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康熙的社会思想 曹亮 03社会学 B03114106
康熙的生平简介 •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顺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年号康熙。康熙六年(1667年)亲政。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暗结内大臣索额图等人智捕鳌拜,夺回大权。亲政后,宣布永停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又奖励垦荒,益钱免粮,任用靳辅,陈潢治理黄河,规定“额外添丁,永不加赋”;设立南书房掌票拟谕旨,加强皇权;又平定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长达八的三藩之乱,派兵攻入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又巡行东北,两次发起雅克萨反击战,沉重打击沙俄势力侵略,派索额图、佟国纲赴尼布楚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行前确定黑龙江流域的广大领土“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弃之于俄罗斯”的原则,签定《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使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发展。一生苦研儒学,表倡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同时,屡兴文字狱,残酷镇压反清思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死于畅春园,葬于清东陵之景陵。享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庙号清圣祖。
康熙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和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女真民族原本处于奴隶时代,实行“拖克索(农庄)”制度,三个男奴(尼堪)种一垧贡赋田,二十男出一人当兵,一人应役,奴隶主对尼堪有生杀大权。进关灭明之后又大肆圈地,企图把奴隶扩张到汉地,结果人口大量逃亡,社会生产力严重被破坏。康熙禁止圈地,废弃“逃人法”,清王朝从奴隶制转型为封建制社会,而汉民族中原有的地主阶级也经历了一个调整和新生的过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由尖锐逐渐平缓,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社会由动荡趋于安定,形成了康熙的社会思想,这种思想反过来又对天下大治起了关键作用。康熙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和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女真民族原本处于奴隶时代,实行“拖克索(农庄)”制度,三个男奴(尼堪)种一垧贡赋田,二十男出一人当兵,一人应役,奴隶主对尼堪有生杀大权。进关灭明之后又大肆圈地,企图把奴隶扩张到汉地,结果人口大量逃亡,社会生产力严重被破坏。康熙禁止圈地,废弃“逃人法”,清王朝从奴隶制转型为封建制社会,而汉民族中原有的地主阶级也经历了一个调整和新生的过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由尖锐逐渐平缓,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社会由动荡趋于安定,形成了康熙的社会思想,这种思想反过来又对天下大治起了关键作用。
社会思想 • 对朱熹理学的推崇 • 各业共兴的社会经济方略 • 社会发展观 • 文化中的进步倾向
对朱熹理学的推崇 •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的君主不同,康熙直接面对着儒学的成熟形态—理学,并一头就扎了进去。
一、王道思想 • 二、崇王道,反对霸道 • 三、“教、养、政、刑” 的王道思想 • 四、勤民思想
一、王道思想 • 一、对道统论的补充 • 二、道统与治统相维
1、对道统论的补充 • 康熙继承了孟子、韩愈的儒家道统论,并有新的补充:“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自尧、舜、禹、汤、文、武之后,而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自易、书、诗、礼、春秋而外,而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之书。如日月之光昭于天,岳渎之流峙于地。猗欤盛矣。” • 康熙又认为:“汉之董子,唐之韩子,亦得天人之理”,“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裕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居心行事。” • 康熙认为“道”的核心就是«尚书。大禹谟»中所讲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隐),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
2、道统与治统相维 • “朕惟道统与治统相维。”治统是道统的实际运行,即是孟子的仁政思想,而道统则是治统的理论指导,要用于“彰教敷治”。
二、崇王道,反对霸道 • 语仁义则尊隆王道,言权术则崇尚霸道……上之人有万物一体之怀,有天下为家之意,仁以渐之,义以摩之,而天下人皆爱之如父母……此王道也。法立而政明,令行而禁止,有市德之于天下之心,而下亦有所慑服,此霸功也。故诛伐同也,而顺天应人之与克威立谨不同也”。 • “世或有谓古今异宜,王霸贵乎杂用者,不知古今虽异,而天命民彝之理,岂有异乎?……若以杂霸之术。而欲奏熙隆之治,犹适楚而北其辕也。” • 王道的立足点:“制民之产”、“省刑薄敛”、“家给人足” • 王道的特点之一是简政治民:“其政简者其制隆,其政繁者其制替,此古今不易之理,虽百世而可知也。”“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易简者,近民之实,而近民者王道之旨欤。” • 受清初王曦之、王夫之思想的影响:农工商并重、社会发展。
三、“教、养、政、刑”的王道思想 • 1、教 • 2、养 • 3、为政以宽 • 4、不恃刑以治
1、教 • “治天下者,莫极于正人心,厚风俗,其道在尚教化以先之。” • “不认法令为极,而以教化为先。” • 这是以软控制、思想控制为先的社会控制方略。
2、养 • “是以圣王在上。制田里,广树畜。” • “机遇原种之人,令其耕种。为其永业,名曰‘更名田’”。 • “比年以来,复将民间房地圈给旗下,以至民生失业,衣食无资,深为可悯,嗣后圈占民间房池,永行停止。其今年所以圈者,悉令给还民间。”
3、为政以宽 • “君德莫大于有容,治道莫尚于能宽。” • “为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至治之本在宽仁。” • “物刚则折,弦急则绝。政苛则国危,法峻则民乱。反是有安而无危,有治而无乱。”
4、不恃刑以治 • “法者治之迹,而非所恃以为治也。” • “为治而专恃法自古及今,未有能治者。” • “与其绳以刑罚,使人怵惕文网,苟幸无罪,不如感以德意俾民蒸蒸向善,不忍为非。”
四、勤民思想 • “民为邦本”“爱民”、“养民”、“保民”“安民”、“恤民”、“息民”“勤民”。 • 年年出巡:“省方问俗勤求民瘼”;急民所急:“小民资生,惟赖田亩,一遇灾侵,禾稼损伤”应“急宜蠲赋”。
各业共兴的社会经济方略 • 一、以农为本 • 二、惠及工商
一、以农为本 • 1、农业是王政之本 • 2、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 • 3、农业是生民之本 • 4、农业是藏富之本
1、农业是王政之本 • “王政之本,在乎农桑。” • “盖农者所以食也,桑者所以衣也。农事伤则饥之原,女红废则寒之原。” • “自古圣王,不贵金玉而贵五谷。谷者,民之命也,朕甚宝之。”
2、农业是国家富强之本 • “国家赋税皆出于农。” • “民富则国裕,民贫则兵饷无从而办……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古今不易之理也。” • [明]徐光启:“至于农事……盖以为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
3、农业是生民之本 • “谷者,生民之命。一岁不登,则一岁乏食。”故须“多方劝谕,开垦耕种,俾各随生计。”
4、农业是藏富之本 • “重农贵粟,所以藏富于民。经久不匮,洵国家之要务。”
二、惠及工商 • 1、通商裕课,利益民生 • 2、商人是四民之一 • 3、允许民间开矿和海上贸易
1、通商裕课,利益民生 • “凡人处事有政者政事为务,有家计者家计为务,有经营者经营为务,有农业者农业为务,而读书者以读书为务。”
2、商人是四民之一 • “商人是四民之一,富民亦国家所庇,藏富于民。” • “农务兴而野无旷土,国计裕而泉货流通,豫大丰亨,洵至隆之上理也。” • “国家设关榷税,原以阜财利用,恤商裕民。必征输无弊,出入有经。庶百物流通,民生饶裕。”
3、允许民间开矿和海上贸易 • 康熙又允许民间开矿和海上贸易,使许多水路枢纽出现了:“舟车辐辏,百货所聚,商贾云屯。”
社会发展观 • 一、心法为治法之原 • 二、人本思想 • 三、与时俱进
一、心法为治法之原 • 心法即一种思想方法,是一种唯心史观:“盖有心法……所谓敬也、诚也、中也。敬则神明有主,而物欲不能摇;诚则孚信在中,而巧伪不能间;中则公正无偏,而邪说不能移。”因此,“国之强弱视其君之志气,志气振举则国事日强,志气颜靡则国事日削。” • 当然康熙也肯定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二、人本思想 • “天道人道必待人而后兴”,“自古未自不勤恤其民而可以战胜攻取者也。” • “是以圣王在上,制田里。广树畜,省刑而薄敛,崇本而抑末。使天下之民,家给人足,有俯仰之乐,而无阽危之患。”
三、与时俱进 • “自古帝王治天下之道,因革损益,期于尽善,原无数百年不敞之法。” • 汉宋之间“遇之时事不同,故所行亦各异。” • “是以君子论事,又当观其世也。”
文化中的进步倾向 • 康熙反对迷信、方术、谶纬,提倡吸收西方科学,是当时站在文化前沿的人。 • 一、反对迷信方术 • 二、注重自然科学
一、反对迷信方术 • 1、反对谶纬、祥瑞 • 2、排斥方术 • 3、不信风水之术
1、反对谶纬、祥瑞 • “谶纬之说本不足据,如唐太宗以疑诛李君羡,既失为政之体,而又无益于事,可为信谶纬者之戒也。” • “古称庆都赶赤之详,孕十有四月生尧。此等事先儒常疑之,正么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之意也。盖圣人不语怪,以垂戒于世,而后犹有矫诬上天,侈言祥瑞之事,况敢从而启之乎?” • “朕八龄践祚,迄今五十七年,从不许人言祯符瑞应,如史册所载,槿星庆云鳞凤芝草之贺。及焚珠玉于殿前,天书降于承天,此皆虚文,朕所不取,惟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政而已。”
2、排斥方术 • “朕于经史之余,所阅载籍多矣。凡炼丹修养长生,及师巫自谓前知者,皆妄诞不足信,但可欺愚民而已,通经明理者,断乎不为其所惑也。” • “始皇既并天下,方士争言不死之药,于是遣使访三圣山,久入,药卒不可得。……”
3、不信风水之术 • “钦天鉴凡选择日期,相度风水等事,朕原不信。且堪舆家言甚多,并非古大圣贤所撰之书,皆是后人随意造作者。” • 但康熙仍保留了儒家的敬天祭祖,“中国供神主,乃是人子思念父母养育。……圣人以五常百行之大道,君臣父子之大伦,垂教万世,使人亲上死长之大道,此指圣先师之所应尊应敬也。”
二、注重自然科学 • 1、向西学开放 • 2、亲自进行科学研究
1、向西学开放 • 1669年,康熙招南怀仁入内廷,教授天文、数学。并招用徐日升、白晋、章诚、安多和闵明我等西洋教士。 • 1693年,封白晋为钦差,到法国招一批具有科学知识的教士来华。 • 1715年,命马国贤、德格勒致书罗马教皇:“特求教皇选极有学问:天文、律吕、算法、化工、内科、外科几人来中国效力。”康熙对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是持开明和开放态度的。
2、亲自进行科学研究 • 农学上:创造“一穗传”的实验方法,培育了早熟品种“御稻种”,首次在江南推广双季稻,总结与蝗虫斗争的经验,写出了“捕蝗说”,成功治理了黄河水灾。 • 地理学上:科学地用地球说解释极昼现象;考察泰山、长江之源;1717年领导绘制了中国地图。李约瑟誉之为“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 • 天文历法上:肯定西洋历法的优越,但又能纠正其中的误差“天文历法,朕素留心,西洋历大端不误,但分刻度之间,久而不能无差。今年夏至,钦天监奏闻午正三刻,朕细看日影,是午初三刻九分。” • 数学上:著有专论《三角形推算法论》,主编《教理精蕴》;能用几何知识推算谷堆、流水和天文。 • 第一个提出“信息”概念,并系统的在军事、政治、民情等方面使用这一概念。
放映结束,谢谢观看! • 曹亮 • 03社会学 • B0311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