷 • b.葉終年長綠,整年可行光合作用 • ②動物:冬季酷寒,有的動物以冬眠來減少能量消耗 北美落磯山脈之針葉林 交喙鳥

  20. 草原:分佈在中緯度的溫帶地區 • 環境特徵: • 緯度與落葉林相似,氣候相仿,但年雨量比落葉林少,約250~750公釐 • 地形平坦,氣候乾燥 • 生物相: • 概述: ①生物種類較森林少 ②具有許多大型的動物 • 常見物種: ①主要生產者:一年生草本植物,如禾本科.菊科 ②初級消費者:大象.野牛.斑馬.羚羊.長頸鹿.穴兔.土撥鼠 ③次級消費者:非洲草原上的獅子.獵豹為代表 • 生物適應:

  21. ①植物: • a.其根系廣且深,地下部重量常大於地上部 • b.以根或種子的休眠方式度過乾旱季節 • ②動物: • a.沒有密林阻礙,視野遼闊,大型動物四肢發達,便於瞭望捕食或逃避掠食 • b.小型動物如穴兔,營穴居生活,減少被捕食機會 疏林上的大型草食性動物 土撥鼠

  22. 苔原(凍原) :分佈在高緯度 • 環境特徵:氣候寒冷,土壤貧瘠,多強風 • 生物相: • 概述:生物種類少 • 常見物種: ①植物:主要為蘚苔.地衣.多年 生禾草及莎草類.低矮的小灌木 ②動物:有昆蟲.馴鹿.北極熊.雪兔及旅鼠等 • 生物適應: • 植物: ①生長速度非常緩慢 ②在短暫的生長季節後迅速開花或利用根.莖或芽來無性繁殖 • 動物:厚的毛皮.脂肪層以及肥胖的體型 凍原

  23. 沙漠:分佈在內陸區或背風面的山區,多位於南.北緯度30度附近沙漠:分佈在內陸區或背風面的山區,多位於南.北緯度30度附近 • 環境特徵: • 雨量稀少且分配不均,年平均雨量約在250公釐以下 • 水的蒸發率大於降雨率 • 乾旱.晝夜溫差大 • 生物相: • 概述:生長環境惡劣,生物種類少,此區生物都有特殊的適應方式 • 生物適應:減少水分散失

  24. ①植物: a.根:淺而廣的根系,增加吸水的面積 b.莖:肥大的肉質莖儲存大量液體,表皮厚 c.葉:針狀葉,乾旱時會脫落,表皮具厚的角質或蠟質 d.氣孔:白天關閉,晚上開放 e.生活史:在短暫的雨季完成生長.開花及結果等過程,乾旱時以休眠種子渡過 ②動物: a.昆蟲和爬蟲類體表具有外骨骼或鱗片 b.鳥類和囓齒類能排固體的尿酸或濃尿 c.駱駝的駝峰中儲存的脂肪,分解過程可產生水 d.晨昏活動

  25. 劍羚 美國西南部沙漠之仙人掌 沙漠中的爬蟲類 響尾蛇 蜥蜴

  26. 第五章第2節台灣的陸域生態系 • 臺灣的陸域生態系:包括高山寒原.高山草原.針葉林.針闊葉混生林.闊葉林.熱帶季風林.草原.沙丘.熱帶雨林.農田生態系 • 臺灣森林:分佈在台中到花蓮之間(北迴歸線通過臺灣的嘉義附近) • 包括針葉林.針闊葉混生林(霧林).闊葉林.熱帶季風林 • 年均溫約22℃ • 年雨量約250cm

  27. 台灣的各種生態系 • 台灣陸域多樣性(歧異度)大: • 高溫.雨量充沛的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地處亞熱帶且黑潮從東西兩岸通過 • 台灣與大陸隔離:植物種類多樣,所以動物種類繁多 • 孑遺生物:第三紀冰河時期遺留的生物,如紅檜.台灣冷杉.台灣山椒魚.櫻花鉤吻鮭 • 海拔高度對生態環境影響大: • 歐亞板塊受菲律賓板塊擠壓形成高山 • 赤道到兩極的各種生態系幾乎都可見:熱帶(恆春.蘭嶼.綠島),溫.寒帶(高山)

  28. 臺灣的孑遺生物 臺灣山椒魚 櫻花鉤吻鮭

  29. 臺灣陸域生態系垂直分佈圖

  30. 臺灣山區雨量隨海拔上升而先上升後下降 臺灣山區氣溫隨海拔上升而下降

  31. 高山寒原:分佈在海拔3400公尺.森林線以上的山區,包括南湖大山.大霸尖山.玉山.雪山等山頭高山寒原:分佈在海拔3400公尺.森林線以上的山區,包括南湖大山.大霸尖山.玉山.雪山等山頭 • 環境特徵: • 冬天甚長,一年冰封至少四個月 • 日夜溫差大,年平均溫<10℃,最冷月-8℃以下 • 氣溫低,比平地低20~21(高度每增加1000公尺,平均溫降低6℃) • 土壤極少,受重力及風化影響,地表為碎石,地形陡峭,保水力差 • 因強風吹襲擊.烈日照射,水分蒸發快 • 非常不適合生物生存

  32. 生物相: • 植物的適應: ①避免風雪侵襲及吸收地面輻射 a.矮小的蘚苔緊貼地面,草本植物通常有深埋於地下的根和莖 b.多年生木本植物以小面積灌木叢成群分佈,如玉山圓柏.高山杜鵑及玉山小檗 ②葉子呈針狀.葉面長毛或變小,以減少水分散失 ③花色鮮豔,以吸引各種動物傳播花粉,如阿里山龍膽.南湖柳葉菜.玉山佛甲草及高山薊等 ④秋冬有的地上部枯死,僅以地下部或種子過冬 • 動物有昆蟲及採食果實及種子的酒紅朱雀.金翼白眉.高山白腹鼠以及以高山白腹鼠為主食的華南鼬鼠(黃鼠狼)

  33. 臺灣高山寒原的矮灌木 (A)高山杜鵑 (B)玉山小檗 (C)玉山圓柏 南湖圈谷(高山寒原的碎石坡)

  34. 高山草原:分佈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山區,除了高山寒原之外。包括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雪山山脈的高山地帶高山草原:分佈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山區,除了高山寒原之外。包括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雪山山脈的高山地帶 • 環境特徵: • 氣溫低 • 表土層薄,地形陡峭,保水力差 • 不適合樹木生長 八通關大草原 冰雪中的劍竹

  35. 生物相: • 植物:種類少 ①分為玉山箭竹草原.高山芒草原及兩者混生型 ②玉山箭竹草原占地最廣,最具代表性 a.主要分佈於迎風坡或凹谷地區 b.地下莖深且廣,火災後仍能倖存且快速抽新芽 c.其他植物很難與其競爭,僅龍膽.杜鵑等可生活其下方 ③高山芒草原主要分佈於背風坡或其他向陽而乾燥地區 ④與針葉林呈鑲嵌分佈。可能的原因為針葉林遭到火災後,次級消長所形成的不安定植被,未來可能消長為森林 • 動物:種類也少,具代表性者如雪山草蜥.高山白腹鼠.華南鼬鼠及蝗蟲及虎甲蟲等

  36. 雪山草蜥 水鹿

  37. 針葉林:分佈在海拔2500~3300公尺左右的高山地區針葉林:分佈在海拔2500~3300公尺左右的高山地區 • 環境特徵:雨量較高山草原多 • 生物相: • 植物:種類少 ①森林由單一樹種組成純林,喬木層只有一層,高海拔形成冷杉純林,較低海拔形成鐵杉純林 ②林相與北方的針葉林相似 ③喜愛生長於排水良好.土層較淺的山坡地 ④年平均溫度低,其他樹種不易生長 ⑤林下地被植物為玉山箭竹.蕨類及蘚苔類等 • 動物:種類也少,具代表性者如帝雉.酒紅朱雀.金翼白眉.岩鷚.雪山草蜥及臺灣挺蜥等

  38. (C) (A) (B) 臺灣針葉林樹種 (A)臺灣冷杉 (B)臺灣鐵杉 (C)臺灣雲杉

  39. 霧林 • 針闊葉混生林(霧林): 分佈在海拔1800~2500公尺 左右的暖溫帶山區。包括 阿里山.太平山.拉拉山區 • 環境特徵:全年濕度高, 林內充滿霧氣,故稱為霧林 • 生物相: • 植物:種類多 ①針葉樹以紅檜.臺灣扁柏為主,樹型高大 ②四周被較矮小的闊葉樹,如牛樟.九芎等佔據,故稱針闊葉混生林 • 動物:種類也多,代表性生物如白面鼯鼠.臺灣長鬃山羊.帝雉.水鹿.臺灣黑熊.臺灣山椒魚等

  40. A.白面鼯鼠 B.長鬃山羊

  41. 闊葉林:分佈在海拔500~2000公尺的山區 • 環境特徵:氣候溫暖.濕度高.土壤肥沃 • 生物相: • 植物:種類多,森林層次複雜 ①落葉樹及常綠闊葉樹混生 ②樹種複雜,以樟科和殼斗科為主,常見楓.樟.楠.赤楊.臺灣胡桃及櫟樹等 ③有許多附生植物及藤本植物 ④相思樹: a.臺灣全島低海拔丘陵(海拔500公尺以下)最常見的優樹種 b.為早期薪炭主要來源.磚窯中燒製紅磚的柴火 • 動物種類也多,如各種昆蟲.鳥類.囓齒類(如松鼠.森鼠) • 底層落葉堆積適於蕈類生長 • 原始森林大多已遭砍伐,由柳杉.竹及茶等所取代,改變了原來森林的動態平衡

  42. 熱帶季風林:分佈在南部恆春半島.蘭嶼及綠島等地熱帶季風林:分佈在南部恆春半島.蘭嶼及綠島等地 • 環境特徵: • 夏季多雨,冬季乾燥多風 • 年平均雨量約3000公釐以上 • 全年溫暖,年平均溫25℃ • 生物相: • 植物: ①海岸林以棋盤腳.蓮葉桐等為主;內陸熱帶林常見榕屬植物.板根植物-欖仁.銀葉樹等 ②榕屬以赤道為分佈中心,為熱帶林的指標生物。幹生花.纏勒現象為榕屬植物特有 ③森林層次構造複雜,樹冠層相當發達,附生植物特多 ④近似熱帶雨林的森林,但因受到長達半年的季風吹襲,森林高度受限 • 植物物種歧異度大,動物種類也多 • 蘭嶼的物種稀有而特殊,如椰子蟹(又稱八卦蟹,為體型最大的寄居蟹),珠光黃裳鳳蝶(幼蟲食草專一,僅吃港口馬兜鈴)

  43. 墾丁森林遊樂區銀葉板根 纏勒(雀榕先附生在樟樹上,最後將樟樹勒殺而死)

  44. 蘭嶼的特殊動物 椰子蟹 珠光黃裳鳳蝶

  45. 草原:分佈在中.低海拔強風.乾旱或人為開墾部分地區,樹木生長受限,形成類似非洲莽原的疏林草原景觀草原:分佈在中.低海拔強風.乾旱或人為開墾部分地區,樹木生長受限,形成類似非洲莽原的疏林草原景觀 • 環境特徵:乾濕季明顯,夏季雨量多且集中,秋.冬乾燥 • 生物相: • 只能生長耐旱的禾本科植物,如狗牙根.五節芒及狗尾草等 • 西部平原已被農田.住家取代,今以恆春半島大草原最具代表性 臺灣草原的動植物

  46. 沙丘:分佈在臨海雨量稀少的地區,因時時受到強烈海風吹襲,形成規模不大的沙丘沙丘:分佈在臨海雨量稀少的地區,因時時受到強烈海風吹襲,形成規模不大的沙丘 • 生物相: • 植物的適應: ①耐旱.耐風.耐鹽的植物,才能居住於沙多土少.保水性低.有機物含量少的沙丘 ②瓊麻及文珠蘭:葉肥厚多汁以儲存水分 ③馬鞍藤:匍伏沙丘上,根部分支多,莖橫走蔓延,有不定根固定植物體 ④林投:葉革質以防止水分散失,葉叢生可防風,根可固沙 ⑤另有矮生的草葉桐.海埔姜及濱刺麥等,皆可適應類似沙漠的環境 • 植物少.環境不穩定,定居的植物種類少。以小型動物為主,如蜘蛛.螞蟻.蟻獅.蜥蜴及鳥類等

  47. 臺灣砂丘的動植物 林投為海濱防風植物

  48. 農田(人工植被) : • 自三百多年前,低海拔的自然植被逐漸消失,由農田取代 • 生物種類單純,化學農藥的累積日增,非常脆弱,不易維持生態平衡

  49. 溫帶果園 柳杉人造林 低地果園 ↑農田 ↓魚塭水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