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k likes | 2.15k Views
左手寫散文. 右手寫詩. 余光中. 生平. 1928 年 重九日 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父余超英,母孫秀君。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 江南人 ”。 1937 年 抗日戰爭起,隨母逃難,流亡於蘇皖邊境。 1945 年 抗戰勝利,隨父母由四川回南京。 1947 年 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 余光中、范我存與父母親於臺北廈門街寓所 .1957 年. 因北方不寧,入金陵大學外文系。 1950 年 五月底,來台灣。九月,考入 台大外文系三年級 。 1952 年 台大畢業。以第一名考進聯勤陸海空軍編譯人員訓練班。
E N D
左手寫散文 右手寫詩 余光中
生平 • 1928年 重九日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父余超英,母孫秀君。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 1937年 抗日戰爭起,隨母逃難,流亡於蘇皖邊境。 • 1945年 抗戰勝利,隨父母由四川回南京。 • 1947年 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
余光中、范我存與父母親於臺北廈門街寓所.1957年余光中、范我存與父母親於臺北廈門街寓所.1957年 • 因北方不寧,入金陵大學外文系。 • 1950年 五月底,來台灣。九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級。 • 1952年 台大畢業。以第一名考進聯勤陸海空軍編譯人員訓練班。 • 1954年,與覃子豪、鍾鼎文、夏菁、鄧禹平共創「藍星詩社」。曾至各國講學,並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與四女兒攝於廈門街寓所.1968年 • 自稱「女生宿舍舍監」 • 1956年 退役。在東吳大學兼課。九月,與范我存結婚。 • 1992年 二月,父親余超英逝世 • 他的創作生涯漫長且卓然成家,著作翻譯均成果豐碩,目前已卸任中山大學職務,專事寫作。
學歷 • 1952年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 • 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 教育事業 • 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範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 • 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 • 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 •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 •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 • 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獲獎 • 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 與巴金攝於香港中文大學(1984年)
文學成就 •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餘種。
香港學者黃維梁所說的那樣,余光中手中握的是一支“璀璨的五彩筆”,香港學者黃維梁所說的那樣,余光中手中握的是一支“璀璨的五彩筆”, • 他用紫色筆寫詩, • 用金色筆寫散文, • 用黑色筆寫評論, • 用紅色筆編輯文學作品, • 用藍色筆來翻譯。
散文風格 余光中視散文為其「左手的繆思」,然其對散文的經營仍是十分用心,在〈剪掉散文的辮子〉一文中仍具體提出現代散文的三大要素:彈性、密度與質料。
余光中的散文觀(一) 講求彈性、密度、質料 • 彈性--對各種文體、語氣的兼容性和高度適應能力 • 密度--給讀者的感覺較[醇、厚、重也就是內容的份量與文字篇幅較長之文 • 質料--指構成全篇散文的個別的字或詞的品質。
余光中的散文觀(二) 所以余光中的散文是這樣的: • 在節奏上---注意速度的控制,使輕重疾 徐更突出 • 在標點上---可表明文義,亦可調整文句 進行的速度,故依快慢而多 用少用省略
在文字上---要做最有效的選擇與安排, • 使音義化為一體,達到最大 • 暗示性 • 在文法上---為了最高效果打破文法警律
余光中以其踔厲風發的氣度及豐富的才學與多姿的文采,接受各種思潮的衝擊,馳騁於廣袤無垠的時空,奔蕩迴旋,舒卷自如,興酣墨飽,凌厲精巧。余光中以其踔厲風發的氣度及豐富的才學與多姿的文采,接受各種思潮的衝擊,馳騁於廣袤無垠的時空,奔蕩迴旋,舒卷自如,興酣墨飽,凌厲精巧。 其散文作品兼融小說的故事性與詩歌的律動感,氣勢磅礡,文字靈動,在文壇自成一家。
散文文集 《左手的繆思》,文星,1963 《左手的繆思》,大林,1970 《左手的繆思》,時報,1980 《左手的繆思》,時報,1986 《余光中散文選》,文化生活 ,1974 《文學的沙田》,洪範,1981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洪範 ,1987 《憑一張地圖》,九歌,1988 《隔水呼喚》,九歌,1990 《日不落家》,九歌,1998余光中 《逍遙遊》,九歌,2000
寫作動機 • 我寫作,是因為感情失去了平衡,心裡失去了保障。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繆思不必再去照顧他們。我寫作,是迫不得已,就像打噴嚏,卻平空噴出了彩霞,又像是咳嗽,不得不咳,索性咳成了音樂。我寫作,是為了鍊石補天。
詩作分期 • (一)最早的(格律詩)時期(1949─1956) • (二)現代化的蘊釀時期(1957─1958) • (三)留美的現代化時期(1958─1959) • (四)虛無時期(1960─1961) • (五)新古典主義時期(1961─1963) • (六)走回近代中國時期(1965─1969) • (七)樸素的民謠風時期(1970─1974) • (八)歷史文化的探索時期(1974─1981) • (九)任職高雄中山大學時期(1982─1998)
詩作分期 • (一)最早的(格律詩)時期(1949─1956) • 1.突顯強烈西化傾向,沉浸於豆腐乾式的格律詩。作品有激切的情緒而無深刻的情思,有賁發的感覺而無潛實的感悟。 • 2.作品有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 天國的夜市。 • 3.郵票「一張嬌小的綠色魔毯/你能夠日飛千里/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戀愛/和寬厚的友誼」。
(二)現代化的蘊釀時期(1957─1958) • 1. 代表詩集鐘乳石。 • 2. 句子演化出長短錯落的形式。 • 3. 代表作:西螺大橋 「矗立著,龐大的沉默/醒著,鋼的靈魂」「於是我的靈魂也醒了,我知道/既度的我將異於/未渡的我,我知道/彼岸的我不能復原為/此岸的我」。
(三)留美的現代化時期(1958─1959)1. 愛荷華大學的寫作訓練開啟與現代藝術的接觸,作品乃有抽象的趨勢。如:新大陸之晨「零度。七點半。古中國之夢死在新大陸的席夢思床上」詩人從平鋪直敘解放出來。(三)留美的現代化時期(1958─1959)1. 愛荷華大學的寫作訓練開啟與現代藝術的接觸,作品乃有抽象的趨勢。如:新大陸之晨「零度。七點半。古中國之夢死在新大陸的席夢思床上」詩人從平鋪直敘解放出來。
2. 西洋文學藝術與文化認同問題。如:「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裡/我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體的堅度」。2. 西洋文學藝術與文化認同問題。如:「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裡/我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體的堅度」。 • 3.代表詩集萬聖節。
(四)虛無時期(1960─1961) • 1. 面臨逃出自己,卻又找不到自己的窘迫。一方面對傳統不能完全放棄,一方面對現代又不能全心擁抱。「不知道那條路通向五陵/我很冷,很想搭末班的晚雲回去/焚厚厚的廿四史,取一點暖」
2. 洛夫天狼星論的批評促使余毅然走回傳統。在再見,虛無!中,正式告別存在主義。2. 洛夫天狼星論的批評促使余毅然走回傳統。在再見,虛無!中,正式告別存在主義。 • 3. 天狼星反應詩壇擱淺在西潮的驚滔駭浪中。蓮的聯想、五陵少年的後半告別虛無,重入中國古典之境。
(五)新古典主義時期(1961─1963) • 1. 中國的抒情傳統藉蓮的聯想而推向另一次高峰。 • 2. 蓮的聯想「虛無成為流行的癌症/當黃昏來襲/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我的確拒絕遠行,我願在此/伴每一朵蓮/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六)走回近代中國時期(1965─1969) • 1. 代表詩集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 • 2. 在萬聖節中余是空落落的棄嬰,在敲打樂中顯然找回了母親。如 當我死時「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和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黃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 3. 由死亡引進對生命或永恆的思索。如:公墓的下午、死亡,它不是一切、老詩人之死。
4. 在冷戰的年代中最引人矚目的主題是性與戰爭。如雙人床「讓戰爭在雙人床外進行/躺在你長長的斜坡上/聽流彈,像一把忽嘯的螢火/在你的,我的頭頂竄過」。4. 在冷戰的年代中最引人矚目的主題是性與戰爭。如雙人床「讓戰爭在雙人床外進行/躺在你長長的斜坡上/聽流彈,像一把忽嘯的螢火/在你的,我的頭頂竄過」。
5. 自我剖析的主題,如:火浴「一種不滅的嚮往,向不同的元素/向不同的空間,至熱,或者至冷/不知該上升,或是該下降/該上升如鳳凰,在火難中上升/或是浮於流動的透明,一氅天鵝/……有一種嚮往,要水,也要火/一種欲望,要洗滌,也需要焚燒/淨化的過程,兩者,都需要……」。5. 自我剖析的主題,如:火浴「一種不滅的嚮往,向不同的元素/向不同的空間,至熱,或者至冷/不知該上升,或是該下降/該上升如鳳凰,在火難中上升/或是浮於流動的透明,一氅天鵝/……有一種嚮往,要水,也要火/一種欲望,要洗滌,也需要焚燒/淨化的過程,兩者,都需要……」。
(七)樸素的民謠風時期(1970─1974) • 1. 留美發酵了白玉苦瓜中的口語節奏與民謠風格。欲使歌與詩的結合「傳誦於街頭巷尾,活在廣大青年的唇間」。 • 2. 在守夜人中掙脫「我是誰」的迷惘(最後的守夜人守最後一盞燈/只為撐一幢傾斜的巨影)。
海棠紋身 余光中 詩 / 李泰祥 曲 / 齊豫 唱 一向忘了左胸口有一小塊傷痕 為什麼會在那裡,是刀 挑的,還是劍 削的,還是誰溫柔的唇 不溫柔的阻咒所吻? 直到晚年 心臟發痛的那天 從鏡中的裸體他發現 那塊疤,那塊疤已長大 誰當胸一掌的手印 一隻血蟹,一張海棠紋身 那扭曲變貌的圖形他驚視 那海棠 究竟是外傷還是內傷 再也分不清 http://lth.e-lib.nctu.edu.tw/video.php?mainTitle=海棠紋身&isPartOf=夢土上
鄉愁 余光中 詩/楊弦 曲唱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阿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四韻 余光中 詩 / 羅大佑 曲唱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那酒一樣的長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那血一樣的海棠紅 那沸水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樣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的臘梅香啊臘梅香 那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那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的臘梅香啊臘梅香
(八)歷史文化的探索時期(1974─1981) • 1. 任職於香港中文大學,所關懷的是香港與大陸間的唇齒相依切進故土所激起的文化傳承使命感。與永恆拔河、隔水觀音的歷史文化探索,表現知性多於感性的風格。 • 如九廣鐵路「向邊境,自邊境,日起到日落/北上南下反反覆覆奏不盡的邊愁/剪不斷碾不絕一根無奈的幾臍帶/伸向北方的茫茫蒼蒼/又親切又生澀的那個母體」。
2. 詠物題材的開拓。如:水晶牢─詠錶、菊頌、旗。2. 詠物題材的開拓。如:水晶牢─詠錶、菊頌、旗。 • 3. 對歷史文化的回溯探索。如:尋李白、夜讀東坡、湘逝。
(九)任職高雄中山大學時期(1982─1998) • 1. 本土化、社會化:如讓春天從高雄出發「讓春天從高雄登陸/這轟動南部的消息/讓木棉的火把/用越野賽跑的速度/一路向北方傳答/讓春天從高雄出發」。
禮敬,木棉「這才是美麗的選舉/不罵對手,不斬雞頭/要比就比自己的本色/紅仙丹與馬櫻丹/黃槐與木蘭/把路人引誘過來的/不是紅包,是紅葩/你最生動的競選演說/是一路燒過去/滿樹的火花/千萬拜美的信徒/選你豪放的形象/來激發南方的大港/接受我們的注目禮吧/堂堂的英雄樹」。禮敬,木棉「這才是美麗的選舉/不罵對手,不斬雞頭/要比就比自己的本色/紅仙丹與馬櫻丹/黃槐與木蘭/把路人引誘過來的/不是紅包,是紅葩/你最生動的競選演說/是一路燒過去/滿樹的火花/千萬拜美的信徒/選你豪放的形象/來激發南方的大港/接受我們的注目禮吧/堂堂的英雄樹」。
2. 環保題材:如控訴一枝煙囪「用那樣蠻不講理的姿態/翹向南部明媚的天空/一口又一口,肆無忌憚/對著原是純潔的風景/像一個流氓對著女童/噴吐你滿肚子不堪的髒話/你破壞朝霞和晚雲的名譽……」。 • 3. 歌頌墾丁。 • 4. 親情愛情:如珍珠項鍊、三生石、抱孫。 • 5. 代表詩集:紫荊賦、夢與地理、安石榴、五行無阻。
譯作及評論 • 1957年 《梵谷傳》與《老人和大海》中譯本出版。 • 1963年 評論集《掌上雨》出版。
誕生於菊花與茱萸飄香的重九,被史家譽為五四以來成就可觀的詩文大家~~~余光中傳作者:傅孟麗誕生於菊花與茱萸飄香的重九,被史家譽為五四以來成就可觀的詩文大家~~~余光中傳作者:傅孟麗
余光中在台灣文壇極為活躍,經常應邀演講、擔任文學獎評審,自己也獲得吳三連文學獎、國家文藝獎以及金鼎獎,參與中華民國筆會,並任會長。余光中在台灣文壇極為活躍,經常應邀演講、擔任文學獎評審,自己也獲得吳三連文學獎、國家文藝獎以及金鼎獎,參與中華民國筆會,並任會長。
讓余光中終身悠遊在英美文學裡,也是因為中學的英文老師,教得極佳,使他「歡喜」英文,後來走上外文系、教外文的路。讓余光中終身悠遊在英美文學裡,也是因為中學的英文老師,教得極佳,使他「歡喜」英文,後來走上外文系、教外文的路。
在他心中: 大陸是母親, 台灣是妻小, 香港是情人, 歐洲是外遇」。
黃維樑先生曾說:「余光中上承中國文學傳統,旁採西洋藝術。他在新詩上的貢獻,有如杜甫之確立律詩;在現代散文的成就,則有韓潮蘇海的集成與開拓。」黃維樑先生曾說:「余光中上承中國文學傳統,旁採西洋藝術。他在新詩上的貢獻,有如杜甫之確立律詩;在現代散文的成就,則有韓潮蘇海的集成與開拓。」
又說余光中一直是台灣詩壇「敏於感應富於想像,勇於嘗試,勤於執筆」的一代詩人。又說余光中一直是台灣詩壇「敏於感應富於想像,勇於嘗試,勤於執筆」的一代詩人。
余光中的詩風多變,有人稱他是「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梁實秋說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他自己則曾戲言詩是他的妻子,散文是他的情人,翻譯是他的外遇。余光中的詩風多變,有人稱他是「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梁實秋說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他自己則曾戲言詩是他的妻子,散文是他的情人,翻譯是他的外遇。
●余先生讀書心得● 名牌可以不穿, 名著不可不讀, 不穿名牌未必寒酸, 不讀名著一定貧窮。
十九歲就讀於金陵大學. 1947年
何凡、林海音家的文人聚會。前排左起夏組美、黃春明、林懷民、隱地。後排左起:何凡、余光中、范我存、張蘭熙、簡靜惠、張系國。(1974年)何凡、林海音家的文人聚會。前排左起夏組美、黃春明、林懷民、隱地。後排左起:何凡、余光中、范我存、張蘭熙、簡靜惠、張系國。(1974年)
紀念莎士比亞誕生四百週年,梁實秋先生應邀在耕莘文教院演講。 前排左起:英千里、梁實秋,後排左起:余光中、楊景邁。(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