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腸道常見感染病及感控措施

腸道常見感染病及感控措施. 疾病管制局 林慧真醫師. 內容. 常見致病菌之腸道法定傳染病 桿菌性痢疾 阿米巴性痢疾 A 型肝炎 諾羅腸胃炎 機構群聚事件因應措施. 法定腸道傳染病. 第二類傳染病 霍亂、傷寒、副傷寒、桿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 第三類傳染病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急性病毒性 E 型肝炎 第四類傳染病 :肉毒桿菌中毒 其他傳染病 :病毒性腸胃炎、食因性寄生蟲. 非法定腸道傳染病. 致病性大腸桿菌、 Campylorbactar jejuni

ailish
Download Presentation

腸道常見感染病及感控措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腸道常見感染病及感控措施 疾病管制局 林慧真醫師

  2. 內容 • 常見致病菌之腸道法定傳染病 • 桿菌性痢疾 • 阿米巴性痢疾 • A型肝炎 • 諾羅腸胃炎 • 機構群聚事件因應措施

  3. 法定腸道傳染病 • 第二類傳染病 • 霍亂、傷寒、副傷寒、桿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 • 第三類傳染病 •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急性病毒性E型肝炎 • 第四類傳染病:肉毒桿菌中毒 • 其他傳染病:病毒性腸胃炎、食因性寄生蟲

  4. 非法定腸道傳染病 • 致病性大腸桿菌、Campylorbactar jejuni • 病毒: Rota virus、Norwalk virus、Norovirus • 食品中毒菌: • 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仙人掌桿菌、腸炎弧菌、腸炎沙門氏菌、致病性大腸桿菌

  5. 腸道傳染病特徵 • 經口傳染、病從口入 • 症狀:嘔吐、噁心、腹痛、腹瀉、發燒、寒顫、頭暈、頭痛、四肢無力、食慾不振、裡急後重。 • 個人衛生與環境衛生

  6. 桿菌性痢疾

  7. 致病原 • S.dysenteriae 最為嚴重 • S.flexneri 是開發中國家造成地方流行的主要因素 • S.boydii 及S.sonnei 通常是輕微腹瀉,可能會有水便或血便 • 台灣常見的菌型為S.flexneri及S.sonnei 兩型,S.dysenteriae 從1950年以後就很少見了

  8. 傳播途徑 • 通常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因直接或間接攝食被病人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東西而感染。 • 即使只吃入極少數(10至100個)病菌亦可能發生感染 • 家屬之二次感染率高達40%

  9. 桿菌性痢疾 • 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 於24小時內進行通報 • 潛伏期為12至96小時(通常1至3天),有時長達1週。 • 可傳染期 • 發病後約四星期內為傳染持續期 • 無症狀帶菌者也會傳染

  10. 桿菌性痢疾症狀 • 症狀 • 程度不等的腹瀉、發燒、噁心、嘔吐、痙攣及有便意卻拉不出來、血便及粘液便等症狀。 • 如果為小朋友,可能會出現抽搐,少數病患會形成更嚴重的腸炎,甚至造成敗血症,導致死亡。

  11. 治療原則-抗生素治療 • 該菌目前在臺灣所引起的疾病多為自限性 • 抗生素的建議使用時機,原則上應以病患之病情需要,或為了防止疫情之擴散而對某些人口密集機構的個案使用。 • 為防範疫情蔓延尤其是已造成流行時,對於所有的確診個案,均可使用抗生素治療,不但可以減緩病程,更可以降低他人感染之風險。

  12. 防疫措施 • 疫調:調查接觸者(共同生活家人或同團旅客)及感染源(個案環境,飲食,水源衛生,旅遊史) • 消毒:對個案糞便可能污染之環境及物品消毒 • 個案衛教:教導傳染途徑和預防的方法 • 治療 • 追蹤:停止服藥後24-48小時,連續兩次糞便檢體(每次間隔24小時以上)均為陰性始可解除

  13. 阿米巴性痢疾 • 致病原: • 痢疾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 潛伏期 • 潛伏期一般約二至四週,但長短極為懸殊,可由數日至數年不等。 • 可傳染期 • 囊體具傳染性,在慢性期、恢復期及無症狀帶蟲者,均會間歇性排泄囊體 • Infective dose:>1000 cysts

  14. 阿米巴性痢疾 • 屬第二類傳染病 • 通報定義(符合以下任一條件) • 輕微、慢性到嚴重腹瀉,糞便中帶粘液、血絲、裏急後重、間歇性下痢,腹痛、發燒、噁心、嘔吐。 • 糞便檢體鏡檢發現痢疾阿米巴囊體或活動體 • 腸道及腸外之組織切片或潰瘍刮除發現痢疾阿米巴活動體者 • 超音波或電腦斷層診斷為肝膿瘍且血清抗體呈陽性反應 • 通報期限 • 於24小時內進行通報

  15. 流行病學 • 屬世界性分布,但集中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 開發中國家發生率高:貧窮,擁擠,衛生條件差,無乾淨水源 • 已開發的國家的高危險族群: • 至開發中國家旅遊 • 自開發中國家移民來的人 • 男同性戀者 • 人口密集機構(孤兒院,教養院,收容所,監獄等)

  16. 感染過程 • 傳染途徑: 糞口傳染 • 吞入成熟囊體,囊體來自於糞便污染的飲用水,食物或手 • 經由口對肛門之性行為感染(性行為時因糞便的接觸感染) • 症狀 • 從輕微到慢性腹瀉程度不等 • 大腸炎症狀:糞便中帶黏液及血絲、腹痛、裏急後重、間歇性下痢、發燒等 • 阿米巴肝膿瘍症狀:發燒、右上腹部疼痛、肝腫大、腹瀉等。 • 大部份痢疾阿米巴帶原者其臨床症狀不明顯。

  17. 檢體採集 註1:新鮮糞便,每次採檢量約拇指大(因囊體無法培養),並請以4oC保存。 2:採集新鮮糞便一次(至少拇指大小之量;勿加入任何固定液;4℃保存),以痢疾阿米巴糞便抗原ELISA篩檢。 3:於7天內進行三次新鮮糞便採檢(連續三天,每天一次)。

  18. 實驗室診斷 • 顯微鏡檢查 • 目前用於外勞健檢(指定外勞健檢醫院) • IHA(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間接血液凝集試驗 • 抽血驗血清抗體,但已治癒病患可維持數年的陽性反應 • ELISA酵素聯免疫吸附試驗 • 目前用於確定病例之接觸者篩檢及心智或智能障礙機構進行全院擴大篩檢 • PCR聚合連鎖反應(DNA) • 準確率高,本局寄生蟲實驗室主要鑑別診斷的方法

  19. 陽性個案防疫措施 • 疫調及採集檢體:調查感染源(個案飲食,水源衛生,環境衛生,旅遊史)及接觸者 • 個案衛教:教導傳染途徑和預防的方法 • 消毒:對個案糞便可能污染之環境及物品消毒 • 治療:可治癒並避免再感染他人 • 追蹤:完成治療1個月後複檢三次,7天內採三次,每次間隔24小時 • 接觸者採檢

  20. 治療原則 • 確定病例,無論有無症狀皆應治療。 • 疑似病例在未確認前不應投藥治療,不應做預防性投藥 • 有症狀的感染者:metronidazole, tinidazole,dehydroemetine (阿米巴組織型藥物)治療後,因約40-60%患者腸道仍存有阿米巴原蟲,故需接著使用阿米巴殺腸腔藥物 • 無症狀的感染者:iodoquinol, paromomycin,diloxanide furoate (阿米巴殺腸腔藥物)

  21. 臺灣地區阿米巴性痢疾確定病例之聚集事件統計表臺灣地區阿米巴性痢疾確定病例之聚集事件統計表

  22. A型肝炎

  23. 前言 • A型肝炎是已知人類古老的疾病。 • A型肝炎分佈全球,好發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是造成部份國家國民健康及社會經濟損失的因素。 • 台灣環境衛生良好,自來水普及率高,民眾受到A型肝炎感染之威脅已大幅降低。 • 國人A型肝炎抗體保護力逐年降低,增加疫情爆發之風險。

  24. 致病原 • 屬Picornaviridae小RNA病毒。 • 為Heparnavirus肝RNA病毒。 • 直徑約27nm、無外殼、正20面體。 • 內含單股RNA病毒。 • 對強酸、有機溶劑、熱穩定。 • 對氯及福馬林敏感。 • 可在環境中存活數月。

  25. 傳染途徑 • 糞口傳染 • 人與人親密接觸 • 與生病成人接觸 • 性接觸(包括男性同性戀、肛交及口交等) • 受污染的水或食物(如受感染的食物處理者) • 與A肝病毒血之接觸(如靜脈毒癮者共用針頭、輸血等)

  26. 傳染途徑–A型肝炎傳播全球分布型態

  27. 感染過程–臨床表徵

  28. 感染過程- A型肝炎血清及臨床表現圖

  29. 治療原則 • 急性A型肝炎應會自然痊癒。 • 無特殊療法,一般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大部分人會自然痊癒。

  30. 流行病學-全球流行情形 • 在已開發國家,A型肝炎感染多發生在: • 托兒所 • 住家內 • 與急性期患者密切接觸者 • 靜脈注射毒癮者 • 曾到A型肝炎流行地區的旅行者 • 在環境衛生差的地方: • A型肝炎感染頻繁。 • 發生之年齡層較低。

  31. 流行病學-國內流行情形 • 在臺灣(尤指都會地區),大部份兒童及青少年都未具有A型肝炎抗體(易感族群)。 • A型肝炎可能在未具保護力之族群間爆發流行。

  32. 國內流行情形-急性病毒性肝炎每十萬人發生率--趨勢圖國內流行情形-急性病毒性肝炎每十萬人發生率--趨勢圖

  33. 國內流行情形-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確定病例之年齡分布(2001-2006)國內流行情形-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確定病例之年齡分布(2001-2006)

  34. 國內流行情形-台灣地區不同年齡之A型肝炎血清抗體陽性率國內流行情形-台灣地區不同年齡之A型肝炎血清抗體陽性率

  35. 疫情監控及處理 • 臨床病例定義(任一即可) • 出現急性發作症狀:包括發燒、全身倦怠、噁心、嘔吐、 • 腹部不舒服等。 • 黃疸或ALT上升。 • 實驗室診斷 • Anti-HAV IgM檢驗陽性。 • 確定病例定義 • 具有臨床病例定義且經實驗室診斷確定。

  36. 衛教宣導 • 注意飲水及飲食衛生。 • 保持良好衛生習慣。 • 注意環境衛生,特別是廁所環境清潔。 • 針對高危險群,或未具A型肝炎抗體者,加強 • 宣導自費疫苗接種。

  37. A型肝炎疫苗 A型肝炎疫苗建議接種劑量及時程

  38. 疫情監控及處理-3 • 擴大疫情調查 • 2個月內同一鄉鎮通報2例個案或2個月內同一學校通報2例學生個案。 • 疫情及早因應措施 • 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確定個案之密切接觸者,進行擴大篩檢,篩檢結果為Anti-HAV陰性者,可儘速接種一劑A型肝炎疫苗。 • 學校若一個班級內有2位以上之個案聚集,其同班級之同學直接接種A型肝炎疫苗。 • 水源或食物等共同感染源引起之疫情,二週內曾暴露感染源之個案,考量同時使用免疫球蛋白及A型肝炎疫苗。

  39. 防治工作 **餐飲、醫療照護及幼兒保育工作者疫情監視管理。 • 加強廚師或餐飲食品製造業者健康管理,未具A型肝炎抗體者,建議自費施打疫苗。 • 餐飲、醫療照護及幼兒保育工作者,於發病後應停業至少一週,避免造成疫情擴大。 • 由相關單位加強無照攤販之稽查。

  40. 防治工作-疫情監控及處理-5 • A型肝炎個案之密切接觸者或接觸感染源後,2週內使用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有85%的保護效果,可以預防發病。 • 適當時機使用免疫球蛋白及A型肝炎疫苗,以控制爆發之疫情。

  41. 隔離 • 對確定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病患住院期間,需注意排泄物的處理,以腸胃道隔離為原則。 • 在發生黃疸後1週即無需隔離,可恢復工作及上學。 • 廚師或從事餐飲食品相關行業者,如證實為不顯感染者,可於肝功能(ALT、AST)恢復正常時,即可回復工作。 • 針對個案之接觸者(尤其是學齡前兒童),抽血篩檢出Anti-HAV IgM陽性之無明顯症狀個案,建議可在家休息2週,以避免感染源擴散。

  42. 病毒性腸胃炎 • Rotaviruses(輪狀病毒) • Noroviruses(諾羅病毒) • Adenoviruses 40型或41型 • Sapoviruses • Astroviruses

  43. 諾羅(Norovirus)病毒特性 • 諾羅病毒(Norovirus) • RNA病毒,是一種小圓型病毒(SRSV-small round structured virus) ,屬於人類杯狀病毒(Caliciviruses)家族中的一員 • 特徵和1968年先發現的同族Norwalk virus雷同,以前被稱為Norwalk- like viruses (簡稱NLVs)。

  44. 諾羅腸胃炎 • 可以在室溫下受污染的水、食物或環境中存活一至數天 • 容易發生在季節交替的時期 • 通常是引起自限性、輕中度的的腸胃道感染症 • 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腎或心臟病疾患,則較易發生嚴重的病例。 • 感染劑量低(<100 viral particles),容易造成大規模的集體感染事件。

  45. 傳染途徑 • 傳染途徑 • 糞-口途徑為主 • 人與人的直接接觸傳染,或食用了被病人糞便所污染的飲水或食物而感染。 • 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件或環境也會造成該病毒之傳播,而嘔吐所產生的飛沫若不幸吸入也可能因吞入鼻咽分泌物而致感染。

  46. 流行病學 • 廣泛分布全球 • 美國每年約2300萬人次因感染諾羅病毒而造成腸胃炎 • 1997-2000年: 有232次聚集事件, • 傳播: 食物 (57%)、人傳人(16%) 、被污染的水(3%) 、原因不明(23%) 。 • 最易發生的場所包括飯店(36%)、照護中心(23%)、學校(13%)和輪船(10%)。 • 台灣: • 好發於人口密集機構,如:長期養護機構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