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南北交融 东西并汇. 背景.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南北交融 东西并汇

  2. 背景 •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至公元589年隋统一南北,史称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学艺术获得巨大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由统一到分裂的混乱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却奇异地飞跃发展起来。这里包涵着几个重要因素:一是战乱流离虽给社会造成破坏,但却促进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是佛学的兴起,导致美术的兴盛;三是士族的产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人们挣脱了正统儒学的精神羁绊,个性得到张扬,绘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壁画、漆画从技法到形式都趋于高超。

  3.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 曹不兴 《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 • 卫协 《列女》,以及《上林苑》、《北风诗》 • 戴 逵 《竹林七贤图》、《高士图

  4. 1. “佛画祖师” 曹不兴与卫协 • 名画家,曹不兴,画人物,气势雄;用丝绢,五丈盈,大笔挥,显才能。吴主命,画屏风,误落墨,绘苍蝇;龙虎马。技艺精,与皇严,八绝称。 • 曹不兴。一作弗兴,吴兴(今属浙江)人,为三国时民国画家。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画家,也是最早接受两域佛画影响的画家。他能在50尺长的丝绢上画大幅人像,心敏手捷,一挥而就,头身四肢都合比例。又擅画龙、虎、马;在吴地与皇象善书,严武善奕等,世称“八绝”。相传孙权命他画屏风、误落墨点,因绘成蝇,孙权以为真蝇,用手弹上,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孙权赤乌元年(228年)冬十月,孙权游青溪,看到一条赤龙由天而降,凌波而行。因此,便让曹不兴绘其形状。因绘得成功而得到孙权的赞赏,到宋文帝时,还常用这条赤龙求雨。当时大臣谢赫在秘阁中见到了曹不兴所画的龙头,还自认为是真龙降临。可见其画作之妙南朝谢赫在秘阁中只见不兴所画的一个龙头。列入《古画品录》,并评云:“观其风骨,名岂虚战!”曹不兴是文献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佛教在东汉时候传入中国,但主要在中原地区,到三国时,由僧人支谦和康僧会先后传人江南。相传康僧会远游至吴,孙权为之建造建初寺,并令之设像行道。曹不兴看到西方佛像,便据以绘之,由此,佛像便盛传天下。这是中国佛像绘画最早的作品,曹不兴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佛像画家。

  5. 三国时期,兵祸连结,杀伐无已,提倡和平行善的佛教乃迅速发展,一些西域(今中亚一带)僧人将佛本生故事画传到内地。吴国画家曹不兴见后,摹写不已。他心敏手灵,能将佛像头、面、手、足、肩、背等人体比例,画得与真人一样。后来由熟生巧,自成一体,所绘人物,衣纹折皱,紧贴身体,富有立体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三国时期,兵祸连结,杀伐无已,提倡和平行善的佛教乃迅速发展,一些西域(今中亚一带)僧人将佛本生故事画传到内地。吴国画家曹不兴见后,摹写不已。他心敏手灵,能将佛像头、面、手、足、肩、背等人体比例,画得与真人一样。后来由熟生巧,自成一体,所绘人物,衣纹折皱,紧贴身体,富有立体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 • 曹不兴学会佛像后,或绘卷轴以供礼拜,或图寺壁以助庄严,所作大佛像有的高达5丈,气魄恢宏,庄严妙相,仰之弥高,令人肃然。他被誉为“佛像之祖”,对佛教东渐起到一定的推动。  世传曹不兴绘有《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等。他的画风为卫协所师承,再传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不仅佛像画绵延不绝,风行百代,而且人物画也精益求精,蔚成大观。

  6. 卫协继,从曹师,风格变,富巧思;用笔健,北风诗,东晋时,名画师。卫协继,从曹师,风格变,富巧思;用笔健,北风诗,东晋时,名画师。 •  西晋时的卫协被谢赫评为“古画皆略,至(卫)协始精”,他是使绘画技巧空前提高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画家。卫协,西晋著名画家,师法三国吴曹不兴,擅绘神仙、佛像和人物故事,曾作大小《列女》,以及《上林苑》、《北风诗》等图。描法细如蛛丝,尤工人物点睛,顾恺之受其影响,赞卫协的作品“伟而有情势”,“巧密于情思”。南朝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评云:“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跆为兼善。虽不该备形似,颇得壮气。”和曹不兴比较,卫协有显著提高。由此可知。曹不兴的画和汉壁画接近,线条粗扩,气魄雄健,注意人物的大体动态,不重视细部描写,而卫协改变了这种风格,比较精工细密。所以顾恺之评其《北风诗》卷画“巧密而精思”。这正是由民间的豪迈风格向士大夫画家的精思巧密风格的过度。

  7. 2.戴 逵 • 戴逵(?一296),字安道,东晋学者、雕塑家,画家,谯郡侄县(今安徽宿县)人,后徙会稽之刻县(今浙江嵊县西南),他是一位少年成名的艺术家,十几岁时在建康瓦棺寺作的佛像五躯,和顾恺之的维摩诘壁画,狮子国的玉象,被称为瓦棺寺三绝。他曾就学于著名学者范宣,范宣好学贫俭而不虚夸,对他少年苦学影响根深。他出身在一个官僚士族家庭,但与顾恺之一样,活动在一个政治腐朽、文人放纵的时代,活动在一个传统艺术需要发展,外来艺术需要熔合的时代,故他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格,如他不为权贵鼓琴,多次拒绝“征拜”。他画过《竹林七贤图》、《高士图》,也绘塑了不少佛像。据《世说新语》记载:“戴安道中年画行象甚精妙,庾道季看之,语戴云:‘神犹太俗,盖卿世情未尽耳’,戴云‘唯务光(夏时贤人)当免卿此语耳’。”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戴安道的画,太贴近生活;二是他画的宗教人物画也反映现实人物的思想性格。他画过《稽轻车诗图》能完全捕捉人物的情态,即所谓“作啸人似啸人”的程度。顾恺之评他的肖像画说:“稽兴,如其人”,由此可知他的绘画成就。

  8. 概述 • 六朝是我国绘画艺术的初步成熟阶段。人物画已达到成熟,并涌现出一批各具风范的名家。如东晋的顾恺之、刘宋的陆探微、南齐的张僧繇、北齐的杨子华和曹仲达等。题材范围有所扩大,除服务政教和宣扬佛教的内容外,还有流行与文艺佳篇相配合的故事画、描绘现实生活的风格画等。表现能力有较大提高,由简略变为精微,造型准确,注意传神,甚至六法备赅。风格也趋多样,名家各具个人特色,如唐·张怀瓘评:“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陆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历代名画记》)自此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画科,然尚未成熟 

  9. 南朝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 顾恺之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 张僧繇《十八宿神形图卷》 • 陆探微 人物造型:“秀骨清像”

  10. 顾恺之 •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他的大致的生卒年代是公元三四六一四○七年。 • 他对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单纯、乐观、充满真性情的生活态度,就曾经在若干传说故事中被形容为“痴”。但也有一些是形容他的聪明的,所以曾有人说他身上“痴黠各半”他不只是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了卓绝的才能,也是一个擅长文学的人。他遗留下来的残章断句中,保存着形容浙东会稽山川之美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的名句。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11. 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 顾恺之的作品真迹,今已无传。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洛神赋图》(宋代摹本,故宫博物院藏),都很能说明顾恺之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平。

  12. 《斫琴图》

  13. 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及《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故事背景,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因此很可能是脱离文字的故事性而强调人物的各自特征。从画面上看,也确实难以找到故事发生的连贯性和时间的迁移性特点,只是呈现一个制作场面。各人制作的工艺虽有个同,但从画面的空间布局上看,工艺流程的先后次序不明显,而且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缺乏确定性与连续性。在古代的长卷人物画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敷演,表达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此画恰在这一点上忽略不计。此画在人物的神态表现上是颇为传神的。如右上角的一文土独坐于一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地拨动,其目光下注却又不驻于何物,整个脸部呈全神贯注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此态可谓传神矣

  14. 《女史箴图》 • 此图仍足顾恺之的一幅仕女画卷,为宋人摹本。与《女史箴图》一样,内容表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抨击贾氏皇后的不检点行为。仕女的形象也近似《女史箴图》。其技法古朴,笔墨细腻,画中人物情态各异。虽线描敷彩,稍觉浮薄,但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态、构图及表现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而摹写的作品。摹写痕迹颇为明显,但并非粗制滥造,确是一个好底本,非苏州片子所能。宋代版画插图本《列女传》曾经清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相似,但增加了背景,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比较,至少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洛神赋图》相比较,此卷更能体现顾恺之的艺术风格,得其风范独多,古朴之气迎面而来。行笔流畅,人物面部、手臂等处的勾画亦能细处求工,但略显雍容。顾恺之的原作散佚已久,今能看到忠实于原作的宋人摹本,已是非常难得。 《女史箴图》

  15. 此图仍足顾恺之的一幅仕女画卷,为宋人摹本。与《女史箴图》一样,内容表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抨击贾氏皇后的不检点行为。仕女的形象也近似《女史箴图》。其技法古朴,笔墨细腻,画中人物情态各异。虽线描敷彩,稍觉浮薄,但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态、构图及表现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而摹写的作品。摹写痕迹颇为明显,但并非粗制滥造,确是一个好底本,非苏州片子所能。宋代版画插图本《列女传》曾经清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相似,但增加了背景,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比较,至少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洛神赋图》相比较,此卷更能体现顾恺之的艺术风格,得其风范独多,古朴之气迎面而来。行笔流畅,人物面部、手臂等处的勾画亦能细处求工,但略显雍容。顾恺之的原作散佚已久,今能看到忠实于原作的宋人摹本,已是非常难得。此图仍足顾恺之的一幅仕女画卷,为宋人摹本。与《女史箴图》一样,内容表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抨击贾氏皇后的不检点行为。仕女的形象也近似《女史箴图》。其技法古朴,笔墨细腻,画中人物情态各异。虽线描敷彩,稍觉浮薄,但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态、构图及表现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而摹写的作品。摹写痕迹颇为明显,但并非粗制滥造,确是一个好底本,非苏州片子所能。宋代版画插图本《列女传》曾经清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相似,但增加了背景,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比较,至少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洛神赋图》相比较,此卷更能体现顾恺之的艺术风格,得其风范独多,古朴之气迎面而来。行笔流畅,人物面部、手臂等处的勾画亦能细处求工,但略显雍容。顾恺之的原作散佚已久,今能看到忠实于原作的宋人摹本,已是非常难得。

  16. 《女史箴图》 • “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那时候,西晋皇帝昏庸无能,贾后耍阴谋,专朝政,引起宗室诸王不满。张华作《女史箴》,用韵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气写宫廷规箴。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同时,也列举历史故事来讽喻放荡而堕落的贾后。才华横溢的画家顾恺之便将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画成画,并将相在箴文题于画侧,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 • 《女史箴图》高24.8厘米,长348.2厘米,横卷。

  17. 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

  18. 《女史箴》 • 《女史箴》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顾恺之 (局部)

  19. 《女史箴》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顾恺之 (局部)

  20. 《女史箴》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顾恺之 (局部)

  21. 《女史箴》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顾恺之 (局部)

  22. 《女史箴》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顾恺之 (局部)

  23. 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的《女史箴图》高24.8厘米,长348.2厘米,横卷。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专家认为自"茫茫造化"至"式瞻清懿"为第1段,画有庖牺氏定夫妇君臣之制的事迹。"樊姬感庄,不食鲜禽"为第2段。画楚庄王夫人樊姬为劝阻庄王沉溺于狩猎而不食鲜禽的故事。"卫女矫桓"至"而二主易心"为第3段,画有齐醒公夫人卫姬不听郑卫之音、以感化好淫乐的齐醒公的故事。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的《女史箴图》高24.8厘米,长348.2厘米,横卷。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专家认为自"茫茫造化"至"式瞻清懿"为第1段,画有庖牺氏定夫妇君臣之制的事迹。"樊姬感庄,不食鲜禽"为第2段。画楚庄王夫人樊姬为劝阻庄王沉溺于狩猎而不食鲜禽的故事。"卫女矫桓"至"而二主易心"为第3段,画有齐醒公夫人卫姬不听郑卫之音、以感化好淫乐的齐醒公的故事。

  24. 现存《女史箴图》第1段"玄熊攀槛、冯媛趋进"应为第4段。冯媛是元帝的婕妤(帝王妃子),元帝游园时,一只大熊突然从围栏里跑出来,情急之下,冯媛不顾个人安危冲到大熊跟前护住元帝。现存《女史箴图》第1段"玄熊攀槛、冯媛趋进"应为第4段。冯媛是元帝的婕妤(帝王妃子),元帝游园时,一只大熊突然从围栏里跑出来,情急之下,冯媛不顾个人安危冲到大熊跟前护住元帝。 • 现存第2段画汉成帝班婕妤辞辇的故事,插题箴文从"班婕有辞"至"防微虑远"4名。班婕妤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成帝对之宠爱异常。一次成帝游兴大发,要班婕妤同辇一游,班婕妤推辞说:"古代贤君出游都有名臣在侧,只有夏商周三代亡国之君才由宏妾陪同,今天你要学亡国之君吗?"

  25. 第3段画冈峦重叠,一蹲虎伺一野马,从山后转山獐、免,山上日月左右相向,山下一人跪而张弩。插题箴文是“道罔隆而不杀”至“替若骇机”名。意思是日月星夺、天下万物莫不盛极而衰。劝诫人们(女史们)得意时莫轻狂,得宠时不傲慢。第3段画冈峦重叠,一蹲虎伺一野马,从山后转山獐、免,山上日月左右相向,山下一人跪而张弩。插题箴文是“道罔隆而不杀”至“替若骇机”名。意思是日月星夺、天下万物莫不盛极而衰。劝诫人们(女史们)得意时莫轻狂,得宠时不傲慢。 • 第4段画两位皇后核饰。插题箴文从"人咸知修其容"至"克念作圣"。意思是:人们都只知修猸容貌,而不知修身养性比这更重要。 • 第5段画床帏间男女背坐,红衣女子侧坐一旁,仿佛发生了争执,男子正欣被作仓猝而起状。插题箴文? 出其言善“至”同衾以疑“。规劝女子对夫君应善言相待,否则即使同 床而寝也会互相猜疑。

  26. 第6段画夫妇并坐,姜御2人旁侍,群婴罗膝。画意指日常生活中的一方一行都与自己的荣辱有关,勿以善小面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假如富贵了,也要不骄不躁。插题箴文是"夫言如微"至"则繁尔类"。第6段画夫妇并坐,姜御2人旁侍,群婴罗膝。画意指日常生活中的一方一行都与自己的荣辱有关,勿以善小面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假如富贵了,也要不骄不躁。插题箴文是"夫言如微"至"则繁尔类"。 • 第7段画男女2人相向对立,男的打算离开,对女子举手做相拒之势。插题箴文是"欢不可以渎"至"实此之由"。规劝女子不能刻意争宠,而专宠必生傲慢,宠到极点之时便是被抛弃之始。 • 第8段画一妃端坐,有贞静之态。插题箴文?quot;故曰翼翼矜矜"。至"荣显所期"。意思是女子若想大富大贵,必须谨言慎行。第9段画一女子优雅地站着正执笔而书,前有2姬相伴而行,作相顾而语之状。插题箴文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两句。宫廷女官在劝导嫔妃们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为鉴。末题有"顾恺之画"4字

  27. 《女史箴图》现有两个绢本,一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原本为清宫所藏,遗憾的是国贫民弱,连累国宝受难,此摹本现存大英博物馆(Tje British Museum,London,England)。除看看印刷品外,如今欲睹真容,却要远涉重洋。望美人兮天一方,思之令人心痛不已。

  28. 《洛神赋》 •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创作的。它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通过对人物情感及动态的描绘,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思恋,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画中的洛神,凌波飘飘、含情脉脉,生动传神。画面气氛则悱恻缠绵。这正是曹植赋中“悦其淑美兮心振荡”的境界。画卷分为三部分:一、惊艳;二、陈情;三、湝世。整个画面人物个性鲜明,顾盼生姿。在不同的时空中,人物自然地交替、重叠、变换、疏密安排相宜。作为背景的山川景物,其描绘巧妙地推

  29. 《洛神赋》 晋 顾恺之 (局部)

  30. 《洛神赋》 晋 顾恺之 (局部)

  31. 《洛神赋》 晋 顾恺之 (局部)

  32. [南朝·梁] 张僧繇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33. [南朝·梁] 张僧繇 《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34.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士大夫的典范《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士大夫的典范 •  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是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沛国刘伶、陈留阮咸、琅邪王戎。由于他们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 七人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服膺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 后世画家顾恺之、陆探微等仰慕他们旷达不羁的行径,作有《竹林七贤图》,可惜今以不存。所幸1961年在南京地区的南朝墓室中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图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名士,他与七贤有共同之处,故被画在一起。全图线条挺劲锐利,是仿顾、陆之作。

  35. 阮咸 • 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

  36. 嵇康(224─263),三國時譙國銍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 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嵇康(224─263),三國時譙國銍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 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在人生哲学上,他的主张是: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个性凌厉傲岸,旷逸不羁。 嵇康

  37. 王戎 • 王戎(234─305),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38. 阮籍 •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今属河南)。生於建安15年。父亲阮瑀,是诗人、散文家,「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非常鄙视礼法之士,阮籍在对付这些礼法之士,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青白眼。据说,他的母亲去世之後,稽康的哥哥稽喜来致哀,但因为稽喜是在朝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礼法之士,於是他也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就给稽喜一个大白眼;後来稽康带著酒、夹著琴来,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

  39. 向秀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40. 山濤(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准。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山濤

  41. 刘伶 • 刘伶,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蕩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42. [南朝]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室的画像由200多块墓砖组成,人物形象皆作线雕而凸现在画面上。画家抓刀如笔,准确生动,南壁为嵇、阮、山、王四人,北壁为向、刘、阮、荣四人。人物之间以银杏、垂柳、松槐相隔。八人均席地而坐,但各以一种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的姿态来表现,有的抚琴啸歌,有的颌首倾听,有的高谈玄理,有的舞弄如意,人人宽衣博带,孤傲高雅;崇尚老庄之情,追求个性之心,溢于画面。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画像砖上得到充分地表现。

  43. 南朝梁元帝与《职贡图》 随着绘画的发展,除文人(如顾恺之)参与绘画外,皇帝也加入了画家的行列。若以传世画迹来看,南朝梁元帝萧绎(约508年—554年)应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帝画家。   他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聪慧好学,自幼爱作书画。当时南朝与各国友好相处,来朝贡的使臣不绝于途。萧绎《职贡图》,原图共三十五国使,如今只存十二使,如描述滑国、波斯、百济等使臣像,并撰文述各国风情,以记起事。原图不存,现有宋人摹本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院。

  44. 这副纵27.2厘米,横200.7厘米的图上,使臣着各式民族服装,拱手而立。从他们仆仆风尘的脸上,流露出来到南朝进贡时既严肃又幸喜的表情,同时也传达不同地域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气质;脸型肤色,各具特点。  此图线条以高古游丝描为主,间以兰叶描,简练遒劲,并分层次加以晕染,形象准确生动,富有装饰性。在南朝卷轴画无一存留的今天,这幅宋摹本无疑是研究、了解当时各国历史风俗与中外关系的宝贵资料。

  45. 北朝的绘画殿堂—敦煌莫高窟 如果说南朝画家以木结构的寺院为创作中心,那么北朝画家则是以石窟佛寺为活动场所。因木质不如石质易于保存,故至今传世的北朝绘画远远多于南朝,集中在当时少数民族政权开凿 的甘肃、新疆等石窟中。其中 甘肃敦煌莫高窟最引人瞩目。 经历代开凿,如今它有492个 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 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 宝库。 敦煌莫高窟外景

  46. 魏晋南北朝壁画(1)——《飞天图》 • 麦积山在南北朝初期是西北佛教的中心,其石窟至唐代仍继续修建,至五代、末、元、明、清,皆未荒废。所以麦积山有各个时代的壁画、雕塑和建筑。其第七十六窟顶部《飞天》,据考证为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麦积山现存最完整的藻井。尽管藻井前半部已严重塌毁,但后半部余下的七身飞天色彩艳丽,线描清晰。印度梵音称飞天为乾闼婆,又名香音神,是佛教图像中众神之 。据说飞天是莲花的化身,诞生于七宝池中,居住在风光绮丽的天宫七宝山,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出现时则是在鼓乐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的庄严时刻。此藻井中的七身飞天,程式化地上身赤裸,舞带飘忽,临空飞舞。其造型优美,姿态轻盈。飞天、浮云以纤细的铁线描勾画,表现其临风飘浮;飞天的肌肤、面容用纯白平涂,体现其洁白如玉;双唇、花饰以朱砂点染,则玲珑剔透;衣裙飘带,以青绿叠染,则端庄舒展有韵致。作者先用比较淡的土红色随意勾画出轮廓形象,再涂上一层薄薄的白粉,然后敷以色彩,最后以浓墨焦线勾勒。其处理手法是古朴博大处见精深。

  47. 《伎乐天》采用恰当的装饰手法,将两位飞天巧妙地布置在龛沿转角与背光之间的几何形中,飞天衣饰飘带随风而起,翩翩起舞。给说法图画增添了妩媚活泼的气氛。因此有人要将敦煌莫高窟喻为“飞天的故乡”了。此图为西魏飞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幅。 [西魏]敦煌壁画《伎乐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