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22 Views
导航栏. 返回首页. 导航栏. 鲁迅( 1881 — 1936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81 年 9 月 25 日诞生。 1909 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 《 域外小说集 》 ,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 年 5 月,首次用 “ 鲁迅 ” 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狂人日记 》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 《 新青年 》 杂志工作,成为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主将。. 返回首页. 导航栏.
E N D
导航栏 返回首页
导航栏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 返回首页
导航栏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返回首页
导航栏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国民新报副刊》《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仪式。 返回首页
写作背景 导航栏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想当前之事,便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10篇散文)。本文写于北京寓所,反映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 返回首页
导航栏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通过写阿长寻购、赠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转变以及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从整体来说,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字词认读 掳去( ) 震悚( ) lǔ Sǒng 惶急 ( ) 疮疤( ) huáng chuāng bā dàn 诘问( ) jié 惧惮( ) 粗拙( ) Zhuō 疏懒 ( ) shū 骇( ) hài
返回首页 字形辨析 骇 ( ) 咳 ( ) 骸 ( ) 掳 ( ) 虏( ) hài 骇人;骇然;惊涛骇浪 ké 咳嗽 hái 骸骨 掳掠 lǔ lǔ 俘虏
返回首页 字形辨析 诘 ( ) 洁 ( ) jié 盘诘;反诘 jié 洁净;洁白;清洁
返回首页 词语释义 隐鼠 : 切切察察 : 絮说 : 诘问: 孤孀: 谋死: 谋杀。 鼹鼠的别名。 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模拟细碎的说话声。 絮絮叨叨地说。 追问,责问。 ①孤儿寡妇。②寡妇。
返回首页 多音多义 hāi 叹词,表示伤感、后悔或惊异。 ké 呼吸器官受刺激而引起一种反射 作用。如:咳嗽 咳 相 xiāng ①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如:互 相;相等 ②亲自看(是否中意)。如:相亲 Xiàng ①容貌,样子。如:相貌;照相 ②察看,判断。如:相面;相术 ③辅助,亦指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 高的官。如:宰相;首相
导航栏 1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品析】 这一句是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议论句,真正让“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是阿长给“我”买到了《山海经》。这是一部“我”渴慕已久的神话传说图画书,但一直难以买到。大字不识的阿长却设法买回了《山海经》,这不能不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 返回首页
导航栏 2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品析】 “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 。 返回首页
导航栏 3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品析】 这段话写的是阿长买回《山海经》后“我”的反应。作者将当时的那种难以置信以及感激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返回首页
导航栏 4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品析】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真挚的感情,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从对长妈妈的厌烦、埋怨、畏惧,到对她的敬意、爱戴、祝福,在鲁迅的人生经历中,长妈妈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令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妈的灵魂。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真切感人。 返回首页
疑难探究 导航栏 【点拨】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的前一部分所写人物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表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文盲妇女“阿长”与古典名著“《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连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1. 返回首页
疑难探究 导航栏 【点拨】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怎么到处打听,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渴慕《山海经》的原因,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样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的不少? 2 返回首页
疑难探究 导航栏 【点拨】作者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写阿长的睡相,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都是具体的刻画和描写,都是人物描写,具体地说,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3. 鲁迅怎样描写阿长的? 返回首页
导航栏 疑难探究 【点拨】“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4. 返回首页
标点的作用 标点符号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表明停顿,表示句式,它也可以起到巧妙的修辞作用。例如: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 省略号暗示了“我”对阿长说“恭喜”时极不情愿的心情,“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中的四个感叹号则形象地表现了长妈妈如愿以偿、兴奋满足的心情。 导航栏 返回首页
故意言过其实,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故意言过其实,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 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 例如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导航栏 夸张 返回首页
导航栏 先抑后扬,真实写人 1 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写了对阿长的“憎恶”与“讨厌”,是“抑”的一面,可以说都是在为写《山海经》一事做铺垫。后半部分着重写他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意。文章通过先抑后扬、前后呼应的写法,为读者充分展现出一个有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却善良、热心、忠厚、真诚的阿长形象。 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2 文章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等,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如她的外形特征,能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体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返回首页
导航栏 品格风貌 不拘小节 诚恳 热情 宽厚 善良、仁慈 方法 1.描写法细节、 语言、动作、心理 2.对比映衬法 感情 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事例 1.喜欢切切察察 2.夏天的睡态 3.懂得许多规矩 4.讲“长毛”故事 5.买《山海经》 返回首页
导航栏 课堂小结 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了长妈妈的饶舌多事、不拘小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撼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返回首页
导航栏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成书于战国至汉初。记载40个方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种神怪异兽。集地理志、方物志、民族志、民俗志、巫术以及大量原始神话于一身。 古时学者大都认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今天看来,《山海经》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集体编述而成。《山海经》所记的山、水、国、民族、动物、植物、矿物、药物等,除大部分是殊异的而外,也有一部分是常见的。然而,无论其是殊异的还是常见的,都是上古历史、地理、风俗的一个侧面。所以,要了解古代的山川地理、民俗风物、奇兽怪鸟、神仙魔鬼、金玉珍宝、自然矿物、神话故事,不可不读《山海经》。 上页 下页 返回首页
导航栏 《山海经》中所保存的为人们所熟知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禹鲧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不仅是以幻想的形式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积极鼓舞;而那些如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月亮每月的圆缺盈亏、一年四季的寒暑变化等有关自然界的记述,不仅仅是上古人要为解释自然现象而作,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探索的勇气。 上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