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377 Views
思考與閱讀.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語文與創作學系 孫劍秋敎授 02-27321104*2086 sun0761@tea.ntue.edu.tw. 智能的標準. 一九○五年法國心理學家比奈( A. Binet )及西蒙( T. Simon )等人發展出世界第一個智力測驗, 語言 、 數學 、 空間推理 能力,被認為是決定一個人智慧高下的標準。. 多元智慧的提出. 一九八三年迦納出版「心理架構 ─ 多元智慧理論」一書,駁斥傳統狹隘的智力理論,指出至少有七種基本智慧的存在。這七種智慧代表每個人七種不同的潛能,這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發展出來。. 多元智慧的七種潛能.
E N D
思考與閱讀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語文與創作學系 孫劍秋敎授 02-27321104*2086 sun0761@tea.ntue.edu.tw
智能的標準 • 一九○五年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 Binet)及西蒙(T. Simon)等人發展出世界第一個智力測驗,語言、數學、空間推理能力,被認為是決定一個人智慧高下的標準。
多元智慧的提出 • 一九八三年迦納出版「心理架構─多元智慧理論」一書,駁斥傳統狹隘的智力理論,指出至少有七種基本智慧的存在。這七種智慧代表每個人七種不同的潛能,這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發展出來。
多元智慧的七種潛能 • (一)語文:語言分析或澄清、語言策略與藝術、 閱讀策略與發問技巧、解決構想的計畫。 • (二)邏輯:思考方式、邏輯推理。 • (三)視覺空間:圖表的設計、視覺想像、色彩符號。 • (四)肢體動覺:肢體語言、戲劇。 • (五)音樂節奏:聲音的想像、音樂的聯想。 • (六)人際關係:問題解決的討論、方法評估。 • (七)內省:反省與思考、情感的處理與分析、 後設認知的歷程與思考、自我認同。
1999修正為八項基本智能 • 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s),又譯為多元智能,專指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嘉納(Howard Gardner)的八項基本智慧: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自然環境的認知能力而言。
1、語文智慧(linguistic intelligence) • 指口語及書寫文字的運用能力,它包括了對語言文 字之意義(語意能力)、規則(語法能力),以及聲音、節奏、音調、詩韻(音韻學能力)、不同功能(語言的實用能力)的敏感性。
2、音樂智慧(musical intelligence) • 指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它允許人們能對聲音的意義加以創造、溝通與理解,主要包括了對節奏、音調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
3、邏輯數學智慧(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 乃指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它涉及了對抽象關係的使用與瞭解,其核心成份包括了覺察邏輯或數字之樣式(pattern)的能力,以及進行廣泛的推理,或巧妙地處理抽象分析的能力。
4、空間智慧(spatial intelligence) • 指對視覺性或空間性的訊息之知覺能力,以及把所知覺到的加以表現出來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精確知覺物體或形狀的能力,對知覺到的物體或形狀進行操作或在心中進行空間旋轉的能力,在腦中形成心像以及轉換心像的能力,對圖像藝術所感受的視覺與空間之張力、平衡與組成等關係的敏感性。
5、肢體-運作智慧(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 指運用身體來表達想法與感覺,以及運用雙手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巧妙地處理(包括粗略與精緻的身體動作)物體的能力,巧妙地使用不同的身體動作來運作或表達的能力,以及自身感受的、觸覺的和由觸覺引起的能力。
6、人際智慧(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 指辨識與瞭解他人的感覺、信念與意向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注意並區辨他人的心情、性情、動機與意向,並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
7、內省智慧(intarpersonal intelligence) • 乃指能對自我進行省察、區辨自我的感覺,並產生適當行動的能力。其核心成份為發展可靠的自我運作模式,以瞭解自已之需求、目標、焦慮與優缺點,並藉以引導自己的行為之能力。
8、自然觀察智慧(naturalist intelligence) • 指對周遭環境的動物、植物、人工製品,及其它事物進行有效辨識及分類的能力。詳而言之,自然觀察智能不只包括了對動植物的辨識能力,也包括了從引擎聲辨識汽車,在科學實驗室中辨識新奇樣式,以及藝術風格與生活模式的察覺等能力(Gardner,1999,頁116)。
迦納----多元智慧理論的內涵(一) • 語言智慧:運用口頭語言或書寫文字的能力。 • 邏輯、數學能力: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 • 空間智慧:空間感覺的敏銳度及表現的能力。 • 肢體、運作智慧:運用整體身體來表達感覺與想法、以及運用雙手靈巧製作事物的能力。
迦納----多元智慧理論的內涵(二) • 音樂智慧:感覺、辨別及表達音樂的能力。 • 人際智慧:察覺並分辨他人情緒、意向、動 機及感覺的能力。 • 內省智慧:指個人自知之明的能力。 • 自然觀察智慧:對周遭環境進行有效辨識及 分類的能力。
智慧的成長隨著智慧類別的不同而差異(一) • 語言智慧從兒童早期即開始發展,直到老年時期仍可持續緩慢發展。 • 邏輯、數學智慧在青少年及成長早期達到發展高峰。 • 空間思考在兒童時期就已發展成熟。 • 藝術眼光則持續發展到老年期。
智慧的成長隨著智慧類別的不同而差異(二) • 肢體、運作智慧隨著生理發展的日趨成熟而發展。 • 音樂智慧的發展關鍵在兒童早期。 • 人際、內省、自然觀察智慧的發展取決於幼兒環境與培養過程。
安排教學活動時,要兼顧八種潛能的學習內容 • 多元智慧理論,提示各教育階段的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時,要同時兼顧八種領域的學習內容,綜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全語言、批判思考、操作、合作學習、獨立學習等),同時提供有利於八種智慧發展的學習情境,讓每個人的八種潛能都有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
智能不等同於思考 • 智力和思考力有什麼不同?智商高的人一定比較會思考?邏輯強思考力也就厲害? • 智力就像是汽車馬力,一出廠就裝配完成了,思考力則像是駕駛技術,可以透過訓練而精進;不會開車的人即使坐上千萬名車也毫無用處,優秀的賽車手卻能將老爺車的性能發揮到極致。其中的關鍵不在天生的智力,而是後天訓練的思考力。 • 智力是潛能。思考是操作技能。 • 思考是操作技能,智力憑藉此技能依循經驗行事。
思考方法的重要性 • 思考力可經由練習改善,思考方法卻需要學習才能增長。 • 如果你擁有一輛馬力強、性能優越的汽車,就有必要增進駕駛技術,不然你將無法充分發揮它的最佳效能,甚至還可能危及他人。同樣的,智力高的人也需要改善他們的思考技能,以便充分運用他們的高智力。 • 一位60歲的記者,每天工作時都得打成千上萬個字。即使一直用兩根手指頭打字到60歲,長期鍛鍊「兩指神功」,永遠也比不上「十指打字」的好手。
如何培養思考方法 • 答案不只一個,請多思考 。 • 一個事業成功的過程,必存在上千的構想 。 • 不要期待你提出的構想,大家都贊同。 • 對於大家都贊同的東西要加以注意,因為全部人都贊同的創意,反而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需求。 • 決斷事情時,不能只從自己一方考慮。 • 成功者看待事物時,會思考三個重點:換做自己會如何?如果那麼做,那對方會如何出招?反應會如何? • 思考別人沒注意的部份(避實擊虛) • 不要停留在學習A,應該一邊思考若將A運用到B會如何
思考融入閱讀(一)堯舜禪讓 • 史記五帝本紀:「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 • 四嶽咸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 • 與處以觀其外。」「堯乃賜舜絺衣,與琴,為築倉廩,予牛羊 • 。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 • 兩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 • 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 • 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 • 分,於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 • 。』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曰:『我 • 思舜正鬱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 • 謹。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思考融入閱讀(二)孔子刪詩 • 《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思考融入閱讀(三)韓愈風流致死 • 1976年臺灣的誹韓案。此案的起因是郭壽華在一個刊物發表文章,認為唐代著名作家韓愈死因是生活不檢點染上風流病。此文章引起韓愈第39代直系親韓思道不滿,向臺北地方法院自訴郭壽華誹謗死人案。認為郭壽華侵犯了他先人的名譽權。法院審理認為自訴人以其祖先韓愈之道德文章,素為世人尊敬,被告竟以涉於私德而與公益無關之事,無中生有,對韓愈自應成立誹謗罪,自訴人為韓氏子孫,因先人名譽受侮,而提出自訴,自屬正當,因而判郭壽華誹謗已死之人,處罰金300元。郭壽華不服,提起上訴,經臺灣高等法院判決駁回。此判決引起法學界人士一片反對聲,批判法官拘泥于法律教條,是新時代的文字獄。
道德判斷(一)忠(義)與孝孰重? • 曾參在田裡幫父親忙,不慎鋤斷禾苗,其父拿起棍子,把曾參打昏過去。許久才甦醒過來的曾參,卻和氣地對父親說,我得罪了父親,您打累了吧! • 孔子聽說這件事后很不高興。曾參自認為遵守了老師所說的孝道,不知孔子為何惱怒他。 • 孔子解釋說,從前有一對父子,兒子所做不周,父親打他,小打時,兒子就站著不動﹔父親大打出手時,兒子就逃跑。兒子這樣做,使父親沒有犯下不父之罪,自己也沒有失去蒸蒸之孝。 • 從孔子的比方可以看出,孔子所推崇的君臣、父子之道,並沒有愚忠、愚孝的思想。
道德判斷(二)血緣與姻親誰親? • 左傳: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尸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夏,厲公出奔蔡。
道德判斷(三)義與利之別 • (公孫丑下)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餽七十鎰而受;於薛,餽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 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餽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餽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道德判斷(四)公與私之分 • 《呂氏春秋》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 •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 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道德判斷(五)誠信與背信之異 世說新語: •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寧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 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 歆 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後人以此斷華歆、王朗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