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k likes | 1.44k Views
校本课程的开发 ——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南师大教科院 高霞. “ 校本课程开发 ”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缩写词为 SBCD ) 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课程改革中非常新潮的一个词。 其实,以学校为基地从事课程开发,历史上早已存在,例如我国古代的私塾、书院以及古希腊的学园 ( academy ) 。当然,当代意义上的 “ 校本课程开发 ” 则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事情。. 1999 年 6 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指出:: “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
E N D
校本课程的开发——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南师大教科院高霞校本课程的开发——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南师大教科院高霞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词为SBCD)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课程改革中非常新潮的一个词。 • 其实,以学校为基地从事课程开发,历史上早已存在,例如我国古代的私塾、书院以及古希腊的学园(academy)。当然,当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 2001年《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 1、国际背景 • 校本课程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英等国,它的直接原因来自于对20世纪50、60年代影响整个世界的国家课程改革运动(理科课程现代化运动)的反思。 • 就新课程的设计而言,取得了显赫的成果但实行新课程的学校比例却小的惊人。 • 原因:教师准备不足、英才教育、忽视儿童的需要、脱离学校的具体需求和资源条件、教师失去课程权力…
20世纪70年代初,课程理论领域相继出现了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斯腾豪斯的过程性课程开发理论以及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的课程开发理论等,这几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决策模式的变革,把学校看作课程开发的基地或中心,并且强调课程编制过程中学校教师的参与。这几种思想对当时学校的课程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理论依据。20世纪70年代初,课程理论领域相继出现了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斯腾豪斯的过程性课程开发理论以及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的课程开发理论等,这几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决策模式的变革,把学校看作课程开发的基地或中心,并且强调课程编制过程中学校教师的参与。这几种思想对当时学校的课程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理论依据。
英国课程专家约翰.埃格尔斯顿: 我们曾把主要的努力集中在国家课程计划上,但十年之后我们终于慢慢认识到,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学校中的变革,那么就必须通过学校来发动变革.结果是,直接起因于学校及其学生与教师需求的课程开发逐渐复苏了.
2、中国背景 • 统一的国家课程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 文化 • 地区 • 学校 • 学生 • 教师··· 的差异
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机 1、校外因素 • 社会的变迁(科技、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综合) 如: • 对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关注 • 对环境恶化的关注
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
一.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 • 1.基本素养 • 2.科学素养 • 3.经济素养 • 4.技术素养 • 5.视觉素养 • 6.信息素养 • 7.多元文化素养 • 8.全球意识
二.创造革新思维 • 9.适应和应对复杂性 • 10.自我导向 • 11.探究精神 • 12.创造能力 • 13.承担风险 • 14.高层次思维和合理推理
三.有效的沟通 • 15.团队协作精神 • 16.人际交往技能 • 17.个体责任感 • 18.社会与公民责任感 • 19.互动沟通
四.高效能产出 • 20.目标的决策.计划及管理 • 21.有效利用现实工具 • 22.形成相关的优质产品的能力
国家课程计划 • 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 • 新技术的影响 • 如 DIS技术、虚拟科学实验室 • 家长的期望 • 如 适性教育
2、校内因素 • 校长:哲学思想、办学理念、独有的价值取向 • 教师:对既有课程的批判、超越 • 独有的课程资源 • 学生的需求
例 我的自画像 • 学习目标: • 能仔细倾听“别人眼中的自己”,并与同伴们交流。 • 能认真观察别人,说出别人(老师或同学)的一点特征。 • 能找出一处或几处你觉得你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或你比较特别的地方。并与同伴交流,比较一下你和同伴对你自己的认识是否有不同。 • 能用流畅、简明的语言有顺序地把自己的特征描绘下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可以幽默,也可以朴实等等。题目也可自拟。 • 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我要写“我的自画像”?
1、小朋友们,上面的四幅漫画,都画的是谁呢?1、小朋友们,上面的四幅漫画,都画的是谁呢? • A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D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由此看出,我们判断一个人是谁,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方面判断。 • 想一想,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判断呢?如果你想不出,可以跟你的同伴交流一下。
2、看看下面的几段话,猜猜他们又是谁呢?并说说,你觉得它们写得好不好,指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不好的话请你试着修改下。2、看看下面的几段话,猜猜他们又是谁呢?并说说,你觉得它们写得好不好,指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不好的话请你试着修改下。
他那张长长的马脸配上卷卷的头发,笑起来眼睛眯着,咧着大嘴。他的口头禅就是“耶”,时常会打出一个“V’型手势。他可是有名的主持人哦,你知道他是谁么? 他那张长长的马脸配上卷卷的头发,笑起来眼睛眯着,咧着大嘴。他的口头禅就是“耶”,时常会打出一个“V’型手势。他可是有名的主持人哦,你知道他是谁么?
他身材中等,总喜欢以老头的形象出现,一顶鸭舌帽下面满额头的皱纹,走路的时候,双手背在身后,双膝稍稍弯着,走起来一颠一颠,常惹得我们哈哈大笑。我和爸爸都很喜欢他。 他身材中等,总喜欢以老头的形象出现,一顶鸭舌帽下面满额头的皱纹,走路的时候,双手背在身后,双膝稍稍弯着,走起来一颠一颠,常惹得我们哈哈大笑。我和爸爸都很喜欢他。
我可喜欢这位明星了,虽然他身材中等,长得并不出众,但却演过很多电影,而且大多是功夫片,我可喜欢看他打坏人了,看到坏人被他打倒,我就觉得特别痛快。你们猜猜他是谁呢? 我可喜欢这位明星了,虽然他身材中等,长得并不出众,但却演过很多电影,而且大多是功夫片,我可喜欢看他打坏人了,看到坏人被他打倒,我就觉得特别痛快。你们猜猜他是谁呢?
3、比较:看一看,通过写作来描绘人物和用画画的方式描绘人物有什么不同呢?你可以与同伴交流一下。你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呢?3、比较:看一看,通过写作来描绘人物和用画画的方式描绘人物有什么不同呢?你可以与同伴交流一下。你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呢? • 那么,这两种方法又有什么相同呢?试着说一说,并与大家交流一下。
二、我写的是谁? • 参照以上总结的几方面,描写一位你熟悉的老师。接着在班级或小组交流,或者给你的同伴看,让他们猜猜你写的是谁?如果他们一下就能看出,那么你就成功了。
我是谁? • 假如每一年的寒假,你们学校都会邀请很多外国的小朋友来中国过春节,这些外国小朋友都会被安排在学校同学的家里,让他们体验中国家庭是怎么过春节的。很多小朋友都特别想要这些外国小朋友到自己的家中做客。而这些外国小朋友又特别想找个合适自己的小朋友和自己做伴。那么,请你写一段话,让这些外国小朋友能够了解一下你。
有人是这样写的: • 这就是我 • 我是××小学×年级学生。我今年11岁拉。我长得胖胖的,眼睛和大多数人的一样。我最喜欢穿蓝色的衣服。平常,我可喜欢打羽毛球了。我经常放学回去就和爸爸打羽毛球。
有人是这样写的: • 镜子里的小姑娘 • 有一个小姑娘,她最喜欢照镜子了。镜子里能看到她高高梳起的马尾辫,她的扑闪扑闪的大眼睛,像是能说话。嘴巴小小的,像个小樱桃,嘴角总是上翘,像个弯弯的菱角。她可喜欢笑了,一笑起来,就有两个深深的酒窝。 • 她最喜欢穿运动服,因为她可喜欢运动了,经常能在操场上看到她的身影。 • 这个小姑娘就是我!
还有人这样写: • 我 • 哈啰,我是一名××小学的学生。在家里,爸爸妈妈都说我是“垃圾大王”,因为我可喜欢玩航模了,平常最喜欢在家把各种各样的航模拆了装,装好了之后再拆,把各种零件堆得家里到处都是。在学校,同学老师都叫我“开心果”,因为我最会讲笑话拉,只要我在哪里,哪里就有笑声。在哪里,你都特别容易认出我。因为我最喜欢让自己的牙齿晒太阳,对了,你肯定知道了,我是个最会笑的男孩子。
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 •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活动。其中“开发”是指从课程目标的拟订、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课程评价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
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活动”,绝非仅仅编个教材;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活动”,绝非仅仅编个教材; • 二是校本课程开发就字面上理解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活动: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的课程开发”; • 校本课程:产品或结果 • 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 • 校本的课程开发: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改造 • 三是校本课程开发与过去的“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 需求主导模式: • 以学生需求为主要线索 • 条件主导模式: • 以资源条件为主要线索 • 南京市凤游寺小学 • 南京市南昌路小学 • 目标主导模式: • 以办学目标为依据 •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三个小主人>: 生活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 集体的主人
校本课程开发类型 • 校本课程开发类型的标准可以是多样的: • 学生对象: 全体学生 部分学生 • 时间: 全程;中程;短程 • 范围: 学校整体的校本课程设计 单一校本课程设计
创编 活动方式 扩展 补充 整合 改编 选择 开发范围 全部课程 部分课程 单项课程 非定向课程 教师 个体 教师 小组 教师 全体 与校外机构 或个人合作 参与人员
学校整体校本课程开发建议 • 多种模式交叉 (学生需求、资源条件、办学目标) • 有一定内在逻辑结构 • 面向全体学生的 • 如:有关学习方法、策略的、环境素养、创造性思维) • 面向部分学生的:学生兴趣 • 面向个别学生的:学生个性 • 多采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形态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 不同点: • 课程范畴不同 • 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中的一级,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属于课程管理范畴;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课程型态(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属于国家课程中的一种
课程目标不同 • 校本课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 综合实际活动课程:克服学习脱离生活实践的弊端
课程内容不同 • 校本课程:没有指定的领域,范围更广 • 综合实际活动课程: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大量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
课程实施不同 •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确定主题要靠学校及教师的具体情况 • 综合实际活动课程:开发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师生共同确定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强调活动的生成性
课程评价不同 • 校本课程:评价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确认课程开设的价值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
两者之间的关系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融合,基本实行校本管理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化和成熟化后可以成为学校课程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 • 课时安排 • 师资队伍相互合作 • 课程内容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现有模式 ﹡分四门课单开 ﹡分三条内容线: 自然、社会、自己 ﹡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 主题尽可能复盖三条内容线,具有跨学科性质 尽可能复盖学生的生活领域
江宁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线 生存生活技能 学工、学农、学军 了解社会 学会生存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亲近自然 触摸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