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201 Views
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影响. 卢梭与尼采 政治文化、思想的对比. 文化 关于政治文化的解释 卢梭的政治文化观与法国政治制度 尼采的政治文化观与德国政治制度. 文化. 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政化(即不同时期的执政者倡导的文化)是文化和先导,有什么样的政化,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E N D
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影响 卢梭与尼采 政治文化、思想的对比
文化 • 关于政治文化的解释 • 卢梭的政治文化观与法国政治制度 • 尼采的政治文化观与德国政治制度
文化 • 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政化(即不同时期的执政者倡导的文化)是文化和先导,有什么样的政化,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 “德国诗人海涅提醒法国人,不要轻视观念的影响力:教授在沉静的研究中所培育出来的哲学概念可能摧毁一个文明。他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成了斩除德国自然神论的利刃,卢梭的著作在罗伯斯庇尔手中成了摧毁旧制度的血迹斑斑的武器;他预言费希特与谢林的浪漫信仰,在他们的狂热的德国追随者那里,总有一天会产生反对西方自由文化的可怕后果。” [1][1] [英]以赛亚·柏林 《自由论》(《自由四论》扩充版),译林出版社,2003年12月版,P166
政治文化 的解释 • 首先通过提供合法性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公众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论述,在传统社会中,政治合法性往往取决于统治者的世袭地位,取决于宗教习俗,或者取决于政治权威人物的个人魅力。而在现代民主政治体系中,政治合法性则取决于政治活动的民主宪政基础。“一个政治体系提取资源、管制行为和分配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受制于当局合法性的程度和性质。一般说来,如果合法性下降,即使可以用强制手段来迫使许多人服从,政府的行为也会受到妨碍。”[1]对于政治体系而言,政治文化还提供了一种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意识。无论是在政治制度形成,还是在政治制度演进和变革的过程中都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确定政治制度调整与变革的目标,提供取向、规范与调节的功能。在社会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可以发挥“诗歌”和“线路图”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政治文化内在地存在于制度的设计、运转当中。这就使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具有相同文化传统和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会实行不同的制度模式,而相同制度的国家具体的运转方式又不同。政治文化构成了制度的内核,构成了一种制度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认为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原因所在。 [1]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东方出版社,2007年,P33.
第三,政治文化影响人们对现有的政治秩序的判断。如果感到现有的社会与理想的目标接近,那么政治进程就会平稳。同时,人们对个人通过政治行为影响自己命运的能力抱着怎样的信念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认为人类社会的行为能够影响社会发展,得到某种结果,那么,对那些维护有可能实现的理想并努力实现新的理想的政策就有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人们可以把这种期望转化为赞成社会的不断变革的心理,形成阿尔蒙德所说的“政策文化”。第三,政治文化影响人们对现有的政治秩序的判断。如果感到现有的社会与理想的目标接近,那么政治进程就会平稳。同时,人们对个人通过政治行为影响自己命运的能力抱着怎样的信念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认为人类社会的行为能够影响社会发展,得到某种结果,那么,对那些维护有可能实现的理想并努力实现新的理想的政策就有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人们可以把这种期望转化为赞成社会的不断变革的心理,形成阿尔蒙德所说的“政策文化”。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包括一下这些属性:对权威的态度;对真理的信仰或观念;决策方式上的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对于热爱、疏远、拒绝、信任或猜疑等行为的感觉;认识和见闻;和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1]政治文化的主要属性就是对权威的态度,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要求是什么。“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包括一下这些属性:对权威的态度;对真理的信仰或观念;决策方式上的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对于热爱、疏远、拒绝、信任或猜疑等行为的感觉;认识和见闻;和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1]政治文化的主要属性就是对权威的态度,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要求是什么。 • [1] [美]劳伦斯·迈耶 《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 ,华夏出版社,2001年5月,P16
卢梭的政治文化观对法国的影响 • 卢梭作为法国近代浪漫主义大宗师,向往古代城邦的直接民主,在其《山中书简》第八书对自由有着这样的表述:“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自由还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服于我们的意志;如果屈服了,那就不是服从公约的法律了。做完了主人的人,就不可能自由。”卢梭的自由观在《社会契约论》里有更为明确的描述,“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人是自由的,尽管是在屈服于法律之下。这并不是指服从某个个人,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我所服从的就是另一个人的意志了,而是指法律,因为这时候我所服从的就只不过是既属于我自己所有,也属于任何人所有的公共意志。一个主人可以允许这一个人而拒绝另一个人;反之,法律则不予以任何考虑,法律的条件对人人都是平等的,因此就既没有主人,也没有奴隶。” (《纽沙代尔手稿》)[1]。卢梭这种既强调人民“自由”,又重申服从公共意志的论调,唤出了伯斯庇尔:“帮恶棍得手了,共和国完了!”的临死呐喊。但是不能不说,卢梭的思想是成功的,正是这样不断掀起的法国革命浪潮,让民主、自由、博爱,成为法国的政治文化主导。 [1] [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 ,商务印书馆出版,2008年10月版,P20
尼采的政治文化观与德国 • 尼采的超人哲学与强力意志学说,从大多数学者的分析上都是认为:希特勒盗用、曲解了尼采哲学,尼采强调的是具有“贵族”精神、有强力冲创意志、不为群畜误导的超人,除此之外尼采摒弃教会传统,公然宣称上帝之死,更是对权威的蔑视,是尼采“以其谱系学方法对‘道德’做了考证,他发现了这样的事实:一向被视为客观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只是某些人意志的表达,他将道德从宗教土壤里拔出来,以生命力的强弱重新定位其标准,这就是‘超人’道德。”[1] • 但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尼采虽然蔑视现世的权威,但其自身在探讨自然、人生的目的时却不知不觉的走向了形而上的崇拜,即是对一种比神更高的意志的崇拜,这种蔑视与创立,其实却也是一种崇拜向另一种崇拜的过渡,虽然内容有很大变化,但实质却有相似之处,正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论三种变形所揭示出的:比“你应该”(象征着世俗教会)更高于一级的是“我要”(英雄人物,成为什么,象征冲创的开始);比“我要”更高一级的是“我是”(象征古希腊诸神,但却是另一种世俗要求的开端)。[2]所以不难看出,尼采虽然推倒了基督教会精神权威,提出强力冲创意志,强调个人不屈精神的至高无上,但是其体系却有建构在基督教体系思想之上的嫌疑,而希特勒在曲解、利用尼采的强力意志思想之后,更是将强力发展为一种国家的强力、领袖的专制。[1]李晓林 《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P64—65 • [2] [德]尼采著 杨恒达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译林出版社,2007年12月版,P18—20
总述 • 所以说政治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全部活动的场景,不研究一国文化,我们就不能理解一国的政治。更具体地说,一个体制的政治文化限定了对于民主统治和专制统治可接受之态度变化的范围。因此,“政治文化的关键意义在于:一个国家的历史可以通过政治文化来影响当代政治,政府形式也通过政治文化得以维系。忽视政治文化的重要性就是否定历史本身的重要性。”[1] • [1] [英]罗德·黑格著,张小劲.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P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