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518 Views
汉语史. 词汇史. 第二节 汉语对外来语词语的吸收. 不同民族间的相互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是人类语言发展的普遍现象。语言三要素中的词汇直接对应着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变化最为敏感。自古以来,外来语言就一直对汉语词汇的发展变迁产生影响。. 学习目的:了解汉语发展史上吸收外来语词语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吸收的基本特点、方法 学习内容:通过历时描述,学习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对外来语词语的吸收情况. 几个基本概念
E N D
汉语史 词汇史
第二节 汉语对外来语词语的吸收 不同民族间的相互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是人类语言发展的普遍现象。语言三要素中的词汇直接对应着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变化最为敏感。自古以来,外来语言就一直对汉语词汇的发展变迁产生影响。
学习目的:了解汉语发展史上吸收外来语词语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吸收的基本特点、方法学习目的:了解汉语发展史上吸收外来语词语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吸收的基本特点、方法 学习内容:通过历时描述,学习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对外来语词语的吸收情况
几个基本概念 本民族语言的词汇叫本族语词汇。从外国语言和本国其他民族语言中连音带义吸收来的词,也就是采用音译的方式吸收的,叫外来词,也称作借词。此外,根据原词的意义,用本民族语言自己的词汇材料和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是意译词,也叫译词。译词只用其义,不用其音,是吸收外来语言词语的一种形式,但通常认为意译词不属于外来词的范畴。一般说来的外来词专指音译词。 不论是音译还是意译,都是汉语吸收外来语词语的重要手段。
汉语发展史上对外来语词语的吸收总是伴随着中外交通和民族交流。对外国语词汇的吸收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对西域词语的吸收 汉族人民从商周时代起就与外族人民有了联系,尤其是北方的匈奴和西方的戎族。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到达大宛、康居、大夏。随之而来的是汉语里出现了借自西域的外来词。例如:
猩猩 匈奴借词。又作“生生”、“狌狌”。先秦时期已经借入汉语。《尔雅•释兽》:“猩猩小而好啼。” 琥珀 也作“虎魄”。突厥语xu bix或波斯语kahvupai的音译。《汉书•西域传》:“(罽宾国)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珊瑚、虎魄、璧流离。”
琥珀 仁频 汉代称“仁频”,唐以后称“槟榔”。马来西亚或印尼语pinang的音译。司马相如《上林赋》:“留落胥邪,仁频并闾。”留落:石榴树。胥邪:即椰子树。仁频:即槟榔树。并闾:即棕树。 胭脂 匈奴借词。也作“烟支”、“焉支”、“燕支”、“胭肢”。用胭脂花制成的颜色,妇女用来擦面。
《匈奴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匈奴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茉莉 也作“末利”。梵语mallika的音译。晋代《南方草木状》:“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 骆驼、师比等(先秦借入) 琉璃、苜蓿、葡萄、石榴等(两汉借入) 菠菜、吉贝等(六朝唐五代借入)
从西域语言借来的词主要是一些动植物和生活用品的名称。这些事物是中国原来没有的,传入中国后,连同它们的名称也借到汉语里来了。从秦汉以至隋唐,汉族经济、文化、科技水平一般比西域诸国要高一些,汉语借入的词里几乎没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形式上大都采用音译。 二、汉语对佛教词语的吸收
佛教东渐,始于东汉末年。伴随而来的是佛经的汉译工作。从汉末延续直至宋朝,历时悠久,规模宏大。佛经的汉译对汉语词汇带来的影响非常大,汉语里吸收自佛教的词语也非常多。例如:佛教东渐,始于东汉末年。伴随而来的是佛经的汉译工作。从汉末延续直至宋朝,历时悠久,规模宏大。佛经的汉译对汉语词汇带来的影响非常大,汉语里吸收自佛教的词语也非常多。例如: 比丘:出家修行的男子。梵语bhiksu的音译。 钵:梵语patra的省译。盛饭的器皿,比丘六物之一。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古印度教表示短时的计时单位,本指妇女纺绩一寻线所用的时间。 劫:梵语kalpa的省译。指世界从形成到毁灭的一个周期。后人借以指天灾人祸。
方便:意译词。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的权宜办法。方便:意译词。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的权宜办法。 孟浩然诗:“念兹泛苦海,方便示迷津。” 六朝以及唐宋,“方便”又有多种意义。 凡密奏直启外,有合方便闻于上者,稍以歌诗导之。 (随机应变) 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觅卿卿。 (便利) 我当为汝,作好方便,使汝得之,勿得愁也。 (办法) 三生、世尊、苦海、世界……都是意译的方式吸收的新词。
佛经的汉译给汉语词汇带来了第一次外来语输入的高潮,这也是鸦片战争之前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在此之后,汉语吸收外来语的一些特点、方法在汉译佛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后世基本是“率由旧章”而已。这种样板作用主要体现为:佛经的汉译给汉语词汇带来了第一次外来语输入的高潮,这也是鸦片战争之前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在此之后,汉语吸收外来语的一些特点、方法在汉译佛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后世基本是“率由旧章”而已。这种样板作用主要体现为: ㈠尽量使音译词符合汉语词汇原本的语音习惯 音译是吸收外来语最直接的方式,也就是直接模拟原词声音。汉译佛经在使用音译法吸纳外来语时,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非常注意简化音节以迁就汉语原本的语音习惯。
例如:阿罗汉——罗汉菩提萨埵——菩萨夜乞叉——夜叉例如:阿罗汉——罗汉菩提萨埵——菩萨夜乞叉——夜叉 现代汉语:逻辑克(logic)——逻辑 罗曼蒂克(romantic)——浪漫 ㈡开“合璧词”先路 所谓“合璧”,就是在吸收外来词时采用音译、意译兼顾的方式。 1、音译+类名 例如:须弥山、曼陀罗花、阿伽尼吒天 现代汉语:芭蕾舞、太妃(toffee)糖、吉普车
2、梵汉同义并举 新词中一部分是源自梵语的音译成分,另一部分则是汉语中与此梵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二者结合而成为新词。 例如: 忏悔 : “忏摩”之略,悔过、请别人宽恕的意思 现代汉语:汉堡包 “汉堡”音译,“包”则以中国食品“包子”对照翻译相似的西洋食物 3、半音译半意译 对外来语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采用音译,一部分采用意译。 例如: 帝释: 忉利天之主也。释迦(姓)提桓因陀罗(天帝)
现代汉语:冰淇淋因特网 此外,汉语对佛教词语的吸收扩大了汉语词汇数目。 汉译佛经创造了大量的新词。除了佛教专门术语之外,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汉译佛经流布越来越广,它所使用的不少词汇逐步加入了汉语常用词的大家族。 例如:世界 、因果、方便、过去、现在、未来、……
有一些单音词成为汉语词汇体系中能产性极强的词素,参与构造了大批新词。有一些单音词成为汉语词汇体系中能产性极强的词素,参与构造了大批新词。 魔,汉语本无。音译,梵语魔罗之略,指的是一种能引诱人、迷惑人又不易摆脱的东西。它进入汉语的词汇体系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能产性,构造了许多新词:魔力、魔术、病魔、魔掌、妖魔…… 三、对西洋词语的吸收 (一) 日语 (1)日本人用汉字构造新词对西方词汇进行翻译。汉 语吸 收这类日语词汇,借字不借音。例如: 科学 かがく 体育 たいいく 方案 ほあん
制裁、表决、法人、幻灯、教本…… (2) 日本人从古汉语接触翻译西方新概念的词 干事 古汉语里表示“办事”的意义。 贞信足以干事。(易•乾) 革命 古汉语里表示“变革天命”的意义。 昔汉祖以神武革命,开创帝 业。(晋书) 内阁、理事、文化、社会、宪法…… (3) 日语词汇 歌舞伎、财阀、私立、公立、见习……
(二)印欧语 完全音译:阿司匹林、便士、白兰地、摩登、尼古丁…… 音译+意译:冰淇淋、卡车、香槟酒、太妃糖…… 意译:青霉素、民主…… 以上我们谈到的主要是汉语对外国词语的吸收。而在本国内,各民族语言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也自古存在。特别是蒙语、满语,随着政治上的对中国的大一统,在语言上也对汉语词汇渗透甚多。
(一)蒙语 大都见于元人杂剧和元代史书里,尤其是元杂剧,反映了以大都为中心的元代北方人民的口语,也放映了汉语和北方各民族语言特别是和蒙语融合的事实。例如: 把都儿 也作“拔都鲁”,勇士、武士、将士。 马致远《汉宫秋》:“把都儿,把毛延寿拿下,解送汉朝处治。” 虎剌孩 也作“虎辣孩”、“忽剌孩”、“忽剌海”。强盗、贼。 关汉卿《哭存孝》:一对忽剌孩,都是狗养的。 兀剌 鞋子,靴子。高安道《哨遍•皮匠说谎》套曲:新靴子投至能够完备,旧兀剌先磨了半截底。
以上所举这些蒙语借词,大都没有表达什么新事物新概念,也不符合汉语构词的规律。汉语里有相应的词存在。当年北方一带汉蒙杂居,人民可以听懂。到了明清,社会条件改变,它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被淘汰了。以上所举这些蒙语借词,大都没有表达什么新事物新概念,也不符合汉语构词的规律。汉语里有相应的词存在。当年北方一带汉蒙杂居,人民可以听懂。到了明清,社会条件改变,它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被淘汰了。 但是,也有一些蒙语借词在汉语里生了根,至今仍然通用。例如: 歹 蒙语tai的音译,意思是“不好,坏”。 蘑菇 蒙语moku的音译。 站 也叫“站赤”。蒙语iam音译。原意指路,后来指驿站、车站。
《元史•兵志四》:“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元史•兵志四》:“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 明代从太祖洪武元年起“改站为驿”,清代二者并用。 还有一种现象,即汉语和蒙语循环借用的情况。例如: 博士 蒙语借出读为pakci,意思是“老师、师父”。汉语又从蒙语借回,写作“把势”或“把式”,指擅长某种手艺或者能耐的人。《西游记》:还是个把势?还是个雏儿? (二)满语 阿马 也作“阿妈”。父亲。
阿哥 父母对儿子的称呼。 巴图鲁 英雄。 格格、额娘、贝勒、福晋、萨其玛…… 萨其玛 满文sacima,就是满语甜品或者糖缠的意思。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它们大多失去在汉语里继续存在的价值。 思考题: 我们学习了汉语发展史上吸收外来词语的一些基本情况,请大家结合今天现代汉语的情况,谈谈汉语吸收外来语的特点、方法,并比较古今的相同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