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likes | 344 Views
國文小組 報告 -- 賴和詩 牆 : 是詩?還是文? 活動 地點:賴和詩牆、賴和紀念館. 第九組 小組人員:曾子庭、王翊家、李權哲、張佑愷. 地點簡介與旅遊心得 賴和詩牆. 在 一個沒有星亮的晚上,駭人的黑暗籠罩著四方 有一對孤獨相依的夥伴,走在未知的道路上 不知站立的是什麼地方,不知什麼是方向 他們並不驚慌,因為有種直覺在呼喚
E N D
國文小組報告-- 賴和詩牆:是詩?還是文? 活動地點:賴和詩牆、賴和紀念館 第九組 小組人員:曾子庭、王翊家、李權哲、張佑愷
地點簡介與旅遊心得 賴和詩牆 在一個沒有星亮的晚上,駭人的黑暗籠罩著四方有一對孤獨相依的夥伴,走在未知的道路上不知站立的是什麼地方,不知什麼是方向他們並不驚慌,因為有種直覺在呼喚 就是前進,朝著那未知的前方不停地前進,為實現我們的願望路上也許有荊棘,有暴風雨,但是我不怕只要並肩同行,一起前進,就會有力量他倆沒有希求光明的意識,或得到自由的奢望因為黑暗是如此濃烈,所以眼前就是方向路上佈滿了石塊,泥澤,和水漥但是比起身後的絕望,往前進就不值得害怕 讓我們前進,眼前的黑暗就是方向勇敢的前進,因為前進才有希望盡頭總會天亮,我們總有一天會到達我們要互相提攜,互相信賴,幸福就在前方在夢境的邊際,黑暗的邊境,彷彿透出了一些光睜開眼睛,看見了眼前前進的方向他不自禁的走去卻忘了同伴落在後方他大聲的呼喚,光明就在前方快來跟上!快來跟上!快來跟上!還是要前進,即使失去了夥伴 努力前進,即使路途孤單前進才有光亮,才有方向,才會有希望夥伴們快點跟上一起前進,就會有力量 前進才有光亮,才有方向,才會有希望夥伴們快點跟上一起前進,就會有力量 • 地點簡介 • 「賴和詩牆」位於彰化市外環道金馬路與中山路交叉路口的三角槽化島上。 • 「賴和詩牆」是具有高度意象的裝置藝術, 鏤刻之文字係摘錄自賴和先生<前進>之散文,創作表達之意旨為賴和先生畢生揭櫫的「人的關懷」永遠比意識型態的偏執來得重要。 • 由於附近無停車場,也未見設計理念解說牌,地標又位於中山路與金馬路三叉路口,車流頻繁,一般民眾恐難駐足停留品味與理解此一意象概念。
地點簡介與旅遊心得 賴和詩牆 • 旅遊心得 • 張佑愷 • 我認為賴和詩牆上為散文而非詩,只不過其文字排列、文章內容及格式與新詩相像,話說在此地拍照很危險! • 曾子庭 • 做完這次國文報告之後,我覺得很開心。其實當我們看到在馬路正中央的賴和詩牆的時候還真的有點傻眼,要過去還要小心呼嘯而過、視行人如無物的車子。我一開始還以為就是上面刻的是詩所以才叫賴和「詩牆」,沒想到上面刻著密密麻麻的字是散文阿,真是太令我驚訝了! • 王翊家 • 詩牆的印象格外令我印象深刻,當我觸及牆上生銹的鐵時,是一種感動和一股憂愁,感動後人為賴和所做,憂愁著竟是在一個省道旁紀念賴和。
地點簡介與旅遊心得 賴和紀念館 • 地點簡介 • 地址:彰化縣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 • 裡面提供與賴和相關的生平資料與文獻 • 旅遊心得 • 張佑愷 • 我覺得此紀念館很可惜!除位在不顯眼的全國電子上之外,而且有關賴和的文獻並非很豐富… • 李權哲 • 此次活動我們拜訪了賴和紀念館以及賴和詩牆,但是很可惜不能進賴和紀念館。不過我很訝異賴和紀念館居然位於某電器行二樓,非常地不起眼,我想即便是住在附近的人也不一定知道那有一間賴和紀念館,更別說是有親自進入看過的人。即使該建築物的歷史不如其他,但是它仍有相當的紀念及象徵意義,不應這麼被冷落。賴和詩牆也是一樣的,位於交通繁忙的交叉路口,座落在如此不起眼的地方,我想已經漸漸被人遺忘了如此一來便失去它們原本的意義了。紀念建築是為了讓人能時時想起相關的這個人事物,而不是為建築而建築。
賴和介紹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生平 • 賴和 (1894.5.28—1943.1.31) • 生於彰化,本名賴癸河,一名賴河。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浪、孔乙己…等。 • 本職是醫生,但是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尤其是他的詩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之一。 • 曾前往中國廈門鼓浪嶼博愛醫院任職,因思鄉之苦,隔年返台。之後在市仔尾(今彰化市境內)開設賴和醫院,並受到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刺激,致力於推動台灣新文學運動。賴和與現今醫師形象不同,行為質樸有禮,說話謙虛得體。而醫德很高,志不在賺錢,對貧戶,常減免醫療費,甚至贈送昂貴藥材,因此彰化市民尊稱「彰化媽祖」與「和仔仙」。 • 賴和不但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經主編過《台灣民報》的文藝欄。由於他提攜後進不餘遺力,因此他的同輩楊守愚說他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台灣的魯迅」。 • 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 賴和除懸壺濟世外,在1921年先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與蔣渭水發起的「新台灣聯盟」,積極參與台灣新文化運動,為此曾二度入獄。 來源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E8%B3%B4%E5%92%8C 維基百科 來源資料:http://cls.hs.yzu.edu.tw/laihe/ 賴和紀念館
賴和介紹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生平 • 賴和 (1894.5.28—1943.1.31) • 賴和是闽南化的客家人,仍保有客家認同,但已經不會說客家話,曾賦詩道:「我本客屬人,鄉語逕自忘,戚然傷抱懷,數典愧祖宗。」 • 幼年接受古典漢文教育,后受完整日本語教育,漢語白話文則全靠看書自學,他不但創作古典漢詩,也使用漢語白話文寫作許多小說、散文、評論、新體詩,是使用漢語白話文創作現代台灣文學小說的第1人,並嘗試將台語(台灣河洛話)寫入小說對話,是台灣鄉土文學和用台語做文學寫作的第1人。 • 他用漢詩(漢語古典詩)言志、抒懷,用白話文學作品啟發台灣人民的國民性。 • 曾加入台灣文化協會,被選為理事,後因「治警事件」第一次入獄,並在幾年後發表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自此積極投入台灣新文學的創作。 • 在珍珠港事變當天,再度被拘入獄,約五十日,在獄中以草紙撰述〈獄中日記〉,反映了殖民地被統治者無可奈何的沉重心情,後因病重出獄。 • 行年五十逝世,後世咸尊其為「台灣新文學之父」。葉榮鐘曾譽賴和先生為「詩醫」,左手醫人身,右手醫人性的台灣良心。 來源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E8%B3%B4%E5%92%8C 維基百科 來源資料:http://cls.hs.yzu.edu.tw/laihe/ 賴和紀念館
賴和介紹 賴和的文學生涯與小說作品 • 文學生涯與評價 • 他一生創作大都是殖民地的抗議文學,主題多為「舊社會習俗的敗壞」、「被屈辱的人民」、「弱者的奮鬥」。 • 主要知名小說有《一桿秤仔》、《不如意的過年》、《善訟的人的故事》、《浪漫外紀》等,而其他出色的作品有新詩《流離曲》,是台灣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最長的一首詩。而《南國哀歌》則是悼念霧社事件起義的抗日同胞。 • 賴和悲天憫人的胸懷,兼具文采及內涵的優秀作品,對正在萌芽的台灣新文學無疑是一大鼓舞。賴和擔任《台灣民報》文藝欄主編時,也不斷對新進作家給予鼓勵和建議,受他影響的後進有楊逵、王詩琅、呂赫若、吳濁流、葉石濤等人。 來源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E8%B3%B4%E5%92%8C 維基百科
賴和介紹 賴和的文學生涯與小說作品 小說作品 來源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E8%B3%B4%E5%92%8C 維基百科
國文小組報告-- 賴和詩牆:是文,不是詩! 第九組 小組人員:曾子庭、王翊家、李權哲、張佑愷 謝謝大家! 第九組 小組工作分配 組長:曾子庭 資料查找:曾子庭、王翊家、李權哲 旅遊心得:曾子庭、王翊家、李權哲、張佑愷 簡報製作:張佑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