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第八章 土壤养分与土壤肥料

第八章 土壤养分与土壤肥料. 教学目标 掌握土壤养分的形态与转化; 理解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的基本理论; 了解主要矿质肥料、有机肥料的品种、特征及施用方法。. 第一节 土壤养分 (Nutrients). 一、土壤养分概述 1. 定义 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2. 分类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macroelement, microelement/trace element) 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3. 形态 土壤中存在的化学形态 (1) 水溶态: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

alc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章 土壤养分与土壤肥料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土壤养分与土壤肥料 教学目标 • 掌握土壤养分的形态与转化; • 理解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的基本理论; • 了解主要矿质肥料、有机肥料的品种、特征及施用方法。

  2. 第一节 土壤养分(Nutrients) 一、土壤养分概述 1.定义 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2.分类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macroelement, microelement/trace element) 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3. 3.形态 土壤中存在的化学形态 (1) 水溶态: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 有机化合物。 (2) 代换态:水溶态养分的来源之一。 (3) 矿物态:大多数是难溶性养分,有少量是弱酸 溶性的(对植物有效)。 (4) 有机态:矿质化过程的难易强度不同。

  4. 根据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 (1) 速效性养分:不足全量的1% (2) 迟效性养分 *划分的相对性,二者总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5. 4.养分的来源 • 自然土壤,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风化和有机质分解、其次是大气降水、坡渗水和地下水。 • 耕作土壤,还来源于施肥和灌溉。 5.养分的消耗 土壤内部复杂的转化过程;植物吸收利用;淋失;气态化损失;侵蚀流失;人为活动引起的损失

  6. 第二节 大量元素 一、N (Nitrogen) 1.生理功能 • 蛋白质的基本成分-“生命元素” • 加强光合作用 • N过多,茎叶徒长,减弱植物对干旱、低温和病害的抗性 • 缺素症状:首先出现在老叶上(失绿) 2.植物吸收形态:NH4+-N/NO3--N/NO2--N

  7. 3.来源 • 有机质的矿化 • 生物固氮(N-fixation) • 大气降水/闪电 • 施肥 4.N素循环的主要过程与条件

  8. 氨化过程:有机质→CO2+NH3+其它产物+E 硝化过程:NH4+ + 3/2 O2 → NO3- + 4 H+ + E 反硝化过程:NO3- →NON2ON2 NH4+的固定:土壤溶液中的NH4+与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NH3的挥发:NH4+ + OH- → NH3 + H2O 影响微生物活动的环境条件:通气性、温度、湿度、pH值、有机质的C/N和肥料等因素,决定着氮素的积累和供应。

  9. 二、P (Phosphorus) 1.生理功能 • 细胞核的重要成分 • 细胞膜(磷脂) • ATP (腺三磷) • 对细胞分裂和植物各器官组织的分化发育(开花结实)具重要作用 • 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 缺素症状:首先出现在老叶上

  10. 2.植物吸收形态 H2PO4-/HPO42-/PO43- 闭蓄态P:氧化铁膜包被的磷酸盐 有效P:水溶性磷化合物和弱酸溶性磷化合物,是衡量土壤P素供应状况的较好指标 3.P素的循环

  11. 土壤中磷素循环

  12. 三、K (Potassium) 1.生理功能 • 加速CO2同化、碳水化合物合成 • 调节细胞渗透压(细胞膜透性降低) • 酶活性 • 增加抗性(抗病虫、抗旱、抗寒)-“抗逆元素” • 果品的品质(含糖量和Vc的含量)-“品质元素” • 缺素症状:从下部老叶开始

  13. 2.植物吸收形态:K+ 全K-土壤钾素的潜在供应能力 无效态K-矿物晶格中 缓效态K-胶体固定部分→保K和供K起调节作用 速效态K-水溶性+胶体表面易交换部分;土壤钾素的现实供应指标 3.K素的循环

  14. 土壤中钾素循环

  15. 第三节 微量元素 一、形态 • 矿质态 • 交换性离子态 • 溶解态 • 络合态 二、有效性 • 与土壤的pH值有关 • 在石灰性土壤中,铁、锌、锰、铜、硼容易形成难溶性的盐类,有效性低,在酸性土壤中有效性较高。

  16. 第四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 吸收形态主要是离子态 • 养分吸收机制:养分通过根系截获、质流和扩散三种方式到达根系表面,然后通过主动和被动吸收进入到根系细胞的内部。 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根外营养 • 主要是分子态、离子态 • 特点:吸收快、利用率高、效果明显,但持续的时间短。

  17. 第五节 土壤肥料(Fertilizer) 一、肥料概述 1. 定义 施入土壤中,或是用它处理植物的地上部分,能够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和土壤条件的一切有机物和无机物。 2.分类 • 肥料的性质:有机、矿质/无机、生物肥料 • 化学成分的多少:单一、复合、完全肥料 • 有效性快慢:速效性、迟效性肥料 • 肥料来源:自然、工业肥料

  18. 3.矿质肥料与有机肥料的区别

  19. 微生物肥料:辅助性肥料 • 不含养分,通过微生物的活动来改善土壤的营养条件; • 分泌激素,刺激根系生长发育,同时还可抑制有害生物的活动; • 肥料的贮存和运输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施用时需较高的技术条件。不可单独做基肥,须配施有机肥。

  20. 4.施肥原则 • 明确施肥目的 • 联系环境条件和树木/植物特性 看天施肥 看土施肥 看树施肥 • 因肥施用、适量施肥、肥料的配合施用 • 经济施肥 • 其他措施的配合 精耕细作,灌溉排水,抚育管理,防治病虫等

  21. 5.施肥方式(时期) • 基肥(底肥) 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或整地而施用的肥料。 • 追肥 在植物生长发育期中所进行的施肥,目的是及时补给代谢旺盛时对养分的大量需要。 • 种肥 在播种或幼苗扦插时施用的肥料,主要目的是供给幼苗初期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要。

  22. 6.施肥方法 • 撒施-将肥料均匀铺撒在地面上,翻耕时翻入土中,耙匀 • 条施-先开沟,施肥后盖土 • 穴施-比条施的肥料更集中 • 轮施-以树木为圆心,沿树冠边际内对应的地面挖轮状的施肥沟,施肥后盖土 • 放射状施 • 灌施 • 叶面喷施 • 埋干和树干注射

  23. 二、氮肥 铵态:如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不能和碱性肥料(如石灰、钙镁磷肥)混合施用。 硝态:如硝酸铵。由于吸湿性强和存在易燃爆的危险,而影响了使用。 酰胺态:尿素

  24. 常见的包膜氮肥 (1)硫衣尿素(SCU):即在尿素颗粒表面涂上硫黄,再用石蜡之类涂封起来,就形成了硫衣尿素,含氮约34%。施入土壤后,石蜡涂层被微生物缓慢降解,尿素就通过硫黄涂层上的孔隙扩散出来。低温、干旱时释放非常缓慢。 (2)长效碳铵:首先将碳铵制成颗粒,再在颗粒的表面涂上一层钙镁磷肥,并用少量沥青、石蜡等作封闭物。这种包膜肥料含氮为14~15 %,含磷(P2O5)约3~5 %,其中80 %属有效磷,肥效可持续两个多月。

  25. 合成的有机长效氮肥 主要是尿素与醛反应所形成的水溶性低的聚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化学的或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并释放出尿素。 脲甲醛(UF):又名尿素甲醛,是尿素与甲醛反应所形成的聚合物,尿素与甲醛的分子比例、反应条件等决定聚合物分子的大小,也就决定聚合物的溶解度和氮素释放的快慢。脲甲醛为白色无味的粒状或粉状固体,含氮量38~40%。

  26. 三、磷肥 1.主要品种 过磷酸钙(普钙):水溶性磷肥。有吸湿性和腐蚀性。含P2O5 14-20 %,主要成分为Ca(H2PO4)2.H2O和CaSO4.2H2O。适合所有土壤,可作基肥、追肥和种肥。 重过磷酸钙(重钙):水溶性磷肥。呈酸性反应。含P2O5 36-52 %,主要成分为Ca(H2PO4)2.H2O。适合所有土壤,可作基肥和追肥,用量比普钙减半。 2.肥效 当季的利用率低。连续施用5-10年,磷肥的肥效将趋于稳定,达到30-40%。

  27. 在土壤中的转化 (1) 溶解过程与化学沉淀(固定)作用 ① 溶解过程:异成分溶解 反应式:Ca(H2PO4)2•H2O+H2O CaHPO4•2H2O+H3PO4 特点: 1mol1mol1mol 性质:① 灰白色粉末或颗粒状 ② 磷酸一钙为水溶性 ③ 呈酸性反应(化学酸性) ④ 具有吸湿性和腐蚀性 ⑤ 会发生“磷酸退化作用” 普 钙

  28. ② 磷酸沉淀作用(或化学固定作用) 含义:过磷酸钙异成分溶解过程产生的磷酸具有很强的酸性,在向周围扩散时,能溶解土壤中的铁、铝、锰或钙、镁等,当这些阳离子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产生相应的磷酸盐沉淀。 反应式: + Ca(H2PO4)2•H2O + Ca(OH)2 + 5H2O 2Fe(OH)32Al(OH)3 2FePO42AlPO4

  29. 过磷酸钙的异成分溶解及化学沉淀作用

  30. 四、钾肥 主要品种:氯化钾(K2O含量为60%)、硫酸钾、硝酸钾、草木灰等。 氯化钾可作基肥或追肥,不能作种肥和根外追肥。对烟草、葡萄、薯类等忌氯植物原则上不使用。 磷酸二氢钾可对任何植物与土壤施用。浸种或根外追肥。

  31. ★ 在中性与石灰性土上: K+与胶体上的 Ca2+产生代换作用,形成CaCl2 反应式: 结果: 多雨地区或季节,钙易淋失 措施:中性土——土壤脱钙板结配施石 缓冲性小的土壤,逐渐酸化灰肥料 石灰性土:生理酸性可被中和,土壤不会酸化, 且会释放有效钙,利于植物吸收 K+ + CaCl2 [土壤胶粒] [土壤胶粒] Ca2+ +2KCl K+

  32. K+ H+ + HCl [土壤胶粒] [土壤胶粒] +2KCl K+ H+ ★ 酸性土壤: K+与胶体上的H+、Al3+、Ca2+产生离子交换 反应式: 结果: ①使土壤pH值迅速下降(土壤活性酸增 加、且肥料为生理酸性盐); ②易对植物产生铝毒(大量Al3+存在); ③使钙淋失(K+与Ca2+代换产生CaCl2) 措施:应配施石灰和有机肥料

  33. 五、微量元素肥料 1.主要的微肥种类 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锰、钼酸铵、硼砂和硼酸;络合铁或铁的螯合物等。 2.施用 采用条施或穴施;根外追肥常用浓度0.01%-0.1%;种子处理或沾根施用。 应注意的问题: • 必须在可靠的诊断基础上施用; • 控制适宜的用量; • 掌握有效的施用技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