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k likes | 1.21k Views
生态环境保护选讲.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 北京教育学院 傅和玉 导言 学习生态环境的意义 第一讲 中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讲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三讲 人类环境和身心健康. 导言 学习生态环境的意义. 1 。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是基本国策 2 。国家教育规划大纲的规定 3 。本学科建设改革的需要 4 。教师成功作课、教研科研的合适题材 5 。师生家庭科学工作学习生活的技能 6 。多媒体教学适宜题材 7 。实践活动课适宜题材 8 。各级各类的考试综合点.
E N D
生态环境保护选讲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 北京教育学院 傅和玉 • 导言 学习生态环境的意义 • 第一讲 中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二讲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第三讲 人类环境和身心健康
导言 学习生态环境的意义 • 1。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是基本国策 • 2。国家教育规划大纲的规定 • 3。本学科建设改革的需要 • 4。教师成功作课、教研科研的合适题材 • 5。师生家庭科学工作学习生活的技能 • 6。多媒体教学适宜题材 • 7。实践活动课适宜题材 • 8。各级各类的考试综合点
第一讲 中国目前的 生态环境问题 • 一、环境学和生态环境的概念 • 二、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分类 •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 • 四、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方针和策略 • 五、环境污染严峻个论 • 六、生态恶化严峻个论
一、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概念1。定义 •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事物总和。 • 对生物生长和发育有长久根本关系的~。 • 2。同异点 • 主体范围不同 • 影响空间范围和时间长短不同
3.生态环境恶化的概念( 中文) • (引入)小学语文第二册32课《画》谁能念? • 作者是谁?自什么书摘录?
《画》 • 远看山有色 • 近听水无声 • 春去花还在 • 人来鸟不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补注》(三山鹤轩居士 韩岩集解 海阳梦华居士 程衷懋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补注》(三山鹤轩居士 韩岩集解 海阳梦华居士 程衷懋注) • 川禅师云:。。。。 • 推测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画而作此诗?
描述画卷内容 • 1。山水画 • 2。西湖美景画 • 3。天堂仙境 • 。。。。。。。。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一、生态环境恶化的概念 •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危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长久最根本的自然生态资源的现象叫~。 • 相关因素: • 自然性~:生物、地理、化学、物理等 • 人文性~:政法、文教、伦理、艺术等
二、生态环境恶化的类型 1。环境污染性: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固体废弃物污染 • 极地臭氧“空洞” 放射性污染 • 大气污染 噪声污染 • 淡水污染 电磁辐射污染 • 海洋污染 光污染 • 土壤污染农产品污染 热污染
二、生态环境恶化类型 • 2。资源枯竭生态恶化性: • 降水、地表、地下水资源短缺 • 地质沉降、土壤贫瘠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 • 森林被砍、草原退化、湿地干涸 • 生物多样性锐减 • 生态入侵和危险性病虫草灾害蔓延危害 • 非再生性能源和矿产枯竭和危机 • 世界人口膨胀、老龄化、富贵病低龄化、社会矛盾增多 • 信息超载意识放纵伦理淡化心病激增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 • 1。增加商品的成本减低生产效益 • 2。资源不足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 • 3。引发社会矛盾和纠纷甚至动乱 • 4。疾病丛生减低生活质量增加防治费用 • 5。危及国家安全
四、生态环境问题的 治理方针和策略 • 1。以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的执政管理能力 • 2。多维论证专家决策民主规划 • 3。制定颁布法规严格执法和监督 • 4。大力发展和推广适用科学技术和产品 • 5。强化生态伦理环境意识和知识的普及教育 • 6。发挥媒体舆论的宣传和监督作用
五、环境污染个论 • 1。 地球温室效应 • 2。 极地臭氧“空洞” • 3。 大气污染 • 4。 淡水水体污染 • 5。 海洋污染 • 6。 土地污染和农林牧副渔产品污染 • 7。 固体废弃物污染 • 8。 噪声污染 • 9。 电磁辐射污染 • 10。 放射性污染等
一、温室效应 • 1.现象:地球大气温度逐年升高的现象 • 2.机理:二氧化碳等热屏障气体浓度升高 • 3.危害 • (1)对气候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 • 厄尔尼诺现象、玛尼娜现象、高温异常 • (2)对地球两极冰川的影响 • (3)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4)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影响 • (5)对国家安宁和发展的影响 • 4.防御策略和措施
二臭氧空洞 • 1.现象 地球南极臭氧层减薄、消失的现象 • 2.机理 佛力昂等微量化合物的光解和特殊气象过程 • 3.危害 • (1)人类皮肤癌、青光眼等 • (2)海洋动物死亡 • (3)植物、藻类减产、死亡 • (4)爆发性疾病、灾害频繁流行 • 3.防御措施 • (1)国际公约 • (2)高效科技新品替代
三、大气污染 • 1.大气的质量标准 • 2.大气污染物来源和种类 • 3.工业废气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污染 • (1)现象:灰蒙、烟雾、刺激性气味 • (2)机理:气体;酸雨 • (3)危害: • 人 颗粒物、二氧化硫、酸雨致各种疾病 • 动物 减产、疾病、水生的死亡 • 植物 斑点、凋萎、死亡 • 钢铁结构 锈蚀、损坏 • 建筑物 变色、剥蚀、溶解(大理石)
(4)治理策略和措施 • 能源质量:柴》煤》煤气》天然气》电 • 能源利用技术
4.交通车辆尾气氧化氮等污染 (1)现象:烟雾、刺激性气味 (2)机理:成分;光化学烟雾;气象逆温 (3)危害: 对人慢性毒害作用 对人急性毒害作用 (4)治理策略和措施 法规 规划管理 高新科技
5.生活来源废气污染 • (1)现象:室内空气污浊、刺激性气味、倦怠 • (2)机理: • 居室污染空气成分(特别是吸烟烟气) • 厨房污染空气成分 • 厕所污染空气成分 • 公共场所污染空气成分 • (3)危害 • 香烟烟气对自身、妻儿、他人的毒害 • 苯并吡等对主妇的致癌作用 • 感染病原微生物——疾病的祸根 • 交叉感染——流行病“导火索”
四、淡水污染 • 1.自然水、饮用水的质量标准 • 2.主要的水质污染来源和污染物质 • 3.现象:降水、地表水、地下水 • 4.机理:溶解;置换;迁移 • 5.危害:急性、慢性毒害作用 • 6.治理策略和措施:国家、单位、居民
五、海洋污染 • 1.现象:不蓝、不清 • 2.机理:富营养化;油垢;垃圾;恶意传毒 • 3.危害: • 美丽杀手——“赤潮” • 滩涂、海洋养殖业遭受灭顶之灾 • 海珍品成为致人非命的一大病根 • 4.防御策略和措施 法规;高新科技
六、土地污染 • 1.人类食品成分和营养、卫生标准 • 2.食品的污染来源和污染物质 • (1)农药、兽药 • (2)化肥 • (3)环境毒素 • (4)病原微生物 • 3.现象:风味下降;异味;变形;中毒 • 4.机理:飘洒;吸附;溶解;淋洗; • 置换;输导;沿生态食物链富集
5.污染食品的危害 • 各种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 • 急性中毒 • 致癌致畸致突变 • 降低民族人口素质 • 6.治理策略和措施 • 法规 • 购买、消费、烹饪技艺 • 绿色食品的标准和生产
七、固体废弃物 • 1.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源和种类 • 2.现象:脏乱、恶臭、心烦 • 3.机理 • 大气、水、土壤污染源; • 人类传染病最直接传染源; • 传病媒介昆虫滋生地 • 4.危害:直接、间接 • 5.治理策略和措施:国家、集体、居民 • 法规规划 • 分拣归类 • 再生利用 • 清洁生产 • 清洁生活
八、噪声污染 • 1.主要噪声来源 • 工厂;交通;施工;社会生活;自然 • 2.机理 • 3.危害 • (1)听力损伤 • (2)睡眠干扰 • (3)交谈、学习、思维干扰 • (4)神经心理官能征 • (5)儿童智力发育 • (6)动物不育、死亡 • 4.治理措施
九、放射性污染 • 1.放射性污染种类和来源 • 2.对人体的危害 • 多重性
十、电磁辐射污染 • 1.主要的电磁辐射污染源 • 2.对人体的危害 • 中枢神经系统 • 植物神经系统
水污染概述 返回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 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 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 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 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 自 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海水污染 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源源 不断地流入大海。在许多海域,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这种事仍时有发生,而真正的石油灾难是在巨型油轮泄漏或沉没时发生的。如今我们设法用化学品使水中石油沉淀以达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的作法已持续多年。容器总有一天会腐蚀掉,有害物质便将进入海水中。我们对深层水与表层水的循环情况还了解不多,其过程或许比我们以前所想的要快。 因此有害物质就会扩散到生物活动的水 层中去。 返回
生物性污染 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后,往往可以带入一些病原微生物。例如某些原来存在于人畜肠道中的病原细菌,如伤寒、副伤寒、霍乱细菌等都可以通过人畜粪便的污染而进入水体,随水流动而传播。一些病毒,如肝炎病毒、腺病毒等也常在污染水中发现。某些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通过水进行传播。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水体的污染也是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一大课题。 返回
六、生态恶化现状个论 • 1。 土地减少、荒芜、沙漠化、石漠化; • 2。 降水、地表、地下水资源短缺; • 3。 森林破坏和湿地锐减; • 4。 生物多样性急剧恶化; • 5。 生态入侵和危险有害生物灾害蔓延; • 6。 能源危机 • 7。 世界人口膨胀、老龄化、富贵病低龄化、 • 社会矛盾增多 • 8。 信息超载意识放纵伦理淡化心病激增
第二讲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 北京教育学院 傅和玉 •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三、中国生物多样性的资源现状和地位 •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严峻形势 • 五、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 六、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和恢复措施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1。定义 主要有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 •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2。多层性 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多 • 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 • 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 • 3。相对性 科学不断发展,概念不断更新。 • 4。动态性 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 • 5。人类影响的巨大性 有利有害两个方面。