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33 Views
第八章 土壤养分与土壤肥料. 教学目标 掌握土壤养分的形态与转化; 理解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的基本理论; 了解主要矿质肥料、有机肥料的品种、特征及施用方法。. 第一节 土壤养分 (Nutrients). 一、土壤养分概述 1. 定义 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2. 分类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macroelement, microelement/trace element) 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3. 形态 土壤中存在的化学形态 (1) 水溶态: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
E N D
第八章 土壤养分与土壤肥料 教学目标 • 掌握土壤养分的形态与转化; • 理解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的基本理论; • 了解主要矿质肥料、有机肥料的品种、特征及施用方法。
第一节 土壤养分(Nutrients) 一、土壤养分概述 1.定义 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2.分类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macroelement, microelement/trace element) 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3.形态 土壤中存在的化学形态 (1) 水溶态: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 有机化合物。 (2) 代换态:水溶态养分的来源之一。 (3) 矿物态:大多数是难溶性养分,有少量是弱酸 溶性的(对植物有效)。 (4) 有机态:矿质化过程的难易强度不同。
根据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 (1) 速效性养分:不足全量的1% (2) 迟效性养分 *划分的相对性,二者总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4.养分的来源 • 自然土壤,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风化和有机质分解、其次是大气降水、坡渗水和地下水。 • 耕作土壤,还来源于施肥和灌溉。 5.养分的消耗 土壤内部复杂的转化过程;植物吸收利用;淋失;气态化损失;侵蚀流失;人为活动引起的损失
第二节 大量元素 一、N (Nitrogen) 1.生理功能 • 蛋白质的基本成分-“生命元素” • 加强光合作用 • N过多,茎叶徒长,减弱植物对干旱、低温和病害的抗性 • 缺素症状:首先出现在老叶上(失绿) 2.植物吸收形态:NH4+-N/NO3--N/NO2--N
3.来源 • 有机质的矿化 • 生物固氮(N-fixation) • 大气降水/闪电 • 施肥 4.N素循环的主要过程与条件
氨化过程:有机质→CO2+NH3+其它产物+E 硝化过程:NH4+ + 3/2 O2 → NO3- + 4 H+ + E 反硝化过程:NO3- →NON2ON2 NH4+的固定:土壤溶液中的NH4+与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NH3的挥发:NH4+ + OH- → NH3 + H2O 影响微生物活动的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湿度、pH值、有机质的C/N和肥料等因素,决定着氮素的积累和供应。
二、P (Phosphorus) 1.生理功能 • 细胞核的重要成分 • 细胞膜(磷脂) • ATP (腺三磷) • 对细胞分裂和植物各器官组织的分化发育(开花结实)具重要作用 • 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 缺素症状:首先出现在老叶上
2.植物吸收形态 H2PO4-/HPO42-/PO43- 闭蓄态P:氧化铁膜包被的磷酸盐 有效P:水溶性磷化合物和弱酸溶性磷化合物,是衡量土壤P素供应状况的较好指标 3.P素的循环
三、K (Potassium) 1.生理功能 • 加速CO2同化、碳水化合物合成 • 调节细胞渗透压(细胞膜透性降低) • 酶活性 • 增加抗性(抗病虫、抗旱、抗寒)-“抗逆元素” • 果品的品质(含糖量和Vc的含量)-“品质元素” • 缺素症状:从下部老叶开始
2.植物吸收形态:K+ 全K-土壤钾素的潜在供应能力 无效态K-矿物晶格中 缓效态K-胶体固定部分→保K和供K起调节作用 速效态K-水溶性+胶体表面易交换部分;土壤钾素的现实供应指标 3.K素的循环
第三节 微量元素 一、形态 • 矿质态 • 交换性离子态 • 溶解态 • 络合态 二、有效性 • 与土壤的pH值有关 • 在石灰性土壤中,铁、锌、锰、铜、硼容易形成难溶性的盐类,有效性低,在酸性土壤中有效性较高。
第四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 吸收形态主要是离子态 • 养分吸收机制:养分通过根系截获、质流和扩散三种方式到达根系表面,然后通过主动和被动吸收进入到根系细胞的内部。 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根外营养 • 主要是分子态、离子态 • 特点:吸收快、利用率高、效果明显,但持续的时间短。
第五节 土壤肥料(Fertilizer) 一、肥料概述 1. 定义 施入土壤中,或是用它处理植物的地上部分,能够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和土壤条件的一切有机物和无机物。 2.分类 • 肥料的性质:有机、矿质/无机、生物肥料 • 化学成分的多少:单一、复合、完全肥料 • 有效性快慢:速效性、迟效性肥料 • 肥料来源:自然、工业肥料
微生物肥料:辅助性肥料 • 不含养分,通过微生物的活动来改善土壤的营养条件; • 分泌激素,刺激根系生长发育,同时还可抑制有害生物的活动; • 肥料的贮存和运输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施用时需较高的技术条件。不可单独做基肥,须配施有机肥。
4.施肥原则 • 明确施肥目的 • 联系环境条件和树木/植物特性 看天施肥 看土施肥 看树施肥 • 因肥施用、适量施肥、肥料的配合施用 • 经济施肥 • 其他措施的配合 精耕细作,灌溉排水,抚育管理,防治病虫等
5.施肥方式(时期) • 基肥(底肥) 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或整地而施用的肥料。 • 追肥 在植物生长发育期中所进行的施肥,目的是及时补给代谢旺盛时对养分的大量需要。 • 种肥 在播种或幼苗扦插时施用的肥料,主要目的是供给幼苗初期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要。
6.施肥方法 • 撒施-将肥料均匀铺撒在地面上,翻耕时翻入土中,耙匀 • 条施-先开沟,施肥后盖土 • 穴施-比条施的肥料更集中 • 轮施-以树木为圆心,沿树冠边际内对应的地面挖轮状的施肥沟,施肥后盖土 • 放射状施 • 灌施 • 叶面喷施 • 埋干和树干注射
二、氮肥 铵态:如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不能和碱性肥料(如石灰、钙镁磷肥)混合施用。 硝态:如硝酸铵。由于吸湿性强和存在易燃爆的危险,而影响了使用。 酰胺态:尿素
常见的包膜氮肥 (1)硫衣尿素(SCU):即在尿素颗粒表面涂上硫黄,再用石蜡之类涂封起来,就形成了硫衣尿素,含氮约34%。施入土壤后,石蜡涂层被微生物缓慢降解,尿素就通过硫黄涂层上的孔隙扩散出来。低温、干旱时释放非常缓慢。 (2)长效碳铵:首先将碳铵制成颗粒,再在颗粒的表面涂上一层钙镁磷肥,并用少量沥青、石蜡等作封闭物。这种包膜肥料含氮为14~15 %,含磷(P2O5)约3~5 %,其中80 %属有效磷,肥效可持续两个多月。
合成的有机长效氮肥 主要是尿素与醛反应所形成的水溶性低的聚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化学的或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并释放出尿素。 脲甲醛(UF):又名尿素甲醛,是尿素与甲醛反应所形成的聚合物,尿素与甲醛的分子比例、反应条件等决定聚合物分子的大小,也就决定聚合物的溶解度和氮素释放的快慢。脲甲醛为白色无味的粒状或粉状固体,含氮量38~40%。
三、磷肥 1.主要品种 过磷酸钙(普钙):水溶性磷肥。有吸湿性和腐蚀性。含P2O5 14-20 %,主要成分为Ca(H2PO4)2.H2O和CaSO4.2H2O。适合所有土壤,可作基肥、追肥和种肥。 重过磷酸钙(重钙):水溶性磷肥。呈酸性反应。含P2O5 36-52 %,主要成分为Ca(H2PO4)2.H2O。适合所有土壤,可作基肥和追肥,用量比普钙减半。 2.肥效 当季的利用率低。连续施用5-10年,磷肥的肥效将趋于稳定,达到30-40%。
在土壤中的转化 (1) 溶解过程与化学沉淀(固定)作用 ① 溶解过程:异成分溶解 反应式:Ca(H2PO4)2•H2O+H2O CaHPO4•2H2O+H3PO4 特点: 1mol1mol1mol 性质:① 灰白色粉末或颗粒状 ② 磷酸一钙为水溶性 ③ 呈酸性反应(化学酸性) ④ 具有吸湿性和腐蚀性 ⑤ 会发生“磷酸退化作用” 普 钙
② 磷酸沉淀作用(或化学固定作用) 含义:过磷酸钙异成分溶解过程产生的磷酸具有很强的酸性,在向周围扩散时,能溶解土壤中的铁、铝、锰或钙、镁等,当这些阳离子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产生相应的磷酸盐沉淀。 反应式: + Ca(H2PO4)2•H2O + Ca(OH)2 + 5H2O 2Fe(OH)32Al(OH)3 2FePO42AlPO4
四、钾肥 主要品种:氯化钾(K2O含量为60%)、硫酸钾、硝酸钾、草木灰等。 氯化钾可作基肥或追肥,不能作种肥和根外追肥。对烟草、葡萄、薯类等忌氯植物原则上不使用。 磷酸二氢钾可对任何植物与土壤施用。浸种或根外追肥。
★ 在中性与石灰性土上: K+与胶体上的 Ca2+产生代换作用,形成CaCl2 反应式: 结果: 多雨地区或季节,钙易淋失 措施:中性土——土壤脱钙板结配施石 缓冲性小的土壤,逐渐酸化灰肥料 石灰性土:生理酸性可被中和,土壤不会酸化, 且会释放有效钙,利于植物吸收 K+ + CaCl2 [土壤胶粒] [土壤胶粒] Ca2+ +2KCl K+
K+ H+ + HCl [土壤胶粒] [土壤胶粒] +2KCl K+ H+ ★ 酸性土壤: K+与胶体上的H+、Al3+、Ca2+产生离子交换 反应式: 结果: ①使土壤pH值迅速下降(土壤活性酸增 加、且肥料为生理酸性盐); ②易对植物产生铝毒(大量Al3+存在); ③使钙淋失(K+与Ca2+代换产生CaCl2) 措施:应配施石灰和有机肥料
五、微量元素肥料 1.主要的微肥种类 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锰、钼酸铵、硼砂和硼酸;络合铁或铁的螯合物等。 2.施用 采用条施或穴施;根外追肥常用浓度0.01%-0.1%;种子处理或沾根施用。 应注意的问题: • 必须在可靠的诊断基础上施用; • 控制适宜的用量; • 掌握有效的施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