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學習目標:. 華夏傳統的天下觀 遼 的建國與宋遼間的關係 夏 的建國與宋夏和戰 北宋 與 金 的關係 南宋與金的三次和議. 唐 ~ 清 朝代演變圖. 西夏. ( 党項 ). 遼. 金. ( 契丹 ). ( 女真 ). 五代.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 梁→唐→晉→漢→周 ). 唐. 十國. 一、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 朝貢貿易. ( 一 ) 華夏傳統的天下觀 1. 確立於 周代 2. 內容: 天子居中 , 諸侯在外 , 四夷在更外圍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2. 學習目標: • 華夏傳統的天下觀 • 遼的建國與宋遼間的關係 • 夏的建國與宋夏和戰 • 北宋與金的關係 • 南宋與金的三次和議

  3. 唐~清朝代演變圖 西夏 (党項) 遼 金 (契丹) (女真) 五代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梁→唐→晉→漢→周) 唐 十國

  4. 一、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 朝貢貿易 (一)華夏傳統的天下觀 1.確立於周代 2.內容:天子居中,諸侯在外,四夷在更外圍 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4.認為天下是由文化較高的華夏諸邦和落後的四夷所組成,這些周邊部族應受中國之教化 5.最高理想:歷代君臣多維持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並要求鄰邦稱臣朝貢。 天朝上國 四夷 6. 即使後來取代漢族建立帝國的蒙元和滿清也不例外。

  5. 華夏傳統的天下觀

  6. 一、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 (二)實質外交 1.當中國與周邊民族勢力消長逆轉之時,往往發展出各種形式的實質外交關係以因應變局。 2.西元10~13世紀時,相繼崛起的遼(916~1125)、夏(1038~1227)、金(1115~1234)北方民族政權,擁有強大騎兵,又占領華北部份農業區,因此足以與奉行「強幹弱枝」、「重文輕武」國策,導致國力不振的宋朝長期抗衡。 3.兩宋與遼、夏、金以「國與國」形式互動,有別於華夏傳統的天下觀。

  7. 二、宋遼關係 耶律德光(902~947):耶律阿保機之次子,是為遼太宗。 (一)遼建國 1.族群:契丹族 2.時間:唐末後梁之間(916) 3.建國者:耶律阿保機(遼太祖) 西元916年統一契丹各部稱帝,又四處擴張領土,稱雄北亞。 4.擴展:耶律德光(遼太宗) 耶律德光(遼太宗)助石敬瑭(兒皇帝)建立後晉,取得燕雲十六州軍事要地,改國號為遼,中原北方門戶因此洞開。

  8. 長城 燕雲十六州:相當於今日河北、察哈爾、山西三省等總共十六個縣,其特色都在長城以南。 五代後唐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892-942)在契丹主耶律德光的支持下,建國稱帝,是為「大晉皇帝」,國號史稱「後晉」。 石敬瑭(兒皇帝)則割讓今河北、山西北部的十六個州,即「燕雲十六州」,以為回報。自此,中原王朝失去了北面防守的天然屏障。

  9. 燕雲十六州 • 這十六州是:幽州(今北京), 薊州(今河北薊縣),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邱), 涿州(今河北涿縣),檀州(今河北密雲),順州(今河北順義), 儒州(今河北延慶),媯州(今河北懷來),新州(今河北涿鹿), 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雲州(今山西大同), 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朔州(今山西 朔縣)。

  10. 二、宋遼關係 (二)宋建國 1.五代十國:唐中葉後,藩鎮割據的延續和擴大。 (1)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方) (2)十國:主要建國於南方。 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南平)、北漢

  11. 五代十國的比較

  12. 二、宋遼關係 (二)宋建國 2.北宋的建國 (1)建國者:宋太祖(趙匡胤) (2)經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3)首都: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13. 宋太祖趙匡胤 (927~976) 宋太祖趙匡胤皇袍加身處:河南開封陳橋驛

  14. 杯酒釋兵權 乾德初,帝因晚朝與守信等飲酒。酒酣,帝曰:「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守信等頓首曰:「今天命已定,誰復敢有異心?陛下何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等謝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謝曰:「陛下念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稱病,乞解兵權,帝從之。 (宋史石守信傳)

  15. 二、宋遼關係 (二)宋建國 2.北宋的建國 (4)基本國策:強幹弱枝 a.中央集權: • 收回各地兵權(杯酒釋兵權)。 • 削弱藩鎮勢力,將地方行政、軍事、財賦等權收歸中央。 b.文人政治: • 獎勵教育、擴大科舉、優禮文人,形成「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 • 中央與地方重要職位由文人擔任,防止武人干政。 強幹 弱枝

  16. 二、宋遼關係 (二)宋建國 2.北宋的建國 (5)影響 a.矯正唐末以來武人專權跋扈之弊。 b.使宋代國防陷入積弱不振的危機中。

  17. 二、宋遼關係 (三)宋遼和戰 1.宋太祖北伐 (1)背景:宋建國後的策略是先平定南方,對遼採取守勢。 (2)北伐:宋太祖即位後兩度攻遼皆敗,損失慘重,從此不敢輕言北伐。 (3)結果:遼益輕宋,不時利用騎兵進擾。

  18. 二、宋遼關係 (二)宋遼和戰 2.宋真宗「澶淵之盟」 (1)背景: 遼兵南侵: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聖宗舉兵南侵,直抵黃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北省濮陽縣),對宋都汴京形成嚴重威脅。 真宗親征:面對遼的威脅,朝臣紛議遷都求和,幸而宰相寇準力主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擊潰遼軍前鋒,暫時解除危機。 和議:因宋、遼勢均力敵,又各懷隱憂,遂有息兵議和意願,乃於翌年訂立「澶淵之盟」。

  19. 寇準 宋真宗

  20. 二、宋遼關係 (二)宋遼和戰 2.宋真宗「澶淵之盟」 (2)內容: 宋每年贈與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兩國約為兄弟之邦。(宋為兄、遼為弟) 以白溝河(今河北拒馬河)為邊界,從此互不侵犯,不得容納叛亡與增加邊備。

  21. 白溝河 澶州

  22. 榷場貿易:宋、遼、西夏、金 政權在邊境開設的貿易市場, 由官方監督,供鄰近民族互市。 二、宋遼關係 (二)宋遼和戰 2.宋真宗「澶淵之盟」 (3)歷史意義: 中國首次與鄰邦建立平等之外交關係。 a.宋遼互稱「南北朝」,互派使節。遼稱宋為「南朝」,宋稱遼為「北朝」。 b.兩國君主建立親屬關係(兄弟),而非君臣關係,開啟新的國際關係模式─兄弟國外交。 c.兩國進行官方監督的榷場貿易,而非朝貢貿易。 盟約確保宋、遼間百餘年的和平關係。 a.對於雙方的文化和經濟發展很有助益。 b.後來宋人也常利用歲幣與榷場貿易來誘使夏、金維持和平關係。

  23. 二、宋遼關係 (二)宋遼和戰 2.宋真宗「澶淵之盟」 (4)宋君臣對「澶淵之盟」 的看法: 仍抱持以中國為尊的天下觀,認為雙方和議,乃遼慕義歸附所致,是威德兼施的成功外交。 基於實事求是的態度,重新評估遼的實力,體認維持和平現狀的必要。 a.曾有官員評估,支付遼的歲幣,僅為用兵之費的百分之一、二,和平較戰爭為經濟。 b.也有官員指出遼已有別於傳統夷狄,成為中國的勁敵。 有人批判「澶淵之盟」乃「最下之策」,憂慮宋朝的長期苟安、買和心態,將導致邊防廢弛等潛在危機。

  24. 三、宋夏和戰 (一)西夏建國 1.位置:夏國位居西北(陜西、甘肅、寧夏),因此通稱為西夏。 2.族群:屬於羌族的党項人。 3.崛起:宋仁宗時,元昊稱帝(1038),國號大夏,脫離對宋、遼的臣屬關係。 (二)宋夏和戰 1.宋仁宗與夏言和 (1)連年入寇:宋禁絕對夏貿易,導致夏連年寇邊西北邊疆,宋軍屢敗。

  25. 元昊 • 西夏党項部的首領。其先祖曾率部眾歸降於唐,受封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故稱李元昊。 • 北宋建立,元昊歸宋,賜姓趙 • 1038年接受遼的冊封,為西夏皇帝,國號大夏。 「火急馳馬」銅敕牌,是西夏傳遞文書、命令的使者專用的身份證明。

  26. 西夏戎服圖

  27. 三、宋夏和戰 (二)宋夏和戰 1.宋仁宗與夏言和 (2)雙方言和 背景:元昊傷亡消耗亦大,加上遼夏發生衝突。 結果:元昊遣使與宋議和(1044) 內容: a.夏再度稱臣。 b.宋每年賜給夏銀、絹、茶等物資,並重新開放沿邊榷場。

  28. 三、宋夏和戰 (二)宋夏和戰 2.宋神宗:宋、夏軍事衝突仍然不斷,貿易時通時絕。 3.西夏為患原因 (1)夏:常以遼為外援,採取聯遼制宋策略。 (2)遼:企圖主宰國際事務,時常已宋夏紛爭中的調人自居。 (3)宋朝:力圖破壞遼、夏合作,維持國際均勢,並試圖維持宋、夏間的宗藩關係。 (4)南宋:夏為金所隔,與宋殊少來往;及蒙古崛起,理宗寶慶三年(1227),始為所滅。

  29. 宋遼時期全圖

  30. 四、宋金關係 (一)金建國 1.族群:生女真族(遼化不深的女真人) 2.崛起:北宋末年,完顏阿骨打(金太祖)統一女真各部,叛遼稱帝(1115)。 (二)金兵南侵 1.背景 (1)金兵屢敗遼師,宋採聯金滅遼策略。約定事成後,宋以輸遼之歲幣輸金,金則以燕雲十六州還宋。 (2)因參戰的宋軍屢戰屢敗,自暴弱點,最後只能以鉅款贖回燕京及附近之地。又未能固守盟約,接納金之叛將,是以金藉口南侵。

  31. 四、宋金關係 (二)金兵南侵 2.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1)時間:宋欽宗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 (2)背景:北宋採取聯金滅遼策略 (3)經過 • 遼滅亡後,金人南侵,攻陷汴京。 • 俘宋徽宗、宋欽宗,宋室南渡,北宋滅亡。

  32. 宋欽宗 宋徽宗

  33. 四、宋金關係 (三)宋室南渡 1.宋金對峙: (1)北宋滅亡後,北宋舊臣擁立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是為南宋高宗。 (2)南宋高宗即位初期,曾試圖中興,後來聽主和派建議,避敵南遷,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與金形成對峙局面。

  34. 宋高宗

  35. 四、宋金關係 (三)宋室南渡 2.宋金和議(主要有3次) (1)紹興和議 背景:南宋高宗無心再戰,急想求和,下令前線軍隊班師,進而罷除岳飛(1103~1142)等大將兵權,和議遂成。 時間:紹興11年(1141) 內容: a.宋向金稱臣。 b.宋每年向金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 c.雙方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今陝西寶雞南方)為界。 意義:這是宋最屈辱的和議,雙方僅維持20年和平。

  36. 岳飛(1103-1141) 岳飛,字鵬舉,宋相州湯陰人,為宋朝抗金名將。事母至孝,家貧力學。宣和年間從軍,屢破金兵,復國有望,然因宰相秦檜力主和議,於是一日內連降十二道金字牌,召還,誣陷「莫須有」的罪名而死於獄中。南宋孝宗時復其官位,諡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諡忠武。有《岳武穆集》。

  37. 有人問岳飛說,天下要如何能太平? 岳飛回答道: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 天下太平矣!」

  38. 滿江紅 岳飛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

  39. 精忠報國 岳飛的母親為了提醒岳飛,不要忘了金人的侵略,復興宋室,想到一個比刺字更好的辦法。 娘~~~別鬧了,我會記得的。。。

  40. 岳王墓前的秦檜夫妻

  41. 東窗事發 秦檜是宋高宗時的丞相,卻與金人私通,力主和議,企圖賣國求榮。但是宋朝的名將岳飛屢敗金兵,破壞了秦檜的奸計,於是秦檜一日之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等到岳飛回到京師,便將他下於獄中。秦檜想要殺掉岳飛,但是害怕朝廷社會的輿論,如果不殺掉岳飛,又怕岳飛阻撓和議,破壞自己和金人的協議。為此,秦檜坐在家中的東窗下,苦惱不已。他的妻子王氏知道了,就對秦檜說︰「擒虎易,放虎難。」意思是要秦檜把握機會,除去岳飛。秦檜被妻子的話打動,當晚便將岳飛處死。後來秦檜遊覽西湖,在船上看到岳飛的冤魂向他索命而死。不久之後,其子也死了。王氏請道士超度兩人。道士在地府見到秦檜之子戴著鐵枷,又在酆都看到秦檜和另一位陷害岳飛的大臣,兩人身上也都戴著鐵枷在受苦。秦檜見到道士,便請他轉告王氏:「我們在東窗下設計陷害岳飛的陰謀,已被揭發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東窗事發」,用來指陰謀或非法勾當敗露。

  42. 四、宋金關係 (三)宋室南渡 2.宋金和議(主要有3次) (2)乾道和議 背景:南宋孝宗雖然北伐失利,但金也因政局不穩,有意休兵。 時間:乾道元年(1165) 內容: a.金與宋由君臣改為叔姪關係 b.兩國以平等國書往來 c.每年給金歲幣減為銀、絹各二十萬 意義:這次和議,約維持四十年和平

  43. 四、宋金關係 (三)宋室南渡 2.宋金和議(主要有3次) (3)開禧和議 背景:南宋寧宗時,權臣韓侂冑北伐大敗。 時間:開禧二年(1206) 內容: a.金與宋由叔姪改為伯姪關係 b.殺韓侂冑 c.每年給金歲幣增為銀、絹各三十萬 d.另致犒軍錢而不必割地,國境如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