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k likes | 1.75k Views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秦明伟. 检查方法. 常规 X 线 超声 DSA CT MRI. 正常肝脏 CT 表现. 上界:右侧锁骨中线第 5 肋间 下界:与右肋缘平行 右侧厚,左侧薄,左侧达第 6 肋软骨平面 正中线左侧 5 厘米处,剑突下约 3 厘米,膈面光滑,脏面凹凸不平. 正常肝脏 CT 表现. 右纵沟:胆囊窝和腔静脉窝组成,其后上 端为第二肝门所在 左纵沟:脐静脉窝和静脉韧带组成(肝圆 韧带和静脉韧带) 横沟: 连接于两纵沟,为第一肝门所在,
E N D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秦明伟
检查方法 • 常规X线 • 超声 • DSA • CT • MRI
正常肝脏CT表现 上界: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 下界:与右肋缘平行 右侧厚,左侧薄,左侧达第6肋软骨平面 正中线左侧5厘米处,剑突下约3厘米,膈面光滑,脏面凹凸不平
正常肝脏CT表现 右纵沟:胆囊窝和腔静脉窝组成,其后上 端为第二肝门所在 左纵沟:脐静脉窝和静脉韧带组成(肝圆 韧带和静脉韧带) 横沟: 连接于两纵沟,为第一肝门所在, 有门静脉、肝动脉、肝管结构出 入肝脏
正常肝脏CT表现 左叶间裂(圆韧带裂、纵裂):区分左叶 内侧段和外侧段,与左纵沟一 致,其内可显示肝左静脉叶间支 横裂: 由静脉韧带和肝门共同构成,自 左后斜向右前,其前方为左叶, 后方为尾叶 正中裂(主叶间裂):胆囊窝和下腔静脉连 线,多数经过左、右门静脉干分 叉点的左侧,可显示肝中静脉主 干
肝脏正常变异 1.左外叶缺如、萎缩或仅成一扁平的带状组织 2.左外叶很发达,左端细长,甚至抵达脾脏, 称獭尾肝 3.一侧肝萎缩时,另一侧肝代偿增大 4.肝右下部向下如舌状突出生长的舌叶,称 Reidel肝叶,多见于女性 5.尾叶明显下突,称为尾叶下突或乳头状突
正常胆管系统CT表现 胆管:肝内胆管、肝总管、胆总管 胆囊:横断面呈卵圆形,位于方叶下方的 胆囊窝内,囊壁厚约2mm
正常胰腺CT表现 弯曲带状影,弓形向腹侧,背侧紧邻门静 脉主干和脾静脉 头、颈、体、尾部由粗逐渐变细,少数头 尾部较粗,体部较细
正常脾脏CT表现 位于左上腹胰尾与左肾之间 前后径10cm,宽6cm,上下径15cm 增强扫描:动脉期皮质强化高于髓质
肝血管瘤 最常见的肝内良性肿瘤,占良性的84%左右,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极少数为毛细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瘤。病变可单、多发 女性多见
肝血管瘤 病理 肿瘤被复结缔组织被膜,与周 围组织分界清楚,由充满血液 的血管囊腔构成,囊腔间有纤 维性间隔,囊腔壁衬以扁平内 皮细胞,肿瘤可发生纤维化、 钙化及血栓形成
肝血管瘤 临床表现:一般无症状,当瘤体大于5cm 时可表现为肝大,上腹肿块; 压迫周围脏器出现腹胀、肝区 痛、食欲减退;破裂引起瘤内、 包膜下或腹腔内出血,严重者 休克
肝血管瘤CT表现 平扫 肝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区,轮廓清 楚,密度均匀或内有更低密度区, 代表血栓机化或纤维分隔,少数可 见钙化
肝血管瘤CT表现 增强 1.早期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状, 与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肝实质密 度 2.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中央推进, 低密度区变小 3.延时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扫时更 低密度无变化) 少数从中央强化或混合强化 快注、快扫、延时
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1.肝细胞癌:肝炎、肝硬化、AFP升高 2.肝转移瘤:部分可有边缘强化,但延时呈低密度 3.肝脓肿:界限不清、模糊,周围低密度晕环
肝细胞癌 常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基础上发生, 中老年男性多见。 早期无明显症状,中晚期可有肝区痛、腹胀、 食欲减退、乏力、消瘦、发热等,肝脾肿大、 腹水、黄疸、上消化道出血为晚期表现
肝细胞癌 大体分型 巨块型 直径大于5cm,单个结节或多个结 节融合而成 结节型 直径小于5cm,可单发或多发 弥漫型 多为1cm以下小结节,弥漫分布于 全肝 小肝癌 单个结节最大直径≤3cm,数目不超过2个
肝细胞癌CT表现 平扫:大多呈不均匀低密度影,合并囊变和坏死 则密度更低,新鲜出血密度增高;边界多 不清,少数有包膜 增强: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病灶密度高于正常 肝组织,门脉期和实质期密度迅速下降, 部分肝癌增强呈等或低密度改变 肿瘤可造成局部膨隆,肝叶增大,肝内胆管和肝门推移, 侵犯门脉可见血管内充盈缺损,转移可见肝门、腹膜后 淋巴结肿大
肝脏转移瘤 转移瘤好发部位,发病率仅次于淋巴结, 多来自于门静脉引流的脏器(结肠、胃、 胰等),其次可有乳腺癌、肺癌、肾癌、 卵巢癌等,常多发
肝转移瘤CT表现 平扫: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不等, 边缘光整或不光整,可有囊变、出 血、钙化 增强:典型表现为“牛眼征”--中心低密 度,边缘环状强化,最外缘密度又 低。少数血供丰富,动脉期显著强 化,类似于原发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