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759 Views
课改十年,我们的进步与期待.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付宜红. 课堂教学 学校建设 深化课改不可回避的问题: 社会背景 教育环境 关键重点 ……. 课堂教学. 1 、 “ 关注学生 ” 开始从口号落到实际 尊重学生 : 保护自尊与自信 尊重不同见解、鼓励质疑 承认差异、关注差异 …… 课堂重心下移 : 观摩课:看教师表现,更看学生状态 教师表现:重教学设计,更重随机应变 教学技巧:讲得好,不如讲得少 ……. 期待.
E N D
课改十年,我们的进步与期待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付宜红
课堂教学 • 学校建设 • 深化课改不可回避的问题: 社会背景 教育环境 关键重点 ……
课堂教学 1、“关注学生”开始从口号落到实际 尊重学生:保护自尊与自信 尊重不同见解、鼓励质疑 承认差异、关注差异……课堂重心下移:观摩课:看教师表现,更看学生状态 教师表现:重教学设计,更重随机应变 教学技巧:讲得好,不如讲得少……
期待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还需更加关注: • 学生真实的感受和真正的需求 •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 因材施教 ……
2、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关注 三维目标在课堂中如何体现? 三维目标怎样实现有机融合? 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化与层次化? 防止贴标签,生硬灌输
3、对有效教学的追求与探索 (1)课改以来逐渐达成的共识: • 有效性包括效率,但不等于效率; • 宽松不是懈怠,不是一味地顺着学生,放任自流; • 课堂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应指向教学目的; • 调动学生兴趣与学习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整体,不可偏废; ……
(2)目标不明是导致课堂低效的重要原因 • 目的、目标意识 明确教育目的、课程目标 整体把握学段教学目标 制订好每课具体的教学目标 • 目标的层次化? 大目标、小目标;远目标、中目标、近目标 学段目标——单元目标——本课目标 • 目标的具体化? 每个活动的设计 朗读的段落、朗读的目的 多媒体使用的意图 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讨论的价值 ……
(3)有效教学的研究应着眼课程改革基本目标的有效达成(3)有效教学的研究应着眼课程改革基本目标的有效达成 • 民主意识? • 社会责任感? •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合作意识与能力? • 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 《长城》
(4)教学反思要落到实处 • 个性化阅读中,学生忽视文本或脱离文本随意发挥怎么办? ——加强基于文本进行阅读和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培养。 • 查资料、搜集信息变为不加阅读和思考的复制、粘贴怎么办? ——规范布置、引导、指导环节,加强对信息的整理、提炼与表达的指导。 ……
4、关注教学方式,更要关注内容价值 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容忽视: 如:目的和对象意识的培养 (日本国语《学习指导要领》) • “考虑对象和目的写作”(低年级)→“对应不同的对象和目的适切地写”(中年级)→“对应一定的目的和意图把自己的思考进行有效地表现。”(高年级); • “注意双方观点的差异和共同处,积极主动地进行交谈”; • “一边考虑说话者的意图一边倾听”; • “对应一定的目的,注意重点语句与段落间的关系”; • “对应一定的目的,归纳段意或层次,根据需要注意文章细节”; • “为获取所需的信息,思考有效的读书方法” 这一教学重点的强调不仅是为促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更是针对现代学生不善从他人所处的立场、处境、身份、地位等来体谅、考虑对方心理、理解对方观点的弱点而提出的。在投身国际化和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
OECD的PISA测试题: • “文中使用图表来进行说明,你认为是否恰当?说明理由” • “判断这项实验结果用哪一种形式来说明效果最好(说明理由)?” • “对于同一事件,把多份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以及国外各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收集和比较,围绕各媒体的特色和倾向性进行讨论与归纳” 。 ——鼓励学生从多样的、广阔的视角来评论作品,在这样的阅读交流中真正提高学生思考与表达能力。
多样化的阅读 重视给学生提供阅读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和材料的机会,并强调阅读材料一定不仅仅局限在文学性文章,新闻报道、随笔、杂谈、图表、宣传手册,包括各种说明性、论说性的文章等在内的广泛的多样化的读物,只要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经常用到的都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
学校建设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提出: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地方和学校: 单纯的课程的执行者→课程的开发、参与、建设者
意味着: • 课程管理权的逐步下放; • 对课程在地方适应性、地区差异性的关注; • 提升校长课程管理、建设能力的需要; • 对学校特色化、多样化的期盼; • 课程建设正在逐步走向民主、开放、科学 • 对完善课程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打基础
建立课程新秩序 • 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 • 地方: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学校课程。
明确课程新要求 • 强化对国家课程的执行与落实 《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强化了对国家课程的执行与落实:“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 不得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 • 不得节假日、寒暑假、课余时间补课 • 不得设立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 ……
增加了学校开发建设学校课程的责任 •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设置“地方和学校课程”, “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综合型、实践型、活动型课程是当今课程的发展方向;——民主、尊重、对话,师生互动的课堂文化是新课程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互享,构建多维、立体、和谐的教育环境。——综合型、实践型、活动型课程是当今课程的发展方向;——民主、尊重、对话,师生互动的课堂文化是新课程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互享,构建多维、立体、和谐的教育环境。 提倡课程新文化 合作 平等 协商 共进 共建 公开 参与 互动……
1. 学校课程开设中的主要问题? • 处理好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关系 •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改变课程必定有教材的思维定式 不要把“课程开发”当作“教材开发”,改变课程必定有教材的思维定式。反对不顾学校实际、盲目攀比,加重学校和师生负担的做法。 • 避免“单纯讲知识”或“单纯做活动” 超越“课”、“学科”以及“活动”的概念局限,强调“课程”、“综合”的视野与意识; 把单纯的讲知识、学知识,变为想学、能学到、会学了……
如何让活动特点的课程不停留在活动上? “茶艺实践” 课上什么? 三义里小学设计了35个学生喜欢的活动主题,包括茶的历史、茶的分类、茶与文化、茶与健康、饮茶与品茶等九大类。 从学生能力形成的角度设计了10个“我会”,如我会问、我会想、我会尝、我会做、我会观察、我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将观察、实验、操练、调查、讨论等学习方式和家庭及社区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实践活动中的照片和各种作品以及自编的小茶诗、小茶联、礼仪童谣等装订成册,作为教材。
学校成立了由茶艺、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英语、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教师组成的茶艺教研组。学校成立了由茶艺、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英语、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教师组成的茶艺教研组。 • 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课程将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陶艺、地理、历史、科学等知识融为一体。 如:《设计茶包装》 。 • 《茶歌茶舞》等单元由音乐老师执教;与文学有关的《茶诗》、《茶联》、《茶故事》等单元由语文老师执教;《可爱的茶具》、《探究茶服》等单元则由美术老师执教;《实践调研的统计与分析》单元由数学、信息技术教师执教……
2. 走多样化、特色化办学之路 袁贵仁: “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是不是真正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教育需求。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教育需求是什么?主要是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为多样教育的需求。一是随着知识、技能的价值越来越充分显现,教育对改变个人命运、创造幸福生活越来越重要,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二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三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群众生活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在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必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公平、质量、多样的教育
“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鼓励出名校、出名师、出名人。”“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鼓励出名校、出名师、出名人。” ——温家宝
特色是什么? 很多学校都在刻意打造自身的特色,然而我们看到,仅从建筑风格、技术装备等上下功夫,而缺乏学校整体文化和价值、精神的追求,建设不出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学校;只标榜个别、少数学生在某个领域的获奖经历或成就,为创学校品牌而刻意打造出的个别特色,也不是真正的特色。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因此,学校的特色化建设也应朝着追求每个学生的各得其所和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而努力。 ——高质量的办学的核心在最大限度地赋予校长办学自主权;最大限度发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在课程的多样、丰富和选择!
特色 品质 日本一位小学校长提出“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力”的办学目标,他每天致力于带领学生在书中、在生活里处处发现美、感受美,享受其中的乐趣。 从这位校长身上,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发现美”原来真的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美好的人生观,而且是可以也需要通过教育来养成的。 当一个人具有了这种能力,在悲喜剧中,在散文、诗歌里,他能够享受到那份阅读的美好;在面对生活中的贫困、疾病、挫折以及种种烦恼时,他仍然能乐观向上,珍惜并享受身边点滴的美好。我们难道不希望培养出的孩子是这样的吗?这位校长并不是为打造学校的特色而刻意去做这些事,但它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正确的基石。
课改10年,当前的形势与问题 • 学校教育定位问题 • 处理好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关系 • 抓住教育的真问题与核心问题 • 减轻学生负担问题 • 关注当前课改形势 …… 当前教育改革需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使现存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更加突显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争议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新课程使现存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更加突显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争议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 知识减少是否会带来质量下降? • 如何看待学生评价中主观评价增多的状况? • 高考制度牵制学校教育,该取消还是以之引领素质教育? • 长期文理分科造成的矛盾如何解决? • 统一考试与兼顾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和选拔特殊人才的矛盾如何解决? • 多样化的考试如何解决简便、可操作问题? • 如何看待扩大招生自主权、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诚信、公平问题? ……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如何做到正确的取舍与兼顾?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如何做到正确的取舍与兼顾? ——把握好学校价值、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准确定位是思考、判断与改革的根本。 中学乃是固本,大学像是修行。修行需先固本,但固本绝非仅为修行。中学自身须有清楚的定位,它不是通往大学的输送带上一个机械的环节,不是大学生生产流水线。如今我们不断弱化中学的功能,把“全人格”强行纳入升学的狭隘轨道,这既是矮化中学,也是矮化大学。其必然的恶劣后果,就是矮化整个社会。究其根本,在于这样矮化了“人”。 ——恢复中学的气度和中学的尊严 。 (徐百柯)
如思考高考改革的问题。 “高考是定量的考试,素质教育是定性教育,是培养世界观、行为习惯、为人处世和创造力的,用高考来引导素质教育好比用重量来衡量长度。”(南京某重点中学校长) 自主招生有可能招致腐败与不公,但单一选拔又会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什么? 文理分科之争,实际是通识教育与学生负担的协调问题。 …… ——个体、国家、民族的利益 ——教育者的责任与义务 ——教育者应坚守的职业底线 (以人为本、按规律办事)
1.学校定位问题 教育难脱应试的文化根源: ——长期以来教育不是着眼于使人更加丰富、更加全面发展、使人格更健全,而是追求教育给人带来的功利结果。如“黄金屋”、“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学而优则士”。这是导致怎样改革,也难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文化之源。 基础教育的问题,光靠基础教育自身难以彻底解决。 教育改革首先解决自身的问题,自身的改革应从最根本的改起并在体制上给予保证。 • 明确教育的定位 • 明确教育的目标 • 明确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正确的过程、手段、方式、方法……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应更关注全体而非局部,教育目标应面向培养所有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选拔不是教育价值观的中心,更不强调通过不断的、繁复的选拔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做准备。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应更关注全体而非局部,教育目标应面向培养所有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选拔不是教育价值观的中心,更不强调通过不断的、繁复的选拔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做准备。 • 义务教育是国家、政府的行为,它的基本价值和功能是保障公民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公平,因而,它不具有选拔、淘汰的功能,不是选拔性的教育。
《规划纲要》要求: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的价值: 在一个教室或集团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特长,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与根据学生学业成绩编成不同的集团或班级开展学习活动,实际上二者有着根本意义与价值追求的不同。(如:重点班、重点校问题) 因为,学校绝不单纯是学科学习的场所,而是多样的思维方式、个性学习的场所;是利用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成长经历和背景、个性和差异的孩子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场所。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的最大不同或优势正是可以使这众多带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差异的、多姿多彩的人们在一起学习,培养民主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场所。
怎样的校园生活经历更充实而富有价值?——学习知识、结识伙伴、播种希望、埋藏寄托怎样的校园生活经历更充实而富有价值?——学习知识、结识伙伴、播种希望、埋藏寄托
日本一所普通小学的午餐: 为什么学校要营造麻烦的午餐场景?
学校为什么要举办运动会、歌咏比赛? 为什么要让学生穿校服? ……
在日本的校园我们看到: 学生不但是学校的主人,更是责任者。校园卫生打扫、午餐饭菜搬运、收拾、分配、实验室的整理、打扫……学校这一大课堂,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日常的生活点滴和要求,教给了学生更多的责任、道德、意识与生活本领。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学校变得舍不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触及基本的劳动?这是对学生的真心爱护还是我们的教育忘却了其真正的要义?
2.把握好公平与质量的关系 1.什么是教育公平? 对教育公平的误解: • 公平就是平均,就是大家都一样 • 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就达到了目标 • 教育公平是政府的事 • 教育公平会影响效率和质量 • 在招生、民办校管理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上做好就实现了教育公平 ……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机会、权利的平等 • 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 • 起点: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享有入学的机会;人格上的平等; • 过程: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根据学生所处地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在承认学生素质差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其才能、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 结果:教育质量平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人)。 • 课程设置、班级管理、教育观念、教师态度等方面也体现公平教育理念。
普通教育工作者在促进公平中能做什么? • 民主的师生关系 • 在教学安排上减少“教育的不公平” • 在教学行为中接近“教育公平”。如课堂提问关注每个学生、不漠视或挖苦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或“问题学生”、给弱势学生以特殊关照、给学生公平、客观的评价……
真正的公平应是建立在尊重人的差异性基础之上、以满足每一个个体不同的教育需要为旨趣的“个性化教育”,不是以抹杀个性和教育的多样化为代价来实现的。真正的公平应是建立在尊重人的差异性基础之上、以满足每一个个体不同的教育需要为旨趣的“个性化教育”,不是以抹杀个性和教育的多样化为代价来实现的。 以人为本,应是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向每个儿童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的多样化的学校类型和教育条件,充分开发每个人的潜能,使每个儿童都在原有发展水平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2.正确理解质量内涵 • 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和人事考核任免的依据,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的国度谈不上高质量; • 置学生身心健康于不顾,甚至不惜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的人格换来的质量不是我们追求的质量; • 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获得的应试能力不是质量,也无法成就创新型国家。
“信息化时代,应该做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的奇妙与乐趣,理解学习的意义比单纯的掌握知识更为重要。比如计算可更多地交给计算器,语文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表达、丰富的思维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上智大学教授加藤幸次、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信息化时代,应该做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的奇妙与乐趣,理解学习的意义比单纯的掌握知识更为重要。比如计算可更多地交给计算器,语文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表达、丰富的思维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上智大学教授加藤幸次、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
学力: • 一般人所认为的、学校所教知识内容的掌握度,即通过纸笔测试可以测量的学习到达度。 • 基础学力除“知识、技能”外,还包含“关心、意欲、态度”在内的诸多生存能力。因此,学力因人而异,有些是看得见的学力,有些是看不见的;有些是可测的,有些是不可测的。 • 学力指的不应是靠灌输、训练得来的死记硬背的知识,而应是“活”的能力。它不是指学习的结果,而指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不同于学习后获得的能力或达到的水平,而更反映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这里所说的教育质量不是指考试分数,而是通过学习,提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这里所说的教育质量不是指考试分数,而是通过学习,提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未来的10年会改革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三个学会”(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从而全面提高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
我们追求的是: ——公平基础上的质量 ——有质量的公平 万木成林 方有巨树
3.关注教育的真问题与核心问题 IEA 1995年和1999年的调查中,日本学生的数学成绩排在了世界第三、第五位,但同时日本中学生讨厌数学的比例位居世界第二,讨厌理科(科学)的学生人数比任何国家都多。日本由此启动了当时的课程改革。 ——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是他们认为当时最需关注的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