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97 Views
沈宗瑞 2010.11.23. 政治共同體與族群關係. 1980 年後,政治反對運動之訴求兩軸線: 反對威權政體─自由化與民主化 主張台灣自決或獨立─民族主義 台灣政治社會有關認同之三類型: 族群 ( 省籍 ) 認同─歷史、社會關係與自我原生身分確認 ( 可重疊選擇 ) 國家 ( 政體 polity) 認同─現在感情依附與歸屬 ( 可多元選擇 ) 統獨意識─未來政治選擇 ( 二選一 ). 臺灣政治與族群關係. 「認同」一詞意為一個主體如何確認「自身在時間及空間上的存在」,但此一過程不僅包括個體自我認識過程的主觀瞭解,也包含他人對此一個體自我存在的認識。
E N D
沈宗瑞 2010.11.23 政治共同體與族群關係
1980年後,政治反對運動之訴求兩軸線: • 反對威權政體─自由化與民主化 • 主張台灣自決或獨立─民族主義 • 台灣政治社會有關認同之三類型: • 族群(省籍)認同─歷史、社會關係與自我原生身分確認(可重疊選擇) • 國家(政體polity)認同─現在感情依附與歸屬(可多元選擇) • 統獨意識─未來政治選擇(二選一) 臺灣政治與族群關係
「認同」一詞意為一個主體如何確認「自身在時間及空間上的存在」,但此一過程不僅包括個體自我認識過程的主觀瞭解,也包含他人對此一個體自我存在的認識。「認同」一詞意為一個主體如何確認「自身在時間及空間上的存在」,但此一過程不僅包括個體自我認識過程的主觀瞭解,也包含他人對此一個體自我存在的認識。 • 「國家認同」至少涵蓋: • 血緣與宗族關係的族群面向 • 鄉土歷史感情的文化面向 • 主權政府下公民權利義務關係的政治面向等(江宜樺,1997) 認同與國家認同
Anderson認為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 • 民族的出現是當歷史上三個古老力量喪失對人類心靈的控制之後才得以出現: • 手抄本控制對真理的權威解釋權(宗教) • 君王的至高無限(王權) • 將人類視為宇宙力量的中心(科學)。在這三個力量崩潰之後,人類得以藉著印刷術的普及快速傳播資訊,進而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重塑身份認同。 民族的認同
歸納因素如下: • 宗教信仰之領土化 • 古典王朝家族之衰微 • 時間觀念的改變(世俗、同質且空洞的時間) • 資本主義與印刷術間的交互作用 • 國家方言之發展……等等。 資料來源:Benedict Anderson, 2006,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民族的認同
民族主義,亦稱國族主義、國家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種族、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主張以民族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民族主義,亦稱國族主義、國家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種族、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主張以民族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 • 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 • 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無從區分。開化的社會過去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的意義
原生論(客觀主義)─民族創造民族國家 • 較早期民族主義者,把民族的觀念訴緒語言、文化、種族或其他遠古的現象,感染大眾涉入政治行動。此非正式的理論,二戰後少有學者推動。 民族主義定義(一)
社會建構主義(主觀主義)─民族國家創造民族 • 較新的民族主義理論受後現代主義所影響,強調民族為社會建構現象。 • 本尼迪特·安德森將民族表述為「想像的共同體」 • 恩斯特·格爾納(Ernest Gellner):「民族主義並非民族自我認知的覺醒:它只是在不存在民族的各處虛構出(invent)各民族。」 • (安德森與格爾納的「想像」與「虛構」等詞為描述用的中性用法,意指 “社會事實”,並非暗示民族為虛構或者想像。) 民族主義定義(二)
群族象徵論(綜合論述) • 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D. Smith)提出綜合傳統與後現代的觀點: • 形成民族的先決條件為(現存或歷史上的)確定的祖國、高度自治、具敵意的環境、爭鬥的記憶、宗教性的核心、語言文字、特殊的習俗、歷史記錄與想法。史密斯認為民族經由全體人民(非僅精英份子)、法制與政治體制、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國際承認、與劃界等條件的匯聚而成。 • 以上五張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定義(三)
另一種早期的民族觀: • 一、中國(我眼,世界之中;他眼,china瓷器),非受壓迫之意 • 二、家天下(血緣) • 三、文化、種族之別,而乏現代民族意義(政治性質)。如南北朝、元、清朝等政權,都可視為中國政治歷史正統之一部份 • 四、當代─中華民族(想像與虛構的民族) 中國的「民族」
從各種證據尤其是生物學上看來﹐台灣人主要是源自南亞﹐不論是客家或福老大部分不太可能 從北方南遷到華南再到台灣,而原住民與中國漢人不同來源。 • 但台灣的漢人仍是跟華南的漢人在遺傳距離上最近。 台灣人的血緣(一)
由生物學的研究來估計: • 目前台灣的漢人平均有約15%的台灣原住民的基因;福老及客家人只有15-20%的是所謂的中原、河洛血統;其他65-70%應是來自跟目前華南 的少數民族同起源的南方族群,就是歷史上所稱的百越。許多百越跟平埔族一樣漢化成漢人而消 失。 • http://www.siue.edu/EASTASIA朱真一 (聖路易大學及Cardinal Glennon兒童醫院小兒科) 台灣人的血緣(二)
語言。血緣。文化。價值取向? • 認同台灣(亦即族群意識ethnicity,偏情感層次)? • 居住地? • 有國民身分證? 何謂台灣人?認同對象或條件?
調查時間 調查題目 調查結果 調查單位 Sample 2009.7.14~16 *請問您是否自認為是中華民族一份子? 是80.2% 遠見雜誌民調中心 台灣地區20歲以上民眾1005 不是8.8% *請問您認為兩岸民眾是否都屬於中華民族一部分? 是57.6% 不是30.8% 不知道/未答11.6% 2009.12.6~8 請問您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都是? 台灣人62% 天下雜誌群民調中心 台灣地區18歲以上民眾1090 中國人8% 兩者都是22% 其他/不知道/拒答8% 民眾對自我認同的看法
國民黨─台灣與中國雙重認同或四大族群融合論(與威權時期有別)國民黨─台灣與中國雙重認同或四大族群融合論(與威權時期有別) • 民進黨─台灣認同與福佬認同(四大族群之分與新住民、移住民) • 原住民─台灣主人 • 客家人─客委會的少數族群意義 共爭論述主導與求存位置
諸多民調綜合─問卷選項為六分類 • 「維持現狀,以後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的比率佔大多數(33%至53%),「永遠維持現狀」比率7.6%至29.8% • 「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緩獨)比率7.8%至21.4% • 「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緩統)比率3.7%至11.5% • 整體而言,主張廣義維持現狀的比率(含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維持現狀以後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以及永遠維持現狀)仍佔絕大多數(62%至87.5%),與過去調查趨勢相同。 資料來源: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012517311079.pdf (陸委會2010-01-25公佈2009年兩岸關係國內各界民意調查綜合分析) 對統獨立場的看法
1990年代統獨主張結合度遞增的兩岸關係架構(獨統)(引自朱浤源 (編),《一國良制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1999,P.248 。論文及作者佚名)
1990年代統獨主張結合度遞增的兩岸關係架構(獨統)1990年代統獨主張結合度遞增的兩岸關係架構(獨統)
1990年代統獨主張結合度遞增的兩岸關係架構(獨統)1990年代統獨主張結合度遞增的兩岸關係架構(獨統)
民族主義 • 自由主義 • 激進主義 台灣社會現存之三大類「國家認同方式」
主張「國家必須以民族為基礎,此一民族或者出自單一種族、或者以某一族群為核心,再結合其他次要族群,以形成一多少具有同質性或有同化基礎的社會實體。主張「國家必須以民族為基礎,此一民族或者出自單一種族、或者以某一族群為核心,再結合其他次要族群,以形成一多少具有同質性或有同化基礎的社會實體。 • 分從從血緣、文化、甚至共同命運等不同角度來論述其國家認同的主張。 • 「台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主義」兩類 一、民族主義的國家認同
將國家本身的憲政制度與人權保障視為認同國家的關鍵將國家本身的憲政制度與人權保障視為認同國家的關鍵 • 可被歸類在自由主義觀點包括:陳其南的「公民國家主義」、蔡英文「自由主義式的認同政治」、以及蕭高彥的「共同體理念」。這些學者與前述民族主義者不同的地方,是將「憲政制度」取代「民族」成為國家正當性存在的唯一基礎 二、自由主義國家認同
此類型盲點:論述過程中刻意壓低族群及文化因素的作用,而忽略族群文化根本就是國家認同的重要組成因素;自由主義所蘊含的普遍主義傾向也使其難以成為特定國家的認/同基礎此類型盲點:論述過程中刻意壓低族群及文化因素的作用,而忽略族群文化根本就是國家認同的重要組成因素;自由主義所蘊含的普遍主義傾向也使其難以成為特定國家的認/同基礎 • 若佐以務實考量應屬最佳: (1). 尊重既存社會基礎。 (2). 平時以憲政民主為原則,遇到危急存亡時則可以訴諸民族情感動員。 (3). 不必急統急獨,而是關注當下國家建設、社會弱勢的聲音。 二、自由主義國家認同
試圖推翻以「國家」作為建構國家認同主體性的合法性。這類主張大多以後現代主義、後結構、後殖民主義理論為基礎,力圖解除民族主義思維的國家圖騰,建立國際性的弱勢團體反霸聯盟。試圖推翻以「國家」作為建構國家認同主體性的合法性。這類主張大多以後現代主義、後結構、後殖民主義理論為基礎,力圖解除民族主義思維的國家圖騰,建立國際性的弱勢團體反霸聯盟。 • 這類主張的影響力多半只存在於激進的社運份子與知識分子等邊緣團體之間,因此影響力極其有限。 • (以上三項分類內容參考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文化,1998 。) 三、激(基)進主義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