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548 Views
沧桑中国 百年变迁. 制作成员:潘怡婧 Da pan 胡雨桐 Tuo tuo tong 苏 婷 Da ting. 沧桑中国 百年变迁. 服饰篇. 目录. 长袍马褂 近代服饰 中山装 列宁装 布拉吉 军装 近代服饰. 长袍马褂. 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百年不过是其中短暂的瞬间。但 20 世纪却由于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发生巨大变化,使服装也随之出现频繁的变化。图为“飞虎队队员”龙启明(左)小时候和哥哥、父亲穿着长袍马褂的合影( 20 世纪 20 年代末摄)。. 中山装和西装. 近代服饰. 旗袍.
E N D
沧桑中国 百年变迁 制作成员:潘怡婧 Da pan 胡雨桐 Tuo tuo tong 苏 婷 Da ting
沧桑中国 百年变迁 服饰篇
目录 长袍马褂 近代服饰 中山装 列宁装 布拉吉 军装 近代服饰
长袍马褂 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百年不过是其中短暂的瞬间。但20世纪却由于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发生巨大变化,使服装也随之出现频繁的变化。图为“飞虎队队员”龙启明(左)小时候和哥哥、父亲穿着长袍马褂的合影(20世纪20年代末摄)。
中山装和西装 近代服饰 旗袍 20世纪的20-30年代,清朝的三寸金莲靴、长袍马褂逐渐被西装西帽、锦缎连衣裙所取代。图为1929年,一个铁路职员家庭的7个子女合影。照片后排左立者王惠兰时年15岁。她身着浅色长棉袍,发辫盘于两耳侧,簪花,是那时少女时兴的装束。
中山装 中国特色中西合璧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立国四维:礼、义、廉、耻。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50年代 列宁装备受青睐 列宁装,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
布拉吉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连衣裙叫做布拉吉。布拉吉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连衣裙叫做布拉吉。 图为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女工在试穿“布拉吉”(1957年2月整理)。
70年代中苏交恶,毛泽东指出准备打仗,局势一触即发,报家卫国成为人们的梦想。那个时代的很多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军人梦。 70年代 军装最具特色
海军74式夏季常服 74式海军士兵服
90年代至今 五彩缤纷 追求个性
沧桑中国 百年变迁 交通篇
马车 马车是马拉的车子,或载人,或运货。马车的历史极为久远,它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漫长。一直到19世纪,马车仍然是城市交通的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喜欢马车的优雅和诗意,喜欢乘坐马车从容地穿过乡村大道或古旧的城区街巷去访问朋友。随着火车和汽车的出现,车轮转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至此,马车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
轿子 中国传统的重要代步工具是轿子, 有人力肩扛而行。清末民初仍被使用。
黄 包 车 黄包车,又名人力车。来自日本,又叫东洋车、洋车。为引人注目,招徕生意,车身涂黄漆,故名黄包车。
自行车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
轮船 轮船促成了人类生活的改变,造成人类以往连做梦也没想到的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现代化的轮船,其中有客轮、货轮和油轮,正在从事着各种关系到人类命运的全球性商业航运。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火车
汽车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真正代表中国交通工具重大进步的是电车、汽车的出现。 中国的有轨电车是在20世纪初从欧洲传入的,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汽车兴起后,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被取而代之。它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使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时空的突破和超越,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更新。 现 代 概 念 车 电车
飞机 莱特兄弟与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沧桑中国 百年变迁 住房篇
目录 20世纪初 四合院里看洋楼 民国时期 西式建筑露峥嵘 新中国后 新村成为风景线 文革时期 神州处处大杂院 改革开放 高楼林立花园遍地
1、20世纪初:四合院里看洋楼 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多为院落布局,而四合院正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住宅形式。四合院按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住房对称,正房朝南,东西两侧是厢房,另有耳房和小院。院中铺地砖,两旁可种树木花草,形成一个舒适宁静的居住环境。北京的四合院是这类住宅的典型 。
2、民国时期:西式建筑露峥嵘 1928年修建的沙逊大厦(今南京路外滩和平饭店北楼)是一幢10层的钢架结构大楼,整座楼用花岗石砌筑,外形简洁明朗。此楼的建造明显受到19世纪末出现在美国芝加哥高楼建筑风格的影响,外部不重雕琢,内部却装饰得豪华无比。沙逊大厦是上海第一座10层以上的大楼
3、新中国成立后:新村成为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率先改造了臭水横溢的龙须沟和破烂不堪的和平里,建了新住宅区,在东郊和西郊,也建设了配套住宅。一般是独门独户,每户建筑面积50平方米。50年代初,设立了建筑工程部,第一任部长陈正人。在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内,一举建成住宅9454万平方米,缓解了饱受战乱之苦的平民百姓的居住条件。“二五”期间再接再厉,又建成了1.1亿平方米。
4、“文革”时期:神州处处大杂院 70年代末,全国城镇住宅面积约40亿平方米,其中解放后新建的仅占百分之十几,就是说,当时全国城市绝大部分人住的是解放前的房子,陈旧不堪,杂乱无章。再加上50年代盲目生育,70年代进入生育高峰,子女多了住不下,院子里搭出个坯间,或者盖间小厨房,腾出来的厨房住人,能想的法子都想到了。于是,迫于人口与住房的矛盾,大杂院出现了。大杂院里通常住着10多户甚至更多的人家,共用一个厕所,有些还是不分男女的,很不方便。华北的四合院、江南水乡的秀丽庭院,能保持原貌的不多了,大部分成了大杂院。
谢 谢 欣 赏 求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