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likes | 1.06k Views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本章结构. 其内容是: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教学内容. 本章阐述改革和开放的理论和实践。 怎样认识改革是革命,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怎样理解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E N D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本章结构 其内容是: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教学内容 本章阐述改革和开放的理论和实践。 怎样认识改革是革命,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怎样理解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教学目的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本章的教学目在于使学生对改革开放有一个比较准确和清晰的初步认识和基本了解。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意义,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掌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对外开放则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明确在改革开放中,必须用“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判断标准。
重点与难点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2、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3、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4、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导入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和开放紧密相联,邓小平一方面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都叫改革,另一方面,又把改革政策也称为开放政策,他说实际上我们制定了两个开放政策,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和改革一起成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怎样理解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本章将对此做出专门的介绍与分析。
教学导入 “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 ——1978年《时代》 “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2008年《时代》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从世界和时代的坐标中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 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
超英赶美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
邓小平关于改革的几句振聋发聩的话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条。
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恰值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个农民,相聚茅草屋中,在当场写下的一纸字据上按下17个红手印和3个印章,代表全队20户人家(两家户主在外讨饭未归)。字据写道:“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恰值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个农民,相聚茅草屋中,在当场写下的一纸字据上按下17个红手印和3个印章,代表全队20户人家(两家户主在外讨饭未归)。字据写道:“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结束政治上的混乱状态、经济停滞状态和思想上的僵化状态,改革被实践证明不合理的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成为改革开放决策得以出台的强大推动力。
(1)时代主题的转换 (2)新技术革命 (3)资本主义的调整 科技水平 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 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国20年左右 • 人均GDP • 日本的1/20 • 美国的1/30 • 年产5000万吨褐煤 • 西德2000工人 • 中国16万人 • 每小时起落飞机 • 法国戴高乐机场60架 •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架
第一,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视频播放 改革是一场革命
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一场革命,单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指出: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2008年,绝对扶贫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一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变化 物资短缺,凭票购买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消费水平、结构 扶贫标准大幅度提高 单位:元 人民币 扶贫成就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 ——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8% 21世纪 初 2300 (2010年不变价) 90年代 中后期 80年代 中后期 70年代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邓小平指出: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 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视频播放 联产承包
视频播放 乡镇企业
2.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
3.“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第一,“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第二,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第二,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上不能陷入姓“社”还是姓“资”的抽象争论?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上不能陷入姓“社”还是姓“资”的抽象争论? 一方面因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
邓小平指出: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3.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首先: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其次,我国改革处于攻坚阶段,要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