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1 likes | 1.35k Views
第三章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第三章. 主 要 内 容. §3.1 概述 §3.2 土的渗透性 §3.3 土中二维渗流及流网 §3.4 渗透破坏与控制.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1 概述. 土是具有连续孔隙的介质。当土作为建筑物的地基和直接用作建筑材料时,水就会在水位差的作用下,从水位较高的一侧透过土的孔隙流向水位较低的一侧。. 防渗斜墙及铺盖. 土石坝. 浸润线. 渗流量. 透水层. 渗透变形. 不透水层.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概述. 板桩围护下的基坑渗流. 板桩墙. 渗水压力. 基坑.
E N D
第三章 主 要 内 容 • §3.1 概述 • §3.2 土的渗透性 • §3.3 土中二维渗流及流网 • §3.4 渗透破坏与控制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1 概述 • 土是具有连续孔隙的介质。当土作为建筑物的地基和直接用作建筑材料时,水就会在水位差的作用下,从水位较高的一侧透过土的孔隙流向水位较低的一侧。 防渗斜墙及铺盖 土石坝 浸润线 渗流量 透水层 渗透变形 不透水层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概述 板桩围护下的基坑渗流 板桩墙 渗水压力 基坑 渗流量 渗透变形 透水层 扬压力 不透水层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概述 水井渗流 Q 天然水面 漏斗状潜水面 透水层 渗流量 不透水层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概述 渠道渗流 渗流量 渗流时地下水位 原地下水位
概述 §2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渗流滑坡 渗流滑坡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概述 渗透的定义及土的渗透性 • 水透过土体孔隙的现象成为渗透 • 土具有被水透过的性能称为土的渗透性 • 水在土体中的渗透,一方面会造成水量的损失,影响工程效益;另一方面将引起土体内部的应力状态的变化,从而改变水工建筑物或地基的稳定条件,严重时还会酿成破坏事故。 • 土的渗透性的强弱,对土体的固结、强度以及工程施工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概述 渗透性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 渗流量问题 • 渗透破坏问题 • 渗流控制问题
防渗墙 防渗墙 防渗墙射水法施工
§3.2 土的渗透性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一.渗流中的水头 (伯努力定理1738) 3.2.1 渗流基本概念 板桩墙 基坑 A B L 透水层 不透水层
§3.2 土的渗透性 A B L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2.1 渗流基本概念 水力坡降线 总水头-单位质量水体所具有的能量 Δh z:位置水头 h1 h2 p/γw:压力水头 zA zB V2/(2g):流速水头≈0 0 0 基准面 总水头: 水力坡降: A点总水头: B点总水头:
由于土中孔隙一般非常微小,水在土体中流动时的粘滞阻力很大,流速缓慢 层流 即:相邻两个水分子运动的轨迹互相平行而不混流 §3.2 土的渗透性 3.2.2 层流渗透定律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Darcy渗透定律 (1855) 断面平均流速 Δh↑,q↑ A↑,q↑ L↑, q↓ 水力坡降
§3.2土的渗透性 3.2.2层流渗透定律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k: 反映土的透水性能的比例系数,称为渗透系数 物理意义:水力坡降i=1时的渗流速度 达西定律 单位:mm/s, cm/s, m/s, m/day • 渗透定律 在层流状态的渗流中,渗透速度v与水力坡降i的一次方成正比,并与土的性质有关。 各类土渗透系数变化范围
§3.2土的渗透性 3.2.2层流渗透定律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注意: V:假想渗流速度,土体试样全断面的平均渗流速度 Vs:实际平均渗流速度 (孔隙断面的平均渗流速度) A A > Av q=VA = VsAv Av
§3.2土的渗透性 3.2.2层流渗透定律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流速与水力梯度的关系-砂土 砂土的水力梯度与渗透速度呈线性关系,符合达西渗透定律。
§3.2土的渗透性 3.2.2层流渗透定律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 适用条件 层流(线性流) ——大部分砂土,粉土;疏松的粘土及砂性较重的粘性土 v vcr • 两种特例 o i 粗粒土: ①砾石类土中的渗流不符合达西定律 ②砂土中渗透速度 vcr=0.3-0.5cm/s v 粘性土: 致密的粘土 i>i0, v=k(i - i0 ) o i i0
§3.2土的渗透性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2.3渗透试验及渗透系数 室内试验测定方法 野外试验测定方法 常水头试验法 变水头试验法 井孔抽水试验 井孔注水试验
§3.2土的渗透性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2.3渗透试验及渗透系数 1.室内渗透试验测定渗透系数 • 室内试验方法1—常水头试验法 • 试验装置:如图 • 试验条件:Δh,A,L=const • 量测变量:Q,t • 结果整理 q=Q/t q=kAi i=Δh/L 适用土类:透水性较大的砂性土
§3.2土的渗透性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2.3渗透试验及渗透系数 1.室内渗透试验测定渗透系数 常水头法仅适用于:透水性较大的砂性土 透水性较小的粘性土 • 室内试验方法2—变水头试验法 • 试验装置:如图 • 试验条件:Δh变化,A,L=const • 量测变量:Δh,t
§3.2土的渗透性 Δt • 理论依据: t时刻:Δh dh t t+ Δt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2.3渗透试验及渗透系数 1.室内渗透试验测定渗透系数 • 室内试验方法2—变水头试验法 流入量: dQr= - adh 流出量: dQc=kiAdt=k (Δh/L)Adt 连续性条件: dQr=dQc -adh =k (Δh/L)Adt (3-12b) • 结果整理: 选择几组Δh1,Δh2, t,计算相应的k,取平均值
§3.2土的渗透性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2.3渗透试验及渗透系数 1.室内渗透试验测定渗透系数 常水头试验 变水头试验 条件 Δh=const Δh变化 已知 Δh,A,L a,A,L 测定 Q,t Δh,t 算式 取值 重复试验后,取均值 不同时段试验,取均值 适用 粗粒土 粘性土
§3.2土的渗透性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2.3渗透试验及渗透系数 2.现场测定渗透系数 方法同《地下水动力学》略 3.影响渗透系数的主要因素 • 粒径大小及级配 • 土的密实度 • 土的结构 • 土的构造 • 水的动力粘滞系数η • 饱和度(含气量) —对k影响很大,封闭气泡
§3.2土的渗透性 3.2.3渗透试验及渗透系数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20 4. 渗透系数k的经验确定方法 (自学教材p70~ p71) 5. 成层土的等效渗透系数 水平渗流 条件: 1 Δh 2 x q1x z k1 H1 H q2x H2 k2 等效渗透系数: H3 q3x k3 qx=vxH=kxiH II 2 1 Σqix=ΣkiiiHi 不透水层 L 意义:将Kix按厚度加权
§3.2土的渗透性 3.2.3渗透试验及渗透系数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A qi = ki (Δhi/Hi) A A A A 5. 成层土的等效渗透系数 竖直渗流: 条件: Δh x z k1 H1 等效渗透系数: H H2 k2 q H3 k3 承压水 3-21
§3.2土的渗透性 3.2.3渗透试验及渗透系数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5. 成层土的等效渗透系数 水平渗流情形 垂直渗流情形 条件 已知 等效 推定
§3.2土的渗透性 3.2.3渗透试验及渗透系数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5. 成层土的等效渗透系数 算例说明 按层厚加权平均,由较大值控制 层厚倒数加权平均,由较小值控制 因此,成层土kx>kz
Δh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假定: §3.3 土中二维流渗流及流网 3.3.1二维渗流方程 1. 基本方程 稳定渗流 Δh恒定、v不变 h=h(x,z), v=v(x,z) 与时间无关 取单宽: dy=1 连续性条件 达西定律 二维渗流的基本方程 Laplace方程
§3.3土中二维流渗流及流网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假定 1. 基本方程 3.3.1二维渗流方程 • 连续性条件 取单宽: dy=1 (3-22)平面渗流连续方程 • 达西定律 Laplace方程 描述渗流场内部的测管水头的分布,是平面稳定渗流的基本方程式
§3.3土中二维流渗流及流网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2. 求解方法 3.3.1二维渗流方程 基本方程 确定渗流场内各点的测管水头h的分布,进而求得该条件下的渗流场 边界条件 定解条件
§3.3土中二维流渗流及流网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3.1二维渗流方程 2. 求解方法 • 装置:如图 • 条件:h,A,L=const , 一维流 解得 解得 解得 由土层1边界条件: 基准面 z=0 , h=h1 Z=H1 ,h=h2 h=A1z+A2 h=A1z+A2 A2=h1 h2=A1H1+h1或 h2=A1H1+h1或
§3.3土中二维流渗流及流网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3.1二维渗流方程 2. 求解方法 h=A1z+A2 A2=h1 (0≤z≤H1) (3-31) 由土层2边界条件: z=H1 , h=h2 z=H1+ H2 , h=0 h=A1z+A2 A2=h2-A1H1 基准面 0=A1(H1+H2)+(h2-A1H1)
§3.3土中二维流渗流及流网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3.1二维渗流方程 2. 求解方法 h2现实中一般是不知道的 h=A1z+A2 A2=h2-A1H1 (H1≤z≤H1+H2) (3-34) • 根据连续性条件 通过土层1和土层2的流量相等 • 达西定律 q=kiA 基准面 解得: (3-36)
§3.3土中二维流渗流及流网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3.1二维渗流方程 2. 求解方法 一维稳定流情况下拉普拉斯方程的解 (3-31) (0≤z≤H1) (3-37) (3-36) (3-34) (H1≤z≤H1+H2) (3-38) 利用(3-37)、(3-38)式,可以在只知上下游水位差h1的情况下,得到任何位置Z的水头h。
§3.3土中二维流渗流及流网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3.1二维渗流方程 2. 求解方法 [例题3-1 ]已知H1=300mm,H2=500mm,h1=600mm,在z=200mm处,h=500mm,求z=600mm时h为多少? 解 :当z=200mm时位于土层1,因此采用式(3-37) 基准面 得k1/k2=1.8 ∵z=600mm时位于土层2,因此采用式(3-28)
§3.3土中二维流渗流及流网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3.2 流网特征与绘制 简便、迅速 简便、迅速 简便、迅速 简便、迅速 简便、迅速 简便、迅速 • 求解拉氏方程的方法: • 求解拉氏方程的方法: • 求解拉氏方程的方法: 解析法 电拟法 图解法 数值法 比较精确,但只有在边界条件简单的情况下才能求解 有限差分法(FDM) 有限单元法(FEM) 电网络模拟 边界条件比较复杂的渗流
§3.3土中二维流渗流及流网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H H 0 3.3.2 流网特征与绘制 1. 流网的特征 流网的概念 • 流 网——渗流场中等势线和流线所形成的正交曲线网格。 • 流 线——水质点运动的轨迹线。 • 等势线——测管水头相同的点之连线 。 • 图解法——通过绘制流线与势线的网络状曲线簇来求解渗流问题。
§3.3土中二维流渗流及流网 △H l s H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s l 0 3.3.2 流网特征与绘制 1. 流网的特征 • 流网特征 1. 正交性:流线与等势线必须正交 2. 各个网格的长宽比c应为常数。取c=1,即为曲边正方形 3. 相邻等势线之间的水头损失相等。 4.各流槽的渗漏量相等。
§3.3土中二维流渗流及流网 3.3.2 流网特征与绘制 2. 流网的绘制 A 按比例绘出结构物、地层剖面图 △H l s D 根据渗流场的边界条件 B H s l 确定边界流线和首尾等势线 C 0 0 正交性 流线→等势线→反复修改,调整 初步绘制流网 曲边正方形 精度较高的流网图 一个高精度的流网图,需经过多次的修改后才能完成。
§3.3土中二维流渗流及流网 3.3.2 流网特征与绘制 △H l s H s l 0 2. 流网的绘制 • 流网特点 • 与上下游水位变化无关 Δh=const; • 与k无关; • 等势线上各点测管水头h相等。
§3.3土中二维流渗流及流网 3.3.2 流网特征与绘制 △H l s H s l 0 3. 渗漏量的计算 b • 等势线间的水头损失 △h= △H/Nd Nd—等势线条数减1 b • 确定每个流槽的流量 • 网格长宽比 Nf为流槽数,等于流线减1 • 总渗流量
§3.4 渗透破坏与控制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土体内部应力状态变化 渗流 土体的整体稳定问题 土体的局部稳定问题 水库塌岸 岸坡、土坝在水位 降落时 引起的滑动 管涌、流土等
§3.4 渗透破坏与控制 土样 3.4.1 渗透力 a b 渗透力 渗透变形 Δh 贮水器 h1 hw h2 L 试验观察 0 0 滤网 • Δh=0 静水中,土骨架会受到浮力作用。 • Δh>0 水在流动时,水流受到来自土骨架的阻力,同时流动的孔隙水对土骨架产生一个摩擦、拖曳力。 • 渗透力 j ——渗透作用中,孔隙水对土骨架的作用力,方向与渗流方向一致。
§3 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4 渗透破坏与控制 3.4.1 渗透力 a b γwhwAw Gw 贮水器 hw J′ h2 L 土样 γwh1Aw 0 0 滤网 Δh h1 • 假想将土骨架和水分开,对假想水柱取脱离体: Gw=Vvγw+Vsγw=LAwγw • 水柱重力 • 渗透力为J; 渗透阻力为J′。 • 总阻力为 J′LAw γwhwAw+Gw+J′LAw=γwh1Aw • 做水柱体的平衡方程式有: (3-42)
§3.4 渗透破坏与控制 3.4.1 渗透力 • 渗透力的性质 物理意义:单位土体内土骨架所受到的渗透水流的拖曳力,它是体积力 大小: j = γwi 方向:与渗流方向一致 作用对象:土骨架
§3.4 渗透破坏与控制 3.4.2 流砂或流土现象 • 1点,渗流力与重力方向一致,渗流力促使土体压密,对稳定有利 • 2点,3点,渗流力与重力方向正交,对稳定不利 • 4点,渗流力与重力方向相反,对稳定特别不利
§3.4 渗透破坏与控制 3.4.2 流砂或流土现象 按照渗透水流引起的局部破坏特征,渗透变形可分为流土和管涌两种基本形式 流土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局部土体表面隆起,或土粒群同时浮动而流失的现象。它主要发生在地基或土坝下游渗流逸出处。 基坑或渠道开挖时所出现的流砂现象是流土的一种常见形式
§3.4 渗透破坏与控制 坝体 粘性土k1<<k2 砂性土k2 3.4.2 流砂或流土现象 流土 在向上的渗透作用下,表层局部土体颗粒同时发生悬浮移动的现象 渗流 原因: icr一般在0.8~1.2之间
§3.4 渗透破坏与控制 流土 3.4.2 流砂或流土现象 • 流土一般发生在渗流逸出处。因此只要求出渗流逸出处的水力梯度,就可判别流土的可能性。理论上: 土处于稳定状态 土处于临界状态 土处于流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