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台灣保育類動物

台灣保育類動物. 校別 : 新屋國中 班級 : 八年二班 座號 : 19 號 作者 : 姜旻育 指導老師 : 洪新華 老師. 資料來源 :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31025/KHAVUC3MI6O2E.shtml. 保育類動物. 麝香貓. 台灣黑熊. 臺灣水鹿. 黃裳鳳蝶. 黑嘴端鳳頭燕鷗. 日本松雀鷹. 麝香貓. 學名 : Viverricula indica pallida 保育等級 : 珍貴稀有 IUCN : 無危.

ale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保育類動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保育類動物 校別 : 新屋國中 班級 : 八年二班 座號 : 19 號 作者 : 姜旻育 指導老師 : 洪新華 老師 資料來源 :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31025/KHAVUC3MI6O2E.shtml

  2. 保育類動物 麝香貓 台灣黑熊 臺灣水鹿 黃裳鳳蝶 黑嘴端鳳頭燕鷗 日本松雀鷹

  3. 麝香貓 學名:Viverricula indica pallida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 IUCN : 無危 麝貓(civet),又名麝香貓,是靈貓科的大部份物種。牠們的身體細小及柔軟,大部份棲息在樹上。一般外表像貓,但鼻端較長及甚至是尖的,有點像水獺或獴。麝貓的長度不一,不計算尾巴約有0.4-0.7米長,重1-5公斤。 麝貓是舊世界熱帶的原住民,分佈在地中海以南差不多整個的非洲、馬達加斯加及伊比利亞半島,延及台灣、中國華南等地區。牠們喜歡生活在林地、大草原、山地及熱帶雨林。現時很多的麝貓都面臨失去棲息地,有幾種正面臨威脅,而獺狸貓更是瀕危物種。[1] 雖然非洲椰子貓African Palm Civet的外觀像麝貓,但基因上卻有所區別,是屬於自己的雙斑狸科Nandiniidae。 麝貓全年都會生育,妊娠期為60-81日。一些物種每年會產兩胎。每一胎約有1-6隻幼貓,出生時已經有毛。有關牠們的交配習性所知甚少。

  4. 台灣黑熊 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 IUCN : 易危 臺灣黑熊(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布農族語:/tumað/),是臺灣特有的亞洲黑熊亞種,胸前的V字型斑紋是亞洲黑熊共有的特徵。台灣黑熊目前現存族群數量不多,出沒於台灣中央山脈海拔1000公尺-3500公尺的山區,活動範圍可達50平方公里。早在1932年日本探險家堀川安市所著的《台灣哺乳動物圖說》中,就已經出現台灣黑熊的圖版。由於近幾十年大量的土地開發導致棲息地喪失,臺灣黑熊的數量在下降中。在1989年依照臺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台灣黑熊被列為瀕危。2001年台灣黑熊被選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 臺灣黑熊極為強壯,體長120-170公分,肩高60-70公分,最重可逾200公斤。牠的頭呈圓形、頸部短、眼睛小、吻部很長。牠的頭約26-35公分長,頭圍約40-60公分。耳長8-12公分,牠的吻部形狀像狗,因此許多人習慣稱呼牠為「狗熊」。牠的尾巴短,通常不到10公分。身體覆蓋著粗,濃密而具有光澤的黑毛,在頸部的毛可以超過10公分長。牠的頷部末端是白色的,在胸口有黃色或白色毛呈V字型、或是弦月的形狀,因此英文中也有「月熊」(Moon Bear)的稱呼。

  5. 台灣水鹿 學名:Rusa unicolor swinhoei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 IUCN : 易危 臺灣水鹿(英語:Formosan Sambar Deer),又稱四目鹿,是一種在臺灣特有的水鹿亞種,是台灣最大型的草食動物,會進行季節性的換毛以偽裝,夏季體色較淡,為黃褐色,冬季則為暗褐色[1]。 臺灣水鹿眼下具有明顯的眼下腺,於生氣或興奮時會張開,故又有「四目鹿」之稱[1],眼下腺的分泌物常結成硬塊,用來磨擦於生活領域的樹上做記號[2]。本種體長180至240公分,雄鹿肩高可至120公分,雌鹿則約80公分,尾長則均約15公分。幼年時水鹿身上有斑點,成年後斑點會褪去[1]。 雄鹿具有「三尖二叉」狀的角,三歲後會開始分岔,至五歲則維持兩叉三尖不再分支[2]。鹿角每年硬化後會脫落重長[1],其主幹比梅花鹿短而粗。 臺灣水鹿為臺灣特有的亞種,多於清晨與黃昏活動,棲息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中高海拔的原始森林,多活動於近水源的草地,以樹葉與嫩草為主食。目前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與花東山區,民間養殖族群不少,但野外族群並不常見[1]。

  6. 黑嘴端鳳頭燕鷗 學名:Sterna zimmermanni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 IUCN : 極危 黑嘴端鳳頭燕鷗(學名:Thalasseus bernsteini) ,也稱作中華鳳頭燕鷗或黑嘴鳳頭燕鷗,是燕鷗科的一種海鳥,種名來自德國動物學家Heinrich Agathon Bernstein;模式標本編號RMNH 87602。體長約 38 公分,羽色為淺灰色,具醒目的黑色鳳頭,繁殖期頭頂亦為黑色。喙部黃色而先端三分之一為黑色,因此有黑嘴端鳳頭燕鷗的名稱。尾羽開叉而似燕尾。黑嘴端鳳頭燕鷗與大鳳頭燕鷗、白嘴端燕鷗(T. sandvicensis) 和小鳳頭燕鷗(T. bengalensis)有密切關係。大鳳頭燕鷗則比之更大,背與翅膀顏色較深,喙全部黃色。與白嘴端燕鷗的差別只是喙部的顏色與之相反 (前端黑色,餘為黃色)小鳳頭燕鷗的體型介於比中華鳳頭燕鷗略大,體羽顏色更深,喙部為鮮亮的橙紅色。 本種為一極危物種,在1999年(至少一隻混雜於大鳳頭燕鷗群中)與2000年(一個大鳳頭燕鷗群集附近發現四頭成鳥和四頭雛鳥)馬祖列島的中島上發現紀錄以前,在文史記載上,已經逾百年未出現過,使其曾一度被認為已經絕種,故有「神話之鳥」之稱[5][6]。於此之前,在中國大陸(山東省北部海岸、福建省閩江口[7])、菲律賓、泰國、印尼、和沙勞越也曾有它們的蹤影。2004年在浙江韭山列島發現另一處繁殖地。

  7. 日本松雀鷹 學名:Accipiter gularis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 IUCN : 無危 日本松雀鷹(Accipiter gularis)係種猛禽。早期嘅分類學家曾經將佢同松雀鷹當係同一種,直到近年觀鷹者多咗,先開始加以分辨,但的確好容易同松雀鷹混淆。種名gularis嚟自拉丁文gula,喉嚨咁解,學名全部意思係「有喉線嘅鷹」。 本松雀鷹有 23-30cm咁長,乸大隻過公。公鷹嘅翼內面有沉色嘅紋(dark barred underwings),翼面有淺色嘅紋(lightly barred underparts), 深色嘅背脊同紅色嘅眼。鷹乸就有黃色嘅眼,深色玟嘅肚腩。鷹仔就有啡色嘅背脊同胸前有條紋。 繁殖地主要喺中國(包括台灣)、日本、韓國、西伯利亞。冬天會飛去印尼同菲律賓,係一種長途遷徙鳥。 日本松雀鷹係一種惡死、生猛嘅猛禽,成日喺空中主動挑釁其他猛禽。有時會發出同松雀鷹好似嘅尖細「啾啾啾~~」聲,好難分辨到。喺遷徙期間,日本松雀鷹成日同赤腹鷹同時出現,經常喺赤腹鷹嘅外圍獨自咁飛。 偏愛低海拔森林同農地之間嘅淺山疏林地帶,比松雀鷹更加鍾意開揚嘅平地。會一路飛一路捉雀仔食。

  8. 黃裳鳳蝶 學名:Troides aeacus formosanus保育等級:其他 IUCN : 無說明 (鳳蝶科)展翅 110 - 130 mm,雄蝶下翅表面黃色,翅緣具黑色斑,雌蝶後翅表面具黑色斑塊,呈黑、黃相間的斑紋。雄蝶外觀近似珠光鳳蝶但本種雄蝶後翅緣的三角形黑斑較大,幼蟲體型碩大,體表具肉棘,以馬兜鈴等植物寄主。本屬3種,本種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全台都有分布但以墾丁、台東地區較常見,為保育類昆蟲。 黃裳鳳蝶,雌,後翅腹面具黑色斑塊,喜歡吸食花蜜,主要分布於墾丁及東部山區。 黃裳鳳蝶,雄蝶,後翅腹面黃色,除翅緣外不具黑色斑塊。 飛行快速,不容易到穩定的畫面。

  9.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