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862 Views
第二章 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 DNA-------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1 、肺炎球菌的转化现象. 两种类型:光滑的 S 型( Smooth )有毒 粗糙的 R 型( Rough ) 无毒. Griffith 的转化实验. 转化:将无毒的 R 型菌在加热杀死的 S 型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毒的 S 菌,称为转化。. S 菌 抽 提 物. 蛋白酶处理. DNA 酶处理.
E N D
第一节 、DNA-------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1、肺炎球菌的转化现象 • 两种类型:光滑的S型(Smooth)有毒 • 粗糙的R型(Rough) 无毒 Griffith的转化实验
转化:将无毒的R型菌在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毒的S菌,称为转化。转化:将无毒的R型菌在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毒的S菌,称为转化。
S 菌 抽 提 物 • 蛋白酶处理 DNA酶处理 转化率不受影响 不起转化作用 1949年将Pr污染降至〈0.02% DNA纯度越高,转化率越高 1944年Avery 重复了上述实验:确认转化物为DNA
2.T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 1952年 Hershey 的实验:
说明:1)进入细菌的只是DNA而蛋白质留在外面说明:1)进入细菌的只是DNA而蛋白质留在外面 2)噬菌体DNA借用细菌的复制机制,大量复制噬菌 体DNA,并翻译出其蛋白质,最终组装成子代T2。 只有DNA是世代间的连续物质。
嘌呤: A,G 一分子碱基 嘧啶:C,U,T 核糖: RNA 一分子戊糖: 脱氧核糖:DNA 一分子磷酸: 二、DNA的结构 (一)DNA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2.核苷酸的分类 单核苷酸: 核苷 + 一分子磷酸 二磷酸核苷酸:核苷 +二分子磷酸 三磷酸核苷酸:核苷 +三分子磷酸
(二)DNA的结构 1. DNA的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核甘酸的排列顺序 (1)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聚合成直线(真核生物)或环型DNA分子(细菌和噬菌体)。 (2) 核苷酸长链具有方向性(极性) 5'端:戊糖5'位有-OH 或磷酸 • 3'端:戊糖3'位有-OH 书写方向:5'3'
2.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 (1)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内容 A:两条链反向平行 5' 3' 3' 5' B:右手螺旋为主,局部有左螺旋 • C:碱基在内侧,磷酸和戊糖在外侧 (亲水) (疏水) D:碱基互补配对:氢键(A=T,G=C) E:形成两条沟(对pr与DNA的相互识别很重要) • 大沟:两个螺旋之间 小沟:两条链之间
(2)、DNA的变性和复性 • 变性:导致DNA双螺旋结构破坏,使双链分开 成单链的过程,称为变性. 条件:加热, 极端酸碱, 高盐溶液等 热变性(溶解Melting):加热引起的变性 • 将50%DNA分子变性时的温度称溶解温度(Tm): GC含量 Tm
复性:变性的DNA在去除变性因素后,通过碱基配对, 恢复成双螺旋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复性。 退火(annealing):热变性的DNA 在温度缓慢降低 时的复性。
3、DNA的三级结构:超螺旋结构 (1)原核生物 (图2-8):大部分原核生物DNA都是 环状的 • 开放环状DNA(open circular DNA): • 双链DNA 中的一条链有缺口 闭合环状DNA(closed circular DNA ): 正螺旋(顺时针方向,自然界无) • 负超螺旋(逆时针)
(2)真核生物:染色体(分裂期)--染色质(间期)(2)真核生物:染色体(分裂期)--染色质(间期) A:袢环模型 “袢环”(每个袢环包含315个核小体) ----- ----- 螺线管 核小体 ----- 沿染色体纵轴(由非组蛋白所构成的支架),由中央向四周伸出,构成放射环,环基部在中央集中并与非组蛋白轴相连 每18个袢环呈放射平面排列成一圈,形成1个微带 ----- ----- 约106个微带沿纵轴构建成染色单体。(如图)
2 nm – DNA双螺旋 10 nm – 核小体(连接成染色质“串珠”) 30 nm – 螺线管 300 nm – 袢环Ⅰ 700 nm – 袢环Ⅱ 1400 nm – 染色体
B:染色质(间期)与染色体(分裂期):同一物质 B:染色质(间期)与染色体(分裂期):同一物质 着丝粒 结构(图2-10):长(q)、短(P)臂 端粒 核型(图2-11:):生物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 • 分类(图2-12):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 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三、基因的结构 • 基因:一段有功能的DNA片段 1、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 操纵子 1 2 3 DNA
2、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图2-14) (1)结构基因:外显子 + 内含子 (2)顺式调控元件:(cis-acting elements) 指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能与转录因子结合的DNA序列。 • 主要有: 启动子:真核生物:TATA box • 上游启动子元件 • 反应元件 • 增强子 • 加尾信号
上游启动子元件(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s): 位于TATA box 上游 主要有:CAAT box,CACA box,GC box 反应元件:与信息分子的受体结合 • 增强子:位置灵活,内含负增强子(negative enhancer) • 加尾信号:最后一个外显子的一段保守AATAAA序列
gene1 gene2 DNA 3、基因与DNA的关系
第二节 RNA的结构 一、组成成分 碱基:A、U、G、C 戊糖:核糖 磷酸 二、RNA的分类 mRNA、 tRNA、 rRNA、 SnRNA、 ScRNA等 1、mRNA(messenger RNA)
(1)原核细胞mRNA的特点:(图2-15) 顺反子(cistron):由结构基因转录生成的mRNA • 真核生物:单顺反子 • 原核生物:多顺反子 A:原核生物往往是多顺反子. • B:mRNA 5'端无帽子(cap)结构,3'端一般无poly A. C:一般没有修饰碱基
非翻译区 外壳蛋白顺反子 A蛋白顺反子 复制酶顺反子 5’pppG 3‘ AUG(GUG) UAG AUG UAA AUG AOH UAG 与核蛋白体结合部位 原核mRNA的一级结构模式(噬菌体MS2的结构)
非翻译区 m6A m6A 3’ 5’ UGA UAA UAG m7GpppNm(Nm) AAAAnAOH AUG 翻译区 >100 20-200 与核蛋白体结合部位 AAUAAA 真核mRNA的 一级结构模式(哺乳动物) (2)真核生物mRNA结构的特点: (图2-16)
A:真核生物往往是单顺反子. B:mRNA 5'端有帽子(cap)结构(图2-17). C:3'端一般有20bp-300bp(base pair) 的poly A. • D:一般有修饰碱基(甲基化)
2. tRNA(transfer RNA) : 约占总RNA的15%左右. 特点: • A:单链小分子, 73-93bp. • B:有修饰碱基和稀有碱基. • C:5'端总是磷酸化(pG),3'端为CPCPAOH序列. • D:可形成三叶草型的二级结构. • E:三级结构为倒L型
3. rRNA (ribosomal RNA): 组成核糖体的主要成分 最丰富,约占总RNA 的>80%
4.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核酶(ribozyme) P16 5.核内不均一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 hnRNA) 真核细胞mRNA的前体 6.小分子核内RNA(small nuclear RNA, SnRNA) 真核生物内, 长度<300bp,序列高度保守 不单独存在,常与Pr形成SnRNP (small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particle)
7.反义RNA(antisense RNA) : 碱基序列正好与mRNA互补的RNA
第三章: 蛋白质-----生命活动的执行者 • 一、蛋白质的结构 : 四级 1、一级结构 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决定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2.空间结构:立体结构、高级结构 (1)二级结构: 多肽链内部通过次级键形成的结构 • 主要有: -螺旋(-helix) • -折叠(-pleated sheet) • 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 • -螺旋(-helix)
模体(motif) 超二级结构(super secondary structure): 二级结构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结构称(motif) • 目前有三种基本形式: -螺旋组合() • -螺旋折叠组合() • 折叠组合() 结构域(domain): 超二级结构形成紧密、稳定而且在蛋白质分子构象上可明显区分的区域。 由多个motif组成 • 属三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