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677 Views
临床输血与检验. ————血型血清学. 第一章 免疫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 血型和血型系统 一 血型 1900年, Landsteiner 发现人类 ABO 血型,50年代中期起陆续发现 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清蛋白抗原及红细胞内酶的不同型 血型通常定义为血液各成分的遗传多态性( genetic polymorphism) 大部分血型属于免疫血液学范畴,但血型的检出并不都是用免疫学方法。 如 红细胞酶型、血清蛋白型——电泳法 HLA-D 抗原——混合淋巴细胞保养法.
E N D
临床输血与检验 ————血型血清学
第一章 免疫血液学基础 • 第一节 血型和血型系统 • 一 血型 • 1900年,Landsteiner发现人类ABO血型,50年代中期起陆续发现 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清蛋白抗原及红细胞内酶的不同型 • 血型通常定义为血液各成分的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 • 大部分血型属于免疫血液学范畴,但血型的检出并不都是用免疫学方法。 如 红细胞酶型、血清蛋白型——电泳法 HLA-D抗原——混合淋巴细胞保养法
血型系统 • 定义 是指不同血型抗原之间的关系。 • 研究方法 采用群体调查,如果某一血型频率在另一血型系统各抗原中呈均匀分布,说明这两种血型抗原在遗传上各自独立,也可以说这两种血型抗原的基因位点在不同对的染色体上,服从自由组合规律;或在同一对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但遗传距离甚远 • 控制ABO血型基因位于第九染色体 • 目前已检出的主要血型系统 :ABO、MNSs、P、Rh、Lutheran、Kell 、Lewis\Duffy\Kidd\Diego\Yt\Xg\Scianna\Dombrock\Colton\Landsteiner-Winer\Chido/Rodgers\Hh\Kx\Gerbich\Cromer\Konps\Indian\ 外加一个高频组抗原一个低频组抗原
第二节 血型抗原 • 一.血型抗原的分布 • 血细胞表面和血浆蛋白分子中 --------如Rh抗原、粒细胞特异抗原、血小板特异抗原和Gm因子等。 • 血细胞和组织器官细胞分泌液共有 --------AB抗原、H抗原、HLA抗原、 Lewis抗原
血型抗原的形成时间 • 1. 出生时已经形成的抗原 • 红细胞血型抗原:ABO、MMS、Rh、Kell、Dufty、Kidd、Lutheran、Diego、Yt、Dombrock、Colton、Scianna、Vel等系统及P1、Ba抗原 • HLA抗原 • 粒细胞系统特异抗原和血小板系统的特异抗原 • 2.出生时有,以后逐渐消失的抗原:i抗原 • 3. 出生时无,以后逐渐抗原:I抗原逐渐形成,i抗原逐渐消失,人从出生18个月到两岁之间,变化从i(-)I(+)的过程。
血型抗原的化学本质 • 种类:糖蛋白、脂蛋白、糖脂和蛋白质四种 • 糖蛋白:唾液中ABH抗原、Lewis、MWSs、HLA • 脂蛋白:Rh抗原 • 糖脂:红细胞上血浆中ABH抗原、P血型抗原 • 蛋白质:Gm、Am和Em因子 • 多糖类抗原刺激――产生IgM抗体 • 蛋白质类抗刺激――产生IgG抗体
抗原位点数和剂量效应 • 基因为纯合子时,抗原点位数多,与抗体反应强 • 基因为杂合子时,抗原点位数少,与抗体反应弱 • 剂量效应在MN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比较明显,在ABO血型系统等其他不明显。
位置效应 • 指基因之间的相互影响使抗原呈表达降低。如这种影响发生在同一染色上的基因之间,称“顺式效应” 如CDE基因复合物产生的E抗原比cde基因复合物产生的E抗原量少 • 如这种影响发生在另一条同源色染色体上“反式效应”;例如基因型CDe/Cde和Cde/cDe前者产生D抗原大于后者,是形成Du型的原因
复合抗原 • 受基因复合抗体控制,产生复合抗体、复合抗原只与复合抗体反应,如基因复合抗体Cde的产物有C、D、e三种抗原活性
第三节 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 • 与血型有关免疫耐受现象 • 一.一般情况: A型人不产生抗A • B型人不产生抗B • AB型人不产生抗A、抗B • 特殊情况:A型人也不产生抗B • B型人也不产生抗A • Rh0(D)阴性妇女多次孕育 Rh0(D)阳性胎儿也未产生抗D,这种免疫耐 受现象可能是胚胎早期能触了因素的相应抗原 物质所致
常见自身免疫现象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由红细胞自身抗体引起,此抗体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温抗体和冷抗体之分 •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异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 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肺炎支原体感染改变红细胞表面的I抗原,产生抗红细胞冷凝集素 • 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甲基多等药物可引起直抗阳性和溶血性贫血
第四节 血型抗体 • 天然抗体 :是指没有可察觉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菌类、花粉尘埃等)多主要有存在于ABO、MN、P和Lewis血型系统中,以IgM和IgG共同存在,A型和B型多数以IgM为主,O型人在成年后以IgG占优势,特别是女性 • 规则抗体;指ABO血型系统有规律产生抗A和抗B,符合Landgteiner规则 是反定型的依据 • 免疫抗体:指有可查抗原刺激而产生,常见有输血、妊娠和注射3种方式。
血型鉴定 • ABO鉴定规则要求 • 必须做正定和反定 • 所用抗A、抗B试剂报我国暂行规定,效价分别不低于64和128 • O型血清中的抗A、B在测定A、B亚型十分有用 • 区分A1和A2时,用抗A1血清 • 反定型中,一般需要A1、B和O型红细胞 • O型红细胞用于检查不规则抗体
ABO定型和定型试验中常见问题 • 问题一般出现在正、反定型不一致,分析技术问题、标本红细胞或血清本身问题 • 技术和管理错误 标本或试剂搞错 器材不洁 试剂污染或失效 离心过度 阳性反应产生溶血现象未能 识别 漏加试剂 结果记录或判断错误 细胞与血清间比例不适当
ABO定型和定型试验中常见问题 • 血清异常 • 红细胞致敏 • 异常基因型 • 近期输血 • 嵌合体血型 • 疾病因素导致抗原减弱 • 红细胞多凝集现象 • 获得性类B抗原 • 异常血浆蛋白 • 药物等因素 • 年龄因素
Rh血型系统及鉴定 • Rh血型系统 是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一个血型系统,已发现40多个, 主要有临床意义的有5种,D(Rh0)、C(rh’)、E(rh’)、C(hr’)和e(hr’’) • 三种命名法 • Rh-Hr命名法:由Wiener提出 • CDE命名法:由Fisher和Race提出,国内最常用 • 数字命名法:由Rosenfirld即将抗原拨数字号码
D抗原和Du型 • 指D抗原的变异型,有些Rh阳性细胞能被一些抗D血清凝集,但不能被其他一些抗D血清凝集,实际上有D抗原 • Du意义:Du抗原是一种弱抗原,可分不同等级,高等级可在盐水介质立即反应 • 献血者为Du型,应归Rh阳性 受血者为Du型,应归Rh阴性
Rh血型鉴定: • 根据抗D试剂的种类不同 1.玻片或快速试验用的抗D血清 成份: 含IgG抗D抗体血清+高蛋白分子稀释液配制 2.盐水试验血清用的抗D血清 这类试剂不含增效剂 3.酶或间接球蛋白试验用的抗D血清 成份:只含IgG抗体血清
Du型鉴定 • )盐水反应的抗D试剂不宜检查Du型,常出现阴性结果 • 试剂系统中必须有对照管 • 直接阳性红细胞,则无法作Du鉴定试验,必须对红细胞进行处理,在45°C下加热放散
Rh血型系统的抗体及临床意义 • 通过输血和妊娠产生,初次免疫2-6个月出现,再次免疫3周内达最高峰,约有1/3Rh阴性人,受Rh阳性免疫后不产生抗D,称非反应者 • 抗D多数为IgG型,少数为IgM型 /非补体结合性 / 常见Rh抗体混合物,即除抗D外,同时存在抗E、e、C、c抗体 • 若受血者血浆中含Rh抗体,输入Rh阳性红细胞――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 • 新生儿溶血病
Rh定型和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 • 假阳性的原因 • 1.红细胞被免疫球蛋白致敏或血清中含凝集因子 • 2.受检细胞与抗血清孵育时间过长 • 3.标本抗凝不当 • 4.定型血清中含有事先未被检测的其它特异性抗体 • 5.多凝集细胞造成定型假阳性 • 检定用器材或抗血清被污染 • 假阴性原因 • 1.受检红细胞悬液浓度太高,与抗血清比例失调 • 2.漏加或错加试剂 • 3.定型血清使用方法错误,没有按说明书进行 • 4.离心后重量、晃动过度 • 抗血清保存不当
第三章输血前检查 • 目的和要求 目的 血液在受血者体内有效存活, 无不良反应 要求 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不凝集和溶血,输入血浆成份不导致患者自身红细胞显著破坏。
主要程序包括 • (1)患者的病史和标本等检查、核对及处理 • (2)ABO和Rh不定型 • (3)抗体筛选和鉴定 • (4)交叉配血试验 (5)标签和发血
受血者的病史和标本等检查、核对、处理 • 1.病史资料和信息: 包括受血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种族、临床诊断、输血史、药物史、妊娠史、特别是以往输血反应的记录等,这些资料有助于解决可能出现的血清学问题。 1.标本要求:是安全输血的关键措施之一 ( 1)所有标本必须要鉴定和标记,确实无误地来自患者和献血者并和血液申请单内容核对,确证 ( 2)标本标签必须正确,符合患者血液的体内状态,能代表患者当前的免疫学情况,防止血样稀释 ( 3)溶血标本一般不能使用 ( 4)血清或血浆均可用作检查,使用血清干扰因素少 ( 5)患者标本一般不要超过24h ( 6)反复输血患者更应注意抽取新标本作配血试验 ( 7)患者使用肝素治疗,应加硫酸鱼清蛋白对抗――-使标本凝结,使用右旋糖酐,pvp等治疗,应将红细胞洗涤再作交叉 输血后所有标本物应安善保存2-8°C,至少一周。
.ABO和Rh定型 • 前面已介绍过
抗体筛选和鉴定 • 目的:是检测受血者是否含有抗A、抗B以外的抗体, • 原则 : 是让受检血清与特殊试剂红细胞――筛选红细胞起反应,已发现在37°C中有反应活性的抗体 • 方法: 盐水法/白蛋白介质法/低离温度介质法(LISS)/凝聚胺法/酶技术 抗球蛋白法/ 但最终都要用抗人球蛋白法确认 • 对发现ABO以外不规则抗体应做进一步鉴定所使用的是谱细胞 筛选细胞是指由2-3人份的O型组成,要求包括常见抗原:D、C、E、c、e、M、N、S、s、P、Lea、Leb、K、k、Fga、Fgb、Jka、Jkb
交叉配血试验 • (一)要求和内容 • 交叉配血实际上是检查不配性,使患者献血者血液间没有可测到的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份,交叉配血应37°C孵育,除盐水介质外,至少还有加一种能检不完全抗体(IgG型)试验。 • 主侧管 • 次侧管 • 自身对照管
交叉配血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 1.缗钱状形成:常见多发性骨髓瘤,原球蛋白症、霍奇金病 • 2.试验结果不相容:显示有未检明同种抗体存在 • 3.离心力不当: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 • 4.水浴箱温度不正确 • 结果溶血,可把血清灭活后再作试验
标签和发血 • 配血单上,均需写上受血者姓名、床号、ABO及Rh血型、医院,献血者姓名、编号、 • 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和血液的标签,正确无误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的解释,发出血液内容的名称,日期和时间,以及工作人员的姓名, • 输血前检查试验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和责任性的工作,熟练和灵活应用血清学试验原理和技术,对所得试验结果能给予全面、细致观察和分析 •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心
血型血清学常见的几项试验介绍 • 一.准备工作 • (一)标本采集 • 1.抗凝血:ACD:血液=1:4 • 5%Na2-EDTA:血液=0.1:1 • 血清标本:37°C凝固――离心,或4°C过度分离血清以吸收自身冷抗体,若保存血清标本,可加10%NaN3至最后浓度为0.1% • (二)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 2常用红细胞悬液浓度 • 2%红细胞悬液:用于抗体效价滴定 • 5%红细胞悬液:用于血型鉴定或间接抗试验 • 10%红细胞悬液:用于测定抗体的亲合力
二.盐水介质凝集试验 • 应用范围:主要用于IgM抗体的检出、鉴定、配血、ABO、MN、P血型抗体可在盐水介质中凝集 • 原理:略 • 试验记录: 4+:一个大凝集块,背景透明,无游离红细胞 3+:数个大凝集块,背景透明,无游离红细胞 2+:许多小凝集块,肉眼可见,大小均匀,背景基本透明,有游离细胞 1+:很小凝块,肉眼还可见,背景不透明,游离细胞多,要用显微镜 w+(+、-):微小凝集块,肉眼很难看清,背景浑浊、显微镜观察 O(-):无凝集,无溶血,全是游离细胞,要用显微镜观察 PH:部分溶血 H:完全溶血 缗钱状凝集的处理:加盐水稀释后观察
胶体介质凝集试验: • 原理:胶体介质能使介质常数上升,降低红细胞zeta电势,缩补红细胞间距离――使IgG抗体致敏红细胞呈凝集 常见胶体介质:小牛血清白蛋白 人白蛋白 AB血清 受检者本人血清等
四.酶处理细胞的凝集试验 • 原理:某些蛋白水解酶能破坏红细胞表面丰富的唾液酸(带负电荷)降低zata电位,使细胞间距离缩短,IgG抗体与相关抗原红细胞产生凝集 • 特点:能显著增强Rh和kill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但对M、N、S、s、Fga和Fgb抗原有破坏性 • 常用的酶有:菠萝酶、木瓜酶、无花酶等 • 用PH5.5PBS配制0.5%浓度
抗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 • 原理:红细胞被IgG、IgA、IgM或补体C3、C4致敏后当加入抗人球蛋白(即抗IgG、抗补体抗体)时,出现红细胞凝集 • 抗球蛋白试剂: • 多特异性类除含有抗IgG和C3d外,还含有抗C3b、C4b、抗IgM、抗IgA,主要用于配血试验和直接试验(DAT),尤其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测定。 • 单特异性类:主要有抗IgG和抗C3d两种,主要应用于抗体阳性者分类鉴定 • 特点: • (1)本试验是血清血型学试验中经典试验,用于各种血型抗原抗体鉴定中〕 • (2)本试验同时要做各种对照试验“结果”方才可靠。对照试验包括阳性、阴性及自身对照 • 本试验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
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调查 • 一 询问症状和病史 • 1 急性溶血性反应症状:常为ABO血型不合所至,误输几毫升血即发生强烈反应,注射部位疼痛、寒战、发热、胸闷、腰背痛、面部潮红、恶心、血压下降、胸口、休克、血红蛋白尿 RH血型不合在输完血数小时后发生,但症状轻 • 2 迟发性溶血反应症状:分两种原因 (1)红细胞初次刺激,7-8天产生抗体,再与输入存活的红细胞作用。(2) 曾有过初次刺激,本次是回忆反应,3-7天产生大量抗体,多数反应进程慢,个别与急性反应征状类似,有死亡危险 • 3病史:
初步实验 • 1 比较输血前后患者血浆颜色 • 2 抗球蛋白实验
四 进一步检查 • 1 复核血型 • 2 重做交叉配血 • 3 抗体鉴定和相应抗原的检查 • 4 辅助检查 • 尿中有无血红蛋白 • 反应24小时后检查含铁血黄素 • 血清胆红素检查 出现反应1小时后升高,7——8小时达到高峰。 • 血清胆红素 尿胆红素和尿含铁血黄素的升高及结合珠蛋白降低都是溶血反应的 • 辅助证据。 • 5 追踪试验 • 反应初期直抗试验、间抗试验可能阴性 但以后每天或隔几天检查,可发现抗体阳性。
与非免疫性溶血反应的区别 • 1 血液在体外溶血 血袋保存、运输或加温不当,血袋内加入药物、输血器管道用过低渗液、浓缩红细胞因血浆太少—引发一过性血红蛋白尿 • 2 细菌污染 也可以引发溶血、发烧、血压下降、DIC等征状。 区别:白血胞总数立即升高,面部红而干燥,血袋血能找到细菌、患者血培养也能发现同样的细菌。 • 3 患者患有溶血性疾病 患者除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外,无其他溶血性反应症状,通过询问病史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