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508 Views
特大型城市生活垃圾 可持续综合利用战略研究. 申 请 人:翁史烈院士 研究团队: 上海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存在问题. “垃圾围城”现象突出,填埋遭遇瓶颈. 人口密度高 , 垃圾产量 大 城镇化加快,问题更突出. 浦东机场. 上海日产垃圾 1.93 万吨 70% 填埋, 1250 亩 / 年 老场址居民反响强烈 新场址选址更加困难. 老港填埋场. 临港新城. 老港垃圾填埋场. 焚烧技术面临二噁英的问题. 含氯 塑料. 焚烧 灰渣. 多氯联苯并二噁英.
E N D
特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可持续综合利用战略研究 申 请 人:翁史烈院士 研究团队:上海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垃圾围城”现象突出,填埋遭遇瓶颈 • 人口密度高,垃圾产量大 • 城镇化加快,问题更突出 浦东机场 上海日产垃圾1.93万吨 70%填埋,1250亩/年 老场址居民反响强烈 新场址选址更加困难 老港填埋场 临港新城 老港垃圾填埋场
焚烧技术面临二噁英的问题 含氯 塑料 焚烧 灰渣 多氯联苯并二噁英 15%左右灰渣需作为危险品处理
燃烧过程中二噁英的生成 气相合成 异相合成 飞灰和灰渣需要严格无害化处理 飞灰表面 500~800℃燃烧区 不完全燃烧 形成短链氯代烃 如CH2Cl2 300~350℃尾部低温区 缺陷石墨结构的残碳 金属催化 链增长 氧、氯 二噁英前驱物 二噁英前驱物 二噁英
垃圾分类现状及问题 垃圾干湿分离现状 存在问题 干湿分离 意识 缺少经济和法律机制吸纳、引导以及培养市民生态文明的意识从而导致垃圾的干湿分离难以实现 湿 干 技术 终端处理对垃圾分类要求高,而分类后的湿垃圾处理技术仍不明晰,从而制约了垃圾分类的进展 餐厨垃圾处理厂 垃圾焚烧厂 2010年,餐馆分流 餐厨垃圾39.3万吨 处理残渣 旧模式 新模式 卫生填埋场
老港填埋场如何修复利用? • 一二三期封场及生态修复工程面积171.57万m2 • 西侧防护林带工程面积104.4公顷 • 风力发电项目占地18.6万m2, 总装机70MW • 四期沼气发电工程总装机15MW 沼气发电项目 一二三期封场 防护林带工程 风力发电项目
日本通过立法实现垃圾减量化 日本政府相继颁布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和《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这两部法律奠定了目前日本社会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模式的基础。现有的法律法规有:《容器包装再循环法》 、《资源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基本框架法)》、《绿色采购法》、《食品再循环法》、《建设再循环法》 、《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 汽车再循环法》、《废弃物处理法》等。
日本垃圾分类及处置 可燃 焚烧 灰 家庭生活垃圾分类 填埋 不可燃 循环 返回 可循环 破碎 大件垃圾
日本垃圾热转化技术发展史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1975年流化床焚烧 开展传统气化热解研究 2002年等离子气化 1965年炉排炉焚烧 1992年热解熔融 1980年气化熔融 焚烧增加熔融处理系统 焚烧增加熔融处理系统
瑞典生活垃圾分类 有害垃圾 大件垃圾 电子垃圾 玻璃金属 报纸杂志 厨余垃圾 可燃垃圾
瑞典垃圾处理模式 焚烧 循环利用 生物化学 热 塑料 肥料 玻璃瓶 电 燃料
研究目标 探索上海城市垃圾梯级利用路线 全生命周期考虑垃圾问题 转化技术 垃圾分类 应用系统 减少垃圾产量 重复使用 循环利用 能量回收 卫生填埋 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解决垃圾出路,发展循环经济 探索低成本、便捷的处理体系
研究意义 跳出短期视野,对特大型城市未来数十年的生活垃圾可持续综合利用进行战略思考 实现源头分类,利于资源化 节约土地资源 减少污染,缓解社会矛盾 促进相关产业链发展 严格垃圾管理倒逼发展方式转型,再造生产和生活方式
研究内容 制度框架 综合管理体系 关键环节 技术路线及 产业化支撑体系 空间优化 垃圾处理及 利用系统布局 以上海为例展开的设计及试点 技术集成与产业集聚 可持续开发的垃圾填埋用地
子课题一:特大型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体系研究子课题一:特大型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体系研究 • 行政管理体系 • 政策法规 • 组织管理 • 政府监管 • 社会管理体系 • 公众教育 • 社会宣传 • 社会监督 • 市场管理体系 • 产业发展 • 资金机制
子课题二: 特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可持续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支撑体系研究
分析梳理当前垃圾处理技术现状 干湿分离 湿 电池 灯管 油漆 墨盒 硒鼓 玻璃 金属 塑料 纸张 废旧衣物 干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玻璃回收加工厂 废品回收系统 餐厨垃圾处理厂 垃圾焚烧厂 2010年,餐饮分流 餐厨垃圾39.3万吨 处理残渣 处理残渣 卫生填埋场
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支撑体系 问题 资源 处理技术不明确 污染物控制要求高 资源能源转化效率低 财政金融 科技人才 公共平台 研究 开展特大型城市干、湿垃圾处理技术适应性研究 目标 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借鉴先进技术和经验 提出特大型城市中长期生活垃圾清洁转化技术、环保型材料生产技术和中转环节分类减量技术。促进生活垃圾可持续综合利用系统中各环节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形成高效可行的产业化支撑体系
子课题三:特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可持续综合利用系统布局优化研究子课题三:特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可持续综合利用系统布局优化研究 垃圾分类 以家庭为单位的垃圾分类 以小区为单位的集中人工分拣 大规模的集中机械分拣 处理利用 集中焚烧 危险废弃物专门处理 分布式供能
特大型城市垃圾填埋用地生态重构与持续开发战略研究特大型城市垃圾填埋用地生态重构与持续开发战略研究 子课题四:
建造 设计 投资 可再生能源 发电基地 垃圾 风力发电 垃圾发电 光伏发电 总承包式的“钥匙工程” 老港循环生态园区
垃圾预处理装备 沼气发电装备 垃圾焚烧装备 垃圾气化装备 …… “钥匙工程”向全国复制,带动下游装备产业发展
成果形式 提交《特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可持续综合利用战略研究》总报告; 提交《特大型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体系研究》分报告; 提交《特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可持续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支撑体系研究》分报告; 提交《特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可持续综合利用系统布局优化研究》分报告 提交《特大型城市垃圾填埋用地生态重构与持续开发战略研究》分报告 在中外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2—3 篇; 培养中青年技术骨干5 名。
团队构成 翁史烈 院士 能源政策 环境工程 科技管理 转化技术 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