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63 Views
杭州公共图书馆 发展的思考. 杭州图书馆馆长 褚树青. 引言: 杭州书 文化的历史传承. 网络 的世界,多元的未来. 开放 的城市,开放的图书馆. 结 语. 杭州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思考. 古 代. 引言:杭州书文化的历史传承. 东汉: 已经有民间藏书家 在此售书 、藏书 北宋: 开始成长为中国藏书、刻书、印书的重镇 南宋 : 宋代的杭州 刻本,又被称作“浙刻本”,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元代: 依然繁荣,仅西湖书院重新整理、刻印的书籍就有一百二十多种 明清以降: 达到鼎盛,能列出姓名的民间藏书家不下百人
E N D
杭州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思考 杭州图书馆馆长 褚树青
引言:杭州书文化的历史传承 网络的世界,多元的未来 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图书馆 结 语 杭州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思考
古 代 引言:杭州书文化的历史传承 • 东汉:已经有民间藏书家在此售书、藏书 • 北宋:开始成长为中国藏书、刻书、印书的重镇 • 南宋:宋代的杭州刻本,又被称作“浙刻本”,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 元代:依然繁荣,仅西湖书院重新整理、刻印的书籍就有一百二十多种 • 明清以降:达到鼎盛,能列出姓名的民间藏书家不下百人 • 代表人物: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八千卷楼的主人丁丙、丁申兄弟
现 代 近 代 引言:杭州书文化的历史传承 • 清末民初,近代西方的藏书理念逐渐传入中国,杭州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向公众开放的通俗图书馆。 • 杭州藏书楼:1900年创办,是杭州历史上第一座具有现代公共图书馆性质的公办藏书楼。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杭州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 1958年,杭州图书馆成立,她的发展和杭州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也和杭州绵延了五千年的文脉紧密相连。
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图书馆 杭州文化丰富多样。作为一个曾经的都城,她孕育了中国早期的 “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她又有着吐纳四方、消化古今、融汇创新的精神气质。这样的特质形成了杭州特有的开放、大气的城市性格,也奠定了杭州图书馆“开放”的办馆理念。
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体现在服务、建筑、资源建设、技术应用、管理等方方面面 开放的服务观 开放的建筑观 开放的资源观 开放的技术观 开放的管理观
一是为所有的人群提供普遍均等的信息服务 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图书馆 开放的服务观: 保障公民平等的阅读权利和文化权利,打造全民共享的图书馆 • 2006年:倡议整个杭州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共同签署《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约》 • 2008年新馆开放后:免证阅览,免办证押金,实现了完全的免费服务 • 完善的无障碍设施 • 以“总分馆制”为模式的杭州市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 • 截至2010年5月,共建成基层服务点近2000个,2009年全年流通文献180万册次,服务人次近200万
二是对不同的用户提供多元、个性的图书馆服务,二是对不同的用户提供多元、个性的图书馆服务, 体现“大阅读”的概念,变“文献阅读”为“文化阅读” 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图书馆 开放的服务观: 保障公民平等的阅读权利和文化权利,打造全民共享的图书馆 • 建有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佛学图书馆等专业性分馆,还建有棋类、印学、音乐等多个主题分馆 • 音乐图书馆及其“总有一种声音打动你”系列音乐活动已成为杭州的城市品牌 • 极具地方特色和人文色彩的公益性讲座“文澜大讲堂” • 与民间及专业艺术团体合作,举办公益演出 • 免费的技能培训 • 深层次信息服务、展览、沙龙、青少年第二课堂
开放式的空间设计、家居式的阅读环境给读者自由、随性的阅读感受开放式的空间设计、家居式的阅读环境给读者自由、随性的阅读感受 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图书馆 开放的建筑观: 让图书馆成为市民的公共空间、城市的客厅 • 低层设计,方便读者上下 • 开放空间大,馆内近90%的面积向读者开放 • 软分割的空间设计,借阅一体 • 纸质的、网络的、视觉的、听觉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料共存于一个空间 • 有线无线网络全馆覆盖 • 书架高低错落有致,照明灯、书架灯、台灯三重灯光效果符合人们的阅读需求,典雅的书桌,暖色系的家具,沙发、地毯、壁炉式的装饰营造出居家书房的温馨感觉
设施一流的各种空间提供给市民预约免费使用 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图书馆 开放的建筑观: 让图书馆成为市民的公共空间、城市的客厅 • 多个设施完善的研究室、会议室、沙龙室 • 具有一流舞台效果的报告厅 • 音乐图书馆HI-FI音乐室
2003开始实施“一证通”工程,整合杭州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2003开始实施“一证通”工程,整合杭州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实现了区域范围内文献资源的联合编目和通借通还 加入了长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联盟等合作组织,通过馆际互借等方式, 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2009年,加入OCLC,成为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首家管理性成员馆。 通过OCLC的联合编目和馆际互借系统,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资源共建共享 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图书馆 开放的资源观: 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挖掘有限资源的无限能量
全面应用RFID技术管理文献资料,馆藏资源向读者全面开放全面应用RFID技术管理文献资料,馆藏资源向读者全面开放 为用户提供各类自助服务:自助式打印复印系统、小额消费的POS机、 数字资源远程访问系统、24小时开放的图书自助归还系统 搭载有线宽带城域网、无线宽带城域网、移动数字电视网、移动多媒体 网等四网联合的信息平台,实现了直接到用户身边的信息服务,读者可 以没有任何限制地免费使用杭州图书馆提供的数字资源 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图书馆 开放的技术观: 融汇多学科技术,开发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新服务模式
在内部: 倡导“人人都是管理者”的图书馆文化,建立起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 合的管理制度 在外部: 成立“图书馆之友社”,吸收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 成立杭州市图书馆事业基金会,通过企业家的捐赠推动杭州图书馆的发展 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图书馆 开放的管理观: 吸纳多种力量,构建开放的图书馆管理平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尊重群众,力量壮大 与时俱进,不断前进 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图书馆
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开放的服务理念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持证读者量、到馆人次、外借册次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图书馆,再见? 网络的世界,多元的未来 • 亚马逊网站最近宣布,其网上商店的电子书销售已经超过了精装书;德国有关人士预测,到2015年,德国图书卖场的面积将会缩水40% • 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产值达799.4亿元,首次超越了传统书报刊出版行业 • 汉王、盛大、中移动,一个提供终端设备、一个提供内容、一个提供运营,联手推出了中国自己的电纸书,试图掀起一场掌上阅读的革命 • 手机阅读服务层出不穷,提供内容越来越多,使用方式越来越简单,收取费用越来越低
图书馆,难以再见! 网络的世界,多元的未来 • 杭州图书馆受到杭州市民的追捧,2010年上半年到馆人次近125万,日均到馆近7000人 • 不论是东部还是西部,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中国正在掀起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兴建热潮:广州图书馆、福州图书馆、济南图书馆、呼和浩特书馆、赤峰图书馆……
我将再起 网络的世界,多元的未来 • 种种现象表明,现代图书馆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图书馆数量、建筑面积、用户数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增长,它证明了实体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和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然,在今天的信息和网络世界里,所有具有生命力的图书馆都会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
网络的世界,多元的未来 现代图书馆特别要关注的三个方面: 关注发展情势 调整发展模式 注入新鲜内容
关注相关行业最新发展动态 引进其他学科中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内容 掌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网络的世界,多元的未来 关注发展情势
借鉴不同行业的先进管理模式,推动图书馆制度化管理借鉴不同行业的先进管理模式,推动图书馆制度化管理 将内部员工绩效考核、外部服务绩效考核和社会评价相结合 网络的世界,多元的未来 调整发展模式
强化咨询服务,使其成为图书馆职业的象征 网络的世界,多元的未来 注入新鲜内容: 图书馆事业既古老又年轻,需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 • 改变单一的以以借阅服务为主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建立以咨询服务为主导的新服务模式,确立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形象。 • 咨询服务承担着知识援助和智力扶持两方面的职能,前者主要针对高端用户提供学术咨询和文献咨询服务,后者则面向普通群众提供信息咨询,比如培训读者、指导学生课堂作业、文献提供等。
突出文化休闲与交流的功能,打造城市客厅 网络的世界,多元的未来 注入新鲜内容: 图书馆事业既古老又年轻,需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 • 使图书馆成为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场所,各种民族、各种类型的文化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展示和表演 • 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城市精神的象征,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里交流思想、阅读文化 • 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让图书馆建筑成为人类文化的象征
发展信息制作与传播,开拓图书馆的新职能 网络的世界,多元的未来 注入新鲜内容: 图书馆事业既古老又年轻,需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 • 融入出版业:图书馆应利用自身在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变信息的保管者为信息的编辑者和出版者,在传统出版业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在文献出版中占有一席之地。 • 渗入电视传媒业: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公共”的特点,将电视等商业媒体因为经济利益原因不愿意发布的人文等专业性信息在数字图书馆中发布,成为传统媒体之外的又一信息发布场所。
结 语 图书馆行业现在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旧的业务格局已经发生变化,新的工作模式正在形成。图书馆人应赋予图书馆新的定位,发展图书馆新的功能,将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集科技、文化、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继报纸、电视之外的市民“第三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