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传染病

传染病. 鞍山市第八中学 孔一骄. 传染病的定义. 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属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人类与病原的斗争的历史. 雅典的修昔底德,记录了 2400 多年前,瘟疫几乎摧毁了全雅典 1566 年,人们记录了疯狗所致的狂犬病 1817~1923 年的百年中,共发生了六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第七次大流行至今则尚未终止 1918~1919 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 2500 万人死亡 1981 年则出现了艾滋病,造成全球性问题

adel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传染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传染病 鞍山市第八中学 孔一骄

  2. 传染病的定义 • 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 属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3. 人类与病原的斗争的历史 • 雅典的修昔底德,记录了2400多年前,瘟疫几乎摧毁了全雅典 • 1566年,人们记录了疯狗所致的狂犬病 • 1817~1923年的百年中,共发生了六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第七次大流行至今则尚未终止 • 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2500万人死亡 • 1981年则出现了艾滋病,造成全球性问题 • 2002~2003年,西尼罗河病毒美国和加拿大导致数千人患病;同期SARS病毒引起的SARA

  4. 传染病防治的现实 • 世界上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仅天花一种 • 某些传染病只是病人数大为减少,但远未达到消灭的标准,如鼠疫、脊髓灰质炎等。 • 传统传染病还在威胁着人类 • 新的传染病则不断地涌现出来

  5.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易感人群

  6. 传染源 •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 病人 • 隐性传染者 • 病原携带者 • 受感染的动物

  7. 传播途径 •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除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在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 呼吸道传播 • 消化道传播 • 接触传播 • 虫媒传播: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而传播 • 血液和体液传播

  8. 易感人群 • 易感者:对某些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的人 • 易感人群: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而言

  9. 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病例 • 水痘 • 麻疹 • 流行性腮腺炎 • 风疹 • 手足口病

  10. 水痘 •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以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11. 水痘

  12. 流行病学 • (一)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 •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疱疹的疱浆而传染,传染性很强。在集体小儿机构中易感者接触后80%~90%发病。 • (三)易感性:任何年龄均可感染,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6个月以下的婴儿较少见。孕妇患水痘时可感染胎儿,形成胎儿水痘综合征。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的患者感染本病后病情严重可致死。 •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较多见。水痘在易感人群中的播散主要取决于气候、人口密度和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

  13. 疾病症状 • 水痘常发生于婴幼儿时期,成人少见。潜伏期10~21日,一般为14日左右。成人于皮疹出现前1~2日可先有发热、头痛、咽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等前驱症状,小儿则无前驱期症状,皮疹和全身症状多同时出现。发热1~2日后即进人发疹期。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开始为粉红色帽针头大的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疱疹,多数疱疹数日后结痂。部分皮疹从斑疹→丘疹→疱疹→开始结痂,仅6~8小时,皮疹发展快是该病待征之一。疱疹稍呈椭圆形,2~5mm大小,疱疹基部有一圈红晕,当疱疹开始干结时红晕亦消退,皮疹往往很痒。水痘初呈清澈水珠状,以后稍混浊,疱疹壁较薄易破。水痘皮损表浅,按之无坚实感,数日后从疱疹中心开始干结,最后成痂,经1~2周脱落。无继发感染者痂脱后不留瘫痕,痂刚脱落时留有浅粉色凹陷,尔后成为白色。有的痂疹愈合后,在正常皮肤上又有新的皮疹出现,故在病程中可见各期皮疹同时存在。

  14. 疾病治疗 •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一般可在2周内痊愈。主要是对症处理,患者应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一般不少于病后2周。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体温高者可予退热剂。皮肤瘙痒较显著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疱疹破裂者,涂以1%甲紫,有继发感染者可局部应用消炎药

  15. 疾病预防 • (一)严格管理传染源:呼吸道隔离从出疹开始到全部疱疹结痂为止,一切用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均应消毒处理,防止易感儿及孕妇接触病人。 • (二)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对易感儿童及孕妇可肌肉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减毒活疫苗也有预防作用

  16. 麻疹 •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单纯麻疹预后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17. 麻疹

  18.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 传播途径 •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成人多因儿童时换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 流行特征 •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病例发生。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19. 疾病症状 • 1、前驱期: •   从发病至出疹前一般3~5天。发热、咳嗽等上呼吸炎、粘膜炎、病毒血症、口腔粘膜斑的出现早期诊断有价值。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在口腔粘膜告第一齿处,可见0.5~1mm大小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该粘膜 • 斑亦可见于唇内,出现2—3日即可消失。 •   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病程2~3d,口腔双侧第一臼齿的颊粘膜上麻疹粘膜斑(科普利克斑),初起时仅数个,1~2d内迅速增多、融合,扩散至整个颊粘膜,2~3d内很快消失。 • 2、 出疹期发病3—4日耳后、发际渐及耳前、面颊、前额、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足心,2~5日布及全身。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稀疏分明,疹间皮肤正常。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高、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肺部可有罗音。嗜睡或烦躁不安。咳嗽加重,结膜红肿、畏光。查体:浅表淋巴结肿大、肝及脾大。肺部常闻干、湿性罗音。 • 3、 恢复期: • 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褐色色素斑,1~2周消失、留有碎屑样脱皮。

  20. 疾病治疗 • (一)一般治疗:隔离、休息、加强护理。 •   在出疹期间既要保证患儿一定的营养(易消化而富有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又要保持眼睛和口腔等的卫生,并应注意室内空气交换,但又不能让患儿直接吹风。 • (二)对症治疗 高热可酌情用小剂量退热药,应避免急骤退热致虚脱;咳嗽选用止咳剂;烦躁选用镇静剂。体弱病患儿可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

  21. 疾病预防 • (一)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接触者检疫3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 • (二) 切断传播途径:病房通风,易感者流行期尽量少外出,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 (三)增强人群免疫力

  22. 流行性腮腺炎 • 流行性腮腺炎,俗成“流腮 ”,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好发于冬、春季,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点疾病之一。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除腮腺肿痛外,还可引起脑膜脑炎、胰腺炎等症状。

  23. 流行性腮腺炎

  24.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   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和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但未发病的隐性感染者。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中有大量的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随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排出体外后,散播在空气中,吸进了含有腮腺炎病毒空气的人,如果抵抗腮腺炎病毒的能力不强,就有可能患流行性腮腺炎 • 传播途径 •   早期传播途径主要是患者喷嚏、咳嗽飞沫携带的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被带病毒的唾沫污染的食物、餐具、衣物亦可成为传染源。 • 易感人群 •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染,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病愈后可有获得持久免疫力。

  25. 疾病症状 •  ①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  ②初期可有发热、乏力、肌肉痰痛、食欲不振、头痛、呕吐、咽痛等症状,但多数患儿症状不重或不明显。 •  ③起病1-2 d腮腺肿胀,一般先见于一侧,1-2d后对侧肿胀。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边缘不清楚,局部皮肤不红,表面灼热,有弹性感及触痛。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患儿感到局部疼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咀嚼时更明显。部分患儿有颌下腺、舌下腺肿胀。同时伴中等度发热,少数高热。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26. 疾病治疗 •  注意营养,注意休息,对腮腺肿大、疼痛较明显、全身症状(如高热)明显者,建议通过静脉给予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和维生素C,连续3-5天,症状明显好转后改为口服抗病毒药物3-5天。通过10天左右系统治疗,绝大多数患儿都可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

  27. 疾病预防 • (1) 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1.5岁接种一针,6岁接种一针。15岁以下儿童均可接种。目前有麻腮疫苗、麻风腮疫苗。 • (2)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时,应戴口罩,尤其在公交车上; • (3)一旦发现孩子患疑似流腮,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 •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

  28. 风疹 • 风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风疹的疹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阵风似的,“风疹”也因此得名。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患。

  29. 风疹

  30.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   风疹病人、无症状带毒者和先天性风疹患者都是本病的传播源,风疹的潜伏期为14~21天。 • 传播途径 •   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和经胎盘传给胎儿,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也可传染。胎内被感染的新生儿,特别咽部可排病毒数周、数月、甚至1年以上,因此通过污染的奶瓶、奶头、衣被尿布及直接接触等感染缺乏抗体的医务人员、家庭成员,或者引起婴儿室中传播。 • 易感人群 •   人群对风疹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但在1岁内随月龄增长而抗体消失后成为易感者,故本病多见于1-5岁儿童。成人多数有抗体,但偶可发病,育龄妇女对风疹较易感,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31. 疾病症状 • 风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潜伏期为14~21天,前驱期有低热及其他症状,常因症状轻微或时间短暂而被忽略。出疹期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续1周左右。皮疹在淋巴结肿后24小时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肤发红或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开始在面部, 24小时内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方现。一般历时3天,出疹后脱皮极少。在前驱期末和出疹早期软腭处可见红色点状粘膜疹,与其他病毒感染所致粘膜疹相似,无特异性。出疹时可伴低热,持续1~3天,轻度脾肿大常见。

  32. 疾病治疗 •   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加强营养.隔离至出疹后5天.

  33. 疾病预防 • 1 接种疫苗控制和预防风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风疹疫苗,其预防效果可达90%。 • 2 控制传染源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出疹后1周。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及富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如菜末、肉末、米粥等。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抓破皮肤,继发细菌感染。 • 3 学校及幼托机构应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出现皮疹与发热时应及时就医。疫情发生期间应加强晨检,停收新生。 • 4 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 ,避免接触风疹患者。

  34. 手足口病 • 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35. 手足口病

  36. 流行病学 • 传染源: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 传播途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 易感人群: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37. 疾病症状 •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 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38. 疾病治疗 • 轻症者可给与抗病毒、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重症患者还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及胸片

  39. 疾病预防 •  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

  40. 再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