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古代政治. 一、 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 1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aelw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历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历史

  2. 古代政治 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席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实行原因 1、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古代风俗习惯 古代生活 古代服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三、基本内容 1、皇帝制;2、中央行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四、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五、基本矛盾: 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2、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3. 六、发展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七、作用: 1、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4. 古代政治 喜庆 贺生子旧俗新妇生儿女要庆贺。临产前,由娘家备彩蛋、大粉团和婴儿所需衣服送往男家,称“催生”。男家将粉团分赠亲友,预报喜讯。产妇分娩后,要染红蛋,先送往娘家报喜,亲友也备贺蛋和四色或八色礼品,慰问产妇,叫“吊舍姆”。生儿三日,敬神祀祖,设筵请客,称“做三朝”。婴儿满月,再设“满月酒”清客,为婴儿剃除胎发,外婆家也要送礼。做过“满月”,产妇方可出房。此外,小儿满百日,要做“百日”。满周岁,外婆家又要馈送衣物,并在厅上设“ 日卒 盘”,陈设书画笔砚,刀剑弓夭、算盘秤尺等各类玩具,任小儿选择拈取,以预卜日后志向成就,此名唤“试日卒 ”。但一般清贫人家都没有这许多讲究,多数劳动妇女为生活年逼,甚至产后几天就要做工种田。 祝寿又叫“做生日”。一般自50岁开始,逢十做寿,称“正寿”,但也有男子逢九做寿的。做寿前先向亲友发柬帖,亲友馈赠寿面、金字寿烛、寿桃、寿联、寿幛,也有用红纸包钱作为寿礼的。寿诞之日,主家布置寿堂,中挂寿星画像或用大幅红绸寿幛,上缀金色“寿”字,左右挂贺联,案上置寿桃,果品、寿面等。亲友要在堂上给寿主拜寿祝贺。富裕人家要吃寿酒,一般清苦人家,无上述排场,仅能吃一次寿面,以为祝贺。 古代风俗习惯 古代生活 古代服饰 贺造房旧时凡新建房屋的人家,在破土动工前,要先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吉日,或请道士在宅基上走一圈,说是请土地老爷、祖宗让一让,称作“发”预告,房屋落成后还要“收”预告。上梁之日,亲友送馒头、糕点、鸡、肉等礼物,乡邻好友也有送现金红纸包,登门道贺。上梁要选定吉时良辰,敬神祭祖,鸣放鞭炮,并由工匠登梁说吉利话,在上面撒馒头、米花、糕点或糖果,称为“抛梁”,在正梁上贴红纸,上书“三星高照”等语,并将一个贮有梁米的青布袋和“发禄”,万年青系在梁上,称“代代青”。晚上,宴请宾客和工匠,称吃“竖屋酒”。

  5. 绝对禁忌十二种筷子的用法 1、三长两短: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 2、仙人指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 3、品箸留声: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 发出声响。 4、击盏敲盅: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 5、执箸巡城: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 6、迷箸刨坟: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 7、泪箸遗珠: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 8、颠倒乾坤: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 9、定海神针: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 10、当众上香: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 11、交叉十字: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 12、落地惊神: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 婚嫁 旧社会男婚女嫁是“交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式婚姻,具有封建的宗法观念和迷信色彩,礼俗繁琐。一般须经过央媒、订婚、结婚(做亲)等过程。 央媒、订婚,即由双方家长为子女选择门当户对、年龄相近的对象,央媒作伐。先由媒人持女方庚帖(按天干地支记载生辰八字)送往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合肖”,得“吉”即通知对方订婚。订婚又称“文定”、“定亲”。男家择定吉日,备大红“求”字帖,附首饰、衣物送往女家,称“行盘”。女家收帖受礼,称“纳采”,即备大红“允”字帖和“年庚帖”交来人归报男家。此后,男家再择定吉日,备聘礼、聘帖送往女家,称“行聘”。聘礼的多寡,贫富悬殊。为予女治婚,豪门富户,竞尚摆阔,清贫人家,也有因之而变卖家产或借巨债的。 结婚,俗称“做亲”。男方择期,遣媒征得女方同意,俗称“道日”,也称“请期”、“请庚”。结婚期间,男女两家张灯结彩,宴请亲友,有前三朝、后三朝之习。婚日前一天女方把妆奁送到男家。当晚,新房铺床,并请父母在学堂、荫下多子者睡一宵,称“暖床”。婚日,男方发轿(低乡以快船前往)迎亲,鼓乐前导;女家以莲心羹、粉团子款待新婿,称“三道茶”。茶后告辞回家,等候新娘“于归”。新娘盛装上轿,面覆红巾,母女必哭泣以示惜别,并由兄长、弟弟或舅父抱新娘入轿。花轿临门,鞭炮、鼓乐声起,喜娘搀扶新娘下轿,踏红毡步入花堂,新娘立左,新郎立右,由小唱赞礼,双方对长辈行跪拜礼,拜天地、拜翁姑、拜伯、叔、舅,最后夫妻交拜,称“拜堂”。然后由鼓乐、双烛前导,新郎新娘各握红绿绸之一端牵入新房,称“红绿牵襟”。进洞房后,新夫妇并坐床上,新郎用秤杆拨去新娘覆面的红巾,称“挑方巾”。随后新夫妇同饮合卺酒。待新娘的酒菜十分丰盛,称花筵夜饭。宴罢,客人拥入洞房,逗新娘,索喜果,称为“闹新房”。翌日,女家备礼物,送往男家“做三朝”。婚后数天或一月,新夫妇到女家看望长辈,称“归宁”,又称“回门”。

  6. 古代政治 传统四合院的文化意蕴 古代风俗习惯 四合院的北房是一家人活动的中心,其格局一般是一明一暗的一堂三间,其中中堂位置最显,上供祖先、神佛,下设条案,供五供、帽筒、福禄寿星像等,又下设八仙桌和太师椅,用于祭祖、议事、等客等等。中堂两边常为卧室,是主人休息的场所。这一建设形式可以看成是原始居民公房制的遗留。 名为“四合院”,传统居住方式是一个院落组合成一个家族,采取纵向、横向连接两种形式。其中以纵向为常见,于是有了二进、三进院落,体现“深”字的意蕴。二进三进之内称为“室”,因此女眷多称“内人”或“室人”。妇女一般生活在二进院落以内,即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封建皇宫实际上就是一个纵向与横向结合,多层连接的大型四合院,是封建“家天下”的象征。 传统四合院院落宽敞,四面房屋各自独立,以游廊相接,起居极为方便。对外,四合院呈封闭状,只有一个街门,有很强的私密性,因此胡同里的行商小贩们只能崐高声叫卖,以吸引院落深处主妇们的注意,形成了北京独具特色的深巷货声;四合院关上门则自成天地,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合合美美,其乐融融,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家居特点,体现了四合院之“合”的精髓。 四合院之所以成为北京最普遍的居住样式,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种布局方式使得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呈现明显的区别。具体来说,内宅中位置最显赫的是正房,是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的地方;堂屋为家人起居、招待亲戚、年节祭祖之地;卧室在堂屋两则,在一夫多妻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东西厢房是晚辈居住的地方;仆人则居下层,这最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礼教制度。北京崐作为千年古都,其特有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其宗法制度必然发展到高度完善、高度严崐密的程度。 古代生活 古代服饰

  7. 四合院中的六种吉祥物 鱼 : “鱼”与“余”谐音,吉利。北京人借此吉祥图案来寓意生活富裕、美好,寓意高位升迁、祝颂幸运。 鸳鸯:北京的居民将鸳鸯比喻为吉样物则是珍视鸳鸯和谐美好,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操。 喜鹊 : 喜鹊在北京则是童叟皆知的吉祥鸟,因喜鹊一鸣大吉, 鹤 :鹤为羽族之长。北京人称鹤为一品鸟,道家则称之为仙鹤,寓意长寿仙禽之意。 凤凰:凤凰能为宅院带来吉祥,更寓意夫妻和美、龙凤呈祥。 蝙蝠:蝠与福同音,故而出现了两只蝙蝠在一起的双福。五只蝙蝠围着一个大寿字团团飞舞,人称之为“五福捧寿”。让蝙蝠与铜钱搭配在一起,就成了“福在眼前”了

  8. 古代政治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直到近现代,都以极其鲜明的特色为世界瞩目。许多古籍和传说都提到,我们的先民,早在黄帝现代就创造了衣裳。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这一发现可以证实,当时的山顶洞人,已经能够利用兽皮一类的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也由此发端。 古代风俗习惯 古代生活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服装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对服饰不但有了等级的区分,也有了艺术上的要求。《尚书·虞夏书·益稷》上就记载有舜与禹关于服饰的对话,舜对大禹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舜的话,后来被确定为十二章纹,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一个有关服饰的规则,就影响了中国5000年的服饰设计,仅这一点,就说明了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无法抗拒的巨大影响。 到了西周时代,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夏商时期建立的冠服制度,这时已经基本完善,春秋战国时期,服章形制又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这时,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佩金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男女的帽冠,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如覆杯上耸。鞋履,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 古代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社会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曲裾深衣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 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了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发命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当时多采的社会文化和生活密切相关。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各民族服饰广泛交融。魏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游牧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南北朝时,襦裙套装流行一时,这种装饰原始于汉代,东晋时延续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延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各民族服饰广泛交融。魏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游牧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南北朝时,襦裙套装流行一时,这种装饰原始于汉代,东晋时延续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延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中华服饰文化也随之传往世界。 自秦而汉,深衣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东汉时期,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

  10.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融。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改穿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辽代用丝绸官服上的山、水、鸟、兽等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于延祐元年(1314年)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沿用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及其它民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融。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改穿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辽代用丝绸官服上的山、水、鸟、兽等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于延祐元年(1314年)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沿用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及其它民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社会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刺绣、印染花纹等,更是锦上添花。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的主要特点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皇帝、百官的官服用颜色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女装富有时装性,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从宫廷流传的“半臂”服,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服历久不衰。当时还流行长巾子,披搭肩上,绕于手臂之间,名曰披帛。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胡服新装也十分流行。

  11.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来,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帔。上层妇女中已开始穿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也有区分,平民妻女只能用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平民百姓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子,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来,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帔。上层妇女中已开始穿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也有区分,平民妻女只能用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平民百姓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子,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王朝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男子一律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艺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族和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晚清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流传至今的旗袍,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后来也为汉族贵妇仿用。 这里还需要提及的是太平天国的服饰,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不但建立了各种法律制度,也是中国唯一具备服饰制度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服饰,既继承了传统遗制,又有所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衣冠服饰制度。太平天国将领的冠帽有角帽、风帽、凉帽及帽额等形制。角帽即为朝帽上饰龙凤图纹。朝服分长袍和马褂两种,袍为圆领宽袖,上绣有纹样,并以纹样来区分职位;马褂有红、黄两种颜色,并以颜色来区分职位。太平天国妇女服饰虽然有所规定,但并不严格。妇女一般不戴角帽及凉帽,大多用绸缎扎额,冬日也戴风帽。太平天国初期,大多数妇女都穿男服,也有穿苗装的。定都天京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妇女多不穿男装,女装依身份地位的不同,图案纹样繁简不一。普通妇女穿各色绸缎制成的长袍,样式以圆领为主,领口开得很小,腰身也比较合体,下摆部分较为宽松,衣长过膝,左衽。为了活动方便,常在下摆开衩,或开在两侧,或开在中间。

  12. 李继伟 黎伊恒 罗家添 陈英伟 戴丽珊 陈小蓓 李灵锋 黄振强 郑欣燕 刘欣欣 吴健华 肖 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