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256 Views
学习理论 - 小组讨论 注重学习活动的创造性. 第 7 小组 资料查找:万芳怡 0091128019 李奕函 0091128012 PPT 制作:侯正昕 0091128007. 定 义. 创造性学习 —— 是指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为基本学法,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寻求新的理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 创造性学习不仅强调学习的结果,而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潜移默化地增长创造的才能。. 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一、 创造性学习是经心理学界长期探索而提出来的
E N D
学习理论-小组讨论注重学习活动的创造性 第7小组 资料查找:万芳怡 0091128019 李奕函 0091128012 PPT制作:侯正昕 0091128007
定 义 • 创造性学习 ——是指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为基本学法,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寻求新的理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 创造性学习不仅强调学习的结果,而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潜移默化地增长创造的才能。
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 一、创造性学习是经心理学界长期探索而提出来的 • 二、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 • 三、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 四、创造性学习倡导的是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 • 五、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
在国际心理学界,创造性学习一般认为是西方两种心理学理论的产物:在国际心理学界,创造性学习一般认为是西方两种心理学理论的产物: • 一是布鲁纳(Bruner,J.S)的发现学习; • 二是吉尔福特 (Guilford,J.P)的创造性思维。 • 这两种理论都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原因是50年代苏联卫星上天,使美国意识到国力竞争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上,为了改变当时美国的科学技术状态,其途径就是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前提是创造性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 在学习理论上,按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和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 •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的时候,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不需要自己任何方式的独立发现。——讲授教学法,学习者将传授者讲授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时给予再现和利用。 • 发现学习——又叫“发现法”,主张由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习者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发现学习分为独立发现学习和指导发现学习。——学习的效率比接受学习低,而且受学习者智力水平和知识基础的限制,但是发现学习的倡导者布鲁纳却认为发现学习有四个优点:一是有利于掌握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二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其自信心;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态度探究的思维定势;四是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
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思维 • 吉尔福特在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他指出,由发散思维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造力,这种能力具备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三个特征。 • 所谓思维的变通性,是指具有创造能力人的思维变化多端、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类似于“一块红砖有什么用处”这样一题多解的试题,回答者从建筑材料展开到十余种其他用途,表现出良好的变通性。 • 所谓思维的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够提出不同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例如,对故事“一位哑巴妻子被医治好了,丈夫却为妻子变得唠叨而苦恼,从而想让医生把自己变成听不到妻子唠叨的聋子”加以命题,结果出现“聋夫哑妻”、“无声幸福”、“开刀安心”等独特、新颖的命题,表现出良好的思维独特性。 • 所谓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的敏捷性或速度,也就是说,创造能力高的人,思维活动则多流畅、少阻滞,能在短时间内表达众多的观念。
定义 • 创造性教育 • ——是指在创造性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性理论的推动下,由创造性的训练而发展起来的。
这种训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心理学家为了发展人类的创造才能,推荐了各种不同的创造力训练程序。例如,提倡问题一解决训练和其他许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懂得教师是怎样提出某些问题的思路,以便呈现创造能力的方法。这种训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心理学家为了发展人类的创造才能,推荐了各种不同的创造力训练程序。例如,提倡问题一解决训练和其他许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懂得教师是怎样提出某些问题的思路,以便呈现创造能力的方法。 • 其二,教育措施除了对持续和成功的创造力必不可少外,其非常重要作用可以归于其组织化因素。它的目的是保证主体的高效率,以及维持其高度创造力的心理状态。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应用各种组织化程序刺激创造力的建议。例如大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5步过程:发现问题一发现事实一发现观念一找到解决方案一寻找认可这个观念的同伴;并将观念应用于实践。又如举隅法(syntctics),即对于别出心裁的思路,决定性的因素是程序。研究者指出“形成熟悉的陌生”(making the familiar strange),意思是:一个人正在形成一种在某些熟悉事物上具有新面貌的尝试,他审慎地假定一个不同于完全被认可的观点,并且发展了一个针对众所周知现象和事物的非同寻常的尝试。
创造性教育就是在这种创造力训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教育就是在这种创造力训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创造性教育的要素 • 在创造性教育中,首先,—要提倡学校环境的创造性,主要包括校长的指导思想、学校管理、环境布置、教师评估体系及班级气氛等多种学校因素。应该指出,民主气氛是学校众多因素的关键,学校里有否民主气氛,这是能否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关键。 • 其次,要有创造型的教师。教师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而是在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的同时更注重于培养人,塑造心灵、变革精神世界。因此,一位优秀教师绝不是传声简般的教书匠,应该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和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创造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创造型教师主要包括教师的创造性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特别是教育教学方法,这是能否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之—。 • 第三,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形成一种带有情感色彩且自动化的学习活动,关注呈现式、发现式、发散式和创造性的问题,这就是创造性学习。所以,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
如何用这种主体性来揭示学生的学习,又如何来理解学习的主体性呢? • 首先,学生是教育目的的体现者。教育(培养)目标,尤其是创造性教育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生自己的认知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在创造性学习的学习目标上,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质疑,更自主而有选择地吸收。 • 其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获取教育内容、主动吸收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己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主动学习就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教师相对学生的学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折射才能生效。在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交互活动,旨在实现学生的社会化、个性化和创造化。所以,学生是学习活动,尤其是创造性学习的主人,创造性学习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再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探索者,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而且要消化这些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的联系,敢于除旧布新,敢于自我发现。对学生主体来说,学习远不只是知识的简单增加,而是一个人存在的每一部分都会与某种学习经验、知识、文化相互贯穿,并导致其态度、个性(人格)及对未来的选择方向发生变化。因此,学生只有发挥主体性,才能使其学习更有创造性的成分,从而更主动地获得发展。 • 最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反思者。任何学习都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在创造性学习中,尽管也有直接理解或直接领悟的直觉思维,即所谓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更重要的是有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成分,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换句话说,在创造性学习中,要有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或反思)的思维.,要有思维活动的监控的成分。
学习策略 • 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创造性学习所倡导的是学会学习。要学会学习,这就有一个学习策略 (1earning strategies)的问题,即学习者必须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 • 在国际心理学界,对学习策略的看法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归纳一下,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规则系统;另一类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过程或步骤;再一类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活动。 • 看法虽不一洋,但反映了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揭示学习策略的特征;这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
我们认为,所谓学习策略,主要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它是认知(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认为,所谓学习策略,主要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它是认知(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 需要强调的四个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主要成分)、思维过程、学习策略和认知(认识)策略的关系。
创造性学习者 • 创造性学习者能能动地安排学习,有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 创造型学生能能动地安排学习,例如,创造型学生在时间安排上,不一定按规定时间去学习,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他们自觉能动地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籍或从事其他活动上,从而捕捉与一般学生不同的知识、经验与文化,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由此可以看出能动地安排学习与高效的学习方法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