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k likes | 1.31k Views
第八章 脂类代谢. 脂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脂肪酸 第三节 三酰甘油 第四节 磷 脂 和糖 脂 第五节 萜类 和类固醇 第六节 膜蛋白 第七节 脂类的提取、分离和分析. 第一节 引言. 一、 脂类的定义:脂类( lipid )亦译为脂质或类脂,是一类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其化学本质是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脂肪酸多为 4 碳以上的长链一元羧酸 醇成分包括甘油、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 脂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 C H O, 有些尚含 N S P 。. 二 、脂类的分类. II 按能否被碱水解分类
E N D
脂类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脂肪酸 • 第三节 三酰甘油 • 第四节 磷脂和糖脂 • 第五节 萜类和类固醇 • 第六节 膜蛋白 • 第七节 脂类的提取、分离和分析
第一节 引言 一、脂类的定义:脂类(lipid)亦译为脂质或类脂,是一类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其化学本质是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脂肪酸多为4碳以上的长链一元羧酸 醇成分包括甘油、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 脂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 H O,有些尚含N S P。
二 、脂类的分类 • II 按能否被碱水解分类 • 可皂化脂类 • 不可皂化脂类 I 按化学组成分类 • 单纯脂类 • 复合脂类 • 衍生脂类
由脂肪酸和醇类所形成的酯 • 脂酰甘油酯(最丰富的为甘油三酯或称三酰甘油) • 蜡(16-16C以上的长链脂肪酸和16-30C的一元醇或固醇) 单纯脂类 复合脂类 • 单纯脂类的衍生物:除了含有脂肪酸和 醇外,还含有非脂分子的成分,包括: • 磷脂(磷酸和含氮碱) • 糖脂(糖) • 硫脂(硫酸)
衍生脂类:由单纯脂类或复合脂类衍生而来或与它们关系密切。衍生脂类:由单纯脂类或复合脂类衍生而来或与它们关系密切。 • 萜类:天然色素、香精油、天然橡胶 • 固醇类:固醇(甾醇、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 其他脂类:维生素A、D、E、K等。
可皂化脂类:一类能被碱水解而产生皂(脂肪酸盐)的称为可皂化脂类。可皂化脂类:一类能被碱水解而产生皂(脂肪酸盐)的称为可皂化脂类。 不可皂化脂类:不能被碱水解而产生皂(脂肪酸盐)的称为不可皂化脂类。主要有不含脂肪酸的萜类和固醇类
重要脂类: 甘 油 三 酯(脂肪) O= CH2—O —C—R1 O= — R2—C—O—C—H O= — CH2—O —C—R3 R1、R2、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 R2多是不饱和的。
R2 C CH CH2 P 磷 脂 CH2 C R1 CH P X - X= H 磷脂酸X=-CH2-CH2-NH3+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X= CH2 CH2 X= CH2 CH N+(CH3) 3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NH2 磷脂酰丝氨酸 COOH
三、 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 贮存脂类——重要的贮能供能物质,每克脂肪(高度还原的物质)氧化时可释放出37 kJ 的能量,每克糖和蛋白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仅为17kJ。保护和保温作用。在海洋的浮游生物中蜡是代谢燃料的储存形式,蜡还有保护功能。 • 结构脂类——磷脂、糖脂、固醇类等有机物是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生物膜系统) • 活性脂类——固醇类、萜类是一些激素和维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第二节 脂肪酸 一、分类 按碳数分:短链( 2- 4C) 中链( 6-10C) 长链(12-26C) 按双键分:饱和FA、 不饱和FA 按来源分:必需FA 、非必需FA 必需脂肪酸是指机体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须要靠食物提供的一些多烯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软脂酸(16C)、硬脂酸(18C)。 含1个双键(油酸) 脂肪酸 含2个双键(亚油酸) 不饱和脂肪酸 含3个双键(亚麻酸) 含4个双键(花生四烯酸) 天然脂肪酸中的双键多为顺式结构。
二、命名 1、习惯命名:丁酸、油酸等 2、系统命名 编码体系: -COOH 始 (或η)编码体系: CH3-始 (希腊字母 : -CH2COOH )
脂肪酸碳原子的编码体系 CH3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OOH △编码体系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ω编码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亚麻酸 18:3 ω3, 6, 9 3 6 9 CH3CH2CH CHCH2CH CH CH2CH CH (CH2)7COOH 15 12 9
油酸 18:1 ω 9 9 CH3( CH2)7 CH CH (CH2)7COOH 9
ω(或η)编码系统 族 母体脂肪酸 ω-7 软油酸 (16:1, ω7 ) ω-9 油酸 (18:1, ω9 ) ω-6亚油酸 (18:2, ω6,9 ) ω-3 亚麻酸 (18:3, ω3,6,9 )
动物体内重要脂肪酸 双键位置 习惯名称 系统名称 碳原子数 双键数 族 Δ系 ω系 乙酸 2 0 月桂酸 十二碳脂酸 12 0 肉豆蔻酸 十四碳脂酸 14 0 软脂酸 十六碳脂酸 16 0 硬脂酸 十八碳脂酸 18 0 油酸 十八碳一烯酸 18 1 9 9 ω-9 亚油酸 十八碳二烯酸 18 2 9,12 6,9 ω-6 亚麻酸 十八碳三烯酸 18 3 9,12,15 3,6,9 ω-3 γ-亚麻酸 十八碳一烯酸 18 3 6,9,12 6,9,12 ω-6 花生四烯酸 二十碳四烯酸 20 4 5,8,11,14 6,9,12 , 15 ω-6 鱼油五烯酸 二十碳五烯酸 20 5 5,8,11,14,17 3,6,9,12,15 ω-3
海洋生物 “ 3A ” 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 二十 碳五烯酸 DHA Docosahexaenoic acid 二十二碳六烯酸 DPA Docosapentaenoic acid 二十二碳五烯酸
第三节 三酰甘油 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的酯。 O= CH2—O —C—R1 O= — R2—C—O—C—H O= — CH2—O —C—R3 R1、R2、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 R2多是不饱和的。
第四节 磷脂和糖脂 磷脂 主要是磷酸甘油二脂。
CH2OCOR1 R2OCOCH CH2—O— O- P—O— O 非极性尾 非极性尾 H H X 极性头 磷脂在水相中自发形成脂质双分子层。
磷脂的特点 • 磷脂分子中含有亲水性的磷酸酯基和亲脂性的脂肪酸链,是优良的两亲性分子。 • 磷脂的这种性质,使它具有形成生物膜(双层脂膜)的特性。
磷脂的两亲性结构 极性端 非极性端
糖脂 糖通过其半缩醛羟基以糖苷键与脂质连接的化合物。 动物细胞膜所含的糖脂主要是脑苷脂。 结构为: 半乳糖
第五节 萜类和类固醇一般不含脂肪酸,属不可皂化脂质 • 萜:由两个或多个异戊二烯单位(C5)连接而成。 • 单萜(C10) • 倍半萜(C15) • 双萜(C20) • 三萜(C30) • 四萜(C40) • 多萜
固醇(甾醇)类 固醇类都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
第六节脂蛋白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1.电泳分类法:根据电泳迁移率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四类: 乳糜微粒 → β-脂蛋白 → 前β-脂蛋白 → α-脂蛋白。 2.超速离心法:按脂蛋白密度高低进行分类,也分为四类: 乳糜微粒 (CM) →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血浆脂蛋白的组成: • 血浆脂蛋白均由蛋白质(载脂蛋白,Apo)、甘油三酯(TG)、磷脂(PL)、胆固醇(Ch)及其酯(ChE)所组成。 • 不同的脂蛋白仅有含量上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不同。 • 乳糜微粒中,含TG90%以上;VLDL中的TG也达50%以上;LDL主要含Ch及ChE,约占40%~50%;而HDL中载脂蛋白的含量则占50%,此外,Ch、ChE及PL的含量也较高。
第七节 脂类的提取、分离和分析 • 脂类的有机溶剂提取 • 脂类的色谱分离 • 混合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 • 脂类结构的测定
第二节 甘油三酯代谢 一、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一) 脂肪动员: • 在激素敏感脂肪酶的催化下水解并释放出脂肪酸,供给全身各组织细胞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 脂肪动员的结果是生成三分子的自由脂肪酸(FFA)和一分子的甘油。
脂肪动员的基本过程 甘油三酯 ↓激素敏感脂肪酶 脂肪酸+甘油二酯 ↓甘油二酯酶 脂肪酸+甘油一酯 ↓甘油一酯酶 脂肪酸+甘油
+ - • 激素敏感脂肪酶(HSL)是脂肪动员的关键酶。主要受共价修饰调节。 胰岛素 前列腺素E2 烟酸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激素敏感脂肪酶
(二)脂肪酸分解 脂肪酸分解代谢 : 脂肪酸的长链被氧化,最终产生能量的过程。 脂肪酸分解代谢的场所: 肝、肌肉组织最活跃 分类: 根据氧化发生的碳原子的位置分: β-氧化、α-氧化、ω-氧化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α β ω H-C-C-C-C-C-C-C-C-C-C-C-C-C-C-C-COO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β-氧化 ω-氧化 α-氧化
脂肪酸的β氧化: 脂肪酸氧化时,脂肪酸链上的碳原子不是逐个切下, 而是从羧基端开始,每次切下二个碳原子的化合物 (乙酰辅酶A),由于氧化发生在脂肪酸的位碳原 子,故被称为脂肪酸-氧化 。
脂肪酸的β氧化: 1. 活化:在线粒体外膜或内质网进行此反应过程。(脂酰CoA的生成) R-COOH + HSCoA+ ATP R-CO~SCoA + AMP + Ppi 耗能:2 个高能 P 键 脂酰CoA合酶 (硫激酶)
2.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载体-肉碱 1)结构: (CH3)3N+CH2CH(OH)CH2COO- L- 羟 - - 三甲氨基丁酸 2)部位: 线粒体膜 3)功能:运载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机理: 肉碱脂酰转移酶Ⅰ-FA分解限速酶 (线粒体外膜) 肉碱脂酰转移酶Ⅱ (线粒体内膜)
ATP + CoA AMP+PPi 脂酰CoA FA 肉碱脂酰 转移酶 I 线粒体外膜 CoA 脂酰CoA 合酶 脂酰肉碱 肉碱脂酰 转移酶Ⅱ 脂酰肉碱移位酶 线粒体内膜 脂酰肉碱 肉 碱 CoA 脂酰-CoA β-氧化 基 质 脂酰-CoA 肉碱 脂酰肉碱 长链脂酰CoA进入线粒体的机制
FAD FADH2 OH 烯脂酰CoA水合酶 RCH CH2CO-SCoA 脂酰CoA脱氢酶 H2O 3.脂肪酸的β-氧化 (1)脱氢反应 RCH2CH2CO-SCoA RCH=CHCO-SCoA 脂酰CoA 反2-烯酰CoA (2)加水反应 RCH=CHCO-SCoA L(+)-羟脂酰CoA
O O 羟脂酰CoA脱氢酶 硫解酶 RC CH2CO-SCoA RC CH2CO-SCoA NADH+H+ NAD+ OH RCH CH2CO-SCoA (3)再脱氢反应 -酮脂酰CoA (4)硫解反应 + HSCoA RCO-SCoA + CH3CO-SCoA 乙酰CoA 脂酰CoA(少2C)
β-氧化的反应过程 脱氢 脂酰CoA脱氢酶 水化酶 水化 硫解 硫解酶 β-羟脂酰CoA脱氢酶 再脱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