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772 Views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Classic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 新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 界碑. 绝对成本学说 比较成本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 里昂惕夫之谜. 规模经济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战略贸易理论 一体化理论 跨国公司理论. 问题:中国何以从美国进口小麦而向美国出口大米?.
E N D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Classic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 新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 界碑 绝对成本学说 比较成本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 里昂惕夫之谜 规模经济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战略贸易理论 一体化理论 跨国公司理论
问题:中国何以从美国进口小麦而向美国出口大米?问题:中国何以从美国进口小麦而向美国出口大米? • 在中国,小麦和大米的生产采用落后的手工生产方式,两种产品生产率水平相同。在美国,因为小麦生长于旱地,可以完全实现机械化生产,自动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也高,而水稻生长于水田,不便自动化作业,因而生产率水平较低。 • 这样,对于两个国家来说,美国专门生产小麦,中国专门生产水稻,然后产品在两个国家之间交换,双方都可以从中获得利益。
一、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 时代背景15世纪,西欧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生活对资本的依赖逐渐深化,社会财富的重心从土地转向了金银货币,交换的目的从互通有无变成了积累财富为目的。当时积累财富的主要手段是获取黄金,如果自国没有黄金资源则对外贸易或掠夺成为获取黄金的主要途径。而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一系列地理发现给西欧通过贸易或掠夺积累黄金的机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商主义应运而生。
早期的重商主义思想:货币平衡论(15—16世纪中叶) 以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视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认为国家采取行政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就可以使金银流入国内。 • 晚期的重商主义思想:贸易平衡论(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 反对限制货币输出,认为此举会导致贸易对象国报复而起不到积累财富的本来目的。贸易平衡论认为,对外贸易可以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贸易总额保持顺差的原则。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 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斯密认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利益论。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
斯密的分工的思想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促进财富的增加。理由是:一是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分工可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工作,从而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三是分工可使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变工具和发明机械。 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如果一个国家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如果各个国家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然后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从中获得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基本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生产和贸易模式 •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来表示。Qj是产量,L是劳动投入。一国如果具备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则具备绝对优势。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 表示。如果一国单位产量的要素投入低于他国,则具备绝对优势。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1) • 表中假设中美两国都各自拥有100人的劳动总量,从事大米和小麦的生产,但两国生产技术不同,因此产出不同。假设都将劳动用于大米的生产,中国可以生产100吨,而美国是80吨。如果都用于小麦的生产,中国生产50吨美国生产100吨。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Qj/L) • 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中国每人/年可以生产1吨大米,美国只能生产0.8吨,中国具有大米生产的绝对优势。相反,美国具有生产小麦的绝对优势。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aLj) •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讲,每吨大米在中国只要1单位劳动的投入,在美国要1.25单位。相反小麦在中国要2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在美国仅要1个。
贸易所得 中国和美国贸易前的产量 中国和美国贸易后的产量 中国和美国贸易前假设把劳动均等的分布到小麦和大米的生产,两国的大米总产量是90吨,小麦是75吨。如果两国各自专业化与绝对优势 产业,比分工前总产量提高,通过交换可以使两国消费更多的大米和小 麦。
理论的局限性 中美两国的生产可能性 假设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如表列数字,美国在大米和小麦生产上都具备绝对优势,则美国出口两种商品,单方向的贸易无法延续,因此国际贸易将不会发生。斯密理论的局限性将有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来解决。
三、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 大卫.李嘉图(1772-1823)英国经济学家,富商,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李嘉图的贸易思想 • 李嘉图用“比较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建立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可能。
若甲国生产AB两种产品均居劣势,只要生产其中劣势较小的那个产品,也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节约劳动。比较成本理论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若甲国生产AB两种产品均居劣势,只要生产其中劣势较小的那个产品,也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节约劳动。比较成本理论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2.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一、基本假设和生产贸易模式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是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 因此可以用两种方式说明比较优势:生产效率相对成本
产品的比较优势的衡量 (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
中美相对劳动生率 劳动投入总量两国都是100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该国在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具有比较劣势。中国大米的劳动生产率是1吨大米/0.5吨小麦,即2吨大米/吨小麦,美国是0.8吨大米/吨小麦,2〉0.8,中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美国,具有大米的比较优势。同样的道理,美国具有小麦的比较优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 单位成本=成本/产量
中美两国大米和小麦生产的相对成本 劳动投入总量两国都是100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比其他国家低,该国在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具有比较劣势。中国大米的相对成本比美国低具有大米的比较优势,美国具有小麦的比较优势。
解决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用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说明贸易如何发生(中国均为劣势),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下表可以看到,中国生产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比美国高,美国生产小麦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比中国高,两国可以进行国际贸易。
3.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 (一)总体均衡分析 可以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供给,用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需求。继续沿用两国(中美)、两种产品(大米和小麦)、单一要素(劳动)模式来说明比较优势的决定以及贸易利益的所在。
总体均衡分析及分析工具回顾 • 总体均衡分析包括商品市场上进口与出口两个部门的总体分析,也包括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两种市场的总体分析。
小麦数量 W A B C D 0 R 大米数量 总体均衡分析及分析工具回顾 • (一)供给方面: 生产可能性曲线 (PPC)表明一国在充分和有效使用其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假设中国只生产大米和小麦,如果中国将所有的资源用于大米生产可得到R数量的大米,如果仅生产小麦可以得到W数量的小麦。中国还可以在PPT上选任意生产组合(例如A、B、C、D点)进行两种商品的生产。
小麦数量 W A B 0 R 大米数量 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是一种选择所放弃的另一种选择可能的收入。决策者应该选择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选项。生产小麦必须少生产大米,如图,多生产少量的小麦,就需要放弃大量的大米。如果国际市场上大米与小麦等价,该国就会放弃小麦生产。 • 中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比较低,美国生产小麦的机会成本比较低,如果中美按照各自的比较利益进行专业化分工,那么他们都可以通过贸易来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福利的增进。
机会成本递增的PPC 机会成本不变的PPC 小麦 小麦 大米 大米 机会成本递减的PPC 小麦 大米 机会成本不变、递增和递减的PPC
需求方面:社会无差异曲线 (CIC) 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一国的平均消费偏好,如果社会无差异曲线偏向小麦则表明消费者更加偏好大米,反之亦然。 右上方的CIC代表更多的商品组合,因此代表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美国更偏向于小麦的消费,中国偏向于大米。 小麦 美国 CIC2 中国 CIC1 CIC2 CIC1 大米 大米
总体均衡(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图中PPC代表供给,CIC代表需求,PPC和CIC相切的E点是该国的均衡点,也是最优点。在该点上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经过切点的切线Pr/Pw代表该国的大米和小麦的相对价格,该价格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接受。当国际价格为P*r/P*w时,大米的国际相对价格比国内封闭均衡价格高,该国生产点移动到D。 (P*r/P*w) 小麦 数量 W (Pr/Pw) A F CIC3 D CIC2 B CIC1 C E 0 R 大米数量
美国 中国 小麦 P1=1 100 70 65 S1 出口 P0=1/2 C1 50 30 25 C1 CIC1 进口 C0(S0) CIC1 CIC0 进口 CIC0 C0(S0) P0=1.25 P1=1 S1 0 28 30 80 100 大米 0 50 70 100 出口 分析: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100
比较优势的确定:中国的国内均衡点位于Co(So),中国生产每吨大米的机会成本是0.5吨小麦,国内均衡价格为Po=1/2,美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是1.25吨小麦,国内均衡价格为Po=1.25。大米的机会成本等于PPC的斜率。中国具有大米的比较优势、美国具有小麦的比较优势。两国完全专业化与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按造国际价格交换部分产品。比较优势的确定:中国的国内均衡点位于Co(So),中国生产每吨大米的机会成本是0.5吨小麦,国内均衡价格为Po=1/2,美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是1.25吨小麦,国内均衡价格为Po=1.25。大米的机会成本等于PPC的斜率。中国具有大米的比较优势、美国具有小麦的比较优势。两国完全专业化与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按造国际价格交换部分产品。 • 贸易的利益:假定按1/1的比例两国进行交换,这个交换比例都优于各自国内的交换比例,因此双方都有交换的意愿。各国在有贸易时在自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国际价格线P1相切的C1点决定两种产品的消费。图中显示中国专业化于大米的生产后,自国消费70吨,余下的30吨按1:1的比例出口交换30吨小麦,这样中国在贸易后的消费组合为30吨小麦和70吨大米,比没有贸易时消费了更多的小麦和大米,社会福利提高。同样的道理美国参加贸易后也提高了消费水平。途中阴影的部分被称为“贸易三角”,反映了贸易量。
李嘉图模型的概括说明 1、发生贸易后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机会成本,对中国来说,没有贸易时大米的价格为0.5,有贸易时,升为1)。2、相对价格的变化促进各国实行专业分工,专业化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3、在新的生产和贸易下,各国获利,利得源于产品的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的有效配置。通过贸易,一国可以消费超出其生产能力的产品。
大国与小国之间的贸易 • 大国与小国的贸易,小国可以只生产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国仍需要生产两种产品。 • 小国与大国的贸易中,小国利益增长的幅度大于大国利益的增长幅度。
(二)局部均衡分析 • 局部分析只讨论某个产品市场而非整个经济的情况。局部均衡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某个具体产品市场上的价格、生产、消费以及这一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变动,也有助于我们弄清商品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和变动的。
局部均衡分析工具回顾 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中国大米市场均衡与e点,大米的均衡价格为2元,成交量为150公斤,市场出清。如果价格为3元,供给量200公斤大于需求量的100公斤,将产生供大于求的过剩100公斤。当价格为1元时将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短缺100公斤。 中国大米市场 大米价格(P) 过 剩 S 供给 3 P* =2 1 e 短 缺 D 需求 0 100 Q*= 150 200 大米数量 (Q)
局部均衡分析工具回顾 图a中,如果中国是开放经济,国际大米的国际价格为3元,供给方将不愿以2元的价格出售,而按3元的国际价格在国内出售100公斤,剩下的100公斤出口。 图b中,如果外国可以用1元的价格提供给中国大米,中国的需求量为200公斤,而国内供给者只愿意提供100公斤,不足的100公斤中国将按1元的价格进口。 大米价格 (P) 大米价格 (P) S 供给 出 口 S 供给 P*=3 e’ e’’ P* = 1 进 口 D 需求 D 需求 0 100 200 大米数量(Q) 0 100 200 大米数量 (Q) (a) (b)
在没有贸易时,各国大米的相对价格等于其相对成本,和国内需求曲线0相交的点反映了该商品的产量。在没有贸易时,各国大米的相对价格等于其相对成本,和国内需求曲线0相交的点反映了该商品的产量。 • 中国的大米价格低于美国,在共同的国际市场价格为1时中国提高大米产量到100吨,美国停产大米生产小麦80吨。 • 中国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口大米导致国内市场价格上升,国内对大米的需求从50减少到40(价格效应),但贸易带来的实际福利提高扩大了消费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到需求曲线1(收入效应),最终大米消费量为70吨。在美国,大米价格的下降和需求曲线的右移使大米的消费上升到30吨。
四、多个国家或多种产品贸易模型 一、两种产品多个国家 将各国生产大米的相对成本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第一国的大米成本最低,第N国的最高,两国进出口很容易确定,处于 第1国与第N国之间的国家出口什么进口什么,现在取决于国际市场上 大米的相对价格 而国际市场上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又取决于整个世界对这两种产品的 供给与需求。
国家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大米相对成本 aLR/ aLW 大米(aLR) 小麦(aLW) 美国 2 0.5 4.0 法国 5 2 2.5 中国 9 6 1.5 泰国 8 8 1.0 例子:4个国家 表2.8 各国大米/小麦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与相对成本 表中美国的大米成本最高,泰国最低,两者的贸易方向很容易确定。法国 和中国的贸易模式取决于国际市场上大米的相对价格,这一价格取决于泰 国的大米生产能力和拥有小麦成本优势的美国小麦生产能力。如果大米价 格因泰国生产能力不足大米的相对价格上升到超过2.5,中法都生产出口大 米,进口美国小麦。
多个国家两种产品相对价格的确定 大米相对价格 PR/PW 相对供给 4 2.5 2.0 1.5 1.0 相对需求 大米相对产量 如果大米价格因泰国生产能力不足大米的相对价格上升到超过2.5,中法都生产出口大米,进口美国小麦。
两个国家多种产品 将中国生产这些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说明中国具备生产第一种商品的比较优势,出口第一种,进口第M种, 美国相反。其余的产品要将各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与两国的相对 工资水平进行比较。 假如上式中的W和W*是中美的工资水平,中国产品j的成本比美国低, j的生产将在中国进行,如果相反则在美国生产。
产品 单位劳动投入 相对劳动生产率 中国( ) 美国( ) 大米 10 10 1.0 小麦 10 5 0.5 棉布 20 4 0.2 钢铁 20 2 0.1 例子:中美两国四种产品 表2.9 中美两国四种产品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与相对单位成本 如果中美工资比(w/w *)是0.15,中国具有生产大米、小麦、棉布的比 较优势,美国只有生产钢铁的比较优势。如果工资率之比为0.2,中美两 国都可以生产棉布,如果比率为0.6,中国只有生产大米,其它产品由美 国提供。
两个国家多种产品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确定原则: • 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相对工资,该国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应该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反之,该国不具有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应该不生产这种产品而从另一国进口。
本章小结 • 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其政策主张是国家干预贸易以鼓励本国商品出口限制外国商品进口。 • 亚当斯密鼓吹自由贸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的双方都会从交易中获益。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所得。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所得。
关键术语 古典贸易模型 贸易顺差 贸易逆差 重商主义 贸易所得 专业化生产与分工所得 劳动生产率 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生产成本 机会成本
练习题 1.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为800小时。 (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2)哪个国家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约多少劳动时间?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哪种产品?数量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